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興凱湖畔——密山口岸,白棱河橋

值班大話君:秋深月影

在黑龍江省的15個對俄邊境口岸中, 密山口岸排不到前位。 無論就規模、過貨量和過客量來說, 都是如此。 但很少有人知道, 就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口岸裡, 卻隱藏著一個吉尼斯世界記錄——“世界上最小的界河橋”。 這座橋就是白棱河橋。

我尋訪過很多陸路邊境口岸, 看過很多“之最”, 但最小的界河橋還是第一次聽說。 若不是行前看了《遠方的家-邊疆行》節目, 我是不會到興凱湖後, 執意要來密山口岸一窺究竟的。

白棱河橋建於1972年, 那時珍寶島戰役剛結束不久, 中蘇兩國的關係降到了冰點。

兩國邊防部隊會晤需要有一個通道, 但這個通道又不宜太寬, 所以乾脆就在界河上搭了一座簡易木橋。 不難想像那個時候兩國軍人站在各自橋頭怒目相對、劍拔弩張的場景。

隨著蘇聯的解體和中俄邊貿的興起, 兩國鑄劍為犁, 經濟交往和人員流動頻繁。 一座小小的木橋已經不能適應需要, 於是由中方出面, 於1991年在白棱河上又修建了一座既寬又長的鋼筋水泥公路橋。

新公路橋建成後, 原來的木橋荒廢閒置, 靜靜地臥在幾近乾枯的白棱河上, 陪伴它的是立在橋頭的那塊312號界碑。 但這個既短又窄的小橋沒有被人遺忘, 在有心人的策劃申請下, 又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誕生了。

出現在我們面前的白棱河橋小得不能再小——寬不足1米,

長不到7米, 用“袖珍”二字形容恰如其分。 最初的木橋經過修繕, 中方一側改為鐵橋, 俄方一側改為石板橋, 兩橋對接處有一道10釐米的縫隙, 標誌著兩國的界線。 如今, 中方的那段鐵橋仍在, 橋頭架有欄杆, 不能入內。 俄方的石板已經掉入河中, 白棱河橋成了斷橋。 看到這裡, 想起此前在丹東看到的鴨綠江斷橋, 模樣相同, 但規模卻不可同日而語。

世界上最小的界河橋, 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密山口岸建在興凱湖畔的當壁鎮, 俄方對應的是圖裡洛格口岸。 歷史上, 當壁鎮是中俄民間貿易的重要通道。 清咸豐年間, 鎮上只有一些零散的居民, 從事打魚撈蝦活動。 1875年, 清政府派兵駐守興凱湖, 與俄國人開展貿易通商活動。

20世紀初, 隨著當地人口的增多, 中俄邊貿日漸興隆。 中方每天有上百輛畜力車和扒犁運來大豆、豆油、白酒等農副產品, 與俄方運來的海鹽、布匹、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和農具進行交易。 1933年, 日本軍隊入侵密山, 對邊境進行封鎖, 後又以“淨化邊界”為名,

將當壁鎮一把火燒光。 後居民逃離, 當壁鎮有名無實, 雙方貿易就此中斷。 1945年東北解放後, 邊貿為國貿代替, 進出口貨物由綏芬河口岸辦理。

改革開放後, 八五一O農場借地利之便發展旅遊業, 蕭條多年的當壁鎮開始喧鬧起來。 1988年, 國務院正式批准密山市在當壁鎮建立對蘇一類陸路客貨運口岸, 1992年4月開始定期開放。 同年, 黑龍江農墾總局在當壁鎮設立經濟合作區, 後轉為以旅遊為特色的開發區。 旅遊加邊貿雙概念, 使興凱湖邊的當壁鎮紅火一時。

不巧的是, 我們到達的那天下午, 正好趕上閉關。 國門前冷冷清清, 只有少數幾個到此觀光的遊人。 國門前建有兩座簡易木板房, 有當地居民在售賣俄羅斯特產。 隨意走進一家店鋪, 裡面照例是套娃娃、奶粉、巧克力、黑蜂蜜和望遠鏡之類的小商品。

“最近生意不好, 過貨和過人都比以前少。 口岸不是每天都開。 也不知為什麼?要是還這樣下去, 就得收攤了。 ”女老闆憂心忡忡地說。

選自作者遊記《一路向北》(人民交通出版社), 略有修訂。 文中照片均為作者實地拍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