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廉頗老矣?美空軍上將稱戰略轟炸機亟須改造升級

參考消息網3月23日報導 俄新社3月8日報導稱,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空軍上將保羅·塞爾瓦稱, 再過10年, 美國戰略轟炸機將無法突破俄羅斯的防空系統, 所以亟須對其進行改造升級。

塞爾瓦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 作為美國空中戰略力量基礎的B-52轟炸機研製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而它攜帶的巡航導彈和炸彈研製於上世紀70年代。

他說:“我們清楚, 它們現在仍有戰鬥力, 但我們不能停滯不前。 再過10年, 這些武器系統將無法突破俄羅斯的防空系統, 所以亟須對它們進行置換。 ”

奧巴馬政府批准為期30年、耗資1萬億美元的全面升級美國核三位一體項目。

未來10年, 計畫為這一專案投入4000億美元。 特朗普總統則誓言要擴大核武庫, 宣佈將“歷史性地增加軍費支出”。 (編譯/丁楠)

圖為越戰期間, B-52D密集投彈彩照。

【延伸閱讀】拖刀計:B-52曾用尾炮擊落2架米格-21

圖為藝術家繪製的越戰期間, 越共空軍米格-21戰機擊落美軍B-52轟炸機場面。 但本圖集要講述的故事剛好與圖上的情形相反, B-52是目前人類戰爭史上曾在空戰中用機槍擊落過敵機的最大戰機, 曾在越戰中擊落過2架米格-21戰機。 本圖集就此解讀。

自二戰以來, 對空機槍炮塔一直是美軍遠程轟炸機最有效的自衛手段, 甚至在20世紀50年代, 人類進入噴氣戰機時代後仍是如此。 美軍B-29曾在半島空戰中取得過27次對空戰果, 其中包括米格-15噴氣戰機。 基於這一經驗, 波音公司設計師在研發B-52時也有保留尾炮塔設計。 第一種量產型B-52B就在尾部加裝有4聯裝M3型12.7毫米重機槍(各備彈600發,

總計2400發)。 圖為越戰期間, 正在投彈中的美軍B-52D轟炸機。

尾炮手們進入位於機尾下方的炮塔後, 需要先爬到一個朝向後方的座椅上。 一旦艙蓋關閉, 他們就被隔絕在了“只比棺材大一點”的單人空間內。 儘管炮塔裝有透明艙蓋,

但前方視野因受到火控面板和機槍的遮擋, 仍會形成一個盲區。 圖為B-52D尾炮塔剖面結構圖。

為此, 設計師專門為炮手配備了一台廣角光學潛望鏡, 並通過一台搜索跟蹤雷達和電子化的火控系統瞄準目標。 這種設計一直沿用到越戰時期的B-52D。 圖為B-52D型尾炮塔入口特寫。

B-52D的尾炮塔彩照。

作為越戰時期的美空軍戰略轟炸主力機型之一,B-52D經過了“大肚”改裝計畫(加裝“高密度炸彈架”)後,最多能攜帶84枚227千克(共19噸)航彈。圖為B-52D三視圖

圖為越戰期間,美軍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為B-52D掛裝炸彈,經過“大肚”改裝後,B-52D可使用圖中的“高密度炸彈掛架”。

B-52D的第一個空戰戰果於1972年12月18日取得,當時擔任55-0676(尾標)號B-52D尾炮手的是薩繆爾·特納中士,他在發現一架越共空軍米格-21進入了尾炮塔的有效射程後,迅速扣下扳機,4挺12.7毫米機槍同時開火,在6秒內向這架米格-21傾瀉了約700發子彈,密集的彈雨轉眼將後者打成了篩子,隨即淩空爆炸。特納擊落的這架米格-21,是B-52服役以來取得的第一個空對空戰果,為此他被授予銀星勳章(右下圖)。

圖為1972年“弧光”行動期間,駐紮在泰國烏塔堡基地的B-52D側繪圖,隸屬於美戰略空軍司令部(SAC)第4258戰略轟炸聯隊。

另一個戰果同樣於1972年12月取得。當月24日,一架綽號“鑽石利爾”的B-52D尾炮手在B-52編隊轟炸位於越南北部的一個火車調度場時,突然從雷達上發現一架米格-21高速逼近,當目標逼近至1800多米時,美軍炮手迅速瞄準並扣下扳機,彈雨直接將米格-21打至機身起火,最終淩空爆炸。圖為 ”鑽石利爾”號機身特寫圖,可見機身側面除了眾多的投彈次數標誌外,還有一架米格-21戰機的戰績圖示。

“鑽石利爾”則在執行了200多次作戰任務後,於1983年10月6日退役。作為一段珍貴歷史的“見證者”,該機被完整保留下來,停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空軍學院的大門口,供後人瞻仰。圖為今天保存在美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空軍學院的大門口的“鑽石利爾”號B-52D轟炸機。

從最後一個型號B-52H開始,B-52將尾炮換裝為一門20毫米M61A1型六管加特林航炮,備彈1200發,炮手可以在前部座艙內進行遙控射擊。1994年,所有仍在役的B-52均將尾炮拆除,只保留了相應的武器介面。

圖為越戰期間,B-52D密集投彈彩照。

越戰期間,駐紮在關島的B-52D轟炸機,近處是整齊排放好的大量炸彈,準備掛載。

(2017-02-17 08:23:00)

【延伸閱讀】老炮兒!B-52戰略轟炸機飛臨朝鮮半島

2016年1月10日,一架美空軍B-52H戰略轟炸機從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中午前後飛入韓國領空,在首爾以南的烏山空軍基地上空低空飛行,基地各派出一架F-15E戰鬥轟炸機和F-16戰鬥機為其護航,該編隊距朝韓邊界最近時約100公里。駐韓美軍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次飛行任務是“對朝鮮挑釁行為的回應”。

這是B-52最新一次在媒體上露面,本圖集將詳解這種“寶刀未老”的轟炸機的傳奇歷程。

圖為2016年1月10日,B-52H轟炸機在駐韓美軍F-15E和F-16戰機伴飛下,在烏山空軍基地上空編隊飛行。

據美國《軍隊時報》網站6月6日報導,美空軍已將3架B-52H戰略轟炸機部署至英國費爾福德空軍基地,時間為期一個月,期間參加了“波羅的海行動-2015”和“軍刀出擊-2015”等多國軍事演習。這是B-52最新一次在媒體上露面,下面我們將回顧這種“寶刀未老”的轟炸機的傳奇歷程。圖為2015年6月,在英國費爾福德基地降落的B-52H。

B-52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戰末期的1945年6月,當時對日作戰尚未結束,美國陸軍航空隊(美國空軍的前身)就要求開始研發戰後的新一代轟炸機,其性能要強於正在研發、還未首飛的B-36遠端轟炸機(強調跨大西洋戰略轟炸能力),要具備跨洲際戰略轟炸能力,圖為飛行中的B-36轟炸機。

在歷經多輪競爭後,波音公司於1951年2月14日成功獲得了為美國空軍生產13架B-52A轟炸機的訂單。波音公司共製造了2架原型機,第一架代號XB-52,第二架為YB-52。但因首飛前,XB-52遭遇嚴重事故,YB-52成為了第一架首飛的原型機,該機於1952年4月15日完成首飛。 圖為試飛中的YB-52原型機,可見這時的座艙樣式還採用類似B-47的氣泡式座艙佈局,與後來量產型的B-52區別較大。

圖為XB-52原型機(B-52首架原型機)和B-36轟炸機的合影,這張圖片較為罕見。

1954 年 3 月 18 日,第一架 B-52A(52-0001 號機)被緩緩推出西雅圖工廠。1953 年 6 月 30 日,美空軍總參謀長的南森•特維甯將軍向與會者致詞,他說:“線膛槍曾是過去時代的偉大武器,B-52 就是今日航空時代裡的線膛槍。”注意圖中量產型的B-52A已改為與後來B-52相同的並列式座艙,這是波音公司聽取李梅將軍的要求後,做出的改動。首架B-52A於1955年2月服役,美軍為其取了“同溫層堡壘”這一綽號。

從B-52A開始正式奠定了B-52系列的座艙佈局,B-52A採用6人機組,分別是正、副駕駛員、領航員、雷達操作員、電子戰軍官和尾炮手。座艙整體分上、下兩層,除領航員和雷達導航員位於下層外,其餘人員均位於上層。圖為B-52G 的乘員佈置圖,現役B-52H由於取消了炮手,為5人機組。

圖為2015年6月拍攝的B-52H的駕駛艙,可見儀錶板上保留的大量傳統儀錶,正是這種新老結合,為B-52這員“老將”增添了不少魅力。

圖為2013年8月拍攝的B-52H位於下層座艙的轟炸導航艙,這是導航官和雷達操作官的工位。

圖為B-52早期型的彈射系統示意圖,緊急狀態下,座艙蓋可以被吹掉,正、副駕駛向上彈射;領航員和雷達操作員向下彈射逃生,斜線部分為教員,實戰中不會搭載。

早期型B-52的自衛武器系統主要是位於機尾的四聯裝12.7毫米M3航空機槍,各備彈600發,B-52G之前的B-52尾炮手都需要坐在機尾的炮塔中(G型炮手可以坐在駕駛艙中遙控),他可以利用配備搜索跟蹤雷達的火控系統,自動控制機槍瞄準和開火。圖為B-52D型尾炮塔的結構圖,小圖為B-52D的尾炮塔。

儘管B-52尾炮手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但他們在越戰中取得了不俗的戰果,共擊落了2架越共空軍的米格-21戰機,這也使B-52成為了歷史上用機槍擊落敵機的最大戰機。圖為首次擊落米格-21的編號為55-0676的B-52D轟炸機,現陳列在費爾柴爾德空軍基地。小圖為首次取得空戰記錄的B-52尾炮手薩繆爾.特納,他被授予了銀星勳章。

從最後一個型號B-52H開始,B-52將尾炮換裝為一門20毫米M61A1型六管加特林航炮,備彈1200發,炮手可以在前部座艙內進行遙控射擊。1994年,所有仍在役的B-52均將尾炮拆除,只保留了相應的武器介面。

由於B-52系列的服役時間達到了創紀錄的60年,其經歷了從“遠端戰略核轟炸機”到“常規炸彈卡車”,再到“精確制導武器攻擊平臺”的3次重大轉變,所能搭載的彈藥也幾乎涵蓋了整個美空軍武器庫。圖為B-52H剖面圖。

本圖直觀反映了B-52H的載彈量和載彈種類,從無制導航彈到精確制導炸彈、隱身巡航導彈應有盡有,甚至還包括戰術和戰略級核武器。可見其具備較強的作戰靈活性,可根據作戰需要搭載不同種類的彈藥。

圖為2006年,在美軍巴克斯戴爾空軍基地進行武器展示的B-52H轟炸機,位於機體右前方的GBU-28“掩體粉碎機”鑽地彈(重2.3噸,可穿透30米土層或6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十分醒目。

儘管冷戰後期,B-1B超音速轟炸機和B-2隱身轟炸機陸續投入服役,但仍無法撼動B-52系列轟炸機在美國空軍中的主力地位,其參加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多場局部戰爭,是美空軍現役軍機中“資歷最老”,同時也是服役時間最長的戰機。

B-52首次參戰是在1965年6月開始的“弧光”行動中,弧光(Arc Light)是使用B-52轟炸機執行CAS(近距空中支援)任務的代號,越戰期間最著名的“弧光”任務是在1968年的支援美軍溪山要塞行動。圖為越戰期間,B-52D在密集投彈。

圖為“弧光”行動期間進行編隊投彈的B-52機群。

正是在“弧光”行動期間,“地毯式轟炸”(指像在地板上鋪地毯一樣地使用大量無制導炸彈覆蓋轟炸某一地域,殺傷和摧毀該地域的人員)成為了B-52的代名詞,圖為美軍戰機拍攝的B-52地毯式轟炸的壯觀場面。

圖為B-52地毯式轟炸後,幾乎被炸成月球表面的越共控制區。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隨著精確制導武器技術的發展,B-52與時俱進,從過去的“炸彈卡車”變成了遠端精確制導武器打擊平臺。例如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的首輪空襲中,美軍B-52G機群在伊拉克防空區外發射了35枚AGM-86C遠程巡航導彈,打擊了8個伊軍要害目標。此戰開創了B-52全新作戰方式,後在1998年針對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動和1999年的空襲科索沃行動中,B-52均採用類似戰法。圖為B-52H發射AGM-86C導彈。

一架B-52H最多可以掛載20枚AGM-86C導彈,其中8枚可裝入B-52H彈艙的旋轉式武器掛架,另12枚掛載在翼下。 圖為2014年3月4日,美軍邁諾特空軍基地武器掛載演練中,對旋轉武器掛架的特寫。

AGM-86C巡航導彈採用GPS+慣性複合制導方式,最大射程110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0.7馬赫,可搭載450千克高爆戰鬥部,圓概率誤差小於20米。小圖為AGM-86C命中目標瞬間。

進入21世紀後,B-52的作戰方式又有了新變化,在2001年的阿富汗反恐戰爭中,憑藉最新的GPS衛星制導武器技術,以及新型瞄準吊艙,B-52H可以在塔利班“毒刺”導彈的最大射高外,投放JDAM制導炸彈,支援前線作戰的美軍,與弧光行動時的採用面積轟炸的B-52不同,此時的B-52已能進行精確點狀轟炸,且由於載彈量大,滯空時間長,反倒比F-15E更適合執行CAS任務。

近年來,針對伊朗核問題,作為後備方案,美軍一直在進行打擊伊朗地下核設施的準備,為此波音公司專門研發了名為“巨型鑽地彈”(MOP)的重型炸彈,使用該彈可在穿透61米深的土層後,引爆2.4噸重的高爆戰鬥部摧毀目標。儘管實戰中,美軍可能會使用B-2搭載MOP,但B-52已完成了MOP的空投試驗,可見在需要時,B-52也可執行打擊伊朗核設施任務。

儘管沒有實戰記錄,實際B-52也具備較強的反艦作戰能力,可搭載至少12枚“魚叉反艦導彈,圖為掛載”魚叉“導彈測試的B-52,左上為B-52反艦作戰設想圖。

除反艦導彈外,B-52還能掛載MK-62空投型水雷進行快速佈雷,封鎖特定海域。圖為2015年6月10日,英國費爾福德基地,美軍士兵演練掛裝MK-62水雷,可以看到B-52狹長的巨大彈艙。

下面來看看一些難得一見的B-52“壓箱圖”。圖為1957年,3架隸屬於第93轟炸機聯隊的B-52B轟炸機在完成首次環球不著陸飛行(用時:45小時19分鐘)後,準備從March基地返回卡斯特基地,此次行動向世界展示了B-52的全球打擊能力。

即使沒了垂尾,照樣可以飛!圖為1964年1月10日,這架編號為61-0023的B-52H在進行飛行結構測試時,遭遇強氣流,在垂尾被掀掉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可控飛行,該機最後安全返航。

B-52也有優秀的超低空飛行性能!你沒看錯,這是20世紀90年代初,一架B-52從”突擊者“號航空母艦旁超低空飛過,小圖為航母上艦員拍攝的圖片。

圖為B-52某作戰聯隊機組人員集體在B-52H機翼上合影,直接突出了其56.4米長的巨大翼展。

圖為B-52H、B-1B和B-2轟炸機組成的聯合編隊,這種”三代同堂“的畫面並不多見,但三者共同組成了美國空軍現役戰略核(常規)打擊力量的基石。

圖為20世紀80年代拍攝的,封存在大衛斯蒙森基地中的B-52轟炸機群。1990年前,曾經有365架B-52儲存在這裡。按美蘇進攻性戰略武器削減條約,目前已基本被拆毀。

圖為進行“隨控佈局飛機”(CCV)測試時的NB-52E,採用了專用測試塗裝。

圖為駐紮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戴爾空軍基地的B-52H機群。小圖為美國本土兩大B-52駐地(另一個是位於北達科他州的邁諾特空軍基地)

圖為B-52與老前輩,同是波音公司出品的二戰名機—B-17轟炸機組成編隊飛行。這裡再說下B-52綽號的由來,“同溫層堡壘”(Stratofortress)實際是兩種機型綽號的延續,一個是B-52的前任B-47“同溫層噴氣”(Stratojet),另一個是繼承B-17“飛行堡壘”(Flyingfortress)和B-29“超級堡壘”(Superfortress)。這充分體現了美空軍注重文化傳承的特點。

圖為冷戰末期,B-52H與它的”老對手”圖-95“熊”轟炸機合影。

圖為外媒製作的2015年6月,“軍刀出擊-2015”多國空軍海報,可見右側的B-52十分醒目。

或許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來形容B-52並不合適,因為美國空軍預計還會將B-52的服役年限延續至2040年,屆時恐怕可以稱其為“世紀轟炸機”了。“同溫層堡壘”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們將拭目以待。

圖為B-52D型尾炮塔入口特寫。

B-52D的尾炮塔彩照。

作為越戰時期的美空軍戰略轟炸主力機型之一,B-52D經過了“大肚”改裝計畫(加裝“高密度炸彈架”)後,最多能攜帶84枚227千克(共19噸)航彈。圖為B-52D三視圖

圖為越戰期間,美軍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為B-52D掛裝炸彈,經過“大肚”改裝後,B-52D可使用圖中的“高密度炸彈掛架”。

B-52D的第一個空戰戰果於1972年12月18日取得,當時擔任55-0676(尾標)號B-52D尾炮手的是薩繆爾·特納中士,他在發現一架越共空軍米格-21進入了尾炮塔的有效射程後,迅速扣下扳機,4挺12.7毫米機槍同時開火,在6秒內向這架米格-21傾瀉了約700發子彈,密集的彈雨轉眼將後者打成了篩子,隨即淩空爆炸。特納擊落的這架米格-21,是B-52服役以來取得的第一個空對空戰果,為此他被授予銀星勳章(右下圖)。

圖為1972年“弧光”行動期間,駐紮在泰國烏塔堡基地的B-52D側繪圖,隸屬於美戰略空軍司令部(SAC)第4258戰略轟炸聯隊。

另一個戰果同樣於1972年12月取得。當月24日,一架綽號“鑽石利爾”的B-52D尾炮手在B-52編隊轟炸位於越南北部的一個火車調度場時,突然從雷達上發現一架米格-21高速逼近,當目標逼近至1800多米時,美軍炮手迅速瞄準並扣下扳機,彈雨直接將米格-21打至機身起火,最終淩空爆炸。圖為 ”鑽石利爾”號機身特寫圖,可見機身側面除了眾多的投彈次數標誌外,還有一架米格-21戰機的戰績圖示。

“鑽石利爾”則在執行了200多次作戰任務後,於1983年10月6日退役。作為一段珍貴歷史的“見證者”,該機被完整保留下來,停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空軍學院的大門口,供後人瞻仰。圖為今天保存在美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空軍學院的大門口的“鑽石利爾”號B-52D轟炸機。

從最後一個型號B-52H開始,B-52將尾炮換裝為一門20毫米M61A1型六管加特林航炮,備彈1200發,炮手可以在前部座艙內進行遙控射擊。1994年,所有仍在役的B-52均將尾炮拆除,只保留了相應的武器介面。

圖為越戰期間,B-52D密集投彈彩照。

越戰期間,駐紮在關島的B-52D轟炸機,近處是整齊排放好的大量炸彈,準備掛載。

(2017-02-17 08:23:00)

【延伸閱讀】老炮兒!B-52戰略轟炸機飛臨朝鮮半島

2016年1月10日,一架美空軍B-52H戰略轟炸機從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中午前後飛入韓國領空,在首爾以南的烏山空軍基地上空低空飛行,基地各派出一架F-15E戰鬥轟炸機和F-16戰鬥機為其護航,該編隊距朝韓邊界最近時約100公里。駐韓美軍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次飛行任務是“對朝鮮挑釁行為的回應”。

這是B-52最新一次在媒體上露面,本圖集將詳解這種“寶刀未老”的轟炸機的傳奇歷程。

圖為2016年1月10日,B-52H轟炸機在駐韓美軍F-15E和F-16戰機伴飛下,在烏山空軍基地上空編隊飛行。

據美國《軍隊時報》網站6月6日報導,美空軍已將3架B-52H戰略轟炸機部署至英國費爾福德空軍基地,時間為期一個月,期間參加了“波羅的海行動-2015”和“軍刀出擊-2015”等多國軍事演習。這是B-52最新一次在媒體上露面,下面我們將回顧這種“寶刀未老”的轟炸機的傳奇歷程。圖為2015年6月,在英國費爾福德基地降落的B-52H。

B-52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戰末期的1945年6月,當時對日作戰尚未結束,美國陸軍航空隊(美國空軍的前身)就要求開始研發戰後的新一代轟炸機,其性能要強於正在研發、還未首飛的B-36遠端轟炸機(強調跨大西洋戰略轟炸能力),要具備跨洲際戰略轟炸能力,圖為飛行中的B-36轟炸機。

在歷經多輪競爭後,波音公司於1951年2月14日成功獲得了為美國空軍生產13架B-52A轟炸機的訂單。波音公司共製造了2架原型機,第一架代號XB-52,第二架為YB-52。但因首飛前,XB-52遭遇嚴重事故,YB-52成為了第一架首飛的原型機,該機於1952年4月15日完成首飛。 圖為試飛中的YB-52原型機,可見這時的座艙樣式還採用類似B-47的氣泡式座艙佈局,與後來量產型的B-52區別較大。

圖為XB-52原型機(B-52首架原型機)和B-36轟炸機的合影,這張圖片較為罕見。

1954 年 3 月 18 日,第一架 B-52A(52-0001 號機)被緩緩推出西雅圖工廠。1953 年 6 月 30 日,美空軍總參謀長的南森•特維甯將軍向與會者致詞,他說:“線膛槍曾是過去時代的偉大武器,B-52 就是今日航空時代裡的線膛槍。”注意圖中量產型的B-52A已改為與後來B-52相同的並列式座艙,這是波音公司聽取李梅將軍的要求後,做出的改動。首架B-52A於1955年2月服役,美軍為其取了“同溫層堡壘”這一綽號。

從B-52A開始正式奠定了B-52系列的座艙佈局,B-52A採用6人機組,分別是正、副駕駛員、領航員、雷達操作員、電子戰軍官和尾炮手。座艙整體分上、下兩層,除領航員和雷達導航員位於下層外,其餘人員均位於上層。圖為B-52G 的乘員佈置圖,現役B-52H由於取消了炮手,為5人機組。

圖為2015年6月拍攝的B-52H的駕駛艙,可見儀錶板上保留的大量傳統儀錶,正是這種新老結合,為B-52這員“老將”增添了不少魅力。

圖為2013年8月拍攝的B-52H位於下層座艙的轟炸導航艙,這是導航官和雷達操作官的工位。

圖為B-52早期型的彈射系統示意圖,緊急狀態下,座艙蓋可以被吹掉,正、副駕駛向上彈射;領航員和雷達操作員向下彈射逃生,斜線部分為教員,實戰中不會搭載。

早期型B-52的自衛武器系統主要是位於機尾的四聯裝12.7毫米M3航空機槍,各備彈600發,B-52G之前的B-52尾炮手都需要坐在機尾的炮塔中(G型炮手可以坐在駕駛艙中遙控),他可以利用配備搜索跟蹤雷達的火控系統,自動控制機槍瞄準和開火。圖為B-52D型尾炮塔的結構圖,小圖為B-52D的尾炮塔。

儘管B-52尾炮手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但他們在越戰中取得了不俗的戰果,共擊落了2架越共空軍的米格-21戰機,這也使B-52成為了歷史上用機槍擊落敵機的最大戰機。圖為首次擊落米格-21的編號為55-0676的B-52D轟炸機,現陳列在費爾柴爾德空軍基地。小圖為首次取得空戰記錄的B-52尾炮手薩繆爾.特納,他被授予了銀星勳章。

從最後一個型號B-52H開始,B-52將尾炮換裝為一門20毫米M61A1型六管加特林航炮,備彈1200發,炮手可以在前部座艙內進行遙控射擊。1994年,所有仍在役的B-52均將尾炮拆除,只保留了相應的武器介面。

由於B-52系列的服役時間達到了創紀錄的60年,其經歷了從“遠端戰略核轟炸機”到“常規炸彈卡車”,再到“精確制導武器攻擊平臺”的3次重大轉變,所能搭載的彈藥也幾乎涵蓋了整個美空軍武器庫。圖為B-52H剖面圖。

本圖直觀反映了B-52H的載彈量和載彈種類,從無制導航彈到精確制導炸彈、隱身巡航導彈應有盡有,甚至還包括戰術和戰略級核武器。可見其具備較強的作戰靈活性,可根據作戰需要搭載不同種類的彈藥。

圖為2006年,在美軍巴克斯戴爾空軍基地進行武器展示的B-52H轟炸機,位於機體右前方的GBU-28“掩體粉碎機”鑽地彈(重2.3噸,可穿透30米土層或6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十分醒目。

儘管冷戰後期,B-1B超音速轟炸機和B-2隱身轟炸機陸續投入服役,但仍無法撼動B-52系列轟炸機在美國空軍中的主力地位,其參加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多場局部戰爭,是美空軍現役軍機中“資歷最老”,同時也是服役時間最長的戰機。

B-52首次參戰是在1965年6月開始的“弧光”行動中,弧光(Arc Light)是使用B-52轟炸機執行CAS(近距空中支援)任務的代號,越戰期間最著名的“弧光”任務是在1968年的支援美軍溪山要塞行動。圖為越戰期間,B-52D在密集投彈。

圖為“弧光”行動期間進行編隊投彈的B-52機群。

正是在“弧光”行動期間,“地毯式轟炸”(指像在地板上鋪地毯一樣地使用大量無制導炸彈覆蓋轟炸某一地域,殺傷和摧毀該地域的人員)成為了B-52的代名詞,圖為美軍戰機拍攝的B-52地毯式轟炸的壯觀場面。

圖為B-52地毯式轟炸後,幾乎被炸成月球表面的越共控制區。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隨著精確制導武器技術的發展,B-52與時俱進,從過去的“炸彈卡車”變成了遠端精確制導武器打擊平臺。例如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的首輪空襲中,美軍B-52G機群在伊拉克防空區外發射了35枚AGM-86C遠程巡航導彈,打擊了8個伊軍要害目標。此戰開創了B-52全新作戰方式,後在1998年針對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動和1999年的空襲科索沃行動中,B-52均採用類似戰法。圖為B-52H發射AGM-86C導彈。

一架B-52H最多可以掛載20枚AGM-86C導彈,其中8枚可裝入B-52H彈艙的旋轉式武器掛架,另12枚掛載在翼下。 圖為2014年3月4日,美軍邁諾特空軍基地武器掛載演練中,對旋轉武器掛架的特寫。

AGM-86C巡航導彈採用GPS+慣性複合制導方式,最大射程110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0.7馬赫,可搭載450千克高爆戰鬥部,圓概率誤差小於20米。小圖為AGM-86C命中目標瞬間。

進入21世紀後,B-52的作戰方式又有了新變化,在2001年的阿富汗反恐戰爭中,憑藉最新的GPS衛星制導武器技術,以及新型瞄準吊艙,B-52H可以在塔利班“毒刺”導彈的最大射高外,投放JDAM制導炸彈,支援前線作戰的美軍,與弧光行動時的採用面積轟炸的B-52不同,此時的B-52已能進行精確點狀轟炸,且由於載彈量大,滯空時間長,反倒比F-15E更適合執行CAS任務。

近年來,針對伊朗核問題,作為後備方案,美軍一直在進行打擊伊朗地下核設施的準備,為此波音公司專門研發了名為“巨型鑽地彈”(MOP)的重型炸彈,使用該彈可在穿透61米深的土層後,引爆2.4噸重的高爆戰鬥部摧毀目標。儘管實戰中,美軍可能會使用B-2搭載MOP,但B-52已完成了MOP的空投試驗,可見在需要時,B-52也可執行打擊伊朗核設施任務。

儘管沒有實戰記錄,實際B-52也具備較強的反艦作戰能力,可搭載至少12枚“魚叉反艦導彈,圖為掛載”魚叉“導彈測試的B-52,左上為B-52反艦作戰設想圖。

除反艦導彈外,B-52還能掛載MK-62空投型水雷進行快速佈雷,封鎖特定海域。圖為2015年6月10日,英國費爾福德基地,美軍士兵演練掛裝MK-62水雷,可以看到B-52狹長的巨大彈艙。

下面來看看一些難得一見的B-52“壓箱圖”。圖為1957年,3架隸屬於第93轟炸機聯隊的B-52B轟炸機在完成首次環球不著陸飛行(用時:45小時19分鐘)後,準備從March基地返回卡斯特基地,此次行動向世界展示了B-52的全球打擊能力。

即使沒了垂尾,照樣可以飛!圖為1964年1月10日,這架編號為61-0023的B-52H在進行飛行結構測試時,遭遇強氣流,在垂尾被掀掉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可控飛行,該機最後安全返航。

B-52也有優秀的超低空飛行性能!你沒看錯,這是20世紀90年代初,一架B-52從”突擊者“號航空母艦旁超低空飛過,小圖為航母上艦員拍攝的圖片。

圖為B-52某作戰聯隊機組人員集體在B-52H機翼上合影,直接突出了其56.4米長的巨大翼展。

圖為B-52H、B-1B和B-2轟炸機組成的聯合編隊,這種”三代同堂“的畫面並不多見,但三者共同組成了美國空軍現役戰略核(常規)打擊力量的基石。

圖為20世紀80年代拍攝的,封存在大衛斯蒙森基地中的B-52轟炸機群。1990年前,曾經有365架B-52儲存在這裡。按美蘇進攻性戰略武器削減條約,目前已基本被拆毀。

圖為進行“隨控佈局飛機”(CCV)測試時的NB-52E,採用了專用測試塗裝。

圖為駐紮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戴爾空軍基地的B-52H機群。小圖為美國本土兩大B-52駐地(另一個是位於北達科他州的邁諾特空軍基地)

圖為B-52與老前輩,同是波音公司出品的二戰名機—B-17轟炸機組成編隊飛行。這裡再說下B-52綽號的由來,“同溫層堡壘”(Stratofortress)實際是兩種機型綽號的延續,一個是B-52的前任B-47“同溫層噴氣”(Stratojet),另一個是繼承B-17“飛行堡壘”(Flyingfortress)和B-29“超級堡壘”(Superfortress)。這充分體現了美空軍注重文化傳承的特點。

圖為冷戰末期,B-52H與它的”老對手”圖-95“熊”轟炸機合影。

圖為外媒製作的2015年6月,“軍刀出擊-2015”多國空軍海報,可見右側的B-52十分醒目。

或許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來形容B-52並不合適,因為美國空軍預計還會將B-52的服役年限延續至2040年,屆時恐怕可以稱其為“世紀轟炸機”了。“同溫層堡壘”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們將拭目以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