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拍攝可哥西裡十二年 他是可哥西裡的眼睛

從2005年一次意外的志願者之行開始, 裴竟德年年都進入可哥西裡保護區的核心地帶, 拍攝了無數難得一見珍貴照片。 而他現在已經是可哥西裡團隊中的一分子, 此次申遺的畫冊便是由他負責。 可哥西裡申遺成功之後, 筆者立即撥通了在可哥西裡拍攝多年的攝影師裴竟德的電話。

裴竟德接起我的電話時正在新疆天山, 信號不好, 斷斷續續地好幾次才完成採訪。 儘管如此, 說起他熱愛的可哥西裡, 說起鏡頭裡的藏羚羊, 我在幾千公里外的電波另一端都能感受到他掩飾不住的興奮和激情。

一切都從一次意外旅行開始。

2005年的一天, 裴竟德接到邀請, 參加中科院組織的一個可哥西裡科考隊。 接到邀請的僅僅三十多個小時後, 興奮得幾乎沒怎麼休息的他便降落在了拉薩機場。 科考隊的其他成員已經在拉薩休整了一周, 只有他一人毫無緩衝地上了高原。

旅途雖然不易, 但“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原見到了風景的蒼涼和力量”, 藏羚羊更是無以倫比。 也是在這次旅行中, 他下定決心, 一定要再回來。

散佈在草原上的藏羚羊群

從2005年到今年, 裴竟德的可哥西裡之約一年也沒拉下。 一開始並不是很順利。 他想進入可哥西裡的核心區拍攝, 但是那裡是無人區, 並不對公眾開放, 想進入必須向可哥西裡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出申請。 由於可哥西裡自然環境惡劣, 野生動物眾多, 管理局責任重大, 外人想要進入談何容易。 當初裴竟德也收到了一些抗拒和不理解, 不過, 當工作人員漸漸瞭解到他的拍攝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可哥西裡時, 他們也開始將裴竟德視為團隊的一分子。

這次, 他製作的申遺畫冊對於可哥西裡申遺來說十分重要。 可哥西裡的自然遺產申請標準分為兩部分:無與倫比的自然現象或自然美景或審美價值, 以及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 藏羚羊作為棲息地上的獨特物種是申遺主力軍, 但既然是野生動物, 它的生存狀態卻並非是評估專家來一次兩次便可看全的, 因此影像記錄便不可取代。

裴竟德在可哥西裡的主要工作是拍攝野生動物, 以藏羚羊為主, 也拍棕熊、雪豹、猞猁……拍攝動物並非易事, 每次, 裴竟德都會在可哥西裡呆上一兩個月。 12月是藏羚羊的交配期, 來年的6月到7月則是生產期, 此時母羊會從三江源地區跋涉一千六百公里來到產羔地, 主要是卓乃湖地區,

在那裡產下幼仔, 再回到越冬地。 為了拍到產仔過程, 他在卓乃湖邊挖了四五個大約深80釐米的坑, 坑上放了一個當地牧民看衛星電視用的“鍋蓋”, 再蓋上一些塑膠布。 每天早上四點左右天不亮就從居住地出發, 手裡提一個鐵皮桶, 裡面裝著一天的水和乾糧, 走到去湖邊。 寒風刺骨, 即便是夏天, 在高原上氣溫也只有零度左右, 裴竟德在坑中的鐵皮桶上一坐就是一天。 “晚上天黑透後才能回去, 一般也已經十點十一點了。 因為動物很警覺, 如果它們看見了人, 那它們就再也不會來這個區域了。 ”

歷盡艱辛拍攝到了剛出生的小藏羚羊

幾萬隻待產的母羊、剛出生的小羊, 狼群和棕熊當然虎視眈眈。 裴竟德親眼目睹過一隻小羊羔當著母羊的面被狼叼走。 後來, 他觀察到一隻母羊, 在小羊被叼走的地方蹦跳、劃圈, 與其他平靜吃草的母羊完全不同, 他感到這就是那只失去孩子的母羊。 “我想起了魯迅的《祝福》, 想起祥林嫂的念叨。 它們愛孩子的心和人類是一樣的。 ”

在母親身後學步的小羊

後來,他不再挖坑,改成了迷彩帳篷,不用每天來回,在帳篷裡一呆就是一二十天。不過,也並不怎麼舒服,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棕熊每晚都會來帳篷“拜訪”,為此,裴竟德想盡了辦法。他在兩米見方的帳篷裡睡成一個對角線,在頭頂放了一個金屬的鏡頭箱。“我想,萬一它一掌拍下來,我腿斷了也就算了,但是腦袋要保護好。棕熊的掌力可以到四百多公斤,拍在頭上我就醒不過來了。”有一晚,裴竟德忘記將高壓鍋收進帳篷,第二天發現高壓鍋已經滾進了山溝,看來棕熊曾經努力了一晚,想把它打開吃裡面的食物。裴竟德有些後怕,“我睡得可能太死了,居然完全沒聽見。”

不過,他也不是太擔心,“人類畢竟不在棕熊的食物鏈上。”這樣自我安慰,自我鼓勁,他堅持了下來。

扛著三四十公斤重的器材跋涉在五千多米的高原

有時,為了視野,裴竟德也會將拍攝地點設在山頂。夏天是可哥西裡的雨季,每日都有雷雨,一下就是一兩個小時。下雨的時候,裴竟德坐在絕緣的防潮墊上,為了避雷將器材堆到一處。他聽著雷聲滾滾,大雨瓢潑,感到自己的五臟六腑都在顫抖。

雖然萬分艱難,裴竟德不以為苦。“這是大自然的力量,我覺得這是一種修行的過程。”

少年時裴竟德想成為一名戰地攝影師,這個夢想雖然沒有實現,但進入可哥西裡的世界後,他找到了相似的感覺,充滿挑戰與困難,在普通人類難以抵達的角落拍攝和記錄。曾經有人問他,你整天在帳篷裡呆著拍動物,不寂寞麼?裴竟德向我轉述這個問題時既無奈,又有些理直氣壯,“我都沒法跟他們說,我在帳篷裡那麼快樂,有那麼多故事,那麼多生命,我的帳篷就時一個守候動物的小視窗。在那裡我能感受到它們的情感尊嚴和智慧。動物是有靈性的。”

裴竟德鏡頭中的藏羚羊,擁有安靜而充滿靈性的眼神

每次從野外回到自己的居住地西安,裴竟德都會覺得有些不適應,尤其是冬天有霧霾的時候,他會格外想念荒野的生活,在那裡和生命面對面,和大自然深度接觸。他一直強調,在自然中的自己是多麼快樂,“這種快樂非普通快樂可比擬,是精神上的深度快樂。”。

在可哥西裡這麼多年,裴竟德親眼目睹了它的變化。“肉眼可以觀察到的,藏羚羊越來越多了。”資料也顯示,現在藏羚羊整個種群已經恢復到了二十萬隻。青藏鐵路格爾木到拉薩的這一段,南面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北邊是可哥西裡,鐵路切著邊緣走過去,正穿過母羊的遷徙路徑,當年引來不少爭議。但裴竟德告訴我,公路和鐵路在設計時便力求將影響到最低。比如五北大橋的橋洞下便有動物通道。羊的膽子特別小,走在柏油路上戰戰兢兢。在遷徙季,保護站的巡護隊員會去巡邏,幫助它們攔車,保護羊群遷徙。

在保護站和巡護隊的努力下,最可喜的變化是,盜獵完全絕跡了。裴竟德自己只看到過幾次非法穿越,但盜獵一次也沒見過。事實上,2011年開始,可哥西裡沒有再發生過一次盜獵事件。可哥西裡一共設有不凍泉、索南達傑、五道梁、沱沱河四個常設保護站和卓乃湖季節性保護站。巡護隊常年巡邏,除了監測野生動物、還要打擊盜獵、非法穿越和非法開礦。“你大概不知道,可哥西裡有豐富的金礦資源。曾經你們上海,有一個金老闆,開著挖掘機過去,第一天開採了一兩百克金子,第二天就被抓了。”

裴竟德對可哥西裡的管理十分稱道。“我去過很多保護區,可以說可哥西裡的管理非常完善,進入保護區的手續非常嚴格。可哥西裡管理局是玉樹的藏族人在管理,藏人對生命的保護與生俱來,他們做的保護工作是由衷的。也因為可哥西裡的核心區是無人區,所以不存在自然和人類的矛盾。在可哥西裡地區的三江源保護區,由於有人居住,牧民和野生動物之間確實有矛盾。不過,政府和某些民間機構出臺了一些補償機制。對立情緒比以前緩解了不少。”

裴竟德與他的600毫米焦距鏡頭

在我們的談話中,裴竟德總是提到一個概念,“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這是由美國作家理查·洛夫提出的觀點,即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的完全割裂。現在,這個概念也擴展到了成人身上。裴竟德覺得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然缺失症,被文明包裹得太厲害。他希望自己拍的影像是有價值的,能夠帶來人們對自然的關注,而關注就帶來改善。“保護自然首先要從認知自然開始。”

他的願望是自己能拍成一部高水準的野生動物紀錄片。“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缺少自然教育,我們與歐美國家比GDP也許領先,自然影像拍攝水準與歐美的距離卻非常大,應該和中國足球差不多。”BBC從他這裡買了不少素材,他感觸萬千,雖然自己手頭有素材,但國內卻沒有一個成熟的產業鏈可以支持他製作一部紀錄片。

他提到,2011年和2013年央視策劃了分別為期一個多月的藏羚羊直播,裴竟德全程參與。央視的攝像師一兩天便沒了耐心,嚷嚷著為什麼拍不到動物。“我們(這些野外攝影師)有宗教般的狂熱去追求,拍攝的豐富和深入程度和他們當然完全不同。”

“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去守。”

裴竟德還會繼續守下去

在母親身後學步的小羊

後來,他不再挖坑,改成了迷彩帳篷,不用每天來回,在帳篷裡一呆就是一二十天。不過,也並不怎麼舒服,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棕熊每晚都會來帳篷“拜訪”,為此,裴竟德想盡了辦法。他在兩米見方的帳篷裡睡成一個對角線,在頭頂放了一個金屬的鏡頭箱。“我想,萬一它一掌拍下來,我腿斷了也就算了,但是腦袋要保護好。棕熊的掌力可以到四百多公斤,拍在頭上我就醒不過來了。”有一晚,裴竟德忘記將高壓鍋收進帳篷,第二天發現高壓鍋已經滾進了山溝,看來棕熊曾經努力了一晚,想把它打開吃裡面的食物。裴竟德有些後怕,“我睡得可能太死了,居然完全沒聽見。”

不過,他也不是太擔心,“人類畢竟不在棕熊的食物鏈上。”這樣自我安慰,自我鼓勁,他堅持了下來。

扛著三四十公斤重的器材跋涉在五千多米的高原

有時,為了視野,裴竟德也會將拍攝地點設在山頂。夏天是可哥西裡的雨季,每日都有雷雨,一下就是一兩個小時。下雨的時候,裴竟德坐在絕緣的防潮墊上,為了避雷將器材堆到一處。他聽著雷聲滾滾,大雨瓢潑,感到自己的五臟六腑都在顫抖。

雖然萬分艱難,裴竟德不以為苦。“這是大自然的力量,我覺得這是一種修行的過程。”

少年時裴竟德想成為一名戰地攝影師,這個夢想雖然沒有實現,但進入可哥西裡的世界後,他找到了相似的感覺,充滿挑戰與困難,在普通人類難以抵達的角落拍攝和記錄。曾經有人問他,你整天在帳篷裡呆著拍動物,不寂寞麼?裴竟德向我轉述這個問題時既無奈,又有些理直氣壯,“我都沒法跟他們說,我在帳篷裡那麼快樂,有那麼多故事,那麼多生命,我的帳篷就時一個守候動物的小視窗。在那裡我能感受到它們的情感尊嚴和智慧。動物是有靈性的。”

裴竟德鏡頭中的藏羚羊,擁有安靜而充滿靈性的眼神

每次從野外回到自己的居住地西安,裴竟德都會覺得有些不適應,尤其是冬天有霧霾的時候,他會格外想念荒野的生活,在那裡和生命面對面,和大自然深度接觸。他一直強調,在自然中的自己是多麼快樂,“這種快樂非普通快樂可比擬,是精神上的深度快樂。”。

在可哥西裡這麼多年,裴竟德親眼目睹了它的變化。“肉眼可以觀察到的,藏羚羊越來越多了。”資料也顯示,現在藏羚羊整個種群已經恢復到了二十萬隻。青藏鐵路格爾木到拉薩的這一段,南面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北邊是可哥西裡,鐵路切著邊緣走過去,正穿過母羊的遷徙路徑,當年引來不少爭議。但裴竟德告訴我,公路和鐵路在設計時便力求將影響到最低。比如五北大橋的橋洞下便有動物通道。羊的膽子特別小,走在柏油路上戰戰兢兢。在遷徙季,保護站的巡護隊員會去巡邏,幫助它們攔車,保護羊群遷徙。

在保護站和巡護隊的努力下,最可喜的變化是,盜獵完全絕跡了。裴竟德自己只看到過幾次非法穿越,但盜獵一次也沒見過。事實上,2011年開始,可哥西裡沒有再發生過一次盜獵事件。可哥西裡一共設有不凍泉、索南達傑、五道梁、沱沱河四個常設保護站和卓乃湖季節性保護站。巡護隊常年巡邏,除了監測野生動物、還要打擊盜獵、非法穿越和非法開礦。“你大概不知道,可哥西裡有豐富的金礦資源。曾經你們上海,有一個金老闆,開著挖掘機過去,第一天開採了一兩百克金子,第二天就被抓了。”

裴竟德對可哥西裡的管理十分稱道。“我去過很多保護區,可以說可哥西裡的管理非常完善,進入保護區的手續非常嚴格。可哥西裡管理局是玉樹的藏族人在管理,藏人對生命的保護與生俱來,他們做的保護工作是由衷的。也因為可哥西裡的核心區是無人區,所以不存在自然和人類的矛盾。在可哥西裡地區的三江源保護區,由於有人居住,牧民和野生動物之間確實有矛盾。不過,政府和某些民間機構出臺了一些補償機制。對立情緒比以前緩解了不少。”

裴竟德與他的600毫米焦距鏡頭

在我們的談話中,裴竟德總是提到一個概念,“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這是由美國作家理查·洛夫提出的觀點,即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的完全割裂。現在,這個概念也擴展到了成人身上。裴竟德覺得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然缺失症,被文明包裹得太厲害。他希望自己拍的影像是有價值的,能夠帶來人們對自然的關注,而關注就帶來改善。“保護自然首先要從認知自然開始。”

他的願望是自己能拍成一部高水準的野生動物紀錄片。“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缺少自然教育,我們與歐美國家比GDP也許領先,自然影像拍攝水準與歐美的距離卻非常大,應該和中國足球差不多。”BBC從他這裡買了不少素材,他感觸萬千,雖然自己手頭有素材,但國內卻沒有一個成熟的產業鏈可以支持他製作一部紀錄片。

他提到,2011年和2013年央視策劃了分別為期一個多月的藏羚羊直播,裴竟德全程參與。央視的攝像師一兩天便沒了耐心,嚷嚷著為什麼拍不到動物。“我們(這些野外攝影師)有宗教般的狂熱去追求,拍攝的豐富和深入程度和他們當然完全不同。”

“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去守。”

裴竟德還會繼續守下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