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歌未央,茶亦然

讀鹿橋的《未央歌》, 總忍不住跟著書中人物的步伐, 和他們一同徜徉。 在談笑聲中, 走過那些名字熟悉的街巷, 也走過那些並無二致的天氣與辰光。

那份感覺, 就好像遭遇了難以言說的鄉愁, 一縷縷, 在書頁間不經意地逸出、泛起、纏繞……

而跟著小童他們一路走來, 除了遇到熟悉風物的驚喜, 也會詫異于當日昆明的茶館風情——四處可見的林立的茶館, 揮灑著, 也收納著, 那些不可複製的青春。

像是鳳翥街, “一路都是茶館”, 到處都可見熟人, “小童早看見一家沈氏茶館裡坐了幾個熟朋友喊了一聲就往裡跑”。

而學生與茶館的疊加, 發生了奇異的化學變化——學生們坐在茶館裡, 不僅沒有沾染上市井的粗鄙, 更沒有肆意地荒怠時光。 這茶館裡的談論, 似乎總是有著規定動作:

在茶館裡高談闊論的很少。 這幾乎成為一種風氣。 在茶館中要不就看書作功課, 若是談天只能閒談些見聞, 不好意思辯論什麼道理, ……

學生們坐茶館已經成了習慣。 為了新舍飲水不便, 宿舍燈少床多, 又無桌椅。 圖書館內一面是地方少, 時間限制——憑良心說人家館員可夠辛苦了, 早上、下午、晚上都開。 還能不叫人家吃飯嗎?——或是太拘束了, 他們都願意用一點點錢買一點點時間,

在這裡念書, 或休息。 這一帶茶館原來都是走沙朗、富民一帶販夫、馬夫, 趕集的小商人們坐的, 現在已被學生們侵略出一片地土來, 把他們擠到有限的幾家小茶館去了。

如此親切的筆墨, 當日昆明茶館的氛圍瞬間鮮活。

它有著突出的素樸, 以及自由, 還有專注。

不知道汪曾祺和鹿橋二位當日有沒有在這樣的茶館當中相遇過, 不過他們筆下所勾勒出的, 卻是一般叫人印象深刻的茶館與學生的那份相得。 這樣的一扇窗, 這樣的一盞茶, 所凝結與呈現的究竟是什麼, 這是需要我們深味與思考的。

如果走入了一家沒有被學生佔據的茶館, 所見則是全然兩樣的:

忽然他走過一家光線很暗的茶館, 裡面黑壓壓地全是人。 全是白日裡下苦力, 趕馬, 拖車的人, 他們來這裡只是為了一杯茶和一個晚上的休息。 所以他們不用明亮的燈光來看彼此的臉。 而一桌上又可以擠上許多人。 只要不妨礙彼此把腿放在凳子上把膝頭抱在胸前, 能夠有幾個人聚在一桌閒談便滿足了。

不過就算看到偶爾走進來的學生, 那些閒談的人也不以為意, 畢竟昆明滿街都是學生;至於學生, 就算置身那樣一個嘈雜的環境, 滿耳朵人聲鼎沸, 還有“大竹筒做成的雲南水煙筒呼呼地響著”, 也能夠毫不為意, 繼續做著自己的事情。 畢竟, “大家都是一杯茶的飲客, 誰也不必顧忌誰”。

的確,“大家都是一杯茶的飲客,誰也不必顧忌誰”,一段不期而至的風雲際會,成就了這城市最動人也最雋永的青春故事。

而那些有關茶館的文字,也框住了這座城市曾經有過的神情——自在又從容,溫煦而恬淡,就這麼,在一盞盞茶的溫熱中照映,並記憶。

的確,“大家都是一杯茶的飲客,誰也不必顧忌誰”,一段不期而至的風雲際會,成就了這城市最動人也最雋永的青春故事。

而那些有關茶館的文字,也框住了這座城市曾經有過的神情——自在又從容,溫煦而恬淡,就這麼,在一盞盞茶的溫熱中照映,並記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