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要當鐵打的“微笑哥” 不把負面情緒帶回家

張海威

●所在社區

可園社區

家風家訓

不把負面情緒帶回家。

6350件矛盾糾紛, 1300多宗信訪案件, 3000多個日夜堅守, 布吉街道信訪接談員張海威用他春風般的微笑講述了深圳特區一個又一個平凡卻不平常的惱人故事。

接待來訪群眾, 雖然每天面對的都是歎聲、罵聲、怨聲, 很多年輕的信訪員往往會因此“中毒”。 張海威卻用他敦厚沉穩謙和的微笑煉出“排毒”良方, 既能安撫信訪群眾的情緒, 也不讓工作上的負面情緒侵襲自己以及家人。

十年 他用微笑化解了六千多宗矛盾糾紛

在轄區面積僅30 .89平方公里、流動人口超百萬、社會矛盾先發高發的布吉街道, 在年信訪案件上千件、信訪問題疑難複雜、人均三天就需調解完成一宗信訪案件的崗位上, 張海威一干就是10多年。 10多年來, 他成功調處各類矛盾糾紛6350宗, 先後為群眾爭取到近千萬元的救助和補償金, 為民工追回欠薪1800多萬元。

他就是布吉街道信訪一線紅人“微笑哥”張海威, 大家親切地稱他“威哥”。

2012年, 張海威成為深圳市唯一一位元“全國信訪系統優秀接談員”, 2014年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 2015年獲“廣東省勞動模範”, 2016年獲“廣東省崗位學雷鋒標兵”, 2016年根據其個人事蹟拍成的電教片《為民解憂譜真情》被廣東省委組織部評為優秀獎, 並被中組部在全國黨建教育宣傳推廣學習。

學會自我“排毒”不把負面情緒帶回家

接訪工作知易行難, 堅持10年更不易。 長年累月面對怨聲、歎聲甚至罵聲, 張海威甚至還遇到過上訪群眾拿起板凳要砸他、掄起拳頭要打他的情況, 但他自始至終都十分理解上訪人, “他們沒有一個人不是因為走投無路、迫不得已才來求助政府、走進信訪辦的,

互換角度想一想如果是我遇到他們的情境, 就能理解他們複雜的心情, 或是悲憤, 或是激動, 更多的則是無助……”也正是因為這份“將心比心”, 讓張海威總是懷著一顆善良的心, 去竭盡所能地理解上訪群眾。

信訪工作, 是一個沒有掌聲的舞臺。 一開始做這項工作時, 張海威家裡人並不支援, 因為這份工作註定要面對信訪群眾的誤解、亂噴亂罵甚至“誤傷”。 張海威的父親說, 兒子決定做這份工後, 3年都沒怎麼理過他;但看到他慢慢為群眾認可了, 才開始理解支持他了。

剛走上信訪崗位的時候, 張海威一個月的工資只有三千多元。 但他習慣變“上訪”為“下訪”, 幾乎每天都要下到上訪者家中、涉案雙方所在地去瞭解案件背景及上訪人的困難等等,

甚至路費還得倒貼。 為了支援丈夫、補貼家用, 妻子還到社區做了一份網格員的工作, 白天照顧家中事務, 晚上挨家挨戶入戶走訪工作, 這也一度讓張海威心疼不已。

但在妻子黃菊芳看來, 自己在支援丈夫做一件光榮的事情, “信訪工作是實實在在為群眾解決困難, 經常晚上九點多鐘他還在與上訪群眾溝通調解, 有時我到信訪大廳等他一起回家, 看到上訪群眾從調解室一出來, 就緊緊握住他的雙手……每看到這一幕我都感動得想哭, 真是太不容易了!”

黃菊芳還說, 張海威無論平時工作遇到多大的委屈和困難都是一個人扛, 從不把情緒帶回家。 對此, 張海威笑稱, 要當鐵打的微笑哥嘛。

采寫:龍崗通記者 陳榮梅 攝影:龍崗通記者 劉有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