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星球 · 掠影|世界上最長的藝術長廊

jun:Zachary的這篇文章完成於年初的舊曆新年期間, 緣起於除夕夜在斯德哥爾摩街頭的一個突發奇想:“好像可以順便把這裡的地下鐵擼一遍,

聽說也是滿文藝的。 ” 然而稿子在我手上壓了半年, 直到這周他從巴黎回來, 我們喝咖啡時候的重新提及。 原文的開頭部分是傳統佳節裡應景的海外遊子感懷, 今天刊載的時候就略去了。

· Lyric ·

How long will I love you?

As long as stars are above you

And longer if I can

How long will I need you?

As long as the seasons need to

Follow their plan

How long will I be with you?

As long as the sea is bound to

Wash upon the sand

How long will I want you?

As long as you want me to

And longer by far

……

除封面、海報, 本文配圖全部由作者Zachary拍攝

全城100多個地下鐵網站中大約有90%已經被藝術作品所覆蓋, 每一個網站以各種色彩鮮豔的壁畫、鑲嵌和浮雕等藝術形式來表現不同的主題, 從關注環境保護、世界和平、女權運動等“主旋律”到涉及社會各層面的日常生活應有盡有, 各自形成一道具有獨特裝飾氛圍的風景線,

火紅的岩石坑、藍色的壁畫、多色的彩虹, 還有未來主義、波普藝術、抽象畫派等現代藝術和兒童畫風格, 所以風格之多, 變化之豐富, 也是令人稱讚的。

其實應該感謝150多名藝術家的同心協作, 是他們在天然岩洞般起伏凹凸之表面上畫出既古老又現代的壁畫, 從而能讓我們今天站在這裡欣賞這座藝術長廊的濃縮藝術。

有點地下探險的味道, 想到定拓如果定在這了, 也十分有趣,像地下鐵管理員說的那樣:“藝術讓地鐵站變得更加漂亮有趣,也讓人們更容易識別道路方向。” 嗯哼,即使你不認識站名,看到這些特色鮮明的設計也就不至於走錯站了吧,如果你再走錯,怪我嘍?

下面這是我一下午地下鐵之旅的主要線路(藍線/紅線/綠線),一共十八個地鐵站。其實剛開始還好,後面就和看博物館一樣,有些頂不住了。

藍線 - T10(自北向南)

Tensta - Rinkeby - Rissne - Solna strand - Huvudsta

- Tensta -

五顏六色的招貼牌,像遊樂園一般幽默而歡樂,熊孩子特別喜歡,哈哈,當然還有童心未泯的大小孩。這是一個充滿了稚嫩的線條和天真的畫風的原始岩洞,海豹、大嘴鳥、馴鹿、大象,還有呆萌的小企鵝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行人,為難插畫家Helga Henschen了,但是在她的童話世界中,我們開始了孩子旅行記的坐著地下鐵回家過年旅程。

- Rinkeby -

棕紅色的牆面上,鑲嵌了金色的圖騰,一個個小小的馬賽克,組合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塗鴉,不管是舞動的綢帶,還是對歌的巨龍,或亦是萌萌的原始人,沒有了過多的包袱,也就少了很多煩惱。

- Rissne -

雪白的牆壁上,寫滿了斑斕多彩的文字;另一面的牆上是世界地圖,不同的國家版塊,選擇了不同的色彩表示,都配有瑞典文字的解讀。有空,你可以去看看上面具體寫的是什麼內容。

- Solna strand -

想玩遊戲嗎?看到岩壁中的白雲了沒?在地鐵站灰暗空曠卻又略顯壓抑的常規空間裡展開一場與雲朵和天空捉迷藏的遊戲,藝術家Takashi Naraha把白雲打散在各個角落中,你是否也產生了反常規的慣性思維,嗯?我在哪?

- Huvudsta -

綠油油的吊頂,讓我想起了家鄉的滸苔,去年沒來,說明家裡的水質好了許多。這一站南面有個小海灣Ulvsundasjön,站在高坡上,又是逆著有些冷冷的陽光,期待春日的北歐面容。

藍線 - T11(自北向南)

Näckrosen - Solna Centrum - Västra skogen - Rådhuse -Kungsträdgården

- Näckrosen -

設計師Lizzie Olsson-Arle用形態各異的鵝卵石構建了一副愛的畫面,慢慢看畫。在細碎嵌滿大小不一蛋蛋石的灰色岩壁之上鋪開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睡蓮奶油色的花瓣包裹著鵝黃色的花蕊,悠然地生長的蓮葉群中。底下的大石頭伴著歲月流逝已變得無比光滑,而地面上的文字又在述說著謎一般的故事與箴言,似懂非懂。

- Solna Centrum -

索爾納中樞站又叫做電影城站,有著濃郁的藝術氣息,但並非好萊塢大片那種感覺,更像是一部正在上演的歐洲文藝片。地鐵口的牆上滿是經典電影的劇照、道具、服裝等展示窗。

如果你以為就是簡單的電影場景主題,你就要扣分了。其實這裡是由藝術家Anders Åberg與Karl-Olov Björk創作的1975年瑞典社會工業化的鼎盛時期的畫面。整整一千米長的墨綠色冷杉生長在緋紅色的熾烈天空下,刻畫的是當時突出的社會環境問題:鄉村人口減少,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現實。設計師使用森林、野生駝鹿的牆繪圖案表達了對健康戶外生活方式的嚮往。

- Västra skogen -

這裡是藍線兩條支線會合的地方,設計師Sivert Lindblom的靈感來源於神秘主義“空無的森林”,無論是彩瓷拼貼而成的熱帶魚、不規則的幾何圖形,還是兩個月臺中間的彩色鐵藝裝置,都充滿了北歐的簡約主義,可以讓你細嚼一陣了。

- Rådhuse -

如果你要去斯德哥爾摩市政廳(Stockholm City Hall),就可以在Rådhuse這站下車了,出了了地鐵口像是到了家鄉的中山路,恍惚傻傻地分不清楚。不過這裡的地下鐵有點像礦場的場景主題,木制的板箱,黑色的籃子。還有火紅色的“岩洞”裸露出建築的柱基,這是一場古老與現代碰撞的爭論、變相說也是過去與未來融合的談話。

- Kungsträdgården -

國王花園站是藍線東面的終點站,也是所有地鐵站裡裝飾最為繁複而華麗地下宮殿。鑲滿鏡面的羅馬柱,錯綜複雜的奇怪圖案、紅綠白相間的大理石地面,及色彩斑斕的彩瓷拼貼,充滿著戲劇性與意外感,就這樣輕易虜獲了我躁動的小心臟。

說起國王花園站的設計理念,要追溯到十三世查理斯國王擁有的花園。綠色條紋象徵巴羅克式綠色花園;紅色代表碎石小路;白色則是曾經放置在宮殿的大理石雕像,位置就在現在的地鐵站上面。

是的,你沒猜錯,這裡也是一個迷你的考古遺跡,設計師Ulrik Samuelson保留了曾經的考古發掘現場。豎立在Torsgatan街道兩旁的街燈,古老Makalös宮殿殘留下來的大理石圓柱和石雕,以及充滿風霜痕跡的老物件,如今都用另一種載體形式陳列在這裡,在見證歷史的同時,更呈現了當代藝術的創意。

可能穿梭在這裡的乘客們,有時候大腦會暫時的短路一下,離開這個忙碌的社會。當然上了地鐵之後,王子夢也就結束了。

紅線 - T13(自北向南)

Karlaplan - Östermalmstorg

- Karlaplan -

這裡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嗯,就是《黃金羅盤》。我們可以從盤中得到所問問題的答案,還可以瞭解到自己的身世之謎。看來,斯德哥爾摩的地鐵,很適合發發呆,放空一下自己。

- Östermalmstorg -

到處佈滿了抽象的塗鴉,不知道是隨性為之,還是有意之舉。“和平”就像你看到的那樣,不分國籍,不分種族,都是我們所希冀的。

紅線 - T14(自北向南)

Danderyds sjukhus - Universitetet - Tekniska Högskolan - Stadion

- Danderyds sjukhus -

樹的葉子都已經飄散了,黑色的影子充滿的諷刺的寓意,綠色的男人低頭看著報紙,綠色的女人打開手提包尋找著什麼,嗯,綠色的葉子去哪了?

- Universitetet -

大學城站明顯的學院派了一些,牆壁上寫滿了自然科學公式、符號和人文科學的哲理、箴言。如果你也懂瑞典語的話,仔細觀察便會發現裡面的洞天,牆面上的公式裡刻有瑞典語的《世界人權宣言》。

其實這裡還有一段在中國流傳很久,後來被改編為水墨畫的故事,嗯,就是小蝌蚪找媽媽,也可以在這裡找到最初始的版本。

- Tekniska Högskolan -

以瑞典皇家理工命名的地下鐵,一看就是很有學識的樣子。設計師Lennart Mörk運用自然元素與宇宙法則,把“金、木、水、火、土、風”等自然的力量融入了牆壁的創作當中。暈染開的色彩像是一幅中國的水墨畫,帶領我們進入了未知的神秘世界。而懸於岩壁之上的精巧十二面體,則像是照亮周遭混沌與迷茫的明燈。

遙遠的星際飛來的小行星,在這裡留下了他的印記,還有天邊閃爍的億萬光年星光,不磨滅的是他們無限的求索。

- Stadion -

七彩牆繪是藝術家Enno Hallek與Åke Pallarp為了紀念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辦的奧林匹克盛事而設計的。明亮通透的天藍色鋪滿了整個岩壁,一彎蜿蜒旖旎的彩虹橫跨於拱形岩壁之上。

隨處可見色彩斑斕的藝術品,花團錦簇的多邊形,暖色漸變的手指箭頭,牽手行走的字母M,不開心,就來坐坐,這裡就是色彩激蕩的歡樂海洋。

綠線 - T16/17/18(自西向東)

Hötorget - T-centralen

- Hötorget -

暖綠色的瓷磚,樸實憨厚的地面,看起來像個老實巴交的大小夥子,不過來來回回來這裡也有五六次了,也就有了親切感。牆上的海報很有意思,有點復古,又有點科技感的穿越藝術。設計師Gun Gordillo在1998年為這裡增加了白色霓虹燈裝置藝術,讓普通的80年代“大眾澡堂”又有了新時代的著裝。

- T-centralen -

中央火車站是紅、綠、藍三條地鐵線的交會處,每日上下班高峰都是人潮洶湧,腳步匆匆。Per Olof Ultvedt為了平撫行人焦躁的情緒,在牆繪顏色選擇了靜謐的藍和清爽的白。每當行人走過藍色藤蔓攀爬的雪白岩壁,仿佛內心忽然獲得安靜的力量。

T是Tunnelbana的縮寫,瑞典語中“地下”或“地鐵”之意。當斯德哥爾摩地鐵在20世紀50年代建成的時候,“把藝術帶入地下”這個想法首先在T-Centralen地鐵站實現。

設計師為了向那些建造地鐵站辛勤勞作的工人們表達敬意,在天花板和牆上用藍色剪影把工人工作的形態刻畫上去。也想借此表明,這些施工工人也有權成為地鐵藝術的主角。

蔓延在牆壁上的藍色橄欖葉圖案是烏爾特韋特1975年設計的,靈感來自于古代雅典奧運會,一叢叢藍色藤蔓,從地面攀爬到雪白牆頂,素雅又充滿生命力,穿越時空的大門就此打開,你做好準備了嗎?

- 孩子旅行記:路上的烏托邦 -

Weibo:@小凱Zachary

Instagram:sheepherdboy

E-mail:zacharyzhao91@gmail.com

長按二維碼

來孩子旅行記坐坐

點擊“閱讀原文”

追隨“Zachary”探訪世界的腳步

也十分有趣,像地下鐵管理員說的那樣:“藝術讓地鐵站變得更加漂亮有趣,也讓人們更容易識別道路方向。” 嗯哼,即使你不認識站名,看到這些特色鮮明的設計也就不至於走錯站了吧,如果你再走錯,怪我嘍?

下面這是我一下午地下鐵之旅的主要線路(藍線/紅線/綠線),一共十八個地鐵站。其實剛開始還好,後面就和看博物館一樣,有些頂不住了。

藍線 - T10(自北向南)

Tensta - Rinkeby - Rissne - Solna strand - Huvudsta

- Tensta -

五顏六色的招貼牌,像遊樂園一般幽默而歡樂,熊孩子特別喜歡,哈哈,當然還有童心未泯的大小孩。這是一個充滿了稚嫩的線條和天真的畫風的原始岩洞,海豹、大嘴鳥、馴鹿、大象,還有呆萌的小企鵝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行人,為難插畫家Helga Henschen了,但是在她的童話世界中,我們開始了孩子旅行記的坐著地下鐵回家過年旅程。

- Rinkeby -

棕紅色的牆面上,鑲嵌了金色的圖騰,一個個小小的馬賽克,組合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塗鴉,不管是舞動的綢帶,還是對歌的巨龍,或亦是萌萌的原始人,沒有了過多的包袱,也就少了很多煩惱。

- Rissne -

雪白的牆壁上,寫滿了斑斕多彩的文字;另一面的牆上是世界地圖,不同的國家版塊,選擇了不同的色彩表示,都配有瑞典文字的解讀。有空,你可以去看看上面具體寫的是什麼內容。

- Solna strand -

想玩遊戲嗎?看到岩壁中的白雲了沒?在地鐵站灰暗空曠卻又略顯壓抑的常規空間裡展開一場與雲朵和天空捉迷藏的遊戲,藝術家Takashi Naraha把白雲打散在各個角落中,你是否也產生了反常規的慣性思維,嗯?我在哪?

- Huvudsta -

綠油油的吊頂,讓我想起了家鄉的滸苔,去年沒來,說明家裡的水質好了許多。這一站南面有個小海灣Ulvsundasjön,站在高坡上,又是逆著有些冷冷的陽光,期待春日的北歐面容。

藍線 - T11(自北向南)

Näckrosen - Solna Centrum - Västra skogen - Rådhuse -Kungsträdgården

- Näckrosen -

設計師Lizzie Olsson-Arle用形態各異的鵝卵石構建了一副愛的畫面,慢慢看畫。在細碎嵌滿大小不一蛋蛋石的灰色岩壁之上鋪開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睡蓮奶油色的花瓣包裹著鵝黃色的花蕊,悠然地生長的蓮葉群中。底下的大石頭伴著歲月流逝已變得無比光滑,而地面上的文字又在述說著謎一般的故事與箴言,似懂非懂。

- Solna Centrum -

索爾納中樞站又叫做電影城站,有著濃郁的藝術氣息,但並非好萊塢大片那種感覺,更像是一部正在上演的歐洲文藝片。地鐵口的牆上滿是經典電影的劇照、道具、服裝等展示窗。

如果你以為就是簡單的電影場景主題,你就要扣分了。其實這裡是由藝術家Anders Åberg與Karl-Olov Björk創作的1975年瑞典社會工業化的鼎盛時期的畫面。整整一千米長的墨綠色冷杉生長在緋紅色的熾烈天空下,刻畫的是當時突出的社會環境問題:鄉村人口減少,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現實。設計師使用森林、野生駝鹿的牆繪圖案表達了對健康戶外生活方式的嚮往。

- Västra skogen -

這裡是藍線兩條支線會合的地方,設計師Sivert Lindblom的靈感來源於神秘主義“空無的森林”,無論是彩瓷拼貼而成的熱帶魚、不規則的幾何圖形,還是兩個月臺中間的彩色鐵藝裝置,都充滿了北歐的簡約主義,可以讓你細嚼一陣了。

- Rådhuse -

如果你要去斯德哥爾摩市政廳(Stockholm City Hall),就可以在Rådhuse這站下車了,出了了地鐵口像是到了家鄉的中山路,恍惚傻傻地分不清楚。不過這裡的地下鐵有點像礦場的場景主題,木制的板箱,黑色的籃子。還有火紅色的“岩洞”裸露出建築的柱基,這是一場古老與現代碰撞的爭論、變相說也是過去與未來融合的談話。

- Kungsträdgården -

國王花園站是藍線東面的終點站,也是所有地鐵站裡裝飾最為繁複而華麗地下宮殿。鑲滿鏡面的羅馬柱,錯綜複雜的奇怪圖案、紅綠白相間的大理石地面,及色彩斑斕的彩瓷拼貼,充滿著戲劇性與意外感,就這樣輕易虜獲了我躁動的小心臟。

說起國王花園站的設計理念,要追溯到十三世查理斯國王擁有的花園。綠色條紋象徵巴羅克式綠色花園;紅色代表碎石小路;白色則是曾經放置在宮殿的大理石雕像,位置就在現在的地鐵站上面。

是的,你沒猜錯,這裡也是一個迷你的考古遺跡,設計師Ulrik Samuelson保留了曾經的考古發掘現場。豎立在Torsgatan街道兩旁的街燈,古老Makalös宮殿殘留下來的大理石圓柱和石雕,以及充滿風霜痕跡的老物件,如今都用另一種載體形式陳列在這裡,在見證歷史的同時,更呈現了當代藝術的創意。

可能穿梭在這裡的乘客們,有時候大腦會暫時的短路一下,離開這個忙碌的社會。當然上了地鐵之後,王子夢也就結束了。

紅線 - T13(自北向南)

Karlaplan - Östermalmstorg

- Karlaplan -

這裡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嗯,就是《黃金羅盤》。我們可以從盤中得到所問問題的答案,還可以瞭解到自己的身世之謎。看來,斯德哥爾摩的地鐵,很適合發發呆,放空一下自己。

- Östermalmstorg -

到處佈滿了抽象的塗鴉,不知道是隨性為之,還是有意之舉。“和平”就像你看到的那樣,不分國籍,不分種族,都是我們所希冀的。

紅線 - T14(自北向南)

Danderyds sjukhus - Universitetet - Tekniska Högskolan - Stadion

- Danderyds sjukhus -

樹的葉子都已經飄散了,黑色的影子充滿的諷刺的寓意,綠色的男人低頭看著報紙,綠色的女人打開手提包尋找著什麼,嗯,綠色的葉子去哪了?

- Universitetet -

大學城站明顯的學院派了一些,牆壁上寫滿了自然科學公式、符號和人文科學的哲理、箴言。如果你也懂瑞典語的話,仔細觀察便會發現裡面的洞天,牆面上的公式裡刻有瑞典語的《世界人權宣言》。

其實這裡還有一段在中國流傳很久,後來被改編為水墨畫的故事,嗯,就是小蝌蚪找媽媽,也可以在這裡找到最初始的版本。

- Tekniska Högskolan -

以瑞典皇家理工命名的地下鐵,一看就是很有學識的樣子。設計師Lennart Mörk運用自然元素與宇宙法則,把“金、木、水、火、土、風”等自然的力量融入了牆壁的創作當中。暈染開的色彩像是一幅中國的水墨畫,帶領我們進入了未知的神秘世界。而懸於岩壁之上的精巧十二面體,則像是照亮周遭混沌與迷茫的明燈。

遙遠的星際飛來的小行星,在這裡留下了他的印記,還有天邊閃爍的億萬光年星光,不磨滅的是他們無限的求索。

- Stadion -

七彩牆繪是藝術家Enno Hallek與Åke Pallarp為了紀念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辦的奧林匹克盛事而設計的。明亮通透的天藍色鋪滿了整個岩壁,一彎蜿蜒旖旎的彩虹橫跨於拱形岩壁之上。

隨處可見色彩斑斕的藝術品,花團錦簇的多邊形,暖色漸變的手指箭頭,牽手行走的字母M,不開心,就來坐坐,這裡就是色彩激蕩的歡樂海洋。

綠線 - T16/17/18(自西向東)

Hötorget - T-centralen

- Hötorget -

暖綠色的瓷磚,樸實憨厚的地面,看起來像個老實巴交的大小夥子,不過來來回回來這裡也有五六次了,也就有了親切感。牆上的海報很有意思,有點復古,又有點科技感的穿越藝術。設計師Gun Gordillo在1998年為這裡增加了白色霓虹燈裝置藝術,讓普通的80年代“大眾澡堂”又有了新時代的著裝。

- T-centralen -

中央火車站是紅、綠、藍三條地鐵線的交會處,每日上下班高峰都是人潮洶湧,腳步匆匆。Per Olof Ultvedt為了平撫行人焦躁的情緒,在牆繪顏色選擇了靜謐的藍和清爽的白。每當行人走過藍色藤蔓攀爬的雪白岩壁,仿佛內心忽然獲得安靜的力量。

T是Tunnelbana的縮寫,瑞典語中“地下”或“地鐵”之意。當斯德哥爾摩地鐵在20世紀50年代建成的時候,“把藝術帶入地下”這個想法首先在T-Centralen地鐵站實現。

設計師為了向那些建造地鐵站辛勤勞作的工人們表達敬意,在天花板和牆上用藍色剪影把工人工作的形態刻畫上去。也想借此表明,這些施工工人也有權成為地鐵藝術的主角。

蔓延在牆壁上的藍色橄欖葉圖案是烏爾特韋特1975年設計的,靈感來自于古代雅典奧運會,一叢叢藍色藤蔓,從地面攀爬到雪白牆頂,素雅又充滿生命力,穿越時空的大門就此打開,你做好準備了嗎?

- 孩子旅行記:路上的烏托邦 -

Weibo:@小凱Zachary

Instagram:sheepherdboy

E-mail:zacharyzhao91@gmail.com

長按二維碼

來孩子旅行記坐坐

點擊“閱讀原文”

追隨“Zachary”探訪世界的腳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