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走進柘榮 走近馬仙 感受馬仙信俗文化

走進柘榮 走近馬仙 感受馬仙信俗文化

曾祥裕 曾海亮

2017年陽春二月, 我從壽寧做完風水堪察事務後, 應弟子小鄭之邀, 來到閩東北內陸山區的柘榮。

這個縣城不大, 人口約11萬, 是福建省人口最少的縣。 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太姥山脈主峰東山頂海拔1480米, 是全縣最高點。 在縣城可見到東獅山。 它自古是閩浙兩省邊界貿易點。

我對拓榮的瞭解, 緣于太子參。 我在贛州市中醫院工作時,

熟悉太子參的產地拓榮品質更佳。 它有“中國太子參之鄉”的雅稱。 太子參味甘, 微 苦, 性微寒, 為民間公認的補益藥, 功能益氣生津, 補脾潤肺。 臨床用於脾胃虛弱之食欲不振、倦怠無力, 氣陰兩傷之乾咳痰少、自汗氣短以及溫病後期氣虛津傷之口渴、心悸失眠, 頭昏健忘及小兒夏季熱。

當天午休後, 我們驅車來到柘榮縣城東3公里處的東獅山景區, 東獅山形似獅而得名, 海拔1480米, 為太姥山脈的主峰。 東獅山群峰聳峙, 雄偉挺拔, 集太姥山的奇偉雄姿, 兼武夷山的柔媚挺秀。 環山之中有穀、泉、洞、岩、峰、石等自然景觀二百二十七處, 步移景換, 令人流連忘返。 1998年7月被福建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是日下午, 春光明媚, 和風送暖。 我們緩步登上東獅山。 東獅山屬花崗岩地貌, 岩體、岩洞千姿百態, 有皤桃岩、馬頭岩、象鼻岩。 千筍石、萬書岩。 擎天柱。 玉屏洞、靈峰洞、“仙人鋸板”等景點, 山下龍並瀑布落差100余米, 寬6米, 蔚為壯觀。

清閩候舉人江西信豐知縣徐友梧曾留詩贊曰:“綠幟插雲霄, 岩岩眾山祖。 太姥在下峰, 高標誰與伍。 ” 美國橋港大學教授吳衛平遊覽東獅山時驚歎不已, 曾揮筆題詞“氣拔太姥, 天下奇山”。

正值旅遊淡季, 景區沒有多少遊客。小鄭說,馬仙在當地人民心中佔有神聖位置。東獅山被譽為“仙山”,是閩浙信眾朝拜馬仙的聖山、馬仙信俗的重要道場。我們行步在崎嶇的山道上,目標就是馬仙洞,拜馬仙。

據小鄭介紹,馬仙,又稱馬氏天仙、馬元君等,是以柘榮為中心的民間崇拜地方神明,與媽祖、陳靖姑並稱“福建三大女神”。

“恩澤柘榮,惠及萬民,德彰閩浙,仙史悠久;孝感天地,敬老愛幼,護國佑民,奇聞長傳;樂善好施,靈著千古,福佑天下,精神永駐。”這是柘榮人民對馬仙的虔誠。

柘榮作為馬仙信俗的發祥地,馬仙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有著廣泛扎實的群眾基礎。素有“馬仙之都”之美譽。

我的人文旅行,重點收集各地民俗和考察名人名地風水。

這次東獅山之行,讓我瞭解到民間信仰各有傳奇背景。

民間柘榮有文字記載馬氏天仙,始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是年天旱如焚,民眾紛紛叩天祈雨。柘榮信眾在城西七星墩(今仙嶼)設壇,徒步120多裡至馬仙的發源地——浙江景寧鸕鷀嶺迎馬氏天仙。馬仙來後顯靈於東獅山,不日天降甘霖、滋潤禾苗,當年五穀豐收。馬仙姑見東獅山群峰聳立,草木豐茂,景色清幽,歎為人間仙境,便從浙江喬遷柘榮東獅山靈岩洞修煉。從此,馬仙大德化災、普降甘霖,驅除瘟疫、保境安民,崇尚孝道、啟迪教化等神奇故事不勝枚舉、代代相傳。

信仰馬仙深入人心,必有契合民眾心理需要的東西。

“孝”、“和諧”是馬仙文化的精髓。

現有文獻資料中有關馬仙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唐縉雲縣令李陽冰所撰的《護國夫人廟碑記》中。李陽冰簡略的敘述,傳達了這個平凡女子成仙得道之起點———孝。

“仙家貧事姑,行工辟纑機杼事以養,家距鶴溪百有餘裡,晨往夕返,至食以羹與姑如出釜甄然。”

此後,這個“孝”字逐漸形成馬仙信仰的核心。明朝《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馬大仙”條有載:

“大仙姓馬氏,家貧養姑,孝又傭身以資薪米,恒苦不給,艱險倍償,咯無倦息。一日遇異人授以仙術,祝之曰:感汝孝養,持此代菽水歡,毋輕語。大仙如其術,日給膳養不勞餘力。自是姑得所養善所終。”

孝道和良好的婆媳美德是馬仙文化的精髓。“孝”的圭臬作用與感化意義,從未在馬仙信仰史上消失過。

在我國傳統的人倫關係裡,孝一直是極為重要的道德標杆。馬仙的孝順既是她得道成仙的本原,也是馬仙信仰的主要內容及其不斷被推動的主要原因。

馬仙文化活動經過歷代傳承、不斷完善,已形成相對固定的接仙、遊境、送仙為內容的民間道教科儀和民俗文化形式,它將馬仙信俗的過去與未來、真實與虛幻融入到宏大複雜的場景中,暗示與傳遞了民間信眾們的內心渴望和情感。

我心虔誠,奮力攀登上了東獅山頂的一個小土壇,見到一個山洞,此為著名的靈岩洞。 相傳,馬仙從浙江的鸕鷀洞入柘,居於此洞。

此後的歲月,馬仙安居此洞,仙澤天雨,滋潤八方,為歷代柘榮民眾所景仰。而靈岩洞,也因之成為無數信眾朝聖的一方寶地。馬仙修行之所,我也如同當地信眾一樣帶著純樸的虔誠祈求馬仙顯靈,護佑家宅平安和身心健康。

上山容易下山難,我的雙腿在陡直的石階上緩慢下行,生怕原先的膝關節舊疾會因這次登山而發病,但是下山後感到身心兩悅,直到數日後膝關節也安然無恙,我想莫非是心誠則靈,冥冥之中馬仙在護佑我的人文之旅?

感恩馬仙,謹記之!

景區沒有多少遊客。小鄭說,馬仙在當地人民心中佔有神聖位置。東獅山被譽為“仙山”,是閩浙信眾朝拜馬仙的聖山、馬仙信俗的重要道場。我們行步在崎嶇的山道上,目標就是馬仙洞,拜馬仙。

據小鄭介紹,馬仙,又稱馬氏天仙、馬元君等,是以柘榮為中心的民間崇拜地方神明,與媽祖、陳靖姑並稱“福建三大女神”。

“恩澤柘榮,惠及萬民,德彰閩浙,仙史悠久;孝感天地,敬老愛幼,護國佑民,奇聞長傳;樂善好施,靈著千古,福佑天下,精神永駐。”這是柘榮人民對馬仙的虔誠。

柘榮作為馬仙信俗的發祥地,馬仙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有著廣泛扎實的群眾基礎。素有“馬仙之都”之美譽。

我的人文旅行,重點收集各地民俗和考察名人名地風水。

這次東獅山之行,讓我瞭解到民間信仰各有傳奇背景。

民間柘榮有文字記載馬氏天仙,始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是年天旱如焚,民眾紛紛叩天祈雨。柘榮信眾在城西七星墩(今仙嶼)設壇,徒步120多裡至馬仙的發源地——浙江景寧鸕鷀嶺迎馬氏天仙。馬仙來後顯靈於東獅山,不日天降甘霖、滋潤禾苗,當年五穀豐收。馬仙姑見東獅山群峰聳立,草木豐茂,景色清幽,歎為人間仙境,便從浙江喬遷柘榮東獅山靈岩洞修煉。從此,馬仙大德化災、普降甘霖,驅除瘟疫、保境安民,崇尚孝道、啟迪教化等神奇故事不勝枚舉、代代相傳。

信仰馬仙深入人心,必有契合民眾心理需要的東西。

“孝”、“和諧”是馬仙文化的精髓。

現有文獻資料中有關馬仙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唐縉雲縣令李陽冰所撰的《護國夫人廟碑記》中。李陽冰簡略的敘述,傳達了這個平凡女子成仙得道之起點———孝。

“仙家貧事姑,行工辟纑機杼事以養,家距鶴溪百有餘裡,晨往夕返,至食以羹與姑如出釜甄然。”

此後,這個“孝”字逐漸形成馬仙信仰的核心。明朝《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馬大仙”條有載:

“大仙姓馬氏,家貧養姑,孝又傭身以資薪米,恒苦不給,艱險倍償,咯無倦息。一日遇異人授以仙術,祝之曰:感汝孝養,持此代菽水歡,毋輕語。大仙如其術,日給膳養不勞餘力。自是姑得所養善所終。”

孝道和良好的婆媳美德是馬仙文化的精髓。“孝”的圭臬作用與感化意義,從未在馬仙信仰史上消失過。

在我國傳統的人倫關係裡,孝一直是極為重要的道德標杆。馬仙的孝順既是她得道成仙的本原,也是馬仙信仰的主要內容及其不斷被推動的主要原因。

馬仙文化活動經過歷代傳承、不斷完善,已形成相對固定的接仙、遊境、送仙為內容的民間道教科儀和民俗文化形式,它將馬仙信俗的過去與未來、真實與虛幻融入到宏大複雜的場景中,暗示與傳遞了民間信眾們的內心渴望和情感。

我心虔誠,奮力攀登上了東獅山頂的一個小土壇,見到一個山洞,此為著名的靈岩洞。 相傳,馬仙從浙江的鸕鷀洞入柘,居於此洞。

此後的歲月,馬仙安居此洞,仙澤天雨,滋潤八方,為歷代柘榮民眾所景仰。而靈岩洞,也因之成為無數信眾朝聖的一方寶地。馬仙修行之所,我也如同當地信眾一樣帶著純樸的虔誠祈求馬仙顯靈,護佑家宅平安和身心健康。

上山容易下山難,我的雙腿在陡直的石階上緩慢下行,生怕原先的膝關節舊疾會因這次登山而發病,但是下山後感到身心兩悅,直到數日後膝關節也安然無恙,我想莫非是心誠則靈,冥冥之中馬仙在護佑我的人文之旅?

感恩馬仙,謹記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