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道北宋皇命給了寧波葛氏一本“國家證書”,今天它是全國最大的葛洪後裔聚居地|問道湖頭1

寧波寧海岔路鎮湖頭村裡懸掛一塊“大通宣威府”的匾, 鑲嵌古代皇家聖旨的卷邊, 這暗示它在舊時王朝時的“法定”地位。

問道湖頭·壹

匾的生辰是宣和元年, 也就是西元1119年的正月十六日。 那天, 宋徽宗頒發聖旨“敕封葛氏宗族”, 還饒有興致地給寧海、鄞縣、余姚等每個地方的葛洪後裔都加封了名號, 寧海因是文房所在, 位列榜首, 就叫“大通宣威府”。

這其實已是後話, 敕封的蔭德早在1700多年前便已經埋下。

西元283年, 葛洪出生在江蘇丹陽一官宦人家, 這跟寧海湖頭村本不該有什麼交集。 然而當他在良好教育和生活環境中成長到13歲時, 曾官至邵陵太守的父親突然去世, 家道中落, 唯一的遺產便是漫捲詩書。

這個“書呆子”開始了他柴米油鹽的生活, 白天上山砍柴維持生計, 晚上拼命讀書寫字, 可不擅家務的他, 還是惹了幾場大火, 把家和書燒個精光。 從此砍柴的微薄收入還要負擔買書, 他害怕歷史重演, 走到哪裡都抱著書, 久而久之, 旁人喚他“抱樸之士”。

“抱樸”兩個字來頭不小。 《老子》裡說:“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 素、樸都指質樸無華, 也就是保持本有的純真, 少一點欲望。 葛洪也愛極了這個詞, 自號“抱樸子”。

然身處動盪, 詩書給予的慰藉尚且不足, 消極悲觀一度籠罩著這個敏感的少年, 葛洪拒絕了高官厚祿, 一心遍尋深野, 悟求神仙之道。

葛洪從家族長者的口中獲悉, 其祖葛玄曾在台岳修真得道, 他收拾行囊, 毅然踏上了尋祖訪道之路。

無數跋行後, 葛洪闖進了今天的寧海湖頭村背靠的學士坪, 這裡正是800米大洪山的半山腰, 天然造就了一塊四周高、中間低的橢圓形盆地, 常年雲霧繚繞, 若隱若現。 盆地三面環山, 另一面朝大海打開, 如同寬口瓶子, 可吸聚東來的紫氣。 而那條來時的路也充滿著考驗, 通往學士坪的是條荊棘叢生的小山路, 尤其快接近學士坪那一帶, 路四周都是陡峭筆直的山崖, 今天這裡被人們稱為“老鼠岩”, 意指老鼠才能上得去的地方, 可見凡夫俗子極難至此。

諸多的神奇打動了這位已經30多歲的問道者, 從此, 葛洪在這裡隱居煉丹, 其家眷就在今天的湖頭村建宅而居。

問道的腳步是很難一直停留的,十數年後,葛洪又啟程了,但他依舊捨不得這片仙靈之地,便把次子葛勳留在湖頭村,開枝散葉,在過去的一千多年裡,村裡只有葛姓,即便今天,村裡600多戶人家還是有95%以上姓葛。

至此後,葛氏後裔便在寧波各地播種繁衍,資料顯示,今天寧波的葛洪後裔有近4萬人,已是國內最大的葛洪後裔居住區,而其中寧海集聚了大部分,約有2.7萬人。

葛洪留在湖頭村的腳印是扎實的。他最早開始探求化學與生命的奧秘,他留下了一張張治病救人的處方,他寫成了影響後世的名著《抱樸子》,直至今天,依舊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問道的腳步是很難一直停留的,十數年後,葛洪又啟程了,但他依舊捨不得這片仙靈之地,便把次子葛勳留在湖頭村,開枝散葉,在過去的一千多年裡,村裡只有葛姓,即便今天,村裡600多戶人家還是有95%以上姓葛。

至此後,葛氏後裔便在寧波各地播種繁衍,資料顯示,今天寧波的葛洪後裔有近4萬人,已是國內最大的葛洪後裔居住區,而其中寧海集聚了大部分,約有2.7萬人。

葛洪留在湖頭村的腳印是扎實的。他最早開始探求化學與生命的奧秘,他留下了一張張治病救人的處方,他寫成了影響後世的名著《抱樸子》,直至今天,依舊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