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謀聖鬼穀子的局之兵法

鬼穀子走出內洞, 到石桌邊, 掌上燭明火把, 又讀起昨天讀的竹簡。 怎麼換了文章, 昨天讀的本是縱橫之言, 如今怎麼成了兵法?於是把竹簡細細翻一遍, 還是兵法, 並無縱橫之術。 這書更加奇了。 於是一口氣讀將下去, 仍然是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說:縱橫捭闔乃萬物之先, 是方略、圓略、出入的門戶。 治世安民, 一統天下, 兵非良策。 擁力而避戰, 交言而弭兵, 不戰而屈人, 以戰而止戰才為上策。

第二篇大意是說:兵機大事在知己知彼, 要有致勝之謀, 必須審其情, 定其基。 掌握敵隋要快、要全, 暴露給敵人的要少、要慢, 陰謀與陽謀, 陽謀與陰謀, 方略與圓略, 圓略與方略, 要交替運用, 不可固守一端。 兵無定策, 策無定形, 使人無可乘之機, 這就是“鬼才”。

第三篇大意說:君臣上下之事, 有親有疏, 有遠有近, 君臣之間遠遠聽到聲音就思念, 那是因為計謀相同, 等待他來決策大事。

在這種情況下君主要重用, 將帥就要出仕, 建功立業。 如果在君主近前不被任用, 那是計謀不合, 在這個時候卸甲歸田才是上策。

第四篇大意說:分合合, 這是自然。 破身之仇、殺身之仇, 資源配置問題, 被人挑唆。

第五篇大意說:凡要決定遠近征伐, 就要權衡力量優劣。 要考慮敵我雙方的財力、外交、環境、上下關係, 那些有隱患的就可征服。 征服的上策, 是靠實力去威懾。

第六篇大意說:各國之間或聯合, 或對抗, 要成就大業, 需有全面計謀, 要能攜四海包諸侯。 不是聖明君子, 不能通過深層的智謀, 則不能統帥國家, 沒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 要正確確立聯合誰, 打擊誰, 關鍵在於自己要有才能智慧, 比較雙方長短遠近, 然後才能可進、可退、可縱、可橫,

把兵法運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說:要策劃國家大事, 就必須會揣測他國的想法, 如果不會揣測, 雖有先王之道, 聖智之謀, 也是沒用的。 揣測是計謀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說:主持練兵, 使軍隊能打勝仗而士兵又沒畏懼感, 使軍隊常在不動兵器、不花費錢物的情況下就能取得勝利, 這才算“神明”。 而要做到這一點, 關鍵在於謀略, 而謀略是否成功, 關鍵又在於周密。

第九篇大意說:善於爭霸天下的人, 必須權衡天下各方的力量, 要度量各國的土地人口、財富、地形、謀略、團結、外交、天時、人才、民心等國事, 然後才能做出重大決策。

第十篇大意說:凡兵謀都有一定規律。 事生謀, 謀生計, 計生議, 議生說, 說生進, 進生退, 退生制。 計謀之用, 公不如私, 私不如法, 正不如奇, 奇流而不止。

第十一篇大意說:凡是要做出決斷, 都是因為有所疑惑, 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通過分析來決斷的。 而軍中大事, 各方面頭緒十分複雜, 難於決斷時, 可以用占筮的方法決斷大事。

第十二篇大意說:在用兵將之時要賞罰嚴明,

用賞最重要的是公正。 賞罰嚴明才能無往不勝。

第十三篇大意說:舉事欲成乃人之常情, 為此, 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 而寧可用愚人的長處, 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面, 而寧用愚人所擅長之處, 只有這樣才不會窮困。

鬼穀子的這十三篇兵法與後世所傳孫子兵法十三篇, 一文一武互為表裡, 相輔相成, 鬼穀子所傳為文兵法, 而孫武所傳為武兵法。 鬼穀子主張以圓略致強兵, 孫子則主張以方略而致全勝。 兩部兵法都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