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們生在平凡的世界, 卻從美翻了的古六大茶山,采出世外桃源

作者:世界多麼大我想去看看

六月的景洪, 空氣中到處是這個夏天的悶熱。 在從西雙版納嘎灑國際機場往景洪市區走的一路上, 久未謀面的劉婷和她剛從茶山回來的丈夫郭龍成談著店裡的一些事, 不知不覺車就駛入了位於景洪告莊的景罕寨。

環顧四周, 我發現這是一片完全泰國風格的建築群——所有幹欄式建築, 包括旅店、餐館、水吧、服飾行以及一些售賣東南亞特產的店鋪, 林總有致地分佈在條條街道的兩旁。 而不遠處是更像泰國的大金塔, 以及穿城而去的瀾滄江(出國境後就是湄公河了)。

劉婷下車說:“就是這裡了。 ”

我抬頭一看, 被整個綠蔭掩映的木質門楣上, 有四個大字“龍成茶行”, 這是男主人郭龍成的名字, 也流露了這對夫妻的一點決心——一個人, 拿了自己的名號來做生 意, 是斷斷不能大意的。 而劉婷說, 他們的茶行是整個景洪告莊第一家落戶的茶店:“當時, 這裡還什麼都沒有, 而現在, 你看做普洱茶生意的同行到處都是, 品牌 大大小小, 都有幾十個了。 ”

那一夜的告莊, 他們的故事:從“神醫俠侶”到制茶夫妻

談及往事, 有一把好嗓子的郭龍成總是懷念自己成長的田園:“我的父母親都是當年國營大渡崗農場的職工, 而農場隸屬雲南省農墾系統, 是西雙版納州十大農場之 一。 我從小踩著泥土長大, 就記得大渡崗的茶樹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種的,

我在剛建茶場的時候還去挖過溝。 那時候的勞動價值是挖一米給幾毛錢, 我一個十來歲 的半大小子, 一天干下來也就挖上幾米, 就是能賺幾塊錢。 ”

比妻子略微年長的郭龍成, 出生於1971年, 在他如影隨形的童年記憶和少年經歷中, 始終繞不開的是貧窮二字。 “那時候我有過許多理想, 在瘦得連肚子都凹進去 的歲月裡, 我聽中央廣播、唱流行歌曲, 看作家路遙寫的《平凡的世界》, 感覺自己的命運就像書中人物孫少平, 有滿腔的熱情和拼勁。 ”

現實中, 從雲南省衛校畢業的郭龍成, 邂逅了同樣衛校出身的劉婷, 在回到大渡崗農場醫院工作後, 他們因相似的情懷走到了一起。

劉婷插話說:“老郭太直了,

在單位從來一是一二是二, 得罪了人他也不管。 ”

郭龍成則搖搖頭:“我相信為人該憑真本事, 技術上我從來都是一流, 同批工作的年輕人, 我早早就拿了執業醫師資格證。 當年在醫院技術練兵時, 我的靜脈穿刺注射技術, 是出名的最高水準, 連劉婷都比不上我。 ”

話說到這裡, 水已經開了, 劉婷抓了一把前年的倚邦古樹茶進蓋碗, 沸水一下去立即清香四溢。 她告訴我們, 從1992年畢業工作到2003年決定下海開店, 他們的生活中始終有著茶葉的影子。 而他們的認真、審慎和用心之細, 漸漸打動了周圍許多人, 而得名“神醫俠侶”。

“一開始是有很多人托我們買茶, 開頭是幫朋友買, 後來慢慢地就變成自己收購原料做毛茶。 之後毛茶生意又做了幾年,

名聲傳開了、客源也多了, 結果到2000年前後, 就發現來談事的朋友們喝茶還沒個地方, 就開了自己的店, 用老郭的名字做品牌, 一直製作專營古六大茶山的古樹茶。

那時候我們就從穿白大褂的醫生, 變成了一對賣茶葉的夫妻。 而從2003年租下只有20平方米的小店, 到2012年買下現在這個幾百平方米的店面, 中間還搬過兩次。 ”劉婷笑了笑, 而她有著一雙不笑時也在微笑的眼睛, 眼神溫和而深情。

在陣陣水柔茶香中, 整個告莊的夜色, 在大名鼎鼎的景洪“星光夜市”中, 漸漸深濃, 融為茶行生活背後渾然分不開的背景色。

在莽枝古茶山, 那片近三百年的陽光下, 流過一個王朝的背影

由於要去龍成茶行位於古六大茶山的茶園基地,

而從市里到古六山的路並不算好走, 中間要經過三個小時, 所以第二天剛過清晨7點, 我們就出發了。

車在蜿蜒盤旋的公路上走著。 在空寂的山谷裡, 郭龍成打開了車載音樂, 都是一些上世紀90年代的影視劇插曲, 他卻聽得津津有味, 還時不時露一把嗓子哼上幾句。

窗外是緩緩逝去的熱帶雨林景色, 連片蔥郁的橡膠林在灼灼的陽光裡閃過驚鴻一瞥。 老郭告訴我們, 這裡有許多橡膠林是當年插隊西雙版納的知青留下的時代見證, 如今少年已去, 留下熱血時代的呼聲還在隱隱激蕩。

“再往前走一點, 就到了牛滾塘, 那裡的大青樹, 我想你們會有興趣看一下。 ”老郭一邊說一邊減速, 慢慢踩下了刹車。

老郭說得不錯, 位於莽枝茶山的牛滾塘, 在清康熙初年,已經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而莽枝本是一塊古茶區,在元、明時期就茶園連片,在普洱府成立以前,已有漢商進入莽枝茶山買茶。

牛滾塘的大青樹見證過普洱府的誕生,兩百多年前滿清政府對西雙版納改土歸流的序幕就從這裡拉開——在一起偶然事件引發的精心策劃下,清軍以“平亂”為名入山 毀林燒寨,殺死了車裡橄欖壩的大土司,在雍正七年(1729年)逼迫當地世襲領主制度的最高領袖車裡宣慰司讓出六個版納劃歸普洱府。而聚集了茶葉巨大經濟 利益的六大茶山,順理成章成為了清政府的轄地。

從乾隆到咸豐年間,是莽枝茶山最興盛的時期,而牛滾塘街是最熱鬧的地方,有四百多戶人家。因為當時這裡有上萬畝的茶園,所以每年春秋兩季,都有來自普洱、思茅、江城的馬幫一隊又一隊地來到牛滾塘馱茶。

可惜這樣繁榮動人的景象,在咸豐末年因為連續的民族械鬥而終止,到處是村寨遷空、茶農避禍、茶商畏途,整個莽枝古茶山的茶業從此一厥不振。

老郭在莽枝已買了幾十畝茶地,他指著一片不起眼的茶園告訴我們:“你看這些茶樹長得不高,但它們在地下的根系卻四通八達,這就是古茶園裡的古茶樹,經過幾百 年的戰亂人禍和刀砍火燒,依舊有頑強的生命力。現如今,由莽枝所出的古樹茶已是古六大茶山中產量最少的,一年不過才四五噸。”

已是上午十點了,還來不及感慨那段如風而逝的歲月,老郭就接了一個電話,馬上帶我們前往曼林村的猛臘元龍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去幫人看看這兩天的青葉,決定要不要收一點。”他說。

蠻磚風土,穿插在古茶園中的曼林寨,天人合一的慢生活

曼林這個名字,僅僅舌間咀嚼就有音律上的美感。事實上它也確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寨子——它在整個蠻磚茶山的峰頂,海拔最高處有1700米,登頂後視野遼闊,可以鳥瞰方圓百里的數十個山巒。

整個蠻磚茶山的面積有差不多300平方公里,清代時有茶園萬畝以上,曼林一直以來都是蠻磚的產茶大寨,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古茶園是目前在猛臘縣境內的五個古茶山中保存得最好的,有成片1000多畝遍佈於茶山,古茶樹的樹圍也多在100釐米以上。

和曼林的大多數人家一樣,我們來到的這家合作社的主人也姓姜,因為薑姓是本地大姓,也是當年本村的望族。而我們一來就趕上了午飯,主人清炒了剛從山裡挖的筍,又用自家的柴雞燉了湯,才坐下來和老郭聊茶葉的事。因為近些年,他一直是這一帶村寨收茶最多的客商。

“蠻磚茶山的寨子多,一些比較出名的寨子像颳風寨、丁家寨、張家灣都已經過了搬遷,那邊的古茶園說的其實是原來的老寨,而曼林寨從未動遷,所以村民祖祖輩輩就 住在古茶園裡,算得上天人合一,像這樣的寨子已經很少了。而從前那些老寨搬遷的最大原因是缺乏水源,生活不方便,曼林卻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人就留下來 了。”

老郭跟我們解釋他選擇曼林做茶的理由,“古茶園和臺地茶不同,它們散佈生長在茶山各處,疏密也並無一定規律,凡是有樹的地方就有茶。這裡的茶園都沒有特別管 理,任其自然生長,只偶爾需要修一下生長過密的枝條。最關鍵的還是生態好,因為茶樹數百年來一直與多樣化的自然生態並存,所以這裡古茶園的茶樹不怕蟲,早 就形成了自身的免疫力。”

主人姜龍強的話也印證了老郭的選擇:“我們曼林寨有幾十畝茶園,有兩百多人口,因為這些年茶葉行情不錯,村裡的年輕人都更願意留在家裡。反而現在城裡人想來這裡的農村發展,因為我們西雙版納的氣候太好,幾乎種什麼就長什麼。所以只要有土地,只要勤快,都可以生活得滋潤。”

一頓午飯過程中,老郭兩次擱下飯碗,因為有村民來送鮮葉,它們一袋袋地被倒進竹筐裡。老郭隨手抓一把到鼻子下面,聞了聞香氣,說了個價格。

“今年曼林寨的春茶是什麼行情呢?”我們抬頭問老郭。

他點上一根煙:“去年這個寨子的鮮葉是行情最高的一年,鮮葉兩百多塊錢一公斤,加工成幹毛茶賣(五斤青葉做一斤幹茶)都是一千多塊錢一公斤。今年上來一開盤就是150塊錢一公斤,後來都在120塊錢一公斤左右徘徊。

“這個季節,你還要做茶嗎?”對我的問題,他笑了起來,“只要老顧客們有需要,我總要幫忙的。我們不嫌棄客戶,十幾斤也好,一件還是幾噸也罷,交給我做的茶,我都認真完成。所以十年下來,大家都認老郭這個名字,我也幹勁更足了。

但龍成號這個品牌,只做高端定制和一部分我們自己的古樹春茶,這些年從布朗山、猛宋、易武到倚邦、莽枝、蠻磚和革登這些地方,我們走遍了村村寨寨,車都跑壞 了幾輛。現在這個村子的路是修過了,不然根本上不來,全是爛泥。以前收茶真的是特別辛苦,上山要三四個小時,騎個摩托,一邊上山一邊還要刮掉輪胎上的泥, 現在一個多小時就夠了。”

山裡的時光過得不快,但我們還要前往革登,於是把鮮葉裝上車後,我們就繼續出發了。車開出幾步又搖下車窗,就看見主人家剛剛混熟的孩子和溫和的土狗站在門口,依依不捨地目送著我們。

革登畫卷,一個做茶人對茶山的寄託和仰望

下午四點,進入了革登茶山,這是一片被郭龍成和劉婷夫婦反復提及的土地,他們在這裡有著茶廠、茶園和初制所,位置就在新酒房與新發寨的交界處(革登茶山總共有三個村——新發、值蚌和新酒房)。而他們的茶園有兩百多畝,是整個革登茶山面積最大、也是管理最用心的一片茶園。

踩著腳下鬆軟的泥土,郭龍成走在前面帶路,他指著身邊整個山頭的茶樹說:“我們今年的頭春茶是3月24號開始採摘的,到第二波春茶就是5月份了。因為天氣的 原因,茶樹生長緩慢,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間隔得遠。這裡的古茶樹看起來瘦小,但都是過去茶葉不景氣的那些年代裡,經過刀砍火燒重新發出來的。為了生存和果 腹,這裡曾經有許多年,種的只是一些普通的糧食作物。

這片茶園以前有的茶樹高到有三四米,我們實在沒法采,就修了一下。而像這片茶園裡的包括倚邦那一帶的的古茶樹,多數都是中小葉種,後來據說是因採摘不便,就慢慢發展成大葉種了。”老郭如是說。

說話間,來到了一片開闊之地,老郭激動起來,他指著地上的一個坑,搖搖頭又擺擺手:“你們知道嗎?這裡曾經有棵被史書記載的茶王樹,現在死去了,傳說是由孔明種下的。而我的茶山正對面,是大名鼎鼎的孔明山(山形很像頭戴道冠的孔明頭像),也是多年來做茶人心目中的聖山。

據說在茶業發達的古老年景裡,這裡以茶為生的少數民族每逢節日一定載歌載舞,祭祀他們心中的茶祖——漢人孔明。還有個說法是在我們這棵茶王樹梁子上唱什麼, 對面的孔明山就會回應什麼。現在這裡已經立了碑,記載茶山和茶樹的往事,而在我心裡,它也是我在這片茶山的寄託和仰望。”

站在海拔1400多米的革登茶山高處,多年來因風吹日曬已經皮膚黝黑的城裡漢子郭龍成,帶著他的妻女一起遙望孔明山。而他的茶山腳下,在隱隱雲霧的飄渺覆蓋間,是他白色的茶廠和初制所。

此時工人們正陸續返回,白日空蕩的廠房有了說笑的人氣,在山野間,與老郭最鍾情的老歌聲響徹成一片。老郭說,如今一年中,他有二分之一的時間是住在茶山,吃 住都像最不講究的當地農民,而他很少再去跟人提起,少年時那些玉樹臨風的夢想:“以前成績好,認真地想考大學,被不識字的父母央求改念了中專;參加了工 作,我想做個好醫生,被時代扭曲的體制所迫做起了商人;如今,我只想安安心心地做好這滿山的茶,年復一年,不為做大生意,只求這輩子對得起茶更對得起 人。”

在他的敘述裡,我隱約看見少年時的郭龍成,腳步踉蹌地走在山梁上,頂著中午粒米未進的饑餓,灌滿一肚子涼水,滿含熱淚地返回學校上課;也看見青年時代從醫院 下海的郭龍成,因為跑貨運疲勞駕駛,在把車停到山崖邊打盹時因擦身而過的車輛驚出一身冷汗。“生活,是這麼的難。”他摘下一片茶葉。

一旁沉默的劉婷打斷了丈夫的敘述,她抱歉地跟我們解釋,丈夫這些年待在茶山上“變憨了”:“從前他是全單位最文藝也最博學的男青年,現在只曉得做茶了。

十年來我們為了茶山,為了把握原料,都親力親為把握每一個流程,人特別累,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古樹茶的純正。我們從前主要收茶農的茶,後來發現他們弄虛作假,老郭很傷心,近兩年才買了自己的茶山,開了茶廠,把賺到的錢又都投進去了。”

老郭在一邊呵呵笑,他不否認妻子說的“憨”,但他認為人在茶山還是最幸福的事:“你對茶好,茶一定不騙你。我們尊重自然規律,從來不用人為的手段去干預茶園 的產量,只做一些小而精的產品。本來革登山在古六山中的面積就最小,產量也低,我們古樹春茶的產量一年也才3噸,賣完了,就沒有了。有人還想要,我們就勸 他明年早一點預定。”

天黑了下來,雨絲飄成無邊的纏綿。我們返回老郭的茶廠,用山間的雞和青菜做晚餐。飯後他又帶著工人炒茶,弄得滿身大汗。“這種生活其實有你想不到的幸福。”他哼一首《真的好想你》,慧黠地眨了眨眼睛。

就這樣,男人、女人、古茶山和千百年來被人深一腳、淺一腳踩出來的茶之路,在這般峰迴路轉的茶山故事裡,演繹成一幅意味深長的生活畫卷,也將一個平凡的世界,寫成一曲無邊深情的桃花源記。

畫外:並非尾聲的尾聲,總有期待的期待

在寫這一路故事的時候,劉婷打來電話,她說今年春天收的料已經全部壓餅結束,而該發的貨也發得差不多了。從北京到廣東,老客戶們請她有時間就過去走走,也幫他們把關一下市場的走向。

電話裡,這個溫柔的女人笑著說:“我們從來沒有跟過風,也不太在意市場熱點,說把關有些慚愧。不過茶葉總是要被喝掉的,至於收藏價值都算是身外之物。我想無 論現在還是以後,茶總會越喝越明白,茶葉消費和茶葉市場的透明也是必然趨勢。如果我的茶有緣份,就會找到愛惜它的人,終究不會辜負那片古老的茶山。”

在清康熙初年,已經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而莽枝本是一塊古茶區,在元、明時期就茶園連片,在普洱府成立以前,已有漢商進入莽枝茶山買茶。

牛滾塘的大青樹見證過普洱府的誕生,兩百多年前滿清政府對西雙版納改土歸流的序幕就從這裡拉開——在一起偶然事件引發的精心策劃下,清軍以“平亂”為名入山 毀林燒寨,殺死了車裡橄欖壩的大土司,在雍正七年(1729年)逼迫當地世襲領主制度的最高領袖車裡宣慰司讓出六個版納劃歸普洱府。而聚集了茶葉巨大經濟 利益的六大茶山,順理成章成為了清政府的轄地。

從乾隆到咸豐年間,是莽枝茶山最興盛的時期,而牛滾塘街是最熱鬧的地方,有四百多戶人家。因為當時這裡有上萬畝的茶園,所以每年春秋兩季,都有來自普洱、思茅、江城的馬幫一隊又一隊地來到牛滾塘馱茶。

可惜這樣繁榮動人的景象,在咸豐末年因為連續的民族械鬥而終止,到處是村寨遷空、茶農避禍、茶商畏途,整個莽枝古茶山的茶業從此一厥不振。

老郭在莽枝已買了幾十畝茶地,他指著一片不起眼的茶園告訴我們:“你看這些茶樹長得不高,但它們在地下的根系卻四通八達,這就是古茶園裡的古茶樹,經過幾百 年的戰亂人禍和刀砍火燒,依舊有頑強的生命力。現如今,由莽枝所出的古樹茶已是古六大茶山中產量最少的,一年不過才四五噸。”

已是上午十點了,還來不及感慨那段如風而逝的歲月,老郭就接了一個電話,馬上帶我們前往曼林村的猛臘元龍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去幫人看看這兩天的青葉,決定要不要收一點。”他說。

蠻磚風土,穿插在古茶園中的曼林寨,天人合一的慢生活

曼林這個名字,僅僅舌間咀嚼就有音律上的美感。事實上它也確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寨子——它在整個蠻磚茶山的峰頂,海拔最高處有1700米,登頂後視野遼闊,可以鳥瞰方圓百里的數十個山巒。

整個蠻磚茶山的面積有差不多300平方公里,清代時有茶園萬畝以上,曼林一直以來都是蠻磚的產茶大寨,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古茶園是目前在猛臘縣境內的五個古茶山中保存得最好的,有成片1000多畝遍佈於茶山,古茶樹的樹圍也多在100釐米以上。

和曼林的大多數人家一樣,我們來到的這家合作社的主人也姓姜,因為薑姓是本地大姓,也是當年本村的望族。而我們一來就趕上了午飯,主人清炒了剛從山裡挖的筍,又用自家的柴雞燉了湯,才坐下來和老郭聊茶葉的事。因為近些年,他一直是這一帶村寨收茶最多的客商。

“蠻磚茶山的寨子多,一些比較出名的寨子像颳風寨、丁家寨、張家灣都已經過了搬遷,那邊的古茶園說的其實是原來的老寨,而曼林寨從未動遷,所以村民祖祖輩輩就 住在古茶園裡,算得上天人合一,像這樣的寨子已經很少了。而從前那些老寨搬遷的最大原因是缺乏水源,生活不方便,曼林卻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人就留下來 了。”

老郭跟我們解釋他選擇曼林做茶的理由,“古茶園和臺地茶不同,它們散佈生長在茶山各處,疏密也並無一定規律,凡是有樹的地方就有茶。這裡的茶園都沒有特別管 理,任其自然生長,只偶爾需要修一下生長過密的枝條。最關鍵的還是生態好,因為茶樹數百年來一直與多樣化的自然生態並存,所以這裡古茶園的茶樹不怕蟲,早 就形成了自身的免疫力。”

主人姜龍強的話也印證了老郭的選擇:“我們曼林寨有幾十畝茶園,有兩百多人口,因為這些年茶葉行情不錯,村裡的年輕人都更願意留在家裡。反而現在城裡人想來這裡的農村發展,因為我們西雙版納的氣候太好,幾乎種什麼就長什麼。所以只要有土地,只要勤快,都可以生活得滋潤。”

一頓午飯過程中,老郭兩次擱下飯碗,因為有村民來送鮮葉,它們一袋袋地被倒進竹筐裡。老郭隨手抓一把到鼻子下面,聞了聞香氣,說了個價格。

“今年曼林寨的春茶是什麼行情呢?”我們抬頭問老郭。

他點上一根煙:“去年這個寨子的鮮葉是行情最高的一年,鮮葉兩百多塊錢一公斤,加工成幹毛茶賣(五斤青葉做一斤幹茶)都是一千多塊錢一公斤。今年上來一開盤就是150塊錢一公斤,後來都在120塊錢一公斤左右徘徊。

“這個季節,你還要做茶嗎?”對我的問題,他笑了起來,“只要老顧客們有需要,我總要幫忙的。我們不嫌棄客戶,十幾斤也好,一件還是幾噸也罷,交給我做的茶,我都認真完成。所以十年下來,大家都認老郭這個名字,我也幹勁更足了。

但龍成號這個品牌,只做高端定制和一部分我們自己的古樹春茶,這些年從布朗山、猛宋、易武到倚邦、莽枝、蠻磚和革登這些地方,我們走遍了村村寨寨,車都跑壞 了幾輛。現在這個村子的路是修過了,不然根本上不來,全是爛泥。以前收茶真的是特別辛苦,上山要三四個小時,騎個摩托,一邊上山一邊還要刮掉輪胎上的泥, 現在一個多小時就夠了。”

山裡的時光過得不快,但我們還要前往革登,於是把鮮葉裝上車後,我們就繼續出發了。車開出幾步又搖下車窗,就看見主人家剛剛混熟的孩子和溫和的土狗站在門口,依依不捨地目送著我們。

革登畫卷,一個做茶人對茶山的寄託和仰望

下午四點,進入了革登茶山,這是一片被郭龍成和劉婷夫婦反復提及的土地,他們在這裡有著茶廠、茶園和初制所,位置就在新酒房與新發寨的交界處(革登茶山總共有三個村——新發、值蚌和新酒房)。而他們的茶園有兩百多畝,是整個革登茶山面積最大、也是管理最用心的一片茶園。

踩著腳下鬆軟的泥土,郭龍成走在前面帶路,他指著身邊整個山頭的茶樹說:“我們今年的頭春茶是3月24號開始採摘的,到第二波春茶就是5月份了。因為天氣的 原因,茶樹生長緩慢,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間隔得遠。這裡的古茶樹看起來瘦小,但都是過去茶葉不景氣的那些年代裡,經過刀砍火燒重新發出來的。為了生存和果 腹,這裡曾經有許多年,種的只是一些普通的糧食作物。

這片茶園以前有的茶樹高到有三四米,我們實在沒法采,就修了一下。而像這片茶園裡的包括倚邦那一帶的的古茶樹,多數都是中小葉種,後來據說是因採摘不便,就慢慢發展成大葉種了。”老郭如是說。

說話間,來到了一片開闊之地,老郭激動起來,他指著地上的一個坑,搖搖頭又擺擺手:“你們知道嗎?這裡曾經有棵被史書記載的茶王樹,現在死去了,傳說是由孔明種下的。而我的茶山正對面,是大名鼎鼎的孔明山(山形很像頭戴道冠的孔明頭像),也是多年來做茶人心目中的聖山。

據說在茶業發達的古老年景裡,這裡以茶為生的少數民族每逢節日一定載歌載舞,祭祀他們心中的茶祖——漢人孔明。還有個說法是在我們這棵茶王樹梁子上唱什麼, 對面的孔明山就會回應什麼。現在這裡已經立了碑,記載茶山和茶樹的往事,而在我心裡,它也是我在這片茶山的寄託和仰望。”

站在海拔1400多米的革登茶山高處,多年來因風吹日曬已經皮膚黝黑的城裡漢子郭龍成,帶著他的妻女一起遙望孔明山。而他的茶山腳下,在隱隱雲霧的飄渺覆蓋間,是他白色的茶廠和初制所。

此時工人們正陸續返回,白日空蕩的廠房有了說笑的人氣,在山野間,與老郭最鍾情的老歌聲響徹成一片。老郭說,如今一年中,他有二分之一的時間是住在茶山,吃 住都像最不講究的當地農民,而他很少再去跟人提起,少年時那些玉樹臨風的夢想:“以前成績好,認真地想考大學,被不識字的父母央求改念了中專;參加了工 作,我想做個好醫生,被時代扭曲的體制所迫做起了商人;如今,我只想安安心心地做好這滿山的茶,年復一年,不為做大生意,只求這輩子對得起茶更對得起 人。”

在他的敘述裡,我隱約看見少年時的郭龍成,腳步踉蹌地走在山梁上,頂著中午粒米未進的饑餓,灌滿一肚子涼水,滿含熱淚地返回學校上課;也看見青年時代從醫院 下海的郭龍成,因為跑貨運疲勞駕駛,在把車停到山崖邊打盹時因擦身而過的車輛驚出一身冷汗。“生活,是這麼的難。”他摘下一片茶葉。

一旁沉默的劉婷打斷了丈夫的敘述,她抱歉地跟我們解釋,丈夫這些年待在茶山上“變憨了”:“從前他是全單位最文藝也最博學的男青年,現在只曉得做茶了。

十年來我們為了茶山,為了把握原料,都親力親為把握每一個流程,人特別累,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古樹茶的純正。我們從前主要收茶農的茶,後來發現他們弄虛作假,老郭很傷心,近兩年才買了自己的茶山,開了茶廠,把賺到的錢又都投進去了。”

老郭在一邊呵呵笑,他不否認妻子說的“憨”,但他認為人在茶山還是最幸福的事:“你對茶好,茶一定不騙你。我們尊重自然規律,從來不用人為的手段去干預茶園 的產量,只做一些小而精的產品。本來革登山在古六山中的面積就最小,產量也低,我們古樹春茶的產量一年也才3噸,賣完了,就沒有了。有人還想要,我們就勸 他明年早一點預定。”

天黑了下來,雨絲飄成無邊的纏綿。我們返回老郭的茶廠,用山間的雞和青菜做晚餐。飯後他又帶著工人炒茶,弄得滿身大汗。“這種生活其實有你想不到的幸福。”他哼一首《真的好想你》,慧黠地眨了眨眼睛。

就這樣,男人、女人、古茶山和千百年來被人深一腳、淺一腳踩出來的茶之路,在這般峰迴路轉的茶山故事裡,演繹成一幅意味深長的生活畫卷,也將一個平凡的世界,寫成一曲無邊深情的桃花源記。

畫外:並非尾聲的尾聲,總有期待的期待

在寫這一路故事的時候,劉婷打來電話,她說今年春天收的料已經全部壓餅結束,而該發的貨也發得差不多了。從北京到廣東,老客戶們請她有時間就過去走走,也幫他們把關一下市場的走向。

電話裡,這個溫柔的女人笑著說:“我們從來沒有跟過風,也不太在意市場熱點,說把關有些慚愧。不過茶葉總是要被喝掉的,至於收藏價值都算是身外之物。我想無 論現在還是以後,茶總會越喝越明白,茶葉消費和茶葉市場的透明也是必然趨勢。如果我的茶有緣份,就會找到愛惜它的人,終究不會辜負那片古老的茶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