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重走徐霞客丨夢幻月岩:從岩上遍歷諸異境

【編者按】

作者譚民政用近兩年時間, 以全程逐處踏勘的方式, 完成徐霞客衡州遊蹤探尋之旅。 徐霞客從江西來到湖南時五十出頭, 與作者“同齡”。 重走徐霞客在湘路線, 兩個“同齡人”, 在不同年代“同”一個時間, 於同一個地點相遇, 開始同一趟旅程, 意味無窮。

新湖南用戶端湘江頻道今起推出譚民政楚遊日記——《重走徐霞客》。 讓我們跟隨他的圖文, 與徐霞客同行。

夢幻月岩

文、圖丨譚民政

徐霞客自道州(今湖南道縣)濂溪祠繼續西行, 十七裡而抵月岩。 他詳細紀錄了月岩的東面外觀, 而內景則以“從岩上遍歷諸異境”略述。 在這裡住了一晚後, 次日清早勿勿離開。

雖然對月岩著墨不多, 但“諸異境”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腦海裡。 時過數日, 徐霞客為永州南部的岩洞排序, 稱“月岩第一”。

2015月11月25日, 我依循徐霞客遊跡, 自濂溪祠(今周敦頤故居)前往月岩。 一路所曆景象, 如夢如幻,

若畫若仙, 深感游聖所封“第一”不虛。

嶺下之岩

那一天氣溫驟降, 冷雨紛飛。 中午雨漸停, 卻仍然烏雲壓頂。 幾乎可以肯定, 我的月岩之行只能在陰雨中完成。 徐霞客遊月岩那日“天光瑩徹”, 看來我沒有那樣的好運氣。

在從濂溪故里前往月岩的路上, 遙望西方,

一道大山橫桓于天際, 如一座築天大壩, 隔斷東西, 高不可攀。 與那大塊頭相比, 平原上的山巒, 像散落一地的小饅頭。

大山的高頂掩沒在厚棉被一樣的雲層裡, 山腰卻橫挽著一道雪白的雲流。 白雲帶來亮色, 使陰晦的天幕透出幾許明朗。

從距離來判斷, 月岩應在大山之腳。

雲橫都龐嶺

徐霞客也看到了這座大山。 他觀察很細:西方高山屏立, 與天相接, 只是沒有登天的臺階。 高山的東面, 高度漸降, 第三層為月岩所在之山。

我問當地人, 那大山是什麼山。 他們說不太清楚, 大概是韭菜嶺。 後來查資料得知, 這就是南方五嶺之一、大名鼎鼎的都龐嶺, 韭菜嶺是其主峰。

岩中之月

走過十多裡平陽, 經清塘鎮, 進入略有起伏的丘陵區。 再走六七裡, 就到了月岩村。

月岩所在的山, 是都龐嶺餘脈。 東西向, 並不高, 絕對高度一百多米的樣子。 滿山青翠, 山腰一片灰白, 即徐霞客所講的“白煙一抹”, 為月岩頂上露出的天坑, 配以東西兩洞, 狀如城堡。

東洞口(徐霞客稱“下岩”)上方圓形, 下方亂石堆壘,

灌木掩映, 狀如上弦月。

月岩外景

登臺階來到洞口, 洞後崖壁顯現, 是另一個上弦月。

漸入, 左上方出現一彎天空, 似新月。

新月擴展, 變為下弦月。 再擴展, 長成凸月。

來到洞中, 峭壁環立, 白石璀瑩。 巨大的天坑, 狀如滿月。

循右側臺階拾級而上, 直至西洞口, 又是一輪皓月垂掛西天。

可以說月岩有三個月亮,即東洞、中洞和西洞。但是,從不同位置,取不同角度,可發現無數個月亮。步移月換,月中有月,月旁有月。岩中有月,岩外有月。這些月亮,因人而盈虧,以不變現萬變,真是造化之功,神妙莫測!

月岩內景

相傳月岩是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少年讀書悟道之地,洞中原有讀書亭。周家離月岩不遠,他的太極圖說,從月岩的陰陽圓缺、周而復始中得到啟發。

月岩內石刻眾多,自宋代至近代皆有。我沉迷于月岩的自然風光,卻不曾細讀那此古人留下的文字。徐霞客呢,乾脆對那些石刻一字不提。原因只能是:月岩太美!

月中之天

月岩是石灰岩溶洞。一般岩洞都是封閉性的,有的雖有兩個或多個出口,但曲折幽深,陰暗潮濕。偶有開天窗的,口子也不會很大。而月岩則是開放的,它實際上是一座頂腹皆空的大石山,依據岩石結構和脈理走勢,天造地化,鬼斧神工,形成東、中、西三個岩洞。三洞相連,錯落通透,故又名“穿岩”。洞內敞若廣庭,空能見天,日光直照洞內,空氣暢流,冬暖夏涼,四季宜人,與其他溶洞有著完全不同的情趣。

我到達月岩的時候,西天放亮。進入岩內,竟然從天頂漏射陽光,滿眼都是明媚。

月中之天

仰頭望,月中的天空裡,白雲裂出絲絲青空。不見太陽,卻有陽光。清風徐來,已無寒意。等我從西洞下來,天空已湛藍明麗、白雲如絮了。我一向認為,有雲的天空,比萬里無雲更好。

古往今來,春夏秋冬,陰晴雨雪,草長花開,鳥飛獸走,樹繞藤掛。這個大月亮,能裝下多少風雲變幻的天空,見證過多少悲喜憂樂的故事啊。

由雨而陰,由陰而晴,是不是月岩怕我錯過她最美的一面而作出的安排呢?我不信神,但認為一切都是天意!

徐霞客在月岩住了一宿。這裡沒有寺廟,沒有人家,他是怎麼睡的呢?據說洞內有天然形成的“仙人床”和“仙人帳”,是不是做了霞客的臥榻?這山中的月亮裡,有不有寂寞的嫦娥、伐桂的玉免和吳剛的桂花酒?遙想徐霞客躺在人間的月亮中,看著天上的月亮,是多麼妙不可言啊。

月岩石刻

天外之景

從西洞口走出岩外,似乎來到另一處神仙地界。

月岩和都龐嶺之間,有大片的沃野平疇。峰林地貌上,山頭像春筍般破土而出。或孤身而立,或三兩相連,或綿延成脈。正如徐霞客所述:“若卓錐,若駢指,若列屏。”綠色植物編織的外衣,使純石之山變得線條柔和。站在這裡,可以想像一下曾經的淺海模樣。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礎,主要是在淺海海底環境下形成的碳酸類岩石。

月岩西洞口

收穫後的田壟裡,禾蔸和稻草泛著淺黃。乾爽的泥巴路上不過有牛羊的腳印,遠處的村落裡升起嫋嫋的炊煙。這裡沒有工業污染,沒有商業喧嘩,空氣纖塵不染,世界近乎靜止。

回望西洞,那月亮門比東洞更厚實、更巍峨。有人預測,東岩將在幾萬年內崩塌,而西岩將保存幾十萬年之久。

返至岩內,出東洞返程。從洞口看洞外,阡陌縱橫,群峰矗立,如屏如戟,如詩如畫。入岩之前見到的景色,換個角度又有一番不同的感覺。

看來看去,總覺得月岩風物與桂林山水那麼相似。的確,它們都是發育很好的喀斯特地貌,有人稱月岩為“小桂林”。回來後查看衛星地圖,原來月岩與桂林之間,只隔了一座都龐嶺,直線距離不過一百多公里。

天外之景

[責編:李婷婷]

可以說月岩有三個月亮,即東洞、中洞和西洞。但是,從不同位置,取不同角度,可發現無數個月亮。步移月換,月中有月,月旁有月。岩中有月,岩外有月。這些月亮,因人而盈虧,以不變現萬變,真是造化之功,神妙莫測!

月岩內景

相傳月岩是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少年讀書悟道之地,洞中原有讀書亭。周家離月岩不遠,他的太極圖說,從月岩的陰陽圓缺、周而復始中得到啟發。

月岩內石刻眾多,自宋代至近代皆有。我沉迷于月岩的自然風光,卻不曾細讀那此古人留下的文字。徐霞客呢,乾脆對那些石刻一字不提。原因只能是:月岩太美!

月中之天

月岩是石灰岩溶洞。一般岩洞都是封閉性的,有的雖有兩個或多個出口,但曲折幽深,陰暗潮濕。偶有開天窗的,口子也不會很大。而月岩則是開放的,它實際上是一座頂腹皆空的大石山,依據岩石結構和脈理走勢,天造地化,鬼斧神工,形成東、中、西三個岩洞。三洞相連,錯落通透,故又名“穿岩”。洞內敞若廣庭,空能見天,日光直照洞內,空氣暢流,冬暖夏涼,四季宜人,與其他溶洞有著完全不同的情趣。

我到達月岩的時候,西天放亮。進入岩內,竟然從天頂漏射陽光,滿眼都是明媚。

月中之天

仰頭望,月中的天空裡,白雲裂出絲絲青空。不見太陽,卻有陽光。清風徐來,已無寒意。等我從西洞下來,天空已湛藍明麗、白雲如絮了。我一向認為,有雲的天空,比萬里無雲更好。

古往今來,春夏秋冬,陰晴雨雪,草長花開,鳥飛獸走,樹繞藤掛。這個大月亮,能裝下多少風雲變幻的天空,見證過多少悲喜憂樂的故事啊。

由雨而陰,由陰而晴,是不是月岩怕我錯過她最美的一面而作出的安排呢?我不信神,但認為一切都是天意!

徐霞客在月岩住了一宿。這裡沒有寺廟,沒有人家,他是怎麼睡的呢?據說洞內有天然形成的“仙人床”和“仙人帳”,是不是做了霞客的臥榻?這山中的月亮裡,有不有寂寞的嫦娥、伐桂的玉免和吳剛的桂花酒?遙想徐霞客躺在人間的月亮中,看著天上的月亮,是多麼妙不可言啊。

月岩石刻

天外之景

從西洞口走出岩外,似乎來到另一處神仙地界。

月岩和都龐嶺之間,有大片的沃野平疇。峰林地貌上,山頭像春筍般破土而出。或孤身而立,或三兩相連,或綿延成脈。正如徐霞客所述:“若卓錐,若駢指,若列屏。”綠色植物編織的外衣,使純石之山變得線條柔和。站在這裡,可以想像一下曾經的淺海模樣。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礎,主要是在淺海海底環境下形成的碳酸類岩石。

月岩西洞口

收穫後的田壟裡,禾蔸和稻草泛著淺黃。乾爽的泥巴路上不過有牛羊的腳印,遠處的村落裡升起嫋嫋的炊煙。這裡沒有工業污染,沒有商業喧嘩,空氣纖塵不染,世界近乎靜止。

回望西洞,那月亮門比東洞更厚實、更巍峨。有人預測,東岩將在幾萬年內崩塌,而西岩將保存幾十萬年之久。

返至岩內,出東洞返程。從洞口看洞外,阡陌縱橫,群峰矗立,如屏如戟,如詩如畫。入岩之前見到的景色,換個角度又有一番不同的感覺。

看來看去,總覺得月岩風物與桂林山水那麼相似。的確,它們都是發育很好的喀斯特地貌,有人稱月岩為“小桂林”。回來後查看衛星地圖,原來月岩與桂林之間,只隔了一座都龐嶺,直線距離不過一百多公里。

天外之景

[責編:李婷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