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環境教育丨環保教育,香港從娃娃抓起

源·區導賞員正在為一隊小學生講解污泥焚化技術。 記者 陳然攝

源·區外景。 記者 陳然攝

近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立法會發表財政預算案。 因應全港7434部電動車輛首次登記稅豁免期將於3月31日屆滿, 預算案宣佈延長豁免期, 並推出“綠色運輸基金試驗計畫”等, 繼續推動環保。

陳茂波在總結預算案時動情表示, 將善用資源, 把香港建造成為一個低碳、宜居、智慧、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對於香港人來說, 特別是年輕一代, 幸福的生活不僅是為物質追求, 更多的是可以自由追求心靈滿足, 保育社區、傳承自然。

如何實現這份道出全港730萬市民心聲的“幸福”?環境保護是重要一步。

焚化污泥 轉廢為能

穿過西區海底隧道一路向北, 看著隔海相望的青馬大橋由遠及近再漸漸消失在視野, 記者乘坐巴士沿著山路來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屯門稔灣。

享無際海景, 賞月明星稀;擁樹林湖泊, 聞鳥語花香。 坐落于稔灣堆填區內的污泥焚化廠“T·Park, 須全數運入堆填區處理, 長此以往會給城市帶來巨大負荷;經過多年研究和諮詢, 環保署發現將污泥焚化發電是最合適的處理方式。

於是源·區應運而生。 設施內的污泥焚化爐利用“流化床技術”將污泥作高效燃燒,

可令棄置于堆填區內的污泥體積大減90%, 同時焚化過程中產生的熱能又被傳送至渦輪機內轉化為電力, 供設施“自給自足”, 並可額外為4000個家庭供電。

“與其說源·區是座污泥焚化工廠, 不如說它是個寓教於樂的環保課堂。 ”溫家玲說, 源·區內有精心設計的十大景觀, 其中“源·館”和“源·廊”分別以互動模型和短片形式介紹“轉廢為能”、污泥焚化發電、灰燼及殘餘物處理、水資源管理等, 讓訪客不必深入廠房, 也可學習到廢物處理的詳細流程。

作為一所兼具生態保育與環保教育的“社區設施”, 源·區內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透著環保的氣息, 經碼頭防撞木改造的長凳、由舊車胎“變身”的旋轉椅,

還有玻璃瓶裝飾的壁畫……向來訪的客人講述著“惜物減廢”的故事。

除了源·區, 香港的街頭巷尾也時常上演各類有趣的環境及環保教育活動, 最常見的包括“社區種植日”“綠化香港活動”“世界環境日”“廚餘迴圈再造項目”等, 鼓勵全港大眾積極參與。 隸屬於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的社區關係組便是此類活動的牽頭人, 團隊內雖僅有40餘人, 但他們的“合作夥伴”上至政府機關、下至社會團體, 終年通過各類運動、宣傳刊物、教育計畫等推廣社區環保意識, 以持續的行為改變環境。

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陳英儂向記者介紹說, 特區政府每年會出資贊助100餘個與環保議題相關的計畫或項目, 旨在推廣減廢、教育、科研及自然保育等,

年總投入約為2億至3億港元, 占政府環境及食物類總支出的1%。

逾萬學生當環保大使

就環保理念和行為習慣來說, 陳英儂認為, 香港的年輕一代做得更好, 例如在垃圾分類、愛護綠化等方面, 年輕人的行為更讓人欣慰。 對於這一現象, 有學者將其歸因於求學時期長達數年的環保教育。

從牙牙學語的幼兒時期, 到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時代, 香港環境保護署與教育局為各個年齡段的學生精心設計了程度各異的教育計畫, 旨在將環保理念“從娃娃抓起”。

記者翻查近年開展的“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計畫”發現, 不同學校會因應環保教育開展不同類型的校本課程, 有些在常識課引入“可持續發展生態旅遊”議題、有些利用學校空地指導學生栽種有機植物、有些以“共建環保城”為主題進行課程統整, 還有些聚焦“可持續教育”作全方位學習……

曾獲環境運動委員會所頒“香港綠色學校獎”金獎的天主教善導小學是踐行環保教育的佼佼者,負責人謝老師向記者展示了位於學校天臺的“有機耕作池”,綠油油的菜苗全由學生一手栽種,再進行長達數周或數月的辛勤培育。除此之外,善導小學還於校內實施現場按量派飯,減少廚餘;又回收校服和光碟等,以供重複使用。

根據環保署的資料資料,自2000年起,共有800餘間幼稚園及中小學參與“香港綠色學校獎”評選,但截至2016年底,僅有41間幼稚園和236間中小學獲此獎項。陳英儂說,“想獲獎,得目標和行動相符,畢竟我們的篩選標準還是很嚴格的!”

不過,環保教育有可能成為全港所有學校的“必修課”嗎?陳英儂坦言,這並不現實。由於香港中小學普遍課業緊張,老師很難抽出時間為環保教育開設專科,因此大多環保知識只能被安插在常識課內,由老師按需教授,相關的課外活動也由學校酌情開展。

有鑑於此,環保署、教育局聯同環境運動委員會一道於1995年推出“學生環境保護大使”計畫,額外幫助學生培養環保興趣,並鼓勵他們以積極行動改善環境。計畫內容包括講座、工作坊和實地考察,其中講座主要涵蓋香港環保政策、全球環境議題等四大板塊,工作坊及實地考察則包括地質公園、海岸保育及清潔、生態導賞、環保設施及堆填區參觀等。截至2016/2017學年,全港已有學生環保大使10201名,分別來自358間中小學校。

就讀于中華基督教灣仔堂基道小學五年級的葉瑩瑩已兩次參與“海岸保育”實地考察培訓。從初時站在海岸看著垃圾束手無策,到現在熟練地將垃圾撿起分類並填寫記錄,她的感悟中卻帶著些許無奈,“我們兩次去的是同一片海岸,好像環境並沒有大的改觀,但還是會盡自己所能做下去,希望總有一天海水上可以不再漂浮垃圾。”

全城推廣“惜物減廢”

在推行了多年環保政策的香港社會,市民的環保意識是否有所提升?溫家玲給出了肯定答案。她引用源·區的參觀人次為例,由開幕至今訪客人次已近5萬,且平均每天都會有至少一隊學生團到訪,顯示出各行各業的市民都對環保抱有熱情。源·區的初衷是想教授公眾“轉廢為能、惜物減廢”,希望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審視“廢物”的價值,改變浪費的習慣。“從我們目前收到的回饋來看,效果非常好!”溫家玲無不自豪地說。

而在陳英儂看來,香港人的環保意識雖有提升,卻仍未足夠。她向記者舉例說,現時香港許多咖啡廳甚至茶餐廳都提倡讓客人自備水杯、餐盒,以此減少塑膠廢料,然而許多人不以為意,以為只要將塑膠水瓶回收即可達到同樣的環保效果,“可他們忘記了塑膠是非常難降解的物質,哪怕回收也仍然有害”。

作為環保署的負責人,陳英儂還同時肩負向公眾推廣、宣傳環保教育的責任。電視、電臺、網路、巴士車身廣告甚至車站海報,她的團隊將環保宣傳嵌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未來,陳英儂信心滿滿,“香港的軟體硬體兼備,我們沒理由做不好環境保護。”

還有些聚焦“可持續教育”作全方位學習……

曾獲環境運動委員會所頒“香港綠色學校獎”金獎的天主教善導小學是踐行環保教育的佼佼者,負責人謝老師向記者展示了位於學校天臺的“有機耕作池”,綠油油的菜苗全由學生一手栽種,再進行長達數周或數月的辛勤培育。除此之外,善導小學還於校內實施現場按量派飯,減少廚餘;又回收校服和光碟等,以供重複使用。

根據環保署的資料資料,自2000年起,共有800餘間幼稚園及中小學參與“香港綠色學校獎”評選,但截至2016年底,僅有41間幼稚園和236間中小學獲此獎項。陳英儂說,“想獲獎,得目標和行動相符,畢竟我們的篩選標準還是很嚴格的!”

不過,環保教育有可能成為全港所有學校的“必修課”嗎?陳英儂坦言,這並不現實。由於香港中小學普遍課業緊張,老師很難抽出時間為環保教育開設專科,因此大多環保知識只能被安插在常識課內,由老師按需教授,相關的課外活動也由學校酌情開展。

有鑑於此,環保署、教育局聯同環境運動委員會一道於1995年推出“學生環境保護大使”計畫,額外幫助學生培養環保興趣,並鼓勵他們以積極行動改善環境。計畫內容包括講座、工作坊和實地考察,其中講座主要涵蓋香港環保政策、全球環境議題等四大板塊,工作坊及實地考察則包括地質公園、海岸保育及清潔、生態導賞、環保設施及堆填區參觀等。截至2016/2017學年,全港已有學生環保大使10201名,分別來自358間中小學校。

就讀于中華基督教灣仔堂基道小學五年級的葉瑩瑩已兩次參與“海岸保育”實地考察培訓。從初時站在海岸看著垃圾束手無策,到現在熟練地將垃圾撿起分類並填寫記錄,她的感悟中卻帶著些許無奈,“我們兩次去的是同一片海岸,好像環境並沒有大的改觀,但還是會盡自己所能做下去,希望總有一天海水上可以不再漂浮垃圾。”

全城推廣“惜物減廢”

在推行了多年環保政策的香港社會,市民的環保意識是否有所提升?溫家玲給出了肯定答案。她引用源·區的參觀人次為例,由開幕至今訪客人次已近5萬,且平均每天都會有至少一隊學生團到訪,顯示出各行各業的市民都對環保抱有熱情。源·區的初衷是想教授公眾“轉廢為能、惜物減廢”,希望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審視“廢物”的價值,改變浪費的習慣。“從我們目前收到的回饋來看,效果非常好!”溫家玲無不自豪地說。

而在陳英儂看來,香港人的環保意識雖有提升,卻仍未足夠。她向記者舉例說,現時香港許多咖啡廳甚至茶餐廳都提倡讓客人自備水杯、餐盒,以此減少塑膠廢料,然而許多人不以為意,以為只要將塑膠水瓶回收即可達到同樣的環保效果,“可他們忘記了塑膠是非常難降解的物質,哪怕回收也仍然有害”。

作為環保署的負責人,陳英儂還同時肩負向公眾推廣、宣傳環保教育的責任。電視、電臺、網路、巴士車身廣告甚至車站海報,她的團隊將環保宣傳嵌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未來,陳英儂信心滿滿,“香港的軟體硬體兼備,我們沒理由做不好環境保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