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高考改革9月起推行 31省市考改資訊最全匯總

2017年, 是我國高考改革全面推行的一年。

今年9月開始, 將圍繞高考及招生錄取制度等方面正式展開。 改革後的考試怎麼考?人才怎麼選?不同省份不同地區的高考改革實施時間、實施方法有哪些不同?

面對高考新政, 考生和家長應該怎麼做?

為了幫老師、家長、學生更好瞭解新高考, 小編對改革新政進行一個全面梳理、整理, 瞭解高考政策, 從一年級開始!

1

全國31省市高考改革時間及內容全解析

2、截至2017年各省份錄取批次改革類型

1、取消所有錄取批次的省份

浙江:分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三個錄取分數線。

2、取消本科內部所有錄取批次的省份

上海:只設本科一個分數線;

山東、海南:文理科各一個分數線。

3、本科內部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併的省份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黑龍江、遼寧、江蘇、福建、河南、江西、安徽、湖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新疆,

共21個省市自治區。

4、本科內部三個批次未合併

吉林、湖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 共計6個省市自治區。

3新高考有哪些變化?

從各地公佈的方案來看, 總體改革方向大體一致, 絕大多數省份明確要改革高考科目設置、考生錄取機制, 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而多地也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出臺了有針對性的具體實施辦法。

1、文理不分科

在高考新方案中, 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趨勢, 高考科目“3+3”也成眾多省份未來高考的新模式。

2、多地實行“3+3”模式

“3+3”模式是指, 報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 其高考成績將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考生選考的3門普通高中學業水準考試等級性考試科目成績構成。 學生不再分文理科,

可以自主選擇選考科目。 就3門選考科目而言, 各地多採用“6選3”模式, 即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作為考試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 浙江採取的是“7選3”模式,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 還多了“技術(含通用技術和資訊技術)”這項科目。

在分值設置上, 絕大多數省份明確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每科滿分150分, 學生自選3門科目每門滿分100分, 總分合計750分。 不過, 上海、西藏有所不同, 明確3門選考科目每門70分, 高考成績總分滿分660分, 此外, 江蘇高考科目分值尚未最終確定, 但明確比現行的480分要高。 海南要求以每個科目原始分轉換後的標準分呈現考生成績, 這是目前僅有採用標準分這一計分方法的省份。

與高考科目變化相對應的一項措施是高中學業水準考試,

不少省份也公佈了改革時間表。 比如, 北京將從2017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 從秋季入學的普通高中起, 年級開始實施高中學業水準考試, 實行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 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業水準考試3個科目成績以等級呈現, 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現, 力求破除“一考定終身”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重點方向。

3、外語一年兩考

在已公佈高考改革方案的19省份中, 絕大多數省份明確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 考生可選擇其中較高一次考試成績計入, 該項政策下, 讓考生擁有多次機會。 上海明確要建設外語標準化考試題庫和標準化考場, 外語考試要為今後其他科目逐步推行標準化考試積累經驗。

4、構建“兩依據, 一參考”多元錄取機制, 既看分, 又看人

新一輪改革方向的亮點之一, 是打破“唯分數論”, 實施“兩依據、一參考”的多元評價機制, 兩依據為: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準測試成績, “一參考”為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綜合素質評價一般包含:思想品德、學業成就 、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多個方面。

高中學業水準考試的課程標準、考試規定是國家制定的, 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考試覆蓋全部14個學科, 其中9科省級統一組織考試、其餘科目考試的要求是全省統一的;考試科目可以6選3、7選3等。 為了淡化分數, 成績分為5等。 從各地公佈的方案來看, 實施“既看分, 又看人”的綜合評價錄取, 是未來高校招錄的大勢所趨。

在綜合素質評價使用方面,不少省份明確,要探索按照統一高考成績、高校測試成績、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各占一定比例計算綜合成績,由高校按照綜合成績擇優錄取。寧夏則規定,在高考成績相同的情況下,會以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為標準,擇優錄取。

事實上,在2014年上海和浙江被同時列為高考改革試點地區時,浙江省已通過“三位一體”的錄取方式,嘗試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到高考錄取中。2014年,浙江大學首次實施“三位一體”招生新方式,通過筆試、面試兩個環節選拔考生,並按照“高中學業水準測試成績占10%,高校綜合素質測試成績占30%,高考總分占60%”的方式形成考生的最終成績,擇優錄取。到2015年,浙江省“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改革繼續深化,參加試點的高校36所,有15所為新增高校,招生計畫3500多人,比上一年增加75%。

作為全國新高考改革的兩大試點省市之一,上海今年在實施多元評價錄取方面又有了更進一步的探索,在復旦和上海交大去年開展綜合評價錄取試點基礎上,將試點推廣到9校,釋放的信號非常強烈。

江蘇省11所省屬高校今年繼續探索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和浙江“三位一體”方式類似,江蘇將綜合考量考生高考成績、高校考核結果、高中學業水準測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以及高校自身培養的特色要求等五個維度的內容,對高考成績達到本二批次省控線的入選考生進行綜合評價,擇優錄取。

5、逐步合併本科錄取批次,探索“專業+學校”志願填報

改革考生錄取機制,逐步合併減少高校招生錄取批次,弱化社會和考生簡單用錄取批次劃分和評價不同類型高校的傾向,探索“專業(類)+學校”的志願填報方式,引導從學生興趣和特長出發,選擇合適的專業和學校,不再單純跟著學校“檔次”走,成為此次多地改革方案的重點。

多地表示,錄取批次合併有利於消除社會對三本錄取的高校畢業生的偏見,推動民辦本科院校和獨立學院發展,有利於今後高校畢業生平等就業。

除了第二、三批次的合併外,一些省市還提出了合併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比如上海、山東。海南明確,從2020年起,錄取批次僅設本科批次和專科批次。江西還將探索學生多次選擇、被多所高校錄取的可行性,增加學生和高校的雙向選擇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在志願填報方式上,浙江、山東、西藏把原來的“學校+專業”方式改為“專業(類)+學校”形式。採用“學校+專業”的方式,學生首先被學校錄取,最終可能進入的不是自己選中的專業,而採用“專業+學校”的方式後,某個專業對應的可能不是一所學校而是多所高校。

這也就意味著,在“專業(類)+學校”模式下,考生既可以報考同一個高校中的不同專業(類),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專業(類),還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專業(類),擁有了選擇權。

雖然31個省市自治區的高考改革方案已經發佈,但離全面實施還有一段時間,不少省份明確表示,在保持總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將按照“先專項改革、探索試點,再綜合改革、全面推進”的原則分步推進改革,在參照學習上海、浙江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各省方案可能會根據實際經驗情況,進行調整完善。

4全面解析高中學業水準測試成績和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5、新高考如何備考?

【語 文】

改革後的語文將更注重體現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綜合性,優化考查內容,調整選考模組,全面考查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

1.能力目標設計學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層級的思維能力,如鑒賞評價能力。

2.適度增加閱讀量,考查資訊時代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的快速閱讀能力和資訊篩選處理能力。

3.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2個選考模組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學生從兩道選考題中選擇1道作答。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取消選考模式,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

4.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瞭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

備考啟示:

今後的高考語文試題,勢必會從新聞、科普文、學術論文、文學作品等材料中,選取更多生動鮮活的事例,意在引導考生將自身的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起來。考生在以後的備考中,一定要增強“時事語文”意識,及時閱讀新聞報刊,保持對社會現實的敏感度。此外,還要加強對古代文化基礎知識尤其是古詩文的積累,融匯歷史知識,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發展脈絡有基本的瞭解。

【數學】

高考改革後,數學在能力要求內涵方面,增加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數學文化的要求。同時對能力要求進行了加細說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確具體。在現行考試大綱三個選考模組中刪去“幾何證明選講”,其餘2個選考模組的內容和範圍都不變。考生從“坐標系與參數方程”“不等式選講”2個模組中任選1個作答。

備考啟示:

今後的高考數學命題,更多是以一道題為載體,呈現給考生一類題,通過這道題讓考生掌握化歸與轉化的思想方法,以及解決某一類問題的通用方法,從而達到檢查能力水準的目的。同時,命題還會充分考慮考生數學能力的個體差異。絕大多數試題的解答方法、思維方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通過方法選擇、解題時間長短,區分出考生能力的差異。

考生在數學刷題過程中,一定要養成歸納總結的習慣,同時做到有意識地訓練舉一反三、一題多解,找到最科學的方法。

【歷史】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6個選考模組分別為“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選考模組“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其餘3個選考模組內容和範圍都不變,考生從3個模組中任選1個作答。

備考啟示:

歷史學科開放性的題型,給了考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展開對二者關係的討論。今後只會越來越多。此外,整合歷史知識、探求並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也是今後高考考查重點。

【思想政治】

高考改革後,政治對學科 “獲取和解讀資訊”“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四項能力考核目標的解析內容進行了修訂完善,補充試題樣例加以說明,進一步明確考查要求。結合思想政治學科特點和核心素養的要求,突出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定的政治立場,強調德育導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的發揮。

備考啟示:

自主招生資訊平臺預測,今後政治的高考命題將堅持能力立意的取向,注重發掘時代主題,精選題材,構建問題情境,強化對學科基本能力的考查;將緊貼國家當前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生活等領域的熱點話題。考生一定要關注時事,關注社會生活,在參與社會生活過程中培育學科素養。

【地 理】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3個選考模組分別為“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和“環境保護”,要求學生從3個模組中選擇1個模組作答。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自然災害與防治”模組。考生從“旅遊地理”和“環境保護”模組中任選1個模組作答。

備考啟示:

2017年地理試題最明顯的特徵將是“以人地關係的分析”為支點,通過考查廣大考生對“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等”人地關係的認識與態度,引導考生樹立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形成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考生今後的複習也要結合國家相應的環境發展、社會發展政策等綜合考慮,這些看似屬於政治範疇的資訊,其實對各個學科的考試也都有導向作用。

【物 理】

改革後的物理進一步細化了對“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的考查要求,增加例題進行闡釋,明確能力考查的具體要求。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4個選考模組分別為選修2-2、3-3、3-4和3-5。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選修2-2的內容,將選修3-5的內容列為必考,其餘2個選考模組的內容和範圍都不變,考生從中任選1個模組作答。

【化 學】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4個選考模組分別為“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和“有機化學基礎”,要求學生從4個選考模組中選擇1個模組作答。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化學與生活”和“化學與技術”兩個模組。考生從“物質結構與性質”和“有機化學基礎”模組中任選1個模組作答。

【生 物】

1.對能力要求的一些表述進行了調整。例如,將“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以及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調整成“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與生命科學相關的突出成就及熱點問題。”

2.在考試大綱中刪去選修1中“植物組織培養”的內容;考試說明選修1中增加“某種微生物數量的測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應用”;選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調整成“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含PCR)”。

總的來說,高考改革在朝著更加人性、更加科學的方向進行,今後的學生考核,將更加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強調學以致用,考查考生在真實情境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我國未來對各種人才培養的著重點。所以同學們在日常學習中,除了基本的課本知識,更要注意好的學習習慣和好的思維方式的養成,注重提升自己的開拓創新能力、形成積極探索的意識。

是未來高校招錄的大勢所趨。

在綜合素質評價使用方面,不少省份明確,要探索按照統一高考成績、高校測試成績、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各占一定比例計算綜合成績,由高校按照綜合成績擇優錄取。寧夏則規定,在高考成績相同的情況下,會以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為標準,擇優錄取。

事實上,在2014年上海和浙江被同時列為高考改革試點地區時,浙江省已通過“三位一體”的錄取方式,嘗試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到高考錄取中。2014年,浙江大學首次實施“三位一體”招生新方式,通過筆試、面試兩個環節選拔考生,並按照“高中學業水準測試成績占10%,高校綜合素質測試成績占30%,高考總分占60%”的方式形成考生的最終成績,擇優錄取。到2015年,浙江省“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改革繼續深化,參加試點的高校36所,有15所為新增高校,招生計畫3500多人,比上一年增加75%。

作為全國新高考改革的兩大試點省市之一,上海今年在實施多元評價錄取方面又有了更進一步的探索,在復旦和上海交大去年開展綜合評價錄取試點基礎上,將試點推廣到9校,釋放的信號非常強烈。

江蘇省11所省屬高校今年繼續探索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和浙江“三位一體”方式類似,江蘇將綜合考量考生高考成績、高校考核結果、高中學業水準測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以及高校自身培養的特色要求等五個維度的內容,對高考成績達到本二批次省控線的入選考生進行綜合評價,擇優錄取。

5、逐步合併本科錄取批次,探索“專業+學校”志願填報

改革考生錄取機制,逐步合併減少高校招生錄取批次,弱化社會和考生簡單用錄取批次劃分和評價不同類型高校的傾向,探索“專業(類)+學校”的志願填報方式,引導從學生興趣和特長出發,選擇合適的專業和學校,不再單純跟著學校“檔次”走,成為此次多地改革方案的重點。

多地表示,錄取批次合併有利於消除社會對三本錄取的高校畢業生的偏見,推動民辦本科院校和獨立學院發展,有利於今後高校畢業生平等就業。

除了第二、三批次的合併外,一些省市還提出了合併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比如上海、山東。海南明確,從2020年起,錄取批次僅設本科批次和專科批次。江西還將探索學生多次選擇、被多所高校錄取的可行性,增加學生和高校的雙向選擇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在志願填報方式上,浙江、山東、西藏把原來的“學校+專業”方式改為“專業(類)+學校”形式。採用“學校+專業”的方式,學生首先被學校錄取,最終可能進入的不是自己選中的專業,而採用“專業+學校”的方式後,某個專業對應的可能不是一所學校而是多所高校。

這也就意味著,在“專業(類)+學校”模式下,考生既可以報考同一個高校中的不同專業(類),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專業(類),還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專業(類),擁有了選擇權。

雖然31個省市自治區的高考改革方案已經發佈,但離全面實施還有一段時間,不少省份明確表示,在保持總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將按照“先專項改革、探索試點,再綜合改革、全面推進”的原則分步推進改革,在參照學習上海、浙江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各省方案可能會根據實際經驗情況,進行調整完善。

4全面解析高中學業水準測試成績和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5、新高考如何備考?

【語 文】

改革後的語文將更注重體現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綜合性,優化考查內容,調整選考模組,全面考查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

1.能力目標設計學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層級的思維能力,如鑒賞評價能力。

2.適度增加閱讀量,考查資訊時代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的快速閱讀能力和資訊篩選處理能力。

3.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2個選考模組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學生從兩道選考題中選擇1道作答。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取消選考模式,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

4.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瞭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

備考啟示:

今後的高考語文試題,勢必會從新聞、科普文、學術論文、文學作品等材料中,選取更多生動鮮活的事例,意在引導考生將自身的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起來。考生在以後的備考中,一定要增強“時事語文”意識,及時閱讀新聞報刊,保持對社會現實的敏感度。此外,還要加強對古代文化基礎知識尤其是古詩文的積累,融匯歷史知識,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發展脈絡有基本的瞭解。

【數學】

高考改革後,數學在能力要求內涵方面,增加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數學文化的要求。同時對能力要求進行了加細說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確具體。在現行考試大綱三個選考模組中刪去“幾何證明選講”,其餘2個選考模組的內容和範圍都不變。考生從“坐標系與參數方程”“不等式選講”2個模組中任選1個作答。

備考啟示:

今後的高考數學命題,更多是以一道題為載體,呈現給考生一類題,通過這道題讓考生掌握化歸與轉化的思想方法,以及解決某一類問題的通用方法,從而達到檢查能力水準的目的。同時,命題還會充分考慮考生數學能力的個體差異。絕大多數試題的解答方法、思維方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通過方法選擇、解題時間長短,區分出考生能力的差異。

考生在數學刷題過程中,一定要養成歸納總結的習慣,同時做到有意識地訓練舉一反三、一題多解,找到最科學的方法。

【歷史】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6個選考模組分別為“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選考模組“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其餘3個選考模組內容和範圍都不變,考生從3個模組中任選1個作答。

備考啟示:

歷史學科開放性的題型,給了考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展開對二者關係的討論。今後只會越來越多。此外,整合歷史知識、探求並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也是今後高考考查重點。

【思想政治】

高考改革後,政治對學科 “獲取和解讀資訊”“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四項能力考核目標的解析內容進行了修訂完善,補充試題樣例加以說明,進一步明確考查要求。結合思想政治學科特點和核心素養的要求,突出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定的政治立場,強調德育導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的發揮。

備考啟示:

自主招生資訊平臺預測,今後政治的高考命題將堅持能力立意的取向,注重發掘時代主題,精選題材,構建問題情境,強化對學科基本能力的考查;將緊貼國家當前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生活等領域的熱點話題。考生一定要關注時事,關注社會生活,在參與社會生活過程中培育學科素養。

【地 理】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3個選考模組分別為“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和“環境保護”,要求學生從3個模組中選擇1個模組作答。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自然災害與防治”模組。考生從“旅遊地理”和“環境保護”模組中任選1個模組作答。

備考啟示:

2017年地理試題最明顯的特徵將是“以人地關係的分析”為支點,通過考查廣大考生對“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等”人地關係的認識與態度,引導考生樹立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形成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考生今後的複習也要結合國家相應的環境發展、社會發展政策等綜合考慮,這些看似屬於政治範疇的資訊,其實對各個學科的考試也都有導向作用。

【物 理】

改革後的物理進一步細化了對“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的考查要求,增加例題進行闡釋,明確能力考查的具體要求。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4個選考模組分別為選修2-2、3-3、3-4和3-5。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選修2-2的內容,將選修3-5的內容列為必考,其餘2個選考模組的內容和範圍都不變,考生從中任選1個模組作答。

【化 學】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4個選考模組分別為“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和“有機化學基礎”,要求學生從4個選考模組中選擇1個模組作答。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化學與生活”和“化學與技術”兩個模組。考生從“物質結構與性質”和“有機化學基礎”模組中任選1個模組作答。

【生 物】

1.對能力要求的一些表述進行了調整。例如,將“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以及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調整成“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與生命科學相關的突出成就及熱點問題。”

2.在考試大綱中刪去選修1中“植物組織培養”的內容;考試說明選修1中增加“某種微生物數量的測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應用”;選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調整成“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含PCR)”。

總的來說,高考改革在朝著更加人性、更加科學的方向進行,今後的學生考核,將更加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強調學以致用,考查考生在真實情境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我國未來對各種人才培養的著重點。所以同學們在日常學習中,除了基本的課本知識,更要注意好的學習習慣和好的思維方式的養成,注重提升自己的開拓創新能力、形成積極探索的意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