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銅仁:黨員幹部“大比武” 群眾得實惠

新聞提示

當前, 脫貧攻堅大比武的戰場上, 衝鋒號角響亮, 攻堅戰鼓急擂, 各路“大軍”紛紛亮劍出招, 比士氣, 拼智謀, 全力啃掉最硬“骨頭”, 攻克最難“山頭”。

打贏脫貧攻堅戰, 不僅需要戰略指引, 也需要不斷創新戰術。 常規思路和辦法難以實現攻堅拔寨的目標, 要以改革創新的理念開闢脫貧攻堅新路。

近年來, 銅仁市在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中, 不斷創新方法路徑, 用一項項實實在在的改革創新舉措, 激發脫貧動力, 構築精准扶貧的長效機制, 推動脫貧攻堅顯實效。

本期銅仁專刊, 聚焦銅仁市脫貧攻堅戰中的創新舉措,

展示脫貧攻堅的活力與成效。

創新“黨建+”舉措, 1500余名幹部駐村幫扶——

貧困村裡有了領頭雁

近日, 記者在石阡縣國榮鄉葛容村的蓖麻油料種植基地看到, 昔日的荒山荒地, 已是一片蔥蘢。 當地群眾說, 這滿山的蓖麻寄託著大家脫貧的希望。

“今年初, 葛容村採取訂單發展方式, 15名黨員領辦種植蓖麻500畝, 可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一名駐村幹部介紹。

喜悅之情流淌在貧困戶的心間。 黨員帶頭, 支部引領, 窮村有了產業, 群眾增收致富有盼頭。

近年來, 銅仁市以“民心黨建”工程為統領, 不斷加大工作力度, 創新工作方式, 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 堅持黨建“主業”與脫貧攻堅“主責”相統一, 不斷加快脫貧攻堅步伐。

融入脫貧抓黨建, 抓好黨建促脫貧。 今年, 該市選派1565名幹部定點包乾1565個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1270人和駐村幹部8200余人, 組建1681支工作組駐村。

去年, 該市還抽調60人組成脫貧攻堅指揮中心, 下設綜合協調、規劃專案、產業發展、宣傳調研、督查考核等五個工作組, 真正把黨建和精准扶貧擰成了“一股繩”。

一大批精兵強將充實到1500餘個貧困村, 成為活躍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戰鬥團”, 進一步增加了基礎黨組織的戰鬥力,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役注入強勁動力。

“農村富不富, 關鍵在支部;支部強不強, 關鍵看領頭雁。 ”該市大力實施“領頭雁”工程, 將一批有擔當精神, 有帶動能力的優秀黨員、返鄉創業人員、回村定居且熱衷於公益事業的退休黨員幹部選配為村級黨組織書記,

充分發揮其發展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核心引領作用。

同時, 該市不斷加強村級黨組織自身建設、提升發展能力、聚合力量、激發村幹部幹事創業熱情, 抓好黨員幹部隊伍建設, 讓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除了讓支部“強身健體”, 該市還結合實際, 不斷創新方法路徑, 擴展“民心黨建”的內涵, 讓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脫貧攻堅的資源優勢。

去年, 該市探索創新“民心黨建+信合+”載體, 將“民心黨建”與農村信合金融服務深度融合,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信用合作社共同推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作用。

今年, 該市又創新實施“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改革, 鼓勵地域相鄰、功能互補、產業集聚的行政村探索設立片區聯村黨委,

村黨組織集體討論和研究專案建設和利益分配方案, 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推行“黨建+”工作方式, 推動村務決策、村務公開、村級“三資”管理、惠農政策、村規民約等政策和制度的落實。

此外, 銅仁市還以黨建為引領, 建立春暉社等公益組織, 以“親情、鄉情、友情”為紐帶, 感召引導和鼓勵外出鄉友等社會力量參與、支持農村發展。

近日,印江自治縣合水鎮坪樓村惠農生態葡萄觀光園裡,果農正在為葡萄套上“安全袋”,確保葡萄豐產豐收。 據瞭解,該葡萄基地去年產量達40萬公斤,產值70多萬元,今年葡萄長勢良好,產量有望突破50萬公斤。

關懷機制 激勵幹部建功立業

6月30日, 銅仁市召開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6周年表彰大會, 獲得“優秀村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榮譽稱號的萬山區下溪鄉官田村駐村第一書記張程, 再一次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半年來, 黨組織給了我極大關懷和溫暖, 讓我更加堅定信念, 要在脫貧戰場建功, 繼續為村民‘跑斷腿’。”

今年初,張程騎摩托車到下溪鄉替姚建英老人送低保救助申請書時,因下雨路滑不慎摔傷,導致右脛骨、後踝骨折,右腓骨下端粉碎性骨折。手術後,還沒有痊癒的張程,一瘸一拐又奔赴脫貧攻堅戰場。

得知張程的事蹟,銅仁市委書記陳昌旭動情地說:“我們決不能讓脫貧攻堅一線幹部流汗流血又流淚。”他特意請來畢節新民中醫院著名骨科醫生免費為張程治療腿傷,並囑託萬山區及市直相關部門解決好張程的醫療費用,讓其安心治病養病。

當前,正處於脫貧攻堅“攻堅拔寨”“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一大批像張程這樣的優秀黨員幹部投身脫貧一線,日夜奮戰。

為激勵廣大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在脫貧攻堅一線安心幹事創業,銅仁市制定出臺《關於做好脫貧攻堅一線幹部關懷激勵工作意見》,給予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貼心的服務管理和人文關懷,拓寬他們的培養路徑和管道。

《意見》明確對所有貧困村的鄉(鎮、街道)幹部、貧困村村幹部、聯繫幫扶幹部和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成員、農技人員等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全面實行關懷激勵機制,通過政治上關心、工作上支援、心理上關懷、待遇上保障,最大限度激發內生動力、強化責任擔當,激勵和引導廣大幹部在脫貧攻堅中建功立業。

該市在培養使用、表彰獎勵、待遇保障、人文關懷、撫恤救助、能力提升、創新創業、容錯糾錯八個方面強化正向激勵,進一步增強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幹事創業的信心決心。

該市要求各級黨委堅持把脫貧攻堅一線作為培養鍛煉優秀幹部的主管道,對符合條件的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及時提拔使用或交流重用。強化宣傳和選樹先進典型,對在脫貧攻堅一線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個人和集體予以獎勵,樹立先進獲激勵、優秀得表揚的鮮明導向。

同時,切實提高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待遇保障,對年度考核評為“優秀”的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年終績效獎金在所在單位考核等次基礎上上浮10%比例給予獎勵。工作期間因公犧牲或病故的,按照國家現行政策規定為其家屬發放一次性撫恤金。

此外,該市還扎實開展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全員培訓工程,支援和鼓勵事業單位選派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開展創新創業,並出臺容錯糾錯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今年,石阡縣坪地場鄉毛家營村將黃花菜從過去的房前屋後、路邊地頭栽植,變為大田連片種植。目前成片的黃花菜進入初產期,圖為村裡的老人晾曬黃花菜。

利益聯結 龍頭企業惠及貧困群眾

7月8日,萬山彩虹海水上樂園正式開園,上萬名遊客從四面八方湧來,享受炎炎夏日裡的清爽時光。

萬山彩虹海項目總投資25億元,占地895畝,是一座集旅遊、休閒、購物、娛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旅遊體項目。據介紹,該專案全部建成後,年接待遊客可超過300萬人次,並直接提供1500個就業崗位。

“除了提供就業,彩虹海每年的收益中,也有當地貧困戶的一份。”萬山區相關負責人說,該專案與魚塘鄉1000名貧困群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將貧困農戶4000萬元扶貧資金入股到彩虹海項目,貧困群眾因此年增收至少達1600元以上。

實施產業扶貧,關鍵是要讓群眾獲利,建立貧困戶與產業、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至關重要。近年來,銅仁市結合實際不斷創新,將貧困戶增收與產業發展綁在一起,讓他們共用發展紅利。

萬山區創新產業脫貧專項資金使用模式,除農業產業外,還採取“工業、旅遊業、服務業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建立龍頭企業結對幫扶邊遠貧困村機制。

該區從脫貧攻堅資金中安排1.8億元作為貧困戶股金,跨地域注入朱砂古鎮、彩虹海、萬仁汽車、九豐農業、義烏城、西南商貿城等6家龍頭企業,每年提取入股資金4%額度的利潤用於貧困群眾分紅,讓4500名不願搬出大山的貧困戶也可穩定享受股金收入。

這樣的利益聯結機制在銅仁比比皆是。

在思南張家寨生態茶葉園區,通過“三變”改革,建立村集體入股有紅利、土地流轉有租金、進社進廠務工有薪金、訂單種植有保障的“四有”群眾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園區及周邊群眾3993戶15707人就業增收。

石阡縣本莊鎮涼山村集體經濟收益則採取“621155”的分配模式,即其中60%用於社員分紅,20%作為滾動發展資金,10%作為合作社費用,5%作為村級集體發展基金,5%無償贈予社會保障兜底貧困戶作入股資金。去年,該村將集體經濟發展獲得的180萬元利潤按此模式進行分配。村民蔣坤將5萬元“精扶貸”資金入股合作社,分得1.7萬元紅金。“我還在合作社做管理人員,一個月工資就有3000多元,脫貧致富不成問題。”蔣坤信心十足。

7月7日,萬山區大坪鄉清塘村舉行產業扶貧分紅大會,65戶貧困戶分得生豬養殖產業紅利5.2萬元。

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實現“六有”目標建設美麗鄉村

7月5日,思南縣張家寨鎮檬子樹村,一排排食用菌大棚鱗次櫛比,大棚裡一層層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食用菌猶如盛開的花朵,散發著清香。

檬子樹村過去是出了名的窮村,大多數村民依靠外出務工維持生計。近年來,該村引進食用菌產業,村集體以專案資金入股建成84個食用菌大棚,村民成為股東,窮村致富有了門路。

“雖然摘掉了窮帽子,但產業發展基礎還很薄弱,一下大雨,雨水常滲入食用菌大棚,損失較大。”檬子樹村主任蘭勇說。

這樣的情況正在改變。今年5月,銅仁市印發《關於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的意見》,結合脫貧攻堅“大比武”,在全省率先推進貧困村提升工程,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檬子樹村抓住機遇,爭取到總投資1000萬元的農村環境改造項目,不僅改善了食用菌產業發展條件,還規劃打造農旅一體化的鄉村旅遊景點。“過不了多久,我們村將呈現出另一番喜人景象。”蘭勇說。

貧困村提升工程是銅仁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以村為單位,集中力量、盤活資源、整合資金,著力實施扶貧精准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基本公共服務、精神文明建設、村黨組織建設“六大提升工程”。

該市將大力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三年大會戰”,今後三年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分別為560個、724個、281個,到2020年,實現全市貧困人口、貧困村全部退出。

同時,要求每個貧困村在出列時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積累3萬元以上,貧困發生率降低到3%以內,有扶貧精准管理的長效機制、有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有穩定增收的特色產業、有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務、有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有一個核心引領的村級黨組織“六有”目標。

6月4日,德江縣桶井鄉在金盆、七裡和鳳凰3個村成立聯建黨支部,命名為“金七鳳”黨支部。圖為主動申請擔任支部書記的熊勁松在田間地頭與群眾談發展。

探索“三變”改革:聚集各類資源啟動發展潛力

7月8日上午,碧江區燈塔街道馬岩村,擺渡的漁船來往錦江兩岸,將遊客送到村裡。

馬岩村山環水繞,景色秀美,田園、村舍、山水與花海等融為一體,形成了“百花渡”景區,每年吸引上百萬人次遊客。

以前,馬岩村沒有主導產業,年輕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導致村裡上千畝耕地撂荒,秀美山水白白閒置。近年來,當地實施農村“三變”改革,引導群眾建設生態農業大棚、景區景觀、經濟果園,村舍變為農家樂,荒山變成花海。

貧困戶利用土地、荒山、房屋、扶貧資金等參與園區建設,讓資源變資產。同時,150多戶群眾利用土地、林地、扶貧資金等資產加入股金服務社,每年獲取分紅,180多戶群眾還加入蔬菜專業合作社,村民變股民。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讓貧困戶從多個管道獲取收益,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推動“三變”的動力,離不開“三社”融合的實踐。

今年以來,銅仁市通過“三社”融合發展,在改革實踐中建立健全適應農業現代化和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服務機制,打通農村“三變”改革中的梗阻。

該市做實“三社”品牌,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深入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鼓勵基層供銷合作社領辦、創辦、參辦農民專業合作,健全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服務機制,構建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的金融服務網路和服務體系。

同時,創新工作機制,建立股權合作機制、資金整合機制、經營主題培育機制、產權交易機制、合同規範機制、權益保障機制、風險防控機制等,促進“三社”融合發展。

繼續為村民‘跑斷腿’。”

今年初,張程騎摩托車到下溪鄉替姚建英老人送低保救助申請書時,因下雨路滑不慎摔傷,導致右脛骨、後踝骨折,右腓骨下端粉碎性骨折。手術後,還沒有痊癒的張程,一瘸一拐又奔赴脫貧攻堅戰場。

得知張程的事蹟,銅仁市委書記陳昌旭動情地說:“我們決不能讓脫貧攻堅一線幹部流汗流血又流淚。”他特意請來畢節新民中醫院著名骨科醫生免費為張程治療腿傷,並囑託萬山區及市直相關部門解決好張程的醫療費用,讓其安心治病養病。

當前,正處於脫貧攻堅“攻堅拔寨”“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一大批像張程這樣的優秀黨員幹部投身脫貧一線,日夜奮戰。

為激勵廣大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在脫貧攻堅一線安心幹事創業,銅仁市制定出臺《關於做好脫貧攻堅一線幹部關懷激勵工作意見》,給予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貼心的服務管理和人文關懷,拓寬他們的培養路徑和管道。

《意見》明確對所有貧困村的鄉(鎮、街道)幹部、貧困村村幹部、聯繫幫扶幹部和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成員、農技人員等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全面實行關懷激勵機制,通過政治上關心、工作上支援、心理上關懷、待遇上保障,最大限度激發內生動力、強化責任擔當,激勵和引導廣大幹部在脫貧攻堅中建功立業。

該市在培養使用、表彰獎勵、待遇保障、人文關懷、撫恤救助、能力提升、創新創業、容錯糾錯八個方面強化正向激勵,進一步增強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幹事創業的信心決心。

該市要求各級黨委堅持把脫貧攻堅一線作為培養鍛煉優秀幹部的主管道,對符合條件的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及時提拔使用或交流重用。強化宣傳和選樹先進典型,對在脫貧攻堅一線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個人和集體予以獎勵,樹立先進獲激勵、優秀得表揚的鮮明導向。

同時,切實提高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待遇保障,對年度考核評為“優秀”的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年終績效獎金在所在單位考核等次基礎上上浮10%比例給予獎勵。工作期間因公犧牲或病故的,按照國家現行政策規定為其家屬發放一次性撫恤金。

此外,該市還扎實開展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全員培訓工程,支援和鼓勵事業單位選派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開展創新創業,並出臺容錯糾錯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今年,石阡縣坪地場鄉毛家營村將黃花菜從過去的房前屋後、路邊地頭栽植,變為大田連片種植。目前成片的黃花菜進入初產期,圖為村裡的老人晾曬黃花菜。

利益聯結 龍頭企業惠及貧困群眾

7月8日,萬山彩虹海水上樂園正式開園,上萬名遊客從四面八方湧來,享受炎炎夏日裡的清爽時光。

萬山彩虹海項目總投資25億元,占地895畝,是一座集旅遊、休閒、購物、娛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旅遊體項目。據介紹,該專案全部建成後,年接待遊客可超過300萬人次,並直接提供1500個就業崗位。

“除了提供就業,彩虹海每年的收益中,也有當地貧困戶的一份。”萬山區相關負責人說,該專案與魚塘鄉1000名貧困群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將貧困農戶4000萬元扶貧資金入股到彩虹海項目,貧困群眾因此年增收至少達1600元以上。

實施產業扶貧,關鍵是要讓群眾獲利,建立貧困戶與產業、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至關重要。近年來,銅仁市結合實際不斷創新,將貧困戶增收與產業發展綁在一起,讓他們共用發展紅利。

萬山區創新產業脫貧專項資金使用模式,除農業產業外,還採取“工業、旅遊業、服務業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建立龍頭企業結對幫扶邊遠貧困村機制。

該區從脫貧攻堅資金中安排1.8億元作為貧困戶股金,跨地域注入朱砂古鎮、彩虹海、萬仁汽車、九豐農業、義烏城、西南商貿城等6家龍頭企業,每年提取入股資金4%額度的利潤用於貧困群眾分紅,讓4500名不願搬出大山的貧困戶也可穩定享受股金收入。

這樣的利益聯結機制在銅仁比比皆是。

在思南張家寨生態茶葉園區,通過“三變”改革,建立村集體入股有紅利、土地流轉有租金、進社進廠務工有薪金、訂單種植有保障的“四有”群眾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園區及周邊群眾3993戶15707人就業增收。

石阡縣本莊鎮涼山村集體經濟收益則採取“621155”的分配模式,即其中60%用於社員分紅,20%作為滾動發展資金,10%作為合作社費用,5%作為村級集體發展基金,5%無償贈予社會保障兜底貧困戶作入股資金。去年,該村將集體經濟發展獲得的180萬元利潤按此模式進行分配。村民蔣坤將5萬元“精扶貸”資金入股合作社,分得1.7萬元紅金。“我還在合作社做管理人員,一個月工資就有3000多元,脫貧致富不成問題。”蔣坤信心十足。

7月7日,萬山區大坪鄉清塘村舉行產業扶貧分紅大會,65戶貧困戶分得生豬養殖產業紅利5.2萬元。

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實現“六有”目標建設美麗鄉村

7月5日,思南縣張家寨鎮檬子樹村,一排排食用菌大棚鱗次櫛比,大棚裡一層層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食用菌猶如盛開的花朵,散發著清香。

檬子樹村過去是出了名的窮村,大多數村民依靠外出務工維持生計。近年來,該村引進食用菌產業,村集體以專案資金入股建成84個食用菌大棚,村民成為股東,窮村致富有了門路。

“雖然摘掉了窮帽子,但產業發展基礎還很薄弱,一下大雨,雨水常滲入食用菌大棚,損失較大。”檬子樹村主任蘭勇說。

這樣的情況正在改變。今年5月,銅仁市印發《關於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的意見》,結合脫貧攻堅“大比武”,在全省率先推進貧困村提升工程,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檬子樹村抓住機遇,爭取到總投資1000萬元的農村環境改造項目,不僅改善了食用菌產業發展條件,還規劃打造農旅一體化的鄉村旅遊景點。“過不了多久,我們村將呈現出另一番喜人景象。”蘭勇說。

貧困村提升工程是銅仁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以村為單位,集中力量、盤活資源、整合資金,著力實施扶貧精准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基本公共服務、精神文明建設、村黨組織建設“六大提升工程”。

該市將大力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三年大會戰”,今後三年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分別為560個、724個、281個,到2020年,實現全市貧困人口、貧困村全部退出。

同時,要求每個貧困村在出列時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積累3萬元以上,貧困發生率降低到3%以內,有扶貧精准管理的長效機制、有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有穩定增收的特色產業、有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務、有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有一個核心引領的村級黨組織“六有”目標。

6月4日,德江縣桶井鄉在金盆、七裡和鳳凰3個村成立聯建黨支部,命名為“金七鳳”黨支部。圖為主動申請擔任支部書記的熊勁松在田間地頭與群眾談發展。

探索“三變”改革:聚集各類資源啟動發展潛力

7月8日上午,碧江區燈塔街道馬岩村,擺渡的漁船來往錦江兩岸,將遊客送到村裡。

馬岩村山環水繞,景色秀美,田園、村舍、山水與花海等融為一體,形成了“百花渡”景區,每年吸引上百萬人次遊客。

以前,馬岩村沒有主導產業,年輕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導致村裡上千畝耕地撂荒,秀美山水白白閒置。近年來,當地實施農村“三變”改革,引導群眾建設生態農業大棚、景區景觀、經濟果園,村舍變為農家樂,荒山變成花海。

貧困戶利用土地、荒山、房屋、扶貧資金等參與園區建設,讓資源變資產。同時,150多戶群眾利用土地、林地、扶貧資金等資產加入股金服務社,每年獲取分紅,180多戶群眾還加入蔬菜專業合作社,村民變股民。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讓貧困戶從多個管道獲取收益,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推動“三變”的動力,離不開“三社”融合的實踐。

今年以來,銅仁市通過“三社”融合發展,在改革實踐中建立健全適應農業現代化和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服務機制,打通農村“三變”改革中的梗阻。

該市做實“三社”品牌,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深入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鼓勵基層供銷合作社領辦、創辦、參辦農民專業合作,健全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服務機制,構建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的金融服務網路和服務體系。

同時,創新工作機制,建立股權合作機制、資金整合機制、經營主題培育機制、產權交易機制、合同規範機制、權益保障機制、風險防控機制等,促進“三社”融合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