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希勤老師Open Office Hour|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編者按

6月15日, 王希勤老師通過“微沙龍”平臺開展了他的Open Office Hour。 來自不同院系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生同學, 在荷塘月色咖啡廳, 與王老師圍繞“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活動伊始, 來自不同學院的同學便紛紛對王希勤老師提出了自己關於大學教育的一些疑惑:大學對於人才的培養更應該注重學術能力還是職業能力?現有的學生考核標準是不是能有進一步的發展?

面對同學們的諸多疑問, 王希勤老師並沒有很快給出答案, 而是從“教育歷史的發展”、“個體和社會的關係”這兩個時空維度與大家進行了探討。 “怎麼來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要把框架打好。 ”王希勤老師如是說道。

教育問題不是從“零”開始

縱觀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 人才培養到底該注重學術能力還是職業能力的爭論似乎一直都存在。 王老師說到, 最開始的時候教育是一個異化的過程,

把勞動者分成了勞心者和勞力者, 造成了學問和生產勞動一定程度的分離。

早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 英格蘭就爆發了一次重大的教育爭論:在注重培養紳士學問的大學是否應該教授一些工業生產需要的功利的知識?經過幾十年的爭論英國最終採取了折中的方案。

在英國爭論的這幾十年間法國早已在發展實用的新型教育——拿破崙本人便是炮兵學校畢業的。 19世紀初法國遠勝於其他國家, 普魯士經過反思後也認為教育才是法國迅速崛起的原因, 在德國開始創辦研究型大學。

王希勤老師與同學們進行交流

到了19世紀末美國大批學者從德國留學歸來, 將歐洲最新的教育理念也帶到了美國, 他們開始慢慢調整大學教育。 美國教育家布魯貝克在60年代總結美國教育成功經驗時寫過一本書——《高等教育哲學》, 這本書中把大學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認識論大學, 以閒逸的好奇追求知識。 第二類是政治論大學, 除了追求知識, 還要服務國家。 布魯貝克發現,

雖然第一類大學對學者非常有吸引力, 而歷史看起來明顯有利於第二類大學。

人才培養應立足國家和社會需求

“這兩類大學其實是來源於兩個不同的維度, 一種是個人內心的需求, 一種是社會整體的需求。 個人做學問需要清靜, 但是作為群體, 作為一個大學, 整體必須要服務國家, 服務社會。 ”王希勤老師說道。

回顧清華百年歷程, 無論是50年代為實現國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而採取教育科研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模式, 還是80年代到新世紀初為提高我國工業水準而不斷學習國外先進技術, 填補國內空白, 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和國家命運息息相關。 到了新的世紀, 國家和社會也會有新的需求——就是創新。

王希勤老師說:“清華要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前列, 不光是科學研究, 包括學生培養, 服務社會, 都應該是引領世界的。 ”

新時期面臨的變革與挑戰

談到學校近幾年的教育改革, 王希勤老師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在學生培養、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等方面。 清華要能夠去冒險, 能夠做別人不敢做的, 完成從追蹤到引領的轉變。 這當中教師人事制度改革便是一次嘗試。

資訊時代教育的模式、工具在發生改變, 這些都不得不讓人思考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而王希勤老師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讓個體社會化, 而社會化首先是要讓學生成為一個守規矩文明人, 其次是還要遵守行業裡面的規則, 要入行、說行話, 成為一個專業的人, 這兩點在大學中是最重要的。

在新時期,學習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王希勤老師提到要能夠將知識點抽象出來,再通過案例不斷去充實豐富核心概念。他以如何帶人遊玩北京為例,認為如果先講述北京的飲食、文化、政治等特點,再帶旅客去具體體驗長城、故宮會比一來就直接帶領遊客參觀景點取得更好的效果,前者讓人對這個城市有更深更全面的瞭解。老師應當像一個會引導的導遊,這樣學生學習也會更有效率一些。

同時文科和理科學習方法也不大相同,理工科是構建在理論體系的統一性之上,從統一性再走向特殊性。而文科的東西,尤其大量作品,需要放在當時的情景中去理解,更強調特殊性,在特殊性中體現一般性。

王希勤老師回答同學的提問

大學的真正使命

交流中一位同學提到了科研與就業之間的平衡問題,王希勤老師提出雖然大學也應當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但是大學和公司本質上還是不同的,每個單位有著不同的使命。大學更鼓勵做公益的研究,但公司一般不會做15-20年週期的研究。

“清華的使命,一方面就是公益性的研究,同時要通過體系把我們的成果變為社會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又不能陷入市場太深。我不支持清華的老師直接開公司當老闆,因為你的使命不在這兒。但是老師可以要去公司做顧問,因為你的成果這樣能更好轉化。”王希勤老師這樣說道。

在本次活動最後,老師總結道:“中國的人才培養要比西方做的更好的話,就必須將個人的訴求與集體的要求結合起來。”而在老師的陳述中,同學們也對這句話有了更多的體會。

王希勤老師與參加本次微沙龍的同學合影

參加完本次活動生命科學學院的苗錦同學說道:“高屋建瓴,生動深刻,收穫甚大!王老師梳理了思路,鼓舞了士氣,振奮了精神!”而來自經管學院的劉鑫同學是第一次參加Open Office Hour,他表示特別喜歡和老師這種親切的面對面交流的感覺。

—————————————

隨時隨地,清小華將一如既往為大家提供最新鮮的招生資訊。我在清華等你來!

在新時期,學習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王希勤老師提到要能夠將知識點抽象出來,再通過案例不斷去充實豐富核心概念。他以如何帶人遊玩北京為例,認為如果先講述北京的飲食、文化、政治等特點,再帶旅客去具體體驗長城、故宮會比一來就直接帶領遊客參觀景點取得更好的效果,前者讓人對這個城市有更深更全面的瞭解。老師應當像一個會引導的導遊,這樣學生學習也會更有效率一些。

同時文科和理科學習方法也不大相同,理工科是構建在理論體系的統一性之上,從統一性再走向特殊性。而文科的東西,尤其大量作品,需要放在當時的情景中去理解,更強調特殊性,在特殊性中體現一般性。

王希勤老師回答同學的提問

大學的真正使命

交流中一位同學提到了科研與就業之間的平衡問題,王希勤老師提出雖然大學也應當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但是大學和公司本質上還是不同的,每個單位有著不同的使命。大學更鼓勵做公益的研究,但公司一般不會做15-20年週期的研究。

“清華的使命,一方面就是公益性的研究,同時要通過體系把我們的成果變為社會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又不能陷入市場太深。我不支持清華的老師直接開公司當老闆,因為你的使命不在這兒。但是老師可以要去公司做顧問,因為你的成果這樣能更好轉化。”王希勤老師這樣說道。

在本次活動最後,老師總結道:“中國的人才培養要比西方做的更好的話,就必須將個人的訴求與集體的要求結合起來。”而在老師的陳述中,同學們也對這句話有了更多的體會。

王希勤老師與參加本次微沙龍的同學合影

參加完本次活動生命科學學院的苗錦同學說道:“高屋建瓴,生動深刻,收穫甚大!王老師梳理了思路,鼓舞了士氣,振奮了精神!”而來自經管學院的劉鑫同學是第一次參加Open Office Hour,他表示特別喜歡和老師這種親切的面對面交流的感覺。

—————————————

隨時隨地,清小華將一如既往為大家提供最新鮮的招生資訊。我在清華等你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