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職場中三個紮心的小故事,老板眼中的忠誠、奉獻和老實,故事雖短,意味深長

有時候職場中我們大部分是吃了忠誠、奉獻、老實的虧。 不是忠誠、奉獻和老實有什麼不對勁, 而是我們過度的忠誠、奉獻和老實。 因為凡事都是過猶不及。

這裡有關於忠誠、奉獻和老實三個紮心的職場小故事, 看完或許能夠對你正確認知有所幫助。

職場小故事:關於忠誠。

職場中關於忠誠

在我所在的公司, 中層以上管理人員都是十年以上的元老了。 他們是跟著企業成長了起來。

不過最近幾年企業市場不到沒有成長, 反而有逐漸萎縮的情況。 其實大家都明白問題的癥結, 那就是公司大老闆的戰略決策總是好高騖遠, 不接地氣。 可是大家都不敢言語。 因為有一個元老級的部門經理就是因為幾次對決策有異議, 被老闆掃地出門。

企業發展出現了問題, 領導層就一次次的開會研究存在的問題, 結果討論來討論去, 各個參會人員總是陳述一些客觀原因,

什麼政策、行業大方向使然之類的屁話。

職場小故事:關於忠誠

之後呢就有一些外人給公司老闆建議說:“公司得不到發展, 證明管理團隊出了問題, 這個管理團隊總是用老思維、老方法運作企業, 已經形成思維局限了。 如果企業要發展, 只有引進新鮮血液,

外聘人才。 ”

董事長一聽有道理, 於是就逐漸的像老的管理團隊開刀了。

這個故事說明:忠誠與否並不是老闆留不留你的決定因素, 老闆留你的決定性因素是你能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同樣也說明了, 大部分老闆要的忠誠是順從, 聽話。 可是只能聽話照辦的忠誠最終還是會害了自己。

職場小故事:關於奉獻

職場小故事:關於奉獻

有一位公司老闆, 凡是員工對公司決策有異議, 或者員工抱怨總是無償加班, 工資低等, 他就說“人生在世奉獻的重要性、什麼做人要講格局、不能總是盯著錢等等等等。 ”

每年幾次的外出培訓學習, 他學習的先進經驗就是比如海景、比如海底撈的員工的奉獻精神, 這些企業的高處罰制度等。 卻總是選擇性遺忘這些企業的高福利、高獎勵。

員工們對這口號式的教導是深深的鄙視。 心裡在想:“你一個月薪幾萬的人口口聲聲要求一個月薪兩三千的人總講奉獻、格局, 這不是虛偽這是什麼?”

職場小故事:關於奉獻

可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那還得講奉獻、講格局, 可是只是限於口頭上, 大家一說起奉獻的話題總是能滔滔不絕, 這也就成了這個企業獨特的企業文化。

一幫子喊口號的管理人員和一幫子幹實事的基層員工。 基層員工流失率是節節攀升。 管理層喊口號是越喊越響亮。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喊口號的人都是一些領導,而實幹的員工都在忙於工作是無暇喊口號的。正所謂物質決定精神。離開工資講奉獻講格局無異於耍流氓。

職場小故事:關於老實

職場小故事:關於老實

在某公司有一個員工叫老實的,平時非常樂於助人,同事們有各種各樣的事情找他幫忙,他總是一口應允,不管完成這件事的過程如何複雜他都想盡辦法幫忙解決。

剛開始的時候,同事們也都表示感謝,後來越來越熟悉了,感謝的話也不用說了。“有事找老實”成了大家的口頭禪。

可是慢慢的,老實越來越忙,以至於都忙不過來了。有時候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同事們要求幫忙的事。漸漸的同事們就有了怨言,說:“老實變了,變得越來越不知道幫助人了,老實是越來越不老實了。”

職場小故事:關於老實

之後有關於老實的負面資訊就越來越多了,終於有一天傳到了老闆的耳朵裡。老闆說:“這麼不懂團結不講助人為樂的員工我們不要。”於是就把老實給辭退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幫助別人對別人好也要看清狀況,既要看對方是不是懂得感恩,也要看這件事是不是他自己通過努力就能夠辦到。我們要記得應該充當幫忙的配角而不是衝鋒陷陣的主角。

如果不管份內分外,有求必應,別人就會把你對他的好當成習慣或者說當成了你的義務。總有一天你就會體會到“好心沒好報”的悲涼。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喊口號的人都是一些領導,而實幹的員工都在忙於工作是無暇喊口號的。正所謂物質決定精神。離開工資講奉獻講格局無異於耍流氓。

職場小故事:關於老實

職場小故事:關於老實

在某公司有一個員工叫老實的,平時非常樂於助人,同事們有各種各樣的事情找他幫忙,他總是一口應允,不管完成這件事的過程如何複雜他都想盡辦法幫忙解決。

剛開始的時候,同事們也都表示感謝,後來越來越熟悉了,感謝的話也不用說了。“有事找老實”成了大家的口頭禪。

可是慢慢的,老實越來越忙,以至於都忙不過來了。有時候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同事們要求幫忙的事。漸漸的同事們就有了怨言,說:“老實變了,變得越來越不知道幫助人了,老實是越來越不老實了。”

職場小故事:關於老實

之後有關於老實的負面資訊就越來越多了,終於有一天傳到了老闆的耳朵裡。老闆說:“這麼不懂團結不講助人為樂的員工我們不要。”於是就把老實給辭退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幫助別人對別人好也要看清狀況,既要看對方是不是懂得感恩,也要看這件事是不是他自己通過努力就能夠辦到。我們要記得應該充當幫忙的配角而不是衝鋒陷陣的主角。

如果不管份內分外,有求必應,別人就會把你對他的好當成習慣或者說當成了你的義務。總有一天你就會體會到“好心沒好報”的悲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