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你厭倦、懷疑和低潮時,年輕人該怎麼做

有年輕人問, 對生活, 你有沒有產生過厭倦的情緒?

說心裡話, 我是一個從本質上對生命持悲觀態度的人, 但對生活, 基本上沒產生過厭倦情緒。 這好像是矛盾的兩極, 骨子裡其實相通。 也許因為青年時代, 在對世界的感知還混混沌沌的時候, 我就毫無準備地抵達了海拔五千米的藏北高原。 猝不及防中, 靈魂經歷了大的恐懼、大的悲哀。 平定之後, 也就有了對一般厭倦的定力。

面對窮凶極惡的高寒缺氧、無窮無盡的冰川雪嶺, 你無法抗拒人是多麼渺小、生命是多麼孤單這副鐵枷。 你有一千種可能性會死,

比如雪崩, 比如墜崖, 比如高原肺水腫, 比如急性心力衰竭, 比如戰死疆場, 比如車禍槍傷……但你卻在苦難的夾縫當中, 仍然完整地活著。 而且, 只要你不打算立即結束自己, 就得繼續活下去。

愁雲慘澹畏畏縮縮的是活, 昂揚快樂興致勃勃的也是活。 我盤算了一下, 權衡利弊, 覺得還是取後種活法比較適宜。 不單是自我感覺稍愉快, 而且讓他人(起碼是父母)也較為安寧。 就像得過了劇烈的水痘, 對類似的疾病就有了抗體, 從那以後, 一般的頹喪就無法擊倒我了。 我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 其實是如何善待每人僅此一次的生命。 如果你珍惜生命, 就不必因為小的苦惱而厭倦生活。 因為泥沙俱下並不完美的生活, 正是組成寶貴生命的原材料。

他又問, 你對自己的才能有沒有過懷疑或是絕望?

我是一個“泛才能論”者, 即認為每個人都必有自己獨特的才能, 贊成李白所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是這才能到底是什麼, 沒人事先向我們交底, 大家都蒙在鼓裡。 本人不一定清楚, 家人朋友也未必明晰, 全靠仔細尋找加上運氣。 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人費時一世一生;還有的人, 乾脆終生在暗中摸索, 不得所終。

飛速發展的現代科技, 為我們提供了越來越多施展才能的領域。 例如, 愛好音樂, 愛好寫作……都是比較傳統的項目;熱愛電腦, 熱愛基因工程……則是近若干年才開發出來的新領域。 有時想, 擅長操縱電腦的才能, 以前必定悄悄存在著, 但世上沒這物件時,

具有此類本領潛質的人, 只好委屈地幹著別的行當。 他若是去學畫畫, 技巧不一定高, 就痛苦萬分, 覺得自己不成才。 比爾·蓋茨先生若是生長在唐朝, 整個就算瞎了一代英雄。 所以, 尋找才能是一項相當艱巨重大的工程, 切莫等閒視之。

人們通常把愛好當作才能, 一般說來, 兩相符合的概率很高, 但並不像克隆羊那樣惟妙惟肖。 愛好這個東西, 有時候很能迷惑人。 一門心思憑它引路, 也會害人不淺。 有時你愛的恰好是你所不具備特長的東西, 就像病人熱愛健康、矮個兒渴望長高一樣。 因為不具備, 所以, 就更愛得癡迷, 九死不悔。 我判斷人對自己的才能, 產生深度的懷疑以至絕望, 多半產生於這種“愛好不當”的漩渦之中。

因此, 在大的懷疑和絕望之前, 不妨先靜下心來, 冷靜客觀地分析一下, 考察一下自己的才能, 真正投影於何方。 評估關頭, 最好先安穩地睡一覺, 半夜時分醒來, 萬籟俱寂時, 擯棄世俗和金錢的陰影, 純粹從人的天性出發, 充滿快樂地想一想。

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充滿快樂地去想呢?我以為, 真正令才能充分發育的土壤, 應該同時是我們分泌快樂的源泉。

他的最後一個問題是, 你是怎樣度過人生的低潮期的?

安靜地等待。 好好睡覺, 像一隻冬眠的熊。 鍛煉身體, 堅信無論是承受更深的低潮或是迎接高潮, 好的體魄都用得著。 和知心的朋友談天, 基本上不發牢騷, 主要是回憶快樂的時光。 多讀書, 看一些傳記。 一來增長知識, 順帶還可瞧瞧別人倒楣的時候是怎麼挺過去的。

趁機做家務, 把平時忙碌顧不上的活兒都抓緊此時幹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