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初三化學入門必看,如何比別人更快適應這門新學科?

前言

進入初三, 大家都會接觸到一門新的學科——化學。 這一學科, 雖然接觸時間較晚, 但其重要性非常明顯, 因為大家馬上面臨的將是一生中第一次比較正規而且重要的考試——中考。 應該說, 在這一年的時間裡, 僅僅升學考試就給大家製造了一種比較緊張的學習氛圍, 給大家一種壓力, 同時在這最後一年裡又要接觸這樣一門新的學科, 以前一點也不知道的, 大家只有一次就學好, 因為沒有更多的二次複習時間, 那麼從學科角度來講也無形的帶來了壓力。 所以, 如果能夠在一開始學習時, 就對化學有很正確、清晰的認識是至關重要的。

請家長和同學們一定耐心看到最後, 化學學習方法在第三點有詳細解說哦!

1

什麼是化學?

作為任何一個學科來講, 我們剛涉足這一學科, 都會問一下, 這是什麼?什麼是化學?化學學科的由來?以及化學學科是如何產生的?應該說化學的產生與人類產生是伴隨的, 甚至可以說它的出現比人類的出現還更早些。 追蹤到原始社會的鑽木取火, 再隨之而來的是煉丹術和醫藥化學的發展。 西元前1500年到1650年這個時期, 出現了很多煉丹術士, 在秦始皇時期, 尋求一種長生不老的藥丸, 包括後來的火藥(四大發明之一)——是由煉丹術發展而來的結果, 這些都可以說是古代化學發展。 由此可見, 化學在咱們國家的發展非常早而且速度非常快。

化學在英語中叫chemistry, 這一單詞來源從文獻記載來看, 最早在埃及第四世紀記載中就出現過, 這個詞語翻譯成埃及或埃及的藝術, 這詞語與埃及的名稱相同, 這本身也是顯示其重要性的一個方面。 化學在古代來講相當重要, 譬如:古埃及的木乃伊, 這也是一種比較深入的研究防腐技術。 還有古埃及的染色技術也是非常發達的。 其實, 古代有很多科學技術是現代人所無法解釋的, 譬如:金字塔的建造。 那麼這一部分主要概述了古代化學是怎麼開始的。

著名科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論, 形成了現代化學的開端。 “原子”這一概念是在西元前幾百年時古希臘哲學家就提出的。 但是對原子進行科學的提出,

還是十九世紀的道爾頓, 後來的阿佛加德羅提出了分子論, 現代化學基本走上了正軌。 原子論解釋了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 譬如看到一個鐵塊和一個銅塊, 從肉眼感觀來看, 只能從顏色、形態上, 沒法看出它們的區別, 沒法從根本角度解釋。 道爾頓提出了任何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 不同物質由不同原子構成。 原子論這一假設的提出, 才把人類認識物質從宏觀引入到微觀世界, 真正開始了現代化學, 形成一門新的學科。

化學歷史的發展是一個簡單的概述, 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化學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 它到底從怎樣一個方面去研究我們的物質世界的呢?我想在此結合中學化學, 從一個例子來講什麼是化學:

現在給你一瓶礦泉水, 這一瓶水擺在你面前時, 你會聯想到學過的哪些知識?或者哪些相關資訊能表述出來?

(互動回答:含有一些微量元素、無色無味、液態、礦物質、混合物)

很多同學的回答是:

無色透明的液體、密度是1×103 kg/m3、可以喝、洗衣服、兌糖水, 等等這些都是,

那麼你們知道老師我今天看到這瓶水時看到了什麼呢?

可以這麼說, 大家所看到的我都看到了, 大家沒有看到的我也看到了。 我看到了一個個水分子在瓶子裡活蹦亂跳。 而且我還要告訴大家水分子是什麼樣的?水分子的形狀像一個籃球長了兩隻耳朵, 這兩隻耳朵就是兩個乒乓球, 但是水分子的大小比我們所比喻的小很多, 小到我們肉眼無法觀察到。

也就是說學了化學後, 通過化學的眼光可以看到這些水分子在瓶裡活蹦亂跳。

為什麼你們學完後想到的是那樣的一些相關的資訊?而老師看到的卻是另一種資訊?

因為你出生後並不知道水能喝, 但你的父母告訴你, 如果渴了, 水是可以喝的

因為你學習了語文, 所以可以去描述它, 你知道水是無色、透明的液體, 甚至可以說是亮晶晶的;

因為你學習了物理, 所以知道它的密度是1×103kg/m3, 你也知道水有三態:氣態、液態和固態;因為我們的知識在不斷增加, 我們所學的學科在不斷增加,所以你對同樣一個事物的認識也就有了更多的資訊。 今天我們學習了化學, 可以從化學的角度再一次更加深入的瞭解和認識水這個物質, 學習化學後我們看到的是水分子。

化學是一種魔法,可以讓你看到之前所不能看到的東西,不同的學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認識事物。化學是一門從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去認識事物的科學。學習了化學之後:大家看水就不再僅僅是無色透明的液體,而是能看到一個個水分子在活蹦亂跳;大家看黑板就不僅僅是一塊兒黑色的木板了,你能看到它主要成分是炭;大家看人就不再僅僅是看其是否漂亮,而是能看到人是由一些碳水化合物組成的,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你看人也就在不是人了。

展開一門新的學問就是在研究獲取一門新的智慧;何以為智慧呢?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沒有對佛學有研究的,我對其有所瞭解,對知識要不厭其廣,從佛學當中講智慧簡單的講,就是通過戒、定、慧來讓自己認識一些自己未知的事物,你能認識到了那麼說明你又獲得了新的智慧,什麼是智慧?就是獲取你所不知道的東西,讓自己去認識自己未知的事物。學習化學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從無知走向有知。

歸根到底,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去認識事物的科學。

什麼是組成?比如礦泉水,是混合物,裡面含有很多礦物元素;

什麼是結構?一個籃球長了兩隻耳朵,這兩隻耳朵就是兩個乒乓球;

什麼是性質?水可以融解,可以洗衣服,在一定溫度下可以沸騰;

什麼是變化?水在通電的情況下,可以生成氫氣和氧氣。這些都是化學研究的範圍。

2

化學與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

化學與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我總結了30個中考化學必須掌握的生活常識,這是中考必考的內容,如果家裡有初三孩子,建議把30個問題列印出來,貼在學習牆上,經常看看,到中考時每個問題都能解決。

第一、食鹽:常常做菜,沒有食鹽或者食鹽中缺碘,導致了“大脖子病”等等,食鹽化學名稱叫氯化鈉,這是必須掌握的知識;

第二、洗衣粉、肥皂、洗滌劑、84消毒液、漂白粉都是家用去汙消毒的好產品,這些物質主要成分必須瞭解;

第三、啤酒、白酒是人們喜歡的飲料,其主要成分是乙醇,;

第四、食醋:主要成分是什麼;是乙酸。蟻酸是甲酸,在螞蟻身體裡發現的,甲酸有毒;再此給大家補充一點醋的由來:有一首詩“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大家知道這是曹操的詩,詩中杜康是用人代物,杜康是一個專為黃帝釀酒的釀酒師,也很喜歡喝酒,有一天意外發現,釀過酒的酒糟久置後可以變為醋;

第五、小蘇打(面堿):蒸饅頭用的發泡劑,小蘇打叫碳酸氫鈉,蘇打叫碳酸鈉;

第六、氧氣:空氣中供給人呼吸,醫院一般急救用氧氣哪兒來的,普通吸氧又是怎麼制得的,氧氣之父叫普利斯特裡,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產生氧氣;

煤氣中毒到底是什麼氣體,怎麼中毒的?一氧化碳進入人體血液,與血紅蛋白結合,血紅蛋白是運輸氧氣的,一氧化碳進去後佔據了血紅蛋白運輸氧氣的位置,使血紅蛋白失去了載氧的功能,從而出現一氧化碳中毒;

生理鹽水是什麼?比例是多少?為什麼是這麼多?是氯化鈉溶液,比例是0.9%,人體裡氯化鈉含量不能過高和過低;

天然氣(甲烷)、液化石油氣(丁烷等)、煤都是家用常見的燃料,他們有什麼區別;

大氣污染到底是哪些成份造成的;(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顆粒物);

什麼是酸雨,有哪些危害,正常雨水也是弱酸性的;

什麼是鋼,什麼是鐵,如何煉出鋼鐵,鐵為什麼生銹,鐵銹是什麼,如何防止生銹,如何除鏽;

水垢(水鹼),成份是什麼,家庭中如何除去它?水垢是碳酸鈣和氫氧化鎂的混合物,食醋可以除去,但生活中的食醋濃度較低,白醋效果好些;

水為什麼有硬度,什麼是硬水和軟水,如何區別硬水和軟水,如何軟化硬水(因為水裡有很多礦物質,鈣、鎂離子濃度不同,硬水喝著有噎著的感覺);

常見滅火器都有哪幾種,他們滅火的原理以及分別得用途(中考必考點);

可樂、雪碧中那些氣泡是什麼,為什麼喝碳酸飲料可以解渴降暑(把二氧化碳降溫、分解、加壓打入到飲料中);

日常用的塑膠袋(聚乙烯)與大棚用的塑膠薄膜(聚氯乙烯)有什麼區別(聚乙烯沒有毒,聚氯乙烯有毒);

被蜜蜂叮咬之後,用什麼可以止癢、防止發腫(簡單來講可以抹一點弱鹼性的液體);

缺少各種元素會得什麼樣的病症,例如:缺鈣、缺鐵、缺維生素、缺氟等等(缺鈣出現骨質疏鬆,缺鐵會貧血,缺維生素會身上紅腫、口腔潰瘍,缺氟牙會出現問題等)。這些在教材第12章“化學與生活”中都體現了,是必須掌握的。

3

學習化學的方法

對化學來講,這是一門新的學科,與別的學科有區別,語文需要多記多閱讀,物理需要對生活中的現象瞭解,化學與物理一樣,與生活聯繫的比較多,但化學是進入了微觀世界去研究。

中學化學的學習方法:觀、動、記、思、練。

“觀”——化學在同學們的眼中,即觀察,觀察一般應遵循“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後”的順序進行,反應前觀察反應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產生的各種現象;反應中觀察反應條件及反應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反應後觀察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最後針對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概括,得出科學結論,觀察後要用最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

“動”——化學在同學們手中,“動”即積極動手實驗。這也是現代教學積極努力培養的重要方面、同學們必須形成的一種能力。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驗”,親自動手實驗不僅能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們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和鞏固,成倍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實驗室制氧氣的原理和操作步驟,動手實驗比只憑看老師做和自己硬記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們要在老師的安排下積極動手實驗,努力達到各次實驗的目的。動手操作非常重要,孩子在家裡動手能力不是很強,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太大孩子們在化學實驗中不要輕視,做實驗前一定要瞭解,最後認真分析,分析實驗結果和結論。從現在開始,就要讓孩子參與做家務,以提高孩子的動手參與能力。

“記”——化學在同學們腦中;“記’即記憶。與數學、物理相比較,“記憶”對化學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學化學的最基本方法,離開了“記憶”談其他就成為一句空話。這是由於:

(l)化學本身有著獨特“語言系統”──化學用語。如: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對這些化學用語的熟練掌握是化學入門的首要任務,而其中大多數必須記憶;

(2)一些物質的性質、制取、用途等也必須記憶才能掌握它們的規律。怎樣去記呢?

尊重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很多知識點都需要我們重新儲備,中學化學有一特點:散,體現出哲學中觀點:量的積累,質的飛越。

“思”——化學在同學們的思辨中;“思”指勤於動腦。即多分析、思考。要善於從個別想到一般,從現象想到本質、從特殊想到規律,上課要動口、動手,主要是動腦,想“為什麼”想“怎麼辦”?碰到疑難,不可知難而退,要深鑽細研,直到豁然開朗;對似是而非的問題,不可朦朧而過,應深入思考,弄個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獨立想,就是會想。只有會想,才能想會了。初三從感性的認識走向了理性思維,初二初三正是這樣的轉變時期,理性思維能力不夠,我們應該在這時,還沒到來的初三時,反思自己,我們應該成熟了,學習是終生的,帶有思考和分析怎麼學習?每天都問自己27個為什麼,很多東西都會有新的智慧,從無知的狀態走出來,變成一個有知的人。

“練”——化學在同學們的練習中;“練”即保證做一定的課內練習和課外練習題。它是應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書面形式,只有通過應用才能更好地鞏固知識、掌握知識,並能檢驗出自己學習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績。不要拿題海戰術給自己找藉口,練習是必須的一定的題量是必須的量的積累,才有質的飛越,如果不練習,那麼化學絕對學不好。

學習化學後我們看到的是水分子。

化學是一種魔法,可以讓你看到之前所不能看到的東西,不同的學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認識事物。化學是一門從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去認識事物的科學。學習了化學之後:大家看水就不再僅僅是無色透明的液體,而是能看到一個個水分子在活蹦亂跳;大家看黑板就不僅僅是一塊兒黑色的木板了,你能看到它主要成分是炭;大家看人就不再僅僅是看其是否漂亮,而是能看到人是由一些碳水化合物組成的,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你看人也就在不是人了。

展開一門新的學問就是在研究獲取一門新的智慧;何以為智慧呢?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沒有對佛學有研究的,我對其有所瞭解,對知識要不厭其廣,從佛學當中講智慧簡單的講,就是通過戒、定、慧來讓自己認識一些自己未知的事物,你能認識到了那麼說明你又獲得了新的智慧,什麼是智慧?就是獲取你所不知道的東西,讓自己去認識自己未知的事物。學習化學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從無知走向有知。

歸根到底,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去認識事物的科學。

什麼是組成?比如礦泉水,是混合物,裡面含有很多礦物元素;

什麼是結構?一個籃球長了兩隻耳朵,這兩隻耳朵就是兩個乒乓球;

什麼是性質?水可以融解,可以洗衣服,在一定溫度下可以沸騰;

什麼是變化?水在通電的情況下,可以生成氫氣和氧氣。這些都是化學研究的範圍。

2

化學與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

化學與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我總結了30個中考化學必須掌握的生活常識,這是中考必考的內容,如果家裡有初三孩子,建議把30個問題列印出來,貼在學習牆上,經常看看,到中考時每個問題都能解決。

第一、食鹽:常常做菜,沒有食鹽或者食鹽中缺碘,導致了“大脖子病”等等,食鹽化學名稱叫氯化鈉,這是必須掌握的知識;

第二、洗衣粉、肥皂、洗滌劑、84消毒液、漂白粉都是家用去汙消毒的好產品,這些物質主要成分必須瞭解;

第三、啤酒、白酒是人們喜歡的飲料,其主要成分是乙醇,;

第四、食醋:主要成分是什麼;是乙酸。蟻酸是甲酸,在螞蟻身體裡發現的,甲酸有毒;再此給大家補充一點醋的由來:有一首詩“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大家知道這是曹操的詩,詩中杜康是用人代物,杜康是一個專為黃帝釀酒的釀酒師,也很喜歡喝酒,有一天意外發現,釀過酒的酒糟久置後可以變為醋;

第五、小蘇打(面堿):蒸饅頭用的發泡劑,小蘇打叫碳酸氫鈉,蘇打叫碳酸鈉;

第六、氧氣:空氣中供給人呼吸,醫院一般急救用氧氣哪兒來的,普通吸氧又是怎麼制得的,氧氣之父叫普利斯特裡,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產生氧氣;

煤氣中毒到底是什麼氣體,怎麼中毒的?一氧化碳進入人體血液,與血紅蛋白結合,血紅蛋白是運輸氧氣的,一氧化碳進去後佔據了血紅蛋白運輸氧氣的位置,使血紅蛋白失去了載氧的功能,從而出現一氧化碳中毒;

生理鹽水是什麼?比例是多少?為什麼是這麼多?是氯化鈉溶液,比例是0.9%,人體裡氯化鈉含量不能過高和過低;

天然氣(甲烷)、液化石油氣(丁烷等)、煤都是家用常見的燃料,他們有什麼區別;

大氣污染到底是哪些成份造成的;(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顆粒物);

什麼是酸雨,有哪些危害,正常雨水也是弱酸性的;

什麼是鋼,什麼是鐵,如何煉出鋼鐵,鐵為什麼生銹,鐵銹是什麼,如何防止生銹,如何除鏽;

水垢(水鹼),成份是什麼,家庭中如何除去它?水垢是碳酸鈣和氫氧化鎂的混合物,食醋可以除去,但生活中的食醋濃度較低,白醋效果好些;

水為什麼有硬度,什麼是硬水和軟水,如何區別硬水和軟水,如何軟化硬水(因為水裡有很多礦物質,鈣、鎂離子濃度不同,硬水喝著有噎著的感覺);

常見滅火器都有哪幾種,他們滅火的原理以及分別得用途(中考必考點);

可樂、雪碧中那些氣泡是什麼,為什麼喝碳酸飲料可以解渴降暑(把二氧化碳降溫、分解、加壓打入到飲料中);

日常用的塑膠袋(聚乙烯)與大棚用的塑膠薄膜(聚氯乙烯)有什麼區別(聚乙烯沒有毒,聚氯乙烯有毒);

被蜜蜂叮咬之後,用什麼可以止癢、防止發腫(簡單來講可以抹一點弱鹼性的液體);

缺少各種元素會得什麼樣的病症,例如:缺鈣、缺鐵、缺維生素、缺氟等等(缺鈣出現骨質疏鬆,缺鐵會貧血,缺維生素會身上紅腫、口腔潰瘍,缺氟牙會出現問題等)。這些在教材第12章“化學與生活”中都體現了,是必須掌握的。

3

學習化學的方法

對化學來講,這是一門新的學科,與別的學科有區別,語文需要多記多閱讀,物理需要對生活中的現象瞭解,化學與物理一樣,與生活聯繫的比較多,但化學是進入了微觀世界去研究。

中學化學的學習方法:觀、動、記、思、練。

“觀”——化學在同學們的眼中,即觀察,觀察一般應遵循“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後”的順序進行,反應前觀察反應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產生的各種現象;反應中觀察反應條件及反應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反應後觀察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最後針對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概括,得出科學結論,觀察後要用最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

“動”——化學在同學們手中,“動”即積極動手實驗。這也是現代教學積極努力培養的重要方面、同學們必須形成的一種能力。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驗”,親自動手實驗不僅能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們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和鞏固,成倍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實驗室制氧氣的原理和操作步驟,動手實驗比只憑看老師做和自己硬記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們要在老師的安排下積極動手實驗,努力達到各次實驗的目的。動手操作非常重要,孩子在家裡動手能力不是很強,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太大孩子們在化學實驗中不要輕視,做實驗前一定要瞭解,最後認真分析,分析實驗結果和結論。從現在開始,就要讓孩子參與做家務,以提高孩子的動手參與能力。

“記”——化學在同學們腦中;“記’即記憶。與數學、物理相比較,“記憶”對化學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學化學的最基本方法,離開了“記憶”談其他就成為一句空話。這是由於:

(l)化學本身有著獨特“語言系統”──化學用語。如: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對這些化學用語的熟練掌握是化學入門的首要任務,而其中大多數必須記憶;

(2)一些物質的性質、制取、用途等也必須記憶才能掌握它們的規律。怎樣去記呢?

尊重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很多知識點都需要我們重新儲備,中學化學有一特點:散,體現出哲學中觀點:量的積累,質的飛越。

“思”——化學在同學們的思辨中;“思”指勤於動腦。即多分析、思考。要善於從個別想到一般,從現象想到本質、從特殊想到規律,上課要動口、動手,主要是動腦,想“為什麼”想“怎麼辦”?碰到疑難,不可知難而退,要深鑽細研,直到豁然開朗;對似是而非的問題,不可朦朧而過,應深入思考,弄個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獨立想,就是會想。只有會想,才能想會了。初三從感性的認識走向了理性思維,初二初三正是這樣的轉變時期,理性思維能力不夠,我們應該在這時,還沒到來的初三時,反思自己,我們應該成熟了,學習是終生的,帶有思考和分析怎麼學習?每天都問自己27個為什麼,很多東西都會有新的智慧,從無知的狀態走出來,變成一個有知的人。

“練”——化學在同學們的練習中;“練”即保證做一定的課內練習和課外練習題。它是應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書面形式,只有通過應用才能更好地鞏固知識、掌握知識,並能檢驗出自己學習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績。不要拿題海戰術給自己找藉口,練習是必須的一定的題量是必須的量的積累,才有質的飛越,如果不練習,那麼化學絕對學不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