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印度被英國譽為“王冠上的明珠”,邱吉爾發誓保住這顆明珠,為何最終卻無能為力?

1942年二戰正酣, 英國深陷其中, 為穩住印度, 英國允諾戰後給予獨立。 但印度這顆王冠上的明珠實在太耀眼, 它不僅經濟總量占英國的40%, 還為英國提供了極其廣闊的資本與商品輸出空間。 英國絕不願意放棄, 承諾印度獨立只是權宜之計。

1941年發表的《大西洋憲章》明確宣佈:“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 ”邱吉爾是這份聲明的發起者之一, 但它卻採取雙重標準, 公開發表聲明將印度排除在《大西洋憲章》實施範圍之外。 邱吉爾之聲明足見英國對印度是多麼的看中。

但是, 到了二戰勝利後的1946年,

邱吉爾已離任英國首相。 新任首相艾德禮面對印度高漲的獨立情緒, 二戰時的承諾, 戰後自身的衰落等原因, 被迫接受了印度獨立之現實。 最終英王喬治六世正式承認印度獨立。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英國為何不能保得住印度, 而只能被迫承認其獨立呢?原因或許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印度民族資本義的崛起。 19世紀中後期, 英國開始向印度資本輸出。 資本輸出促進了印度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 產生了民族資產階級。 民族資產階級又建立了印度國大黨。 印度國大黨在謀求印度獨立的問題上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在英國長期的殖民統治之下, 形成了以甘地為代表的一大批印度精英, 這些精英們深受英國思想的影響, 對英國的政治結構的等都瞭若指掌。 他們從英國那裡學到了太多治理印度的先進經驗。 形成了有組織、有紀律、全國性的反英組織。

三、大英帝國的衰弱。 布林戰爭之後, 英國由盛轉衰, 大英帝國對自治領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弱。 開始承認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等殖民地的獨立自主權力。 印度雖不在其中, 但也受到鼓舞。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在戰爭中被大大削弱了, 對殖民地的控制在不斷削弱。 戰後, 印度的反英獨立運動蓬勃發展, 英國對印度的統治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英國本土都遭受德國進攻, 英國已經只能自保了。 為了對付德國, 英國必然要從印度調動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 不得不承認戰後印度獨立以換取印度人的配合。

二戰後, 英國已經徹底沒落, 無力控制印度。 英國內部有評估, 如果要想保留印度,

至少需要一百五十萬以上的軍隊。 而二戰後的英國顯然已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總而言之, 一方面是英國人讓印度人覺醒。 另一方面是英國人自身衰弱。 衰弱的英國根本無法控制覺醒的印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