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是公務員應有的職場狀態

普沙嶺

筆者身處西部某重點城市,近段時間以來,市級領導班子換屆選舉,新任領導上任之後,要求加快政府部門的工作節奏,加強行政問責力度。 面對改革,我接觸到的一些公務員不約而同地產生了抱怨和不滿——經常加班加點,工作壓力太大,很少有時間陪家人……

為了鼓足幹勁兒,有些單位還提出了“週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的工作倡議。 面對公務員變成“拼命三郎”的改變,有人點贊叫好,也有的公務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筆者就看到了兩種截然相反,又讓人莫衷一是的觀點:

本地的一家自媒體公號,在點評“週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現象時,發文替公務員訴苦叫屈,標題叫作“別讓我滿懷疲憊”。

文章中說,“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覺,絕對不是要大家沒有節制的加班,這幾年來公務員生活在高壓中,其實他們就是普通人,他們需要下班後偶爾給家人煮一頓可口的飯菜;他們需要週末帶著家人在大好春日裡去賞花……我們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覺,也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疲勞戰鬥。 ”據說這番話說出了部分公務員的心聲。

而另一種聲音則截然相反。 在看罷上述文章後,一名教師在朋友圈裡如此評價:你們好矯情!我們早晨六點起來上班,晚自習到九、十點的時候,你們在早九晚五的上下班;我們週末補課加班的時候,你們在雙休。

各行各業有各自的辛苦,有些私企加起班來更是肆無忌憚,憑什麼讓你們稍微忙一點,就叫苦不迭?要不要來個全行業辛苦指數大PK?也有人留言稱,單純替公務員群體訴委屈,是值得警惕的。

公務員在履職盡責的同時,也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這應該算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識吧。 問題是,人們總會以偏概全、簡單粗暴地理解。 如果發現個別公務員捧著金飯碗養尊處優,事兒少工資高,坐在辦公室裡無事可做,就認為讓他們加班加點多幹活是理所當然;如果感覺有些公務員生活的正常節奏都被打亂,疲於奔命、超負荷地“滿懷疲憊”,又替他們呼籲要“正常的生活”。 一會兒一個觀點,跟著感覺走的左右搖擺,無益於問題的解決。

就公務員的職業屬性來看,此前很多人將這份職業看作“金飯碗”,福利好待遇好壓力小,每次招聘動輒幾千人選一,這是不是正常工作應有的狀態?現在個別公務員抱怨工作強度大了,這個結論又是怎麼來的?會不會是由於極個別公務員習慣于工作效率不高,以前太過散漫,如今回歸到應有的快節奏反而不適應了?

如果說公務員應該有正常的生活,前提是必須盡到了職業的本分,讓這份職業回歸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不能是該談權利的時候,說自己是“特殊群體”;該談責任的時候,又說自己是“普通人”。 如果說此前一些公務員的工作強度有很多不飽和的地方,現在正是擠壓水分,“還歷史欠債”的時候。

無論如何,對於公務員職業應有的強度界定,應該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理性分析,不能單純淪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口水仗。

應當尊重每一位公務員的權利,他們有權追求有品質的生活,避免生活被過度加碼的工作蠶食,身體被長期無效的加班透支,但也應該避免簡單渲染壓力、人為製造矛盾、撕裂共識。 現如今,針對公務員群體也有了詳細的績效考核辦法,如何認定工作成效也有了明確的標準。 未來應該針對公務員的崗位職責制定出更為細化、透明的標準,哪些崗位的工作量是不飽和的,應該減員增效;哪些群體確實超負荷了,應該增加績效工資或者增派人手,都能一目了然。 無論是端上事少錢多的金飯碗,還是“滿懷疲憊”的“拼命三郎”都不是正常的職業狀態。

前兩天有官場朋友神秘地跟我說,你知道不,現在有個別公務員受不了壓力,要辭職到企業去了。 看他一臉驚慌的樣子,輪到我有些不解了: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哪個行業沒有壓力大跳槽離開的,為什麼公務員就不能有呢?能進能出,應該是多數行業的正常狀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