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傳承三代人的殲10基因

早在殲10戰鬥機研製立項之初, 黨和國家就提出了“研製一代先進戰鬥機, 建設一流研製基地, 培養一支掌握先進設計技術人才隊伍”的三大目標任務, 這三大目標寄託了黨和國家對於研製先進航空武器裝備, 提升航空武器裝備設計與製造技術, 培養優秀航空人才的殷切希望。 而今事實已經充分證明, 以宋文驄為代表的殲10戰鬥機研製團隊不負重托, 圓滿完成了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

殲10戰鬥機從立項研製到現在已經過去30多年了。 30多年裡, 當初在項目研製中擔當中堅力量的那一代人, 或已永遠離我們而去, 或已蒼髯皓首年逾古稀, 而他們眼中那群或剛出校門或顯稚嫩的年輕人, 如今已經成長為各個崗位上的骨幹, 接過並扛起了他們當年高舉的大旗。 更值得欣慰的是, 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與壯大, 受宋文驄這一輩航空人的精神感召,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了航空, 並選擇了成為一名新的航空人, 他們有著一樣的青澀和稚嫩, 但是多年以後, 他們又將是各自崗位上的中流砥柱。

這就是傳承的力量。 殲10戰鬥機研製項目不但完成了培養一支掌握先進設計技術的人才隊伍的目標, 更傳承並培育著一種精神基因, 航空報國的基因。 這種基因有著極強的感召力和認同性, 無論你來自哪裡, 無論你身處何地, 只要你走近中國航空工業, 成為一名航空人, 你就會自覺地接受它, 會像航空工業的先輩一樣不忘初心, 勇於奉獻。 殲10戰鬥機的研製成功,

讓我們有了可以為之自豪的主力航空武器裝備, 而人才培養的成功則讓我們面對未來更有信心, 是航空武器裝備反覆運算更新的基石, 殲10B、殲20、“翼龍”等新裝備的群星閃耀已經給予了證明。

曾有人在殲10專案開展之初問宋文驄,一個型號飛機少則10年8年,多則20年,而你已經50多歲了,這架飛機在你手裡最終能設計定型嗎?當時的宋文驄笑著給出了這樣的回答:“我老宋還能活多少年,這架飛機能不能在我手裡定型,我說了不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通過這架飛機的研製,中國一大批現代飛機設計研製的人才肯定會成長起來!我們只要為他們鋪好了路,到時候我老宋在不在沒關係,自然會有比我更高明的人接著幹。”話裡透出了那一代人的堅定、豁達與自信。如今的中國航空工業人才濟濟,他們的血液中流淌著創新的激情,他們的身體裡傳承著報國的基因。宋老可以笑慰九泉了。

曾有人在殲10專案開展之初問宋文驄,一個型號飛機少則10年8年,多則20年,而你已經50多歲了,這架飛機在你手裡最終能設計定型嗎?當時的宋文驄笑著給出了這樣的回答:“我老宋還能活多少年,這架飛機能不能在我手裡定型,我說了不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通過這架飛機的研製,中國一大批現代飛機設計研製的人才肯定會成長起來!我們只要為他們鋪好了路,到時候我老宋在不在沒關係,自然會有比我更高明的人接著幹。”話裡透出了那一代人的堅定、豁達與自信。如今的中國航空工業人才濟濟,他們的血液中流淌著創新的激情,他們的身體裡傳承著報國的基因。宋老可以笑慰九泉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