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國際思想週報|丟城失地的“伊斯蘭國”;基因技術與優生學

摩蘇爾解放後的“伊斯蘭國”

上周, 伊拉克總理阿巴迪宣佈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摩蘇爾的統治已被徹底推翻, 摩蘇爾全面解放。

其敘利亞“首府”拉卡也有望在近期被收復。 在各國為“伊斯蘭國”的潰敗歡慶之時, 原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巴勒斯坦聖城大學現代媒體研究所創始人、前所長達烏德·庫塔(Daoud Kuttab)在Project Syndicate撰文警告稱, 認為這些失敗意味著“伊斯蘭國”或類似暴力極端組織的終結將是一個錯誤。

庫塔指出, “伊斯蘭國”這樣的組織依靠的是通過賦予挫敗的個人以意識形態化的使命感從而吸引年輕人加入其隊伍的能力。 “伊斯蘭國”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地眾多願意為建立一個廣大的哈裡發王國而付出生命的“戰士”並激勵他們在其祖國發起恐怖襲擊。 從“伊斯蘭國”手中奪回領地(尤其是那些被他們自我標榜的哈裡發用作“首府”的城市)傳達了一項資訊,

即這一組織無力將其宗教意識形態轉化為真實的地緣政治力量, 這將大大削弱其勢力。 據美國情報機構估計, 在去年9月之前, 從國外經由土耳其進入敘利亞加入“伊斯蘭國”這樣的極端組織的新成員已從每月2000人下降到了50人。 但關於包括基地組織在內的其他恐怖組織的經驗顯示, 激進意識形態能夠在沒有國家形態的情況下存活。 儘管其發起人需要改變戰略, 轉由地下建立隊伍策劃襲擊, 但他們仍能夠造成浩劫、破壞他國穩定和對遠近平民進行致命攻擊。

在庫塔看來, 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地區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聖戰組織活動。 例如曾是基地組織分支的努斯拉陣線(Al-Nusra Front), 目前是敘利亞最強大的聖戰組織之一。 和“伊斯蘭國”一樣,

努斯拉也有建立國家的志向, 並且得到敘利亞境外阿拉伯領袖的支持。 事實上, 努斯拉陣線目前主導著由64個派系組成的武裝團體“沙姆解放組織(Tahrir al-Sham)”, 其中一些派系相對溫和。 在這樣的背景下, 認為從“伊斯蘭國”手中奪回領土就能使得這一地區擺脫極端組織的想法顯然是過於天真了。

庫塔認為, 要防止這些組織獲得他們所尋求的力量不僅需要軍事擊敗, 也需要齊心協力的努力為政治領域帶來秩序、加強法治和保障廣泛代表性。 敘利亞和伊拉克可能都需要給予穆斯林兄弟會更多關注, 儘管其公開聲稱是非暴力運動, 很多人認為這一國際政治運動已經滲入了多個遜尼派激進組織。 而對於伊拉克而言,

更關鍵的是阿巴迪領導的中央政府必須克服在美國領導的入侵行動後愈演愈烈、造成國家分裂長達數十年之久的宗派主義。 伊拉克的宗派主義問題更甚於敘利亞, 儘管敘利亞是一個以遜尼派占大多數的國家, 而統治的阿薩德家族屬於什葉派的阿拉維教派。

此外, 庫塔還指出, 根除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極端主義也需要更細緻地處理外部力量尤其是海灣國家。 很容易設想卡達和巴林、埃及、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近期的分裂和卡達支援聖戰組織有關。 但是, 在伊拉克問題上, 卡達和沙烏地阿拉伯都反對薩達姆政權, 公開支持阿薩德政府。 與此同時, 包括科威特、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在內的海灣國家的政府和公民都和努斯拉陣線有著緊密的關聯。

庫塔最後總結道, 儘管局勢十分複雜並且始終處在變動中, 但解決問題的關鍵卻是直接了當的。 第一, 該地區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需要找到方法切斷聖戰組織的財政生命線。 第二, 必須直面助燃聖戰運動的仇恨、暴力意識形態, 無論可能會冒犯到誰。 只有通過齊心協力的全面努力使得聖戰主義者信譽破產, 同時強化政治體系, 伊拉克、敘利亞和中東其他地區的暴力迴圈才可能被打破。

基因編輯的美麗新世界

近年來, 兩項新的基因技術正在帶來一場科學和醫學革命:兩項新的基因技術。 這些創新讓我們能夠預測一些特定的健康威脅, 消除致命疾病, 最終改變我們自身和整個自然界。 與之伴生的倫理問題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這項發展提出了複雜而緊迫的問題: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社會?我們究竟是誰?

最新一期《紐約書評》刊發了一篇題為“基因編輯的美麗新世界(the Brave New World of Gene Editing)”的文章,作者馬修⋅科布(Matthew Cobb)對三部相關著作——《基因機器》、《DNA並非定數》和《創造的裂縫》(圖書資訊詳見文末)——進行了評述,指出美麗新世界已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必須做好準備以免情況變得非常糟糕。

2000年6月,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和英國首相布雷爾共同宣佈了人類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的完成,白宮的媒體聲明中說這一成就將“導向預防、診斷、治療、治癒疾病的新途徑”。十幾年來,隨著基因檢測的普及,倫理問題開始浮出水面。邦尼·羅克曼(Bonnie Rochman)的《基因機器》一書展示了基因檢測如何改變未來父母的生活,並探索了很多人在決定是否生下一個可能患有某種特定疾病的孩子時面臨的兩難局面。

例如唐氏綜合征的血液檢測和旨在防止致命的薩氏病(Tay-Sachs disease)等遺傳疾病的猶太人基因疾病預防委員會Dor Yeshorim的基因資料庫,都遭到了批評。因為這些技術都使得我們能夠有意地改變總人口中某些特定人類基因的頻次,這正是與美國對精神疾病患者和土著強制絕育以及納粹大屠殺的暗黑歷史密不可分的優生學(Eugenics)的技術定義。儘管是由受到影響的人出於減少人類苦難的目的自願實施的,但通過基因檢測技術決定是否生下孩子顯然是優生學的一種軟性形式。由於唐氏綜合征的基因檢測技術十分簡單安全,一些女性覺得她們被無意施加了壓力必須做這項測試,如果結果為陽性則進一步受到墮胎的壓力。很多有唐氏綜合征患兒的家庭對此提出批評,他們想要強調他們和患有這種疾病的孩子一起生活的快樂。

近年來,基因檢測已經進入主流商業領域,直接針對消費者的基因檢測已成為平常之事。今年4月,23andMe公司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許可售賣一種針對包括帕金森症和晚髮型阿茲海默症在內的十種疾病的自助基因檢測,消費者只要將吐了唾液的試管寄給公司,幾天內就能得到結果。加拿大社會與文化心理學教授史蒂文⋅海因(Steven Heine)親自做了幾種類似實驗後,在《DNA並非定數》一書中指出了其中包含的問題。

有一些疾病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只要有錯誤基因,最終一定會患病,例如亨廷頓病、杜氏肌營養不良症等。但絕大多數疾病並不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基因檢測的結果可能具有誤導性。海因的一項檢測結果顯示他有高出正常32%的概率罹患帕金森症,儘管這個數字看上去很嚇人,但實際上普通人患帕金森症的概率是1.6%,海因則為2.1%,很難說這樣的風險意味著什麼,在類似情況下是否要根據這些資訊改變生活方式將是十分困難的決定。另外,由於採用的標準和資料庫不同,不同的基因檢測公司對同一種疾病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這些相互矛盾的資訊還不如沒有。更糟糕的是,基因資訊很可能被用來對付我們自己。例如特朗普醫保允許保險公司有既存狀況者收取更高的保險費,一旦特朗普醫保通過,基因檢測結果就有可能被作為既存狀況。

相比于基因檢測,基因編輯技術的實用價值和道德意義更為重大。CRISPR技術在2013年首次被用於人類細胞,已經徹底改變了生命科學研究。它幾乎適用於所有物種,目前正在進行首輪臨床試驗,愛滋病、白血病和鐮狀細胞性貧血可能很快就能用CRISPR進行治療。《創造的裂縫》一書的作者、加州伯克利大學生物化學教授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是這項技術的先驅者之一,她和她曾經的學生塞謬爾·斯騰伯格(Samuel Sternberg)共同描述了CRISPR背後的科學及其發現的歷史。每一個有責任心的公民都應該閱讀這本書,其內容應該在學校中被討論,社區和患者群體需要理解這項技術中蘊含的意義從而幫助決定它是否應該被使用,政治家們必須直面基因編輯帶來的挑戰。

2016年,奧巴馬總統的國家情報局局長克拉珀(James Clapper)曾將基因編輯技術稱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杜德納在《創造的裂縫》的後半部分處理其深刻的倫理問題,但她沒有給出清晰的答案,只是警告需要小心對待。她一開始堅決反對所有針對能夠遺傳給下一代的人類基因組的操作(germline manipulation ,稱為“種系操作”),這類基因操作是在精子、卵子和單細胞胚胎上進行的,而目前階段可以預見的採用CRISPR進行的基因編輯都是不可遺傳的。在研究初期,杜德納被這項技術的意義所困擾——她在書中寫到曾夢見希特勒熱切要求她解釋這項技術,但在過去幾年的研究中,在和一些遺傳疾病患者見面後,她改變了原先的立場,轉而認為在法律上禁止一個家庭移除胚胎中必定導致致命疾病的基因部分是不道德的。儘管現階段移植經過基因編輯的胚胎普遍被認為是錯誤的,但世界上第一個CPRISPR寶寶很有可能在下個十年間出生,很可能就是通過基因技術避免致命疾病。

與很多科學家和絕大多數公眾一樣,杜德納反對通過種系操作讓人類變得更聰明、更美麗、更強壯,但她也意識到了區分補救措施和增強手段將十分困難。令人寬慰的是,《DNA並非定數》和《創造的裂縫》都指出現在的CRISPR技術離創造出“優等種族”還差了十萬八千里。但對於這種新技術可能將人類社會的經濟不平等轉化進基因之中的風險,杜德納唯一的建議只是建立管理種系基因編輯的國際準則,鼓勵研究者和律師共同找到“管控和自由之間的正確平衡”。

杜德納和斯騰伯格還指出基因驅動(Gene drives)是這項缺乏管控的技術目前最危險的潛在應用。尤其是對於世代壽命短暫的物種而言(例如害蟲),這種技術能夠將人造DNA在物種中快速傳播。例如有科學家建議使所有蚊子絕育或無法攜帶瘧疾。每年有30萬兒童死于瘧疾,通過這種改變蚊子基因組的技術可能使他們免於死亡,問題在於,這樣的生物炸彈可能引起各種各樣預料之外的結果,生態系統是非常脆弱的,人類目前對生態學的理解不足以預測其可能後果。

相關圖書:

The Gene Machine: How Genetic Technologies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Have Kids—and the Kids We Have

by Bonnie Rochman,Scientific American/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DNA Is Not Destiny: The Remarkable, Completely Misunderst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 and Your Genes

by Steven J. Heine, Norton

A Crack in Creation: Gene Editing and the Unthinkable Power to Control Evolution

by Jennifer A. Doudna and Samuel H. Sternberg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與之伴生的倫理問題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這項發展提出了複雜而緊迫的問題: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社會?我們究竟是誰?

最新一期《紐約書評》刊發了一篇題為“基因編輯的美麗新世界(the Brave New World of Gene Editing)”的文章,作者馬修⋅科布(Matthew Cobb)對三部相關著作——《基因機器》、《DNA並非定數》和《創造的裂縫》(圖書資訊詳見文末)——進行了評述,指出美麗新世界已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必須做好準備以免情況變得非常糟糕。

2000年6月,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和英國首相布雷爾共同宣佈了人類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的完成,白宮的媒體聲明中說這一成就將“導向預防、診斷、治療、治癒疾病的新途徑”。十幾年來,隨著基因檢測的普及,倫理問題開始浮出水面。邦尼·羅克曼(Bonnie Rochman)的《基因機器》一書展示了基因檢測如何改變未來父母的生活,並探索了很多人在決定是否生下一個可能患有某種特定疾病的孩子時面臨的兩難局面。

例如唐氏綜合征的血液檢測和旨在防止致命的薩氏病(Tay-Sachs disease)等遺傳疾病的猶太人基因疾病預防委員會Dor Yeshorim的基因資料庫,都遭到了批評。因為這些技術都使得我們能夠有意地改變總人口中某些特定人類基因的頻次,這正是與美國對精神疾病患者和土著強制絕育以及納粹大屠殺的暗黑歷史密不可分的優生學(Eugenics)的技術定義。儘管是由受到影響的人出於減少人類苦難的目的自願實施的,但通過基因檢測技術決定是否生下孩子顯然是優生學的一種軟性形式。由於唐氏綜合征的基因檢測技術十分簡單安全,一些女性覺得她們被無意施加了壓力必須做這項測試,如果結果為陽性則進一步受到墮胎的壓力。很多有唐氏綜合征患兒的家庭對此提出批評,他們想要強調他們和患有這種疾病的孩子一起生活的快樂。

近年來,基因檢測已經進入主流商業領域,直接針對消費者的基因檢測已成為平常之事。今年4月,23andMe公司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許可售賣一種針對包括帕金森症和晚髮型阿茲海默症在內的十種疾病的自助基因檢測,消費者只要將吐了唾液的試管寄給公司,幾天內就能得到結果。加拿大社會與文化心理學教授史蒂文⋅海因(Steven Heine)親自做了幾種類似實驗後,在《DNA並非定數》一書中指出了其中包含的問題。

有一些疾病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只要有錯誤基因,最終一定會患病,例如亨廷頓病、杜氏肌營養不良症等。但絕大多數疾病並不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基因檢測的結果可能具有誤導性。海因的一項檢測結果顯示他有高出正常32%的概率罹患帕金森症,儘管這個數字看上去很嚇人,但實際上普通人患帕金森症的概率是1.6%,海因則為2.1%,很難說這樣的風險意味著什麼,在類似情況下是否要根據這些資訊改變生活方式將是十分困難的決定。另外,由於採用的標準和資料庫不同,不同的基因檢測公司對同一種疾病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這些相互矛盾的資訊還不如沒有。更糟糕的是,基因資訊很可能被用來對付我們自己。例如特朗普醫保允許保險公司有既存狀況者收取更高的保險費,一旦特朗普醫保通過,基因檢測結果就有可能被作為既存狀況。

相比于基因檢測,基因編輯技術的實用價值和道德意義更為重大。CRISPR技術在2013年首次被用於人類細胞,已經徹底改變了生命科學研究。它幾乎適用於所有物種,目前正在進行首輪臨床試驗,愛滋病、白血病和鐮狀細胞性貧血可能很快就能用CRISPR進行治療。《創造的裂縫》一書的作者、加州伯克利大學生物化學教授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是這項技術的先驅者之一,她和她曾經的學生塞謬爾·斯騰伯格(Samuel Sternberg)共同描述了CRISPR背後的科學及其發現的歷史。每一個有責任心的公民都應該閱讀這本書,其內容應該在學校中被討論,社區和患者群體需要理解這項技術中蘊含的意義從而幫助決定它是否應該被使用,政治家們必須直面基因編輯帶來的挑戰。

2016年,奧巴馬總統的國家情報局局長克拉珀(James Clapper)曾將基因編輯技術稱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杜德納在《創造的裂縫》的後半部分處理其深刻的倫理問題,但她沒有給出清晰的答案,只是警告需要小心對待。她一開始堅決反對所有針對能夠遺傳給下一代的人類基因組的操作(germline manipulation ,稱為“種系操作”),這類基因操作是在精子、卵子和單細胞胚胎上進行的,而目前階段可以預見的採用CRISPR進行的基因編輯都是不可遺傳的。在研究初期,杜德納被這項技術的意義所困擾——她在書中寫到曾夢見希特勒熱切要求她解釋這項技術,但在過去幾年的研究中,在和一些遺傳疾病患者見面後,她改變了原先的立場,轉而認為在法律上禁止一個家庭移除胚胎中必定導致致命疾病的基因部分是不道德的。儘管現階段移植經過基因編輯的胚胎普遍被認為是錯誤的,但世界上第一個CPRISPR寶寶很有可能在下個十年間出生,很可能就是通過基因技術避免致命疾病。

與很多科學家和絕大多數公眾一樣,杜德納反對通過種系操作讓人類變得更聰明、更美麗、更強壯,但她也意識到了區分補救措施和增強手段將十分困難。令人寬慰的是,《DNA並非定數》和《創造的裂縫》都指出現在的CRISPR技術離創造出“優等種族”還差了十萬八千里。但對於這種新技術可能將人類社會的經濟不平等轉化進基因之中的風險,杜德納唯一的建議只是建立管理種系基因編輯的國際準則,鼓勵研究者和律師共同找到“管控和自由之間的正確平衡”。

杜德納和斯騰伯格還指出基因驅動(Gene drives)是這項缺乏管控的技術目前最危險的潛在應用。尤其是對於世代壽命短暫的物種而言(例如害蟲),這種技術能夠將人造DNA在物種中快速傳播。例如有科學家建議使所有蚊子絕育或無法攜帶瘧疾。每年有30萬兒童死于瘧疾,通過這種改變蚊子基因組的技術可能使他們免於死亡,問題在於,這樣的生物炸彈可能引起各種各樣預料之外的結果,生態系統是非常脆弱的,人類目前對生態學的理解不足以預測其可能後果。

相關圖書:

The Gene Machine: How Genetic Technologies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Have Kids—and the Kids We Have

by Bonnie Rochman,Scientific American/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DNA Is Not Destiny: The Remarkable, Completely Misunderst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 and Your Genes

by Steven J. Heine, Norton

A Crack in Creation: Gene Editing and the Unthinkable Power to Control Evolution

by Jennifer A. Doudna and Samuel H. Sternberg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