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她才是梁啟超家族的傳奇|讀者薦稿

點上方“周海濱微說”關注, 看更多有姿態地說!

你肯定知道維新領袖梁啟超 , 但你卻不知道她背後最重要的的女人既不是她妻子也不是他母親,

卻是一個陪嫁丫鬟。 名義上來說, 她既不是梁啟超的夫人, 也不是他的小妾, 卻為他生下6個兒女。

她從一個陪嫁丫鬟蛻變成頂起梁家半邊天的女人, 她的世界裡由始至終都只有家人, 她甘願化作春泥, 無言無聲地愛著丈夫和孩子;她甘願化作大樹, 忍受無盡風吹日曬, 為孩子投下樹蔭。 她就是梁啟超的第二夫人:王桂荃。

1她是六個孩子的生母, 卻沒人喊她一聲媽

王桂荃原名王來喜, 盼望孩子一生喜氣, 是標準的鄉下兒女的名字。 但她的童年身世卻非常悲慘, 4歲時父親去世, 忍受繼母虐待, 做丫鬟被轉賣了四次, 後來作為陪嫁丫鬟跟隨李蕙仙來到梁家。 那時的她已經十幾歲, 因為平時伶俐勤快, 很受梁啟超夫婦的喜愛,

甚至讓她管理家中財政。 梁啟超嫌來喜這名字太過俗氣, 還親自為她改名為桂荃。 名字變得貴氣了些, 王桂荃的命運也迎來了轉機。

王桂荃與家人合影

李蕙仙同梁啟超的婚後生活幸福美滿, 但李蕙仙卻始終沒有生下一兒半女, 直到6年以後才迎來第一個兒子。

為了梁家香火旺盛, 後繼有人, 梁啟超在李蕙仙的主持下與王桂荃圓了房, 後來王桂荃為梁家生下了四兒兩女。 儘管如此, 身為維新運動領袖的梁啟超, 卻因為納妾違背了自己“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準則, 不僅沒有給這個陪嫁丫鬟恰當的名分, 甚至要求自己的兒女們叫她“王姑娘”或者“王姨”。 六個孩子的生母王桂荃對此毫無怨言, 仍然默默為這個家庭操持, 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和兒女。 孩子們也極為親近王桂荃, 不顧父親的忌諱, 他們喊李蕙仙“媽”, 管王桂荃叫“娘”。

2輾轉數年流離失所, 她成為梁啟超背後的女人

王桂荃出身貧寒, 沒有機會讀書識字, 但人很聰明, 也愛學習, 梁啟超在家中常教她讀書寫字,

到後來寫信、記帳等她都可以自己幹了。 在她眼裡, 丈夫永遠是那麼高不可攀、風度翩翩。 她對生活所渴求的不多, 只要能夠同丈夫一起過日子、為他生兒育女便已是最大的幸福。 這也是那個時代最尋常女子們的心願和歸宿。

1898年, 梁啟超遭遇政治危機, 朝廷懸賞他的項上人頭。 王桂荃跟隨一家人逃亡日本, 聰慧的她自學日語, 很快便能講出標準流利的東京話, 大小家務及對外聯絡都要靠她操辦。 梁啟超流亡海外數年, 主要以賣文為生, 生活清貧, 夫人李蕙仙更是千金大小姐, 肩不能抗、手不能提, 而且體弱多病。 她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 負擔著一大家人的飲食起居, 慈母般照顧著孩子們, 家庭也漸漸和睦安定下來。

王桂荃與梁啟超合影

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 都站著一個女人。 正是因為王桂荃撐起了這個家, 梁啟超才能沒有後顧之憂, 專注於自己的政治事業。 她或許並不理解丈夫的政治理想與抱負, 但卻懂得相夫教子、勤儉持家是自己的本分。 她默默站在丈夫的身後, 深情凝視著他高大的身影,內心充溢著滿滿的幸福,自己終於可以幫助到丈夫了。後來梁啟超因反對袁世凱稱帝,遭到袁的忌恨,被迫從天津逃至上海,住處周圍有眾多特務,隨時都有被緝捕暗殺的危險,在那樣的條件下王桂荃依然陪伴著梁啟超,主持家務和對外聯絡。

3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去世,梁啟超悲痛欲絕,王桂荃百般安慰,悉心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真正成了家裡的主心骨。5年後,梁啟超也因為腎病和醫療事故與世長辭,去世前他滿懷愧疚地將孩子託付給她,王桂荃快哭成了淚人,堅定道:先生放心,孩子們還有我呢!

梁啟超並沒有留下多少遺產,卻將9個孩子託付給王桂荃。辦理後事又用掉了不少錢,家庭經濟緊張起來。王桂荃為了維持全家生活,將氣派的舊樓賣給了天津富商,自己也外出打零工補貼家用。抗戰爆發後,生活更加難以為繼,眼看孩子餓得消瘦,王桂荃將梁家的新樓出租給橫昌綢布店做帳房和庫房,僅留下梁啟超的書房保存書籍,自己和孩子則住進後院的小樓。

梁思成夫婦與王桂荃合影

在梁啟超、李蕙仙去世以後的歲月裡,王桂荃以一個女人柔弱的肩膀,艱難而又堅決地挑起了照顧全家的重任。9個孩子,個個都是她的心頭肉,捨不得打,捨不得罵,她每日都督促他們用功讀書學習,碰到他們做錯事情也只是溫言細語地教育他們改過。她身上的善良、樸素和堅強,也默默地影響著孩子,成為他們的人生信條。

1941年,王桂荃變賣家產、向朋友借貸,為兒子梁思禮湊齊400美元送他出國,梁思達去了雲南,梁思寧參加了新四軍,同年,她又把兒子梁思禮、女兒梁思懿及其新婚夫婿送上了去美國的船。子女們一個個離家、成才,家裡空落落地只剩下王桂荃孤零零的身影。她是孤獨而又幸福的,家中再沒有往日的喧鬧和幸福,但萬幸,這次也沒有辜負丈夫的囑託,孩子們都已經成長為非常優秀的人。

9個子女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女梁思順是詩詞研究專家;三子梁思忠,是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的軍官,參加過淞滬會戰;次女梁思莊是我國圖書館學專家;四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投身新四軍。當年梁思成學建築,梁思永學考古,梁思忠學軍事。她曾風趣又得意地對別人說:“我這幾個兒子真有趣,思成蓋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裡,思永又去挖房子。”

4晚年孤獨離世,她沒有怨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小兒子梁思禮與姐姐梁思懿同船回國,無法獲悉他們確切歸期的王桂荃每日在碼頭殷切守望,足足等了半個月。獨自生活了8年,此時的王桂荃已然白髮蒼蒼,熱淚盈眶地擁抱著日夜牽掛的兒女。

晚年的王桂荃依然生活樸素,每天早早起來打掃院子、清理房間,有時還要照料孫子孫女。她自己的吃穿都很節儉,但對兒孫們和親友卻非常大方。1968年,83歲的王桂荃因腸癌孤零零地離世,子女們都沒來及見到他們娘親的最後一面。臨終前,她並沒有留下什麼遺言,也許對她來說,這一世已沒有什麼遺憾了吧,孩子們都過得很好,她現在也可以毫無愧色地在另一個世界與丈夫團聚。1995年,在梁思達和梁思禮的主持下,他們在父親梁啟超的墓旁種下“王桂荃樹”(一顆白皮松)以紀念娘親。

有一種愛,卑賤而高貴。她無怨無悔地為梁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卻把她的摯愛:丈夫和孩子舉得很高很高,愛他們愛得用盡全力、轟轟烈烈。 她一直活得很平庸、很卑賤,每天只忙著柴米油鹽、雞毛蒜皮,但在孩子們眼中,她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她折射出了女性身上永恆的光輝:善良和堅強。

延伸閱讀:梁啟超家訓十則: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1、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什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作甚?著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1927年2月6日

感言:梁啟超用曾國藩名言教育孩子,“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句話意在說明,我們做事,不能只想著回報、酬勞,更要想著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2、不要填鴨式的教育

“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見得便會受益。”

感言:梁啟超反對填鴨式的教育,他在書信中說得最多的是安慰、勸解的話,很少給孩子們提出什麼具體的學習目標。

3、與子女做朋友

“我晚上在院子裡徘徊,對著月亮想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感言:1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模樣,怕難於想像,從那些舊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是長辮子、三寸金蓮、長袍馬褂和那無一例外的呆滯的眼神。而此時的梁啟超在給兒女的信中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baby”,梁啟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與孩子們做朋友。

梁先生給兒女們的信比孩子給他的信多很多,作為父親,親自給孩子們寫信,親自與孩子們交談,與他們談學習、交友、戀愛、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將每一件事娓娓道來,沒有家長作風,又與今日的家長拉開多大差距。

4、做家長要有趣味,養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能做成一部‘審美的’遊記也算得中國空前的著述。況且你們是蜜月快遊,可以把許多溫馨芳潔的愛感,進溢在字裡行間,用點心去做,可以是極有價值的作品。”

——1928年5月24日,致梁思成、林徽因

感言:梁思成與林徽因結婚後,去歐洲度蜜月。他們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溫馨,他們每去一個地方,都是有目的的考察。歐洲的經典建築,讓他們體會到了建築藝術的博大精深,這是一次空間的穿越,更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學術遊歷。這種結婚旅行,比當下單純為了新奇和時尚的觀光旅遊更有意義。這是梁啟超在書信裡指導他們寫遊記。

5、做人要有幾分“孩子氣”

我說你“別耍孩子氣”,這是叫你對於正事——如做功課,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賴人。至於做人帶幾分孩子氣,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時還“有童心”呢。

——1925年7月10日 《致孩子們》

感言:梁啟超說有兩種孩子氣,一種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氣;另一種就是我們說的童心童趣。

6、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交替迴圈

“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迴圈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思成你已經熬過三年了,這一年正該用火燉的功夫。”

——1927年8月29 《致孩子們》

感言:猛火熬和慢火燉,就是要我們處理好學習知識和消化知識的關係。

7、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於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

——1916年10月11日 《致梁思順》

感言:每個家長都有很多自己悟到的人生經驗傳給自己孩子,梁啟超在給女兒梁思順的信中說,做官容易讓自己的人格受損,容易讓人養成懶惰和巧滑,不是能夠安身立命的領域。梁啟超應該很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做官吧。

8、盡責盡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923年11月5日 《致梁思順》

感言:梁啟超教育孩子,盡職盡責就是第一等人物,這個標準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幹大事、創大業,其實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一個不懂得承擔責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會很快失敗。

9、我對於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要著急,因為他本勉強進大學。你們兄妹各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於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順》

感言:當時女兒梁思莊剛到國外學習,一時無法適應,梁啟超在信中寫道:“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可見梁啟超關注的是孩子的基礎是否牢固,而所謂的成績和分數,不過是表面的東西。

10、通達、健強的人生觀,是保持樂觀的要訣

我有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樂觀的。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順》

感言:梁啟超認為,給孩子樹立通達、強健的人生觀,比教育他們學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這種通達、強健的人生觀能讓孩子在逆境中保持樂觀的態度,幫助他們戰勝困難。

本平臺轉載內容,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有侵權或非授權發佈之嫌,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周海濱,知名口述歷史學人,文化旅行作家。2015年獲《名人傳記》三十周年“十大優秀作家”。著有《家國光影:開國元勳後人講述往事與現實》(人民出版社)《失落的巔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負責人親屬口述歷史》(人民出版社)《我的父親韓複榘》(中華書局)等。其中《我的父親韓複榘》獲“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獎。《失落的巔峰》獲《新京報》2012年夏季好書。

▽點擊標題閱讀周海濱先生作品

▽周海濱簽名版圖書請查看“閱讀原文”

深情凝視著他高大的身影,內心充溢著滿滿的幸福,自己終於可以幫助到丈夫了。後來梁啟超因反對袁世凱稱帝,遭到袁的忌恨,被迫從天津逃至上海,住處周圍有眾多特務,隨時都有被緝捕暗殺的危險,在那樣的條件下王桂荃依然陪伴著梁啟超,主持家務和對外聯絡。

3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去世,梁啟超悲痛欲絕,王桂荃百般安慰,悉心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真正成了家裡的主心骨。5年後,梁啟超也因為腎病和醫療事故與世長辭,去世前他滿懷愧疚地將孩子託付給她,王桂荃快哭成了淚人,堅定道:先生放心,孩子們還有我呢!

梁啟超並沒有留下多少遺產,卻將9個孩子託付給王桂荃。辦理後事又用掉了不少錢,家庭經濟緊張起來。王桂荃為了維持全家生活,將氣派的舊樓賣給了天津富商,自己也外出打零工補貼家用。抗戰爆發後,生活更加難以為繼,眼看孩子餓得消瘦,王桂荃將梁家的新樓出租給橫昌綢布店做帳房和庫房,僅留下梁啟超的書房保存書籍,自己和孩子則住進後院的小樓。

梁思成夫婦與王桂荃合影

在梁啟超、李蕙仙去世以後的歲月裡,王桂荃以一個女人柔弱的肩膀,艱難而又堅決地挑起了照顧全家的重任。9個孩子,個個都是她的心頭肉,捨不得打,捨不得罵,她每日都督促他們用功讀書學習,碰到他們做錯事情也只是溫言細語地教育他們改過。她身上的善良、樸素和堅強,也默默地影響著孩子,成為他們的人生信條。

1941年,王桂荃變賣家產、向朋友借貸,為兒子梁思禮湊齊400美元送他出國,梁思達去了雲南,梁思寧參加了新四軍,同年,她又把兒子梁思禮、女兒梁思懿及其新婚夫婿送上了去美國的船。子女們一個個離家、成才,家裡空落落地只剩下王桂荃孤零零的身影。她是孤獨而又幸福的,家中再沒有往日的喧鬧和幸福,但萬幸,這次也沒有辜負丈夫的囑託,孩子們都已經成長為非常優秀的人。

9個子女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女梁思順是詩詞研究專家;三子梁思忠,是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的軍官,參加過淞滬會戰;次女梁思莊是我國圖書館學專家;四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投身新四軍。當年梁思成學建築,梁思永學考古,梁思忠學軍事。她曾風趣又得意地對別人說:“我這幾個兒子真有趣,思成蓋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裡,思永又去挖房子。”

4晚年孤獨離世,她沒有怨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小兒子梁思禮與姐姐梁思懿同船回國,無法獲悉他們確切歸期的王桂荃每日在碼頭殷切守望,足足等了半個月。獨自生活了8年,此時的王桂荃已然白髮蒼蒼,熱淚盈眶地擁抱著日夜牽掛的兒女。

晚年的王桂荃依然生活樸素,每天早早起來打掃院子、清理房間,有時還要照料孫子孫女。她自己的吃穿都很節儉,但對兒孫們和親友卻非常大方。1968年,83歲的王桂荃因腸癌孤零零地離世,子女們都沒來及見到他們娘親的最後一面。臨終前,她並沒有留下什麼遺言,也許對她來說,這一世已沒有什麼遺憾了吧,孩子們都過得很好,她現在也可以毫無愧色地在另一個世界與丈夫團聚。1995年,在梁思達和梁思禮的主持下,他們在父親梁啟超的墓旁種下“王桂荃樹”(一顆白皮松)以紀念娘親。

有一種愛,卑賤而高貴。她無怨無悔地為梁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卻把她的摯愛:丈夫和孩子舉得很高很高,愛他們愛得用盡全力、轟轟烈烈。 她一直活得很平庸、很卑賤,每天只忙著柴米油鹽、雞毛蒜皮,但在孩子們眼中,她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她折射出了女性身上永恆的光輝:善良和堅強。

延伸閱讀:梁啟超家訓十則: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1、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什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作甚?著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1927年2月6日

感言:梁啟超用曾國藩名言教育孩子,“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句話意在說明,我們做事,不能只想著回報、酬勞,更要想著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2、不要填鴨式的教育

“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見得便會受益。”

感言:梁啟超反對填鴨式的教育,他在書信中說得最多的是安慰、勸解的話,很少給孩子們提出什麼具體的學習目標。

3、與子女做朋友

“我晚上在院子裡徘徊,對著月亮想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感言:1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模樣,怕難於想像,從那些舊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是長辮子、三寸金蓮、長袍馬褂和那無一例外的呆滯的眼神。而此時的梁啟超在給兒女的信中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baby”,梁啟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與孩子們做朋友。

梁先生給兒女們的信比孩子給他的信多很多,作為父親,親自給孩子們寫信,親自與孩子們交談,與他們談學習、交友、戀愛、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將每一件事娓娓道來,沒有家長作風,又與今日的家長拉開多大差距。

4、做家長要有趣味,養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能做成一部‘審美的’遊記也算得中國空前的著述。況且你們是蜜月快遊,可以把許多溫馨芳潔的愛感,進溢在字裡行間,用點心去做,可以是極有價值的作品。”

——1928年5月24日,致梁思成、林徽因

感言:梁思成與林徽因結婚後,去歐洲度蜜月。他們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溫馨,他們每去一個地方,都是有目的的考察。歐洲的經典建築,讓他們體會到了建築藝術的博大精深,這是一次空間的穿越,更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學術遊歷。這種結婚旅行,比當下單純為了新奇和時尚的觀光旅遊更有意義。這是梁啟超在書信裡指導他們寫遊記。

5、做人要有幾分“孩子氣”

我說你“別耍孩子氣”,這是叫你對於正事——如做功課,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賴人。至於做人帶幾分孩子氣,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時還“有童心”呢。

——1925年7月10日 《致孩子們》

感言:梁啟超說有兩種孩子氣,一種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氣;另一種就是我們說的童心童趣。

6、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交替迴圈

“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迴圈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思成你已經熬過三年了,這一年正該用火燉的功夫。”

——1927年8月29 《致孩子們》

感言:猛火熬和慢火燉,就是要我們處理好學習知識和消化知識的關係。

7、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於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

——1916年10月11日 《致梁思順》

感言:每個家長都有很多自己悟到的人生經驗傳給自己孩子,梁啟超在給女兒梁思順的信中說,做官容易讓自己的人格受損,容易讓人養成懶惰和巧滑,不是能夠安身立命的領域。梁啟超應該很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做官吧。

8、盡責盡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923年11月5日 《致梁思順》

感言:梁啟超教育孩子,盡職盡責就是第一等人物,這個標準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幹大事、創大業,其實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一個不懂得承擔責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會很快失敗。

9、我對於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要著急,因為他本勉強進大學。你們兄妹各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於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順》

感言:當時女兒梁思莊剛到國外學習,一時無法適應,梁啟超在信中寫道:“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可見梁啟超關注的是孩子的基礎是否牢固,而所謂的成績和分數,不過是表面的東西。

10、通達、健強的人生觀,是保持樂觀的要訣

我有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樂觀的。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順》

感言:梁啟超認為,給孩子樹立通達、強健的人生觀,比教育他們學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這種通達、強健的人生觀能讓孩子在逆境中保持樂觀的態度,幫助他們戰勝困難。

本平臺轉載內容,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有侵權或非授權發佈之嫌,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周海濱,知名口述歷史學人,文化旅行作家。2015年獲《名人傳記》三十周年“十大優秀作家”。著有《家國光影:開國元勳後人講述往事與現實》(人民出版社)《失落的巔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負責人親屬口述歷史》(人民出版社)《我的父親韓複榘》(中華書局)等。其中《我的父親韓複榘》獲“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獎。《失落的巔峰》獲《新京報》2012年夏季好書。

▽點擊標題閱讀周海濱先生作品

▽周海濱簽名版圖書請查看“閱讀原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