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南寧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獲成效 國家試點城市排名第三

今年5月, 由國家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組織開展的2016年度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績效評價結果揭曉, 南寧市在國家首批16個試點城市中排名第三, 績效評價成績屬優秀等次。 專家組對南寧的試點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認為南寧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按照國家規範標準並結合自身實際, 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取得了較好成果。

南寧市於2015年4月被列入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由此開啟了生態建設新篇章。 南湖環湖步道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那考河從黑臭水體變成了風景優美的濕地公園;青秀山蘭園雨水回用每年2.2萬噸, 節省提水費120萬元……一大批海綿城市試點項目讓城市發生美麗蝶變, 也讓市民從中受惠, 市區的海綿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頂層設計繪製海綿城市建設藍圖

每到汛期, 大雨過後, 城市內澇就成為朋友圈吐槽的焦點之一。 汛期過後, 天氣逐漸乾燥, 如何積蓄雨水並將其合理利用又是熱議的話題。 如何避免“雨季看海”“旱季喊渴”?如何讓水資源實現迴圈利用?

2015年4月, 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公佈。 作為試點城市之一, 有著“中國綠城”之稱的南寧啟動了示範區建設三年實施計畫, 正式拉開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帷幕。 2016年9月, 南寧市海綿水城辦牽頭打響海綿城市建設攻堅戰。 開列任務清單, 明確攻堅專案, 實行領導掛點聯繫制和專案責任制, 高強度推進海綿城市項目建設。

經過兩年的建設實踐, 南寧市努力讓每平方米綠地都能充分發揮海綿化作用,

並取得初步成效。 據悉, 南寧海綿城市建設計畫專案總數為203項, 截至今年5月底, 已完工項目108個, 累計完工率53.2%。

一批涵蓋黑臭水體治理以及公園綠地、公共建築、住宅社區、城市道路、中小學校、單位辦公區等多方面多類型的海綿提升改造項目建成, 促進了城市順暢“吐納呼吸”。 那考河專案、石門森林公園、五象湖綜合配套工程3個海綿專案入選國家住建部首部海綿城市建設典型案例集。

“那考河模式”成內河治理標杆

一邊是由綠樹紅花組成的層層梯田, 一側是成片的美人蕉、朱槿等花田, 小魚在穿流而過的河水中歡遊, 涼亭、水車和人造瀑布更添了幾分生趣……在那考河濕地公園內, 清水潺潺, 鳥兒歡唱, 許多市民結伴在公園內漫步。

2015年3月, 那考河項目成為全國首個開工建設的水流域治理PPP項目。 針對以往內河整治中存在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 那考河PPP專案首先就提出了“全流域治理”的創新理念。 那考河濕地公園採用海綿城市理論設計, 看似是生態景觀,其實是一種自然調節的“市政設施”,能防洪澇,淨化水質、土壤,回補地下水,修復生物棲息地,又能降低城市熱島效應,還可讓市民休憩游賞。

從黑臭水體變成了風景優美的濕地公園,那考河的蛻變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情。南寧海綿城市試點工作不僅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還成為南寧創新機制,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生動實踐。

如今,“那考河模式”已成為南方豐水地區內河環境治理可複製、可推廣的範例。在那考河流域治理的帶動下,在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等治理中應用新理念新模式的治理專案已全面啟動,南寧治水正譜寫新的篇章。

區域“海綿體”為內河湖泊補水

目前,南寧還有多個住宅社區正在開展海綿化改造工程。據悉,在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南寧市不僅成功試行PPP投融資建設模式,還採取EPC總承包模式,加快住宅社區海綿化改造。目前,試點區域內已經梳理出了167個既有社區,已將該部分社區採用EPC模式打包進行海綿化改造。其中,南湖公務員社區通過“海綿化”改造,社區雨水徑流量控制率達到58.04%,滿足了總規50%的雨水徑流量控制率。下沉式綠地,特別是生態停車場及人行道的改造,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更獲得了住戶的好評。

此外,多處公園改造工程也融入了海綿城市理念,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滲水、淨水的“海綿體”。在石門森林公園, 一些細心的遊客發現,公園泉水的老舊泉眼底部被改造成可滲透的卵石,種上了可過濾滲透雨水的濕地植物,泉眼水量變大,周圍還冒出不少新的泉眼。

據瞭解,通過對石門森林公園及周邊社區的改造,一個以公園為中心的區域“海綿體”初步成形,雨水涵養吸收能力大為增強。在石門森林公園片區改造中,將公園及周邊社區、會展中心、竹溪立交橋等區域進行整體考慮,利用公園接納超過社區調控能力的雨水,並將引入雨水進行充分淨化和調蓄,提升景區湖泊水質水量。在此基礎上繼續延伸,與已建成的青秀湖東段工程、青秀山蘭園(一、二期)及北門區連成約8.9平方公里的大海綿體。

南湖是南寧海綿城市建設的示範項目之一,南湖公園環湖路如今成為市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經過海綿化改造的環湖路路面可達到小雨不濕鞋、中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效果,符合健康步道行走要求。

本版攝影:賴有光

看似是生態景觀,其實是一種自然調節的“市政設施”,能防洪澇,淨化水質、土壤,回補地下水,修復生物棲息地,又能降低城市熱島效應,還可讓市民休憩游賞。

從黑臭水體變成了風景優美的濕地公園,那考河的蛻變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情。南寧海綿城市試點工作不僅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還成為南寧創新機制,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生動實踐。

如今,“那考河模式”已成為南方豐水地區內河環境治理可複製、可推廣的範例。在那考河流域治理的帶動下,在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等治理中應用新理念新模式的治理專案已全面啟動,南寧治水正譜寫新的篇章。

區域“海綿體”為內河湖泊補水

目前,南寧還有多個住宅社區正在開展海綿化改造工程。據悉,在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南寧市不僅成功試行PPP投融資建設模式,還採取EPC總承包模式,加快住宅社區海綿化改造。目前,試點區域內已經梳理出了167個既有社區,已將該部分社區採用EPC模式打包進行海綿化改造。其中,南湖公務員社區通過“海綿化”改造,社區雨水徑流量控制率達到58.04%,滿足了總規50%的雨水徑流量控制率。下沉式綠地,特別是生態停車場及人行道的改造,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更獲得了住戶的好評。

此外,多處公園改造工程也融入了海綿城市理念,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滲水、淨水的“海綿體”。在石門森林公園, 一些細心的遊客發現,公園泉水的老舊泉眼底部被改造成可滲透的卵石,種上了可過濾滲透雨水的濕地植物,泉眼水量變大,周圍還冒出不少新的泉眼。

據瞭解,通過對石門森林公園及周邊社區的改造,一個以公園為中心的區域“海綿體”初步成形,雨水涵養吸收能力大為增強。在石門森林公園片區改造中,將公園及周邊社區、會展中心、竹溪立交橋等區域進行整體考慮,利用公園接納超過社區調控能力的雨水,並將引入雨水進行充分淨化和調蓄,提升景區湖泊水質水量。在此基礎上繼續延伸,與已建成的青秀湖東段工程、青秀山蘭園(一、二期)及北門區連成約8.9平方公里的大海綿體。

南湖是南寧海綿城市建設的示範項目之一,南湖公園環湖路如今成為市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經過海綿化改造的環湖路路面可達到小雨不濕鞋、中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效果,符合健康步道行走要求。

本版攝影:賴有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