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瀾滄江畔:用真情澆灌希望

順著蜿蜒流淌的瀾滄江, 透過高聳巍峨的雪山, 廣袤無垠的濕地、數以萬計的瀲灩湖泊, 壁立千仞的深邃峽谷, 風霜千年的丹霞地貌, 無不展示著瀾滄江源第一縣——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的迷人之處。

走進雜多, 世世代代生活在廣袤草原上的人們, 逐水草而居,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延續著幾千年來的高原遊牧生活;他們身上展示的是大江大河的雄渾與多彩, 文明的悠遠與傳承, 民族的質樸與浪漫;他們熱情好客、勤勞勇敢, 把“熱愛党、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記於心, 踐於行。

時間的指標撥回到1998年,

扶貧工作和以《求是》雜誌社為代表的對口幫扶工作在雜多展開, 也就從那一刻起, 一場以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為出發點, 以解決貧困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為切入點, 以補齊短板、帶領貧困戶共同富裕為落腳點的幫扶活動在格仲草原迅速蔓延開來。 幫扶者用真情不斷澆灌著6.8萬牧民群眾的心, 大山深處、廣袤草原上留下了幫扶者愛的足跡, 他們用實際行動把幫扶變為了長期的、持續的, 使更多牧民群眾長久受益。

“幫扶誰”:

在精准上下功夫

雜多縣地處偏遠、海拔高、交通不便、服務半徑大、生產條件差、生活成本高、鄉村基礎條件差, 加上牧民群眾貧困面大、文化程度偏低、消費觀念不夠理性、視野不夠開闊、致富欲望不夠強烈等主客觀因素影響著脫貧步伐的加快。

“幫扶誰”成為幫扶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 雜多縣和幫扶單位制定時間任務表, 摸清底數, 明確任務, 嚴格貧困戶審核程式。 為實現對貧困戶的精准幫扶, 在走訪過程中, 將每戶的家庭情況、收入情況、就學情況、幫扶情況等基本情況進行了登記造冊。 並製作了“貧困戶脫貧出列計畫表”, 實行“掛圖作戰”, 確保全部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通過“兩線合一”精准識別, 確定有貧困人口5137戶15206人, 全縣有12個村被列入貧困範圍, 全縣貧困發生率為20%。 截至目前, 雜多縣抽調937名幹部開展聯戶幫扶工作, 走草場, 放牧戶, 進帳篷, 聽民聲, 實現了建檔立卡5137戶貧困戶全覆蓋。

同時, 按照貧困人口收入和“五看法”(先看房、次看糧、再看學生郎、還要看技能強不強,

最後看有沒有殘疾重病躺在床)識別標準, 通過多輪次拉網排查, 多部門資料比對, 加強對“再識別、再認定”工作指導, 杜絕出現“關係貧困戶”“人情貧困戶”, 確保精准扶貧工作順利開展。

“怎麼幫”:

一戶一策, 因人而異

大多數牧民群眾貧困程度相差無幾, 但是貧困原因千差萬別, 為此, 雜多縣確定了政策、思想、創業、就業、技術、資金、助學、助醫等多方面的幫扶措施, 堅持一戶一策、因人而宜, 為此“常委包鄉鎮”、“ 縣級幹部和縣直單位正職包村”、縣直單位副職和優秀年輕幹部任“第一書記”、縣直單位各派一名包村幹部的做法開始“風靡”, 共選派了8名縣委常委包鄉鎮, 31名縣級幹部包村, 32名縣直單位負責人做為聯點村負責人,

31名“第一書記”, 31名縣直機關聯點人員來加強鄉鎮工作力量。 並要求做到群眾不脫貧、幹部不脫鉤。

真正做到聯繫牧民群眾、服務牧民群眾, 就要撲下身子, 說牧家話、吃牧民飯, 瞭解牧民群眾的喜怒哀樂、所思所盼。 通過多年的結對幫扶活動, 全縣廣大幹部利用節假日、工作閒暇時間, 到牧民群眾家裡走一走、看一看, 嘮嘮家常、解解心結、出出主意, 把群眾的大事小情放在心上。 為貧困群眾送米帶面, 為沒有收入的家庭成員找工作, 為有需求的家庭找到一條發展脫貧致富的路子, 漸漸地, 群眾把這些雪中送炭之舉轉化為了對黨和政府的擁護和愛戴之情。

在幫扶活動中, 給多少錢、送多少慰問品只是“輸血”,

而雜多縣把提升致富能力、增強致富本領作為幫扶重點, 就是“造血”。 引導困難群眾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生產、自我創業的能力。 幫扶期間, 幹部找准自身能力與群眾需求的結合點, 堅持一戶一策, 通過爭取政策性資金、幫助協調小額貸款等, 在創業、就業、技術、資金、助學、助醫等方面, 群眾需要什麼就説明什麼。 以點帶面, 通過幫助一戶脫貧, 帶動更多本村和周邊群眾找到適合的致富路子, 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

“可持續”:

“請進來”+“走出去”

6月16日, 在《求是》雜誌社的牽頭下, 深圳康泰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向雜多縣政府捐贈乙肝疫苗7.5萬支疫苗和冷藏車, 價值合計270萬元。 這將全面覆蓋雜多當地3至15歲兒童和16至45歲成人重點補充免疫人群, 為當地數萬名藏族同胞帶去健康保障。

慈悲大愛雪域暖,藏漢同胞情悠遠。《求是》雜誌社著眼關愛藏區同胞、關注藏區發展、關心藏區進步,自1998年開始對雜多縣進行對口幫扶,近20年來,他們的真情和愛心灑滿了雜多草原。

特別是連續兩屆雜多學生“熱愛党、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學習參觀活動,為高原的學生們打開一扇心靈之門、開啟一扇眼界之窗。“三熱愛”的生動教育,幫助學生們牢固樹立起愛党愛國、學習創業、知恩感恩報恩的意識,牢固樹立起促進民族和諧、民族團結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牢固樹立了熱愛藏區、建設藏區的人生追求,讓同學們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成長為推動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的中堅力量。

來風雨兼程,一路相伴,近20年來始終如一,《求是》雜誌社與雜多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從最初的送錢送物到現在的智力幫扶,組織“三熱愛”主題教育活動是智力幫扶的最好體現,正如《求是》雜誌社社長李捷所言,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

在瀾滄江開始流淌的地方,幫扶者的真情在這片走向希望的熱土上流淌,感恩在幫扶者與受幫扶者之間雙向傳遞,一個個幫扶對子,一聲聲真摯感謝,一段段令人動容的故事,流傳在遼闊的雜多大地上。

為當地數萬名藏族同胞帶去健康保障。

慈悲大愛雪域暖,藏漢同胞情悠遠。《求是》雜誌社著眼關愛藏區同胞、關注藏區發展、關心藏區進步,自1998年開始對雜多縣進行對口幫扶,近20年來,他們的真情和愛心灑滿了雜多草原。

特別是連續兩屆雜多學生“熱愛党、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學習參觀活動,為高原的學生們打開一扇心靈之門、開啟一扇眼界之窗。“三熱愛”的生動教育,幫助學生們牢固樹立起愛党愛國、學習創業、知恩感恩報恩的意識,牢固樹立起促進民族和諧、民族團結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牢固樹立了熱愛藏區、建設藏區的人生追求,讓同學們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成長為推動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的中堅力量。

來風雨兼程,一路相伴,近20年來始終如一,《求是》雜誌社與雜多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從最初的送錢送物到現在的智力幫扶,組織“三熱愛”主題教育活動是智力幫扶的最好體現,正如《求是》雜誌社社長李捷所言,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

在瀾滄江開始流淌的地方,幫扶者的真情在這片走向希望的熱土上流淌,感恩在幫扶者與受幫扶者之間雙向傳遞,一個個幫扶對子,一聲聲真摯感謝,一段段令人動容的故事,流傳在遼闊的雜多大地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