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四十五:隋唐運河臨清段巡禮

編者按:2013年9月份, “行走隋唐大運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動在“運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興起。 考察組以“走運河, 話兩岸, 溯歷史, 展風情, 看變遷”為宗旨, 力求按照“世界遺產點、大地風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四位一體的考察, 將運河進行全方位展示。 三年來, 考察組一行冒嚴寒、戰苦暑, 途徑5省2直轄市和30餘個地縣, 至2016年10月底將通濟渠、永濟渠考察完成, 隋唐大運河全線考察結束。 為展現隋唐運河考察的整體面貌, 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歷史情懷, 本網特錄系列紀實報導於此, 以饗讀者。

在隋唐大運河流淌的諸多城市中,

不乏城市因為運河興而興盛, 又因為運河衰落而漸漸凋零。 山東臨清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臨清在西漢初年(西元前202年)設縣治, 隋唐時期(581年—907年)就是運河上的重要城鎮。 尤其元代會通河的開鑿, 延至明清兩朝, 臨清得益于大運河漕運發達, 城市崛起, 經濟社會繁榮500餘年, 是當時全國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和舉世聞名的商業都會。

但是, 清朝道光、咸豐之後, 因政治日益腐敗, 經濟困乏, 水利連年失修, 運河的運輸能力大大下降。 特別是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之後, 北運貨物皆由陸路運輸代替, 運河停運。 給這座城市的經濟繁榮帶了了沉重的負擔, 可謂是“興也因運河, 衰也因運河。 ”

2016年10月8日, 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來到了山東臨清,

領隊張秉政教授饒有興致地對大家說:“‘南有蘇杭, 北有臨, 開鑿臨清城內運河南支, 原運河北支遂廢, 為防止流水沖刷, 在河叉處壘砌石壩如鼇頭突出。

運河北支會通閘及南支新開閘列其左右, 宛如鼇足, 廣濟橋尾其後, 形若鼇尾, 明正德年間知州馬綸因其形提名:鼇頭磯, 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現在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察組成員觀察到, 鼇頭磯現如今存有古建築一組, 周圍樓閣圍繞。 從鼇頭磯門洞進入, 可以看到內庭有北殿3間, 成為“甘堂祠”, 宣德十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