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接地氣 情系三農——讀吳保恒長篇小說《莊園》

文接地氣 情系三農

——讀吳保恒長篇小說《莊園》

王雄文

吳保恒先生是我30多年的師長和朋友, 前不久, 他打電話說, 抽空寫了篇小說想讓我看看, 我高興至極, 趕快讓他發電子版一睹為快。

書的名字叫《莊園》, 初看以為是一位財大氣粗之人, 建了幾棟別墅, 以此展開的發家致富的故事。 後通讀全篇才知道是一部描寫農村、農民、農業“三農”的書。 書寫得很接地氣, 無論是語言、人物、環境和反映的事件, 都與三農息息相關, 是一部緊貼時代和現實, 反映當今農村生活的作品。 書中以轉業軍人王向驊自謀職業, 開闢荒山,

創辦嶺南秀美休閒農莊為主線, 展開了一系列的矛盾糾葛, 一路上跌跌撞撞, 經過艱苦創業, 頑強奮鬥, 最終建成以種植養殖、山水旅遊、休閒文化、生態農業為核心的經濟實體, 成為全省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樣板。

文學是有根基的。 這部小說之所以能將“三農”寫得如此透徹、傳神, 關鍵是作者有著深厚的生活根底。 吳保恒先生早年在部隊工作, 二十年的軍旅生涯, 對部隊有著深刻的瞭解。 轉業後到陝西日報社從事記者工作, 又負責報社的經營管理。 並曾先後穿插擔任《農家信使》報總編, 《陝西農民報》總編, 自然和“三農”打上了交道。 退休後他發揮專長, 創辦了陝西省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中心(現西安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中心),

組織專家奔赴農村, 為農民傳授致富技能和本領。 後來又根據中央精神, 創辦了《新農村建設》雜誌, 不遺餘力地為農村、農民和農業服務, 受到大家的歡迎。 正因為有軍旅生活的經歷, 又有長期從事“三農”工作的經驗, 所以他寫起小說來如魚得水, 左右逢源, 將生活中的真實與藝術創作融為一體, 描繪了一部現代農業發展的宏偉圖景。

小說中的王向驊是投身“三農”, 創新創業的典型代表。 他在部隊時是功臣, 是政委, 按說轉業後可以安排一個合適的工作, 可他卻不給組織添麻煩, 走自謀職業之路, 自籌資金, 不要國家一分錢, 創辦嶺南農場, 開闢山地, 搞種植養殖, 多種經營, 並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 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可以說王向驊是軍轉幹部艱苦創業的領頭羊, 他不僅自己帶頭幹, 還組織自己的部下王玉林、陶新利等一大批退伍轉業軍人和家屬一起幹。 這些人經過部隊生活的磨練, 胸懷理想, 不怕困難, 以軍人的執著和追求,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搏擊風浪, 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不測, 勇於挑戰和擔當, 以真誠贏得社會的信賴, 取得了事業的巨大成功。 小說塑造了一個當代轉業軍人創業幹事的群像, 豐滿高大, 熠熠生輝, 這是小說的一大亮點, 值得肯定。

作為“三農”小說, 就是反映“三農”, 服務“三農”。 書中有些內容寫得很細, 如給農民傳授種植知識, 養殖知識, 防病治病等, 就很具體、很到位。 小說通過專家之口, 講了許多知識, 是在其他讀物中看不到的。

人們看著小說, 在欣賞其中故事的同時, 又獲取了知識的營養, 具有一箭雙雕之功能, 這也是這部小說獨樹一幟, 與眾不同之處。

小說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莊園》無疑也涉獵到社會生活的層面。 與王向驊正面形象相對應的是劉小玲, 這個曾經的打工妹, 憑著自己的一點姿色, 攀附權勢, 借用官員劉文明搭就的一把梯子, 一步一步爬上市委秘書長的寶座, 在有權就有錢思想的支配下, 無孔不入, 尋機弄錢, 最終走向毀滅。 小說鞭撻了官場攀龍附鳳, 以權謀私, 貪污腐化等醜惡現象, 向貪贓枉法者敲了一個警鐘。 同時小說歌頌了王向驊等奉獻新農村建設以及老專家、老教授服務“三農”的高貴品質, 傳播了滿滿的正能量。

作者在美與醜、正與邪、善與惡方面, 立場堅定, 旗幟鮮明, 沒有絲毫的混淆與含糊, 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莊園》是一部具體反映“三農”題材的書, 它彙聚了作者多年的生活積累, 具有思想性、知識性、可讀性。 作者把握大局, 取材得當, 緊貼現實, 放眼未來, 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美麗圖畫。 由於作者初寫長篇, 難免在語言和敘事上還有些不足, 多少還有點新聞報導的影子, 這與作者長期作記者工作有關, 是可以理解的。 但這些都不影響這部作品的光芒, 《莊園》是一部涉及“三農”, 反映現代農村生活的書, 值得一讀。

(作者為中國航太科工七院研究員、陝西省職工作家協會理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