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訪鸛雀樓 / 張洪啟

訪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懷著對古詩的摯愛和對鸛雀樓的嚮往, 我於六月下旬來到了“晉”善晉美的山西大地。

先是在晉北遊覽了幾個景區, 然後又在平遙古城小住兩日, 最後直奔古樸恢宏的鸛雀樓而來。

鸛雀樓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 根據文獻記述可知,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 歷經隋唐、五代、宋金等朝代。 據說當時的鸛雀樓幾乎成了大詩人們賽詩的舞臺, 雖然, 詩篇不少, 但流傳至今的當屬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此詩不僅是唐代的山水詩之冠, 也是唐詩中的極品。 鸛雀樓詩由樓生, 樓借詩名, 詩樓並舉, 相映同輝。

來到鸛雀樓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廣場宏大, 樓宇輝煌。 它的建築面積達3萬余米, 其規模相當於滕王閣的2倍, 黃鶴樓的5倍。 遠遠看去, 給人一種遼闊、雄偉而高遠的感覺。 當我走進鸛雀樓的大廳時, 更讓人耳目一新,

塔樓共有六層:第一層是“千古絕唱”, 大廳正面有毛澤東主席手書王之渙《鸛雀樓》的詩文。 大廳兩側是介紹王之渙生平的大型壁畫。 從介紹中得知,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重要詩人, 與高適、王昌齡齊名, 都以寫邊塞風光詩而著稱, 他的詩隨著年代的久遠大部分遺失, 現在僅存的只有6首。 第二層至第五層分別是“源遠流長”、“亙古文明”、“黃土風韻”、“曠世盛章”。 第六層是最高層, 也是遊人登高望遠的好地方。 這層樓以愛國主義為主題, 以“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為主旋律, 形成“上下五千年, 放眼看世界”的高遠意境。 當我登頂鸛雀樓時, 心情不免有些激動, 我三步並作兩步來到觀景台的東南角, 舉目遠眺, 視野頓時精彩起來,
只見群山連綿聳立, 峰巒高低起伏, 遠處的山巒, 一層疊一層, 雜花生樹, 綠意盎然。 不時有屢屢煙霧從山坳中飄出, 給原本碧綠的山峰蒙上了一層潔白的細紗, 油然生出許多詩情畫意。

鸛雀樓的四周都可觀景, 不同的方向領略到不同的風光。 當我轉到西北角時,

一陣清風吹來, 身心頓感十分愜意, 我順風望去, 刹那間, 發現那千里奔湧的黃河就在腳下, 山風吹皺了河面, 河水泛起了一層層黃色的浪花, 而浪花又折射著殷紅的霞光, 使整個河面熠熠生輝。 居高臨下, 望著這美麗的景色, 真是風動、水動、心動, 讓人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此時, 風一樣自由的思緒把我帶到了很遠很遠, 我仿佛看到了“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壯闊;看到了“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清麗;看到了“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美麗風韻;看到了“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騰到海不復回”的磅礴之勢。 在如夢如幻的悠悠然中, 從塔樓的東側隱隱傳來一陣樂曲聲, 這聲音高亢悠揚, 清音嫋嫋, 竟然是“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說實在話,
一個有感情的人, 常有被感動的時候, 有時是觸動了塵封的記憶, 有時是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是啊, 鸛雀樓它如同一首深邃的詩, 讀起來讓人回味無窮。

走出公園大門, 當我再一次回望沐浴在晚霞中的鸛雀樓時, 只見它依然是那麼悠然、那麼壯美, 它猶如一軸畫卷, 勾畫出了登高望遠的無限勝景;它猶如一部詩篇, 吟醉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遊人;它猶如一曲飛歌, 唱響了鸛雀樓的最美明天。

授權原創作者:張洪啟 1954年生人 ,1970年參加工作 中共黨員 高級政工師 , 曾在國有企業從事團委、行政和黨務工作。1980年在市直機關職工大學就讀,2014年退休。目前仍在市老年大學學習。本人喜歡讀書,熱愛文學,願意在文學的海洋裡開闊眼界,在流淌的文字中結識摯友。

授權原創作者:張洪啟 1954年生人 ,1970年參加工作 中共黨員 高級政工師 , 曾在國有企業從事團委、行政和黨務工作。1980年在市直機關職工大學就讀,2014年退休。目前仍在市老年大學學習。本人喜歡讀書,熱愛文學,願意在文學的海洋裡開闊眼界,在流淌的文字中結識摯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