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撬動現代農業科技的阿基米德杠杆

編者按: 2008年11月, 我市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管委會簽訂了《深化農業科技合作, 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框架協定》, 啟動實施“兩地三方”農業科技戰略合作。 整整十個年頭, 兩地三方通過機制體制創新, 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科研與推廣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新路子, 為我市脫貧攻堅、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那麼, 我市實施“兩地三方”農業科技戰略合作、開展協同創新取得了哪些成效?又為進一步深化市校合作、促進農業科研與推廣提供了怎樣的經驗?

發展現代農業, 必須緊緊抓住“科技興農”這個牛鼻子。 然而, 面對科研成果在高校、農技推廣在基層, 兩支隊伍互無聯繫的實際, 如何通過合作的形式、開展協同創新, 為二者搭建幹事創業的舞臺, 讓高效實用的農業科研成果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轉化在田間地頭?

我市的做法是:發揮毗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地域優勢, 通過“兩地三方”農業科技戰略合作這一模式, 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研人才“為我所用”、科研成果“我先受惠”、科研項目“助我發展”。

從2008年11月三方簽訂《深化農業科技合作, 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框架協定》至今, “兩地三方”農業科技戰略合作已經走過10個年頭。 這些年裡,

兩地三方在合作中由“相知”到“相戀”, 合作關係越走越緊密, 合作內容越來越深化, 合作成果越來越豐碩。

那麼, 寶雞在發展現代農業進程中, 如何成功讓兩個國內農業科教與示範推廣方面有重要影響的單位“為我所用”?如何讓“兩地三方”的合作關係日益緊密、合作成果日益豐碩?

目標一致 是走在一起的向心力

“兩地三方”間的戰略合作始於“兩地兩方”間的戰略合作。

那是20世紀末, 處於轉型發展關鍵時期的寶雞農業, 亟須大量富有前瞻性、實用性的農業科技的引領和支撐。 1999年, 我市從西北農業大學聘請了28位國內知名教授和專家, 並分別在田間地頭、龍頭企業、產業帶上為專家修建了一座22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 樓內配有實驗室、培訓教室、圖書資料室和科技諮詢室,

院外規劃建設了科技試驗田和示範園(基地), 使專家進了門是實驗室、是教室, 出了門是基地、是舞臺。 我市還先後建成布林羊、秦川牛、苗木花卉、特種玉米、辣椒、果品、蔬菜等32個農業科技專家大院, 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業科研與示範推廣相分離的局面, 實現了農業科研、試驗、示範、培訓、推廣的有機結合。

寶雞建起農業科技專家大院, 在國內是一大創舉, 受到科技部的肯定並向全國推廣。 正如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所言, 寶雞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是一個創舉, 它通過產、學、研的方式, 有效地解決了科技與田頭對接, 為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收入注入了活力。

然而, 在實踐中專家大院這種模式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 比如, 一個專家研究一個產業往往力不從心, 因為一個產業的發展必須兼顧整個產業鏈, 單一專家解決不了全產業鏈上的所有問題, 需要更大的團隊共同來完成。 同時, 有些產業的關鍵性問題, 需要更大更高的研究平臺,

需要長期的跟蹤研究和服務。 其次, 雙方合作關係尚不緊密, 沒有從產業的全方位進行系統規劃和頂層設計, 研究成果多是局部的, 推動力不夠。

恰在這個時期, 西北農業大學與西北林學院合併, 外加5個農業科研單位, 組建成今天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國家交付的使命是:研究探索農科教一體化的新路子。 同時, 國家要求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也要為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作出示範。 為此,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也在調整辦學思路, 在總結寶雞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模式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了“在地方政府推動下, 以大學為依託, 以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幹”的協同創新新模式, 其核心是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與區域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永久性的穩定平臺——農業產業試驗示範站。 這就相當於把大學的實驗室搬到了產業核心區、建在了田間地頭。

目標一致,三方的合作水到渠成。2008年11月,寶雞市人民政府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管委會,在楊淩農高會簽訂了“兩地三方”農業科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至此,“兩地兩方”間的戰略合作擴展到了“兩地三方”間的戰略合作,專家大院也成功升級為農業產業試驗示範站,一個集政府資源、高校人才、專案資金等多種優勢資源于一體的農技推廣利益共同體宣告成立。

三方受益 是事業長青的營養素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

對寶雞而言,西農大建在寶雞的試驗站就是那個支撐杠杆的支點,“兩地三方”戰略合作就是撬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阿基米德杠杆。曾經的蠶桑大縣千陽,在轉型發展蘋果產業的過程中走過彎路、吃過苦頭。2012年西農大千陽蘋果試驗站建立後,在西農大首席專家李丙智的帶領下,僅用4年時間就建成現代蘋果矮砧集約生產示範基地4.1萬畝,創造了當年見花、次年掛果、3至4年進入豐產期的現代蘋果生產新紀錄。目前,千陽縣已是全國最大的蘋果矮化自根砧種植基地,綠色有機、標準化生產,使千陽生產的蘋果個頭均勻、著色鮮豔、含糖量高,贏得了“千陽紅蘋果、中國好蘋果”的美譽,並於2016年10月亮相人民大會堂,受到各級領導和新聞媒體的讚譽。

近年來,以西農大千陽蘋果試驗站為依託,以千陽蘋果生產示範縣為載體,“兩地三方”的科技人員大力推廣矮化蘋果新技術,在千陽、扶風、鳳翔等縣區新發展矮砧蘋果7.1萬畝,進而帶動全市矮砧蘋果栽培面積達到98萬畝,初步形成了集“育苗、栽培、生產、收貯、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栽培規模、作務技術、苗木繁育、生產管理國內領先,成為全國最大的矮砧蘋果生產基地。

“兩地三方”戰略合作之前,眉縣獼猴桃僅有8萬畝,作務和管理水準都很落後,面積和產值都遠不及臨近的周至縣。自西農大獼猴桃試驗站建立以來,在西農大知名專家劉占德等專家團隊的引領和指導下,眉縣獼猴桃產業很快走上跨越式發展道路。如今,全縣獼猴桃面積達到30萬畝,產值達到29億元。眉縣被國家標準委確定為全國農業標準化優秀示範區,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誌示範樣板”。眉縣獼猴桃多次榮獲“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2016年眉縣獼猴桃品牌價值已達98億元,全省第一。劉占德等專家多年探索形成的“獼猴桃標準綜合體”,已經上升為全省的技術標準。經過10個年頭的較量和賽跑,眉縣獼猴桃在精耕細作等方面已經成功逆襲曾經引領世界獼猴桃產業發展的紐西蘭。一個典型的事例是,眉縣曾經追著要與紐西蘭佳沛公司合作,如今是紐西蘭佳沛公司追著趕著要與眉縣合作。

實踐證明,西農大的農業科技試驗站建在哪裡,哪裡就是寶雞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引擎,就是西農大農業科研與推廣相結合的代表作,就是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樣板田,就是中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新高地。據粗略統計,2012年至今,“兩地三方”在寶雞合作共建蘋果、獼猴桃、花椒、高山蔬菜、奶山羊、薯類等種植、養殖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寶雞)綜合試驗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寶雞試驗示範站(基地)13個,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12個,先後有100多名西農大專家和300多名基層農技骨幹參與示範推廣,示範良種技術面積200萬畝,累計新增社會經濟效益8億多元。

對西農大和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而言,同樣受益。

“兩地三方”農業科技戰略合作10個年頭,也是西農大探索農業科研與推廣相結合新路徑的10年、是完成國家使命的10年。10年來,西農大不辱使命,通過“兩地三方”戰略合作,依託幾十個寶雞專家大院和西農大農業科技試驗站(基地),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科研與推廣相結合的新路子。同時,專家“把實驗室搬進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新模式,也錘煉了專家,使他們在農業科研和推廣領域頗有建樹,成為國際國內很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僅李丙智和劉占德兩名專家,在寶雞試驗站工作的這幾年,均出版了三部重要的學術著作、獲得了多個陝西省科技進步獎及多項政治榮譽。“如果比學術論文,西農大在全國高校裡排名並無明顯優勢,若論農技推廣絕對是第一名!這是西農的特色,也是西農的優勢!”西農大農業科技推廣處副處長張正新說。另外,“兩地三方”戰略合作的成功,也讓西農大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學生就業率也大幅提升,僅千陽縣就吸引了100名研究生就業。“全產業鏈,政府、學校、專家、農民都受益,這就是‘兩地三方’越走越緊密、越走越有感覺、越走越有感情的奧秘。”張正新說。

機制創新 是關係密切的黏合劑

在現有體制不變的情況下,三方都致力於機制的創新和完善,讓三方關係由書面上的文字約束變為現實中的“親如一家人”。

三方分別確定一名主要領導負責協調推進“兩地三方”農業科技合作的任務落實,每年年初召開科技合作座談會,研究對接科技合作事項,確定合作項目,制定工作措施;7至8月間對合作共建任務開展情況進行中期評估;11月召開農業科技合作年會,總結工作成效,研究下一階段的合作重點。

一位成功的專家教授,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專家團隊。在各農業試驗示範站,並不是專家一個人在戰鬥,也不是政府一個部門在服務。

西農大從全產業鏈的科研和推廣入手,不但從人力、財力上對各試驗站給予大力支持和保證,還組織幾千人的攻關團隊共同攻克各試驗站不能解決的難題。同時,增加駐站專家津貼,加強作息考核,從制度和資金上確保專家能夠沉下去、事業大家幹。

“學校內部的激勵機制,讓專家願意走出去;校地之間的協同配合,讓專家幹得更有勁,這兩個機制缺一不可。通過10個年頭的合作,西農大在寶雞有三多:建的試驗站最多、投入的專家最多、取得的成果最多!”張正新總結道。

西農大教授李丙智,在千陽蘋果試驗站工作的 6年是他收穫最大、成績最多、人生最有成就和倍感溫暖的6年。他的心中記著這樣一筆賬:西農大每年給千陽蘋果試驗站30萬元經費,包括建站經費,至今已經250萬元,學校給駐站專家每人每年增發津貼3至4萬元;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每年都給試驗站列項目,5年給了150萬元專案資金;寶雞這一塊,包括千陽縣,先是蓋了65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現在又加蓋了350平方米,還配備了一輛專車,每年還有20萬元的運轉經費。“三方都給錢,彙集在一起數目就很可觀了。經費充足了,我們來的專家就多了。現在西農大在千陽蘋果試驗站常駐4名專家,每人每年駐站工作200天以上,不常住的有3人,每人每年在站工作50天,吃得好,住得好,工作和生活環境都很不錯!”李丙智說。

除了政策和資金支援,還有人文上的關懷、感情上的聯絡。從專家大院開始,李丙智已在寶雞工作了19年。從專家大院到試驗站、從“兩地兩方”到“兩地三方”,寶雞市的每一屆班子、每一任領導都視西農大專家為寶貝、為朋友。無論是市委書記還是市長、分管副市長,上任伊始必會登門拜訪。李丙智、劉占德等專家的意見建議可以直接與市委書記和市長交談,不受時間地點制約。每逢春節、中秋等重大節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都要親自慰問市聘專家。李丙智還被吸收為寶雞市政協委員,被評為“最美寶雞人”、“感動千陽人物”,另外一名駐站專家兼任千陽縣南寨鎮副鎮長。李丙智早在2016年5月就到了退休年齡,寶雞市希望他延遲退休。為此,市委、市政府專門給西農大打報告。到今年5月,眼看延遲一年退休的時間又到了,千陽縣縣委書記和縣長又專程去西農大做工作。縣委書記何玲告訴李丙智,如果西農大實在無法再次破例,千陽縣將聘任李丙智為終生首席專家,待遇與現在一樣,縣財政予以兜底。“事事處處都有一種親如一家人的感覺!”李丙智感慨地說。

眉縣獼猴桃試驗站首席專家劉占德,車牌號已被村民熟知,每次進村群眾都爭著要給他管飯。這種暖暖的感覺,在大學校園裡是感受不到的。

被尊重、被認可,以及親眼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用到了現實生產中、真真切切地幫農民致富了,這種成就感、價值感、獲得感成為所有駐站專家最大的快樂和收穫,也成為他們紮根農村、獻身農業科技事業最大的精神動力。

這就相當於把大學的實驗室搬到了產業核心區、建在了田間地頭。

目標一致,三方的合作水到渠成。2008年11月,寶雞市人民政府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管委會,在楊淩農高會簽訂了“兩地三方”農業科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至此,“兩地兩方”間的戰略合作擴展到了“兩地三方”間的戰略合作,專家大院也成功升級為農業產業試驗示範站,一個集政府資源、高校人才、專案資金等多種優勢資源于一體的農技推廣利益共同體宣告成立。

三方受益 是事業長青的營養素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

對寶雞而言,西農大建在寶雞的試驗站就是那個支撐杠杆的支點,“兩地三方”戰略合作就是撬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阿基米德杠杆。曾經的蠶桑大縣千陽,在轉型發展蘋果產業的過程中走過彎路、吃過苦頭。2012年西農大千陽蘋果試驗站建立後,在西農大首席專家李丙智的帶領下,僅用4年時間就建成現代蘋果矮砧集約生產示範基地4.1萬畝,創造了當年見花、次年掛果、3至4年進入豐產期的現代蘋果生產新紀錄。目前,千陽縣已是全國最大的蘋果矮化自根砧種植基地,綠色有機、標準化生產,使千陽生產的蘋果個頭均勻、著色鮮豔、含糖量高,贏得了“千陽紅蘋果、中國好蘋果”的美譽,並於2016年10月亮相人民大會堂,受到各級領導和新聞媒體的讚譽。

近年來,以西農大千陽蘋果試驗站為依託,以千陽蘋果生產示範縣為載體,“兩地三方”的科技人員大力推廣矮化蘋果新技術,在千陽、扶風、鳳翔等縣區新發展矮砧蘋果7.1萬畝,進而帶動全市矮砧蘋果栽培面積達到98萬畝,初步形成了集“育苗、栽培、生產、收貯、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栽培規模、作務技術、苗木繁育、生產管理國內領先,成為全國最大的矮砧蘋果生產基地。

“兩地三方”戰略合作之前,眉縣獼猴桃僅有8萬畝,作務和管理水準都很落後,面積和產值都遠不及臨近的周至縣。自西農大獼猴桃試驗站建立以來,在西農大知名專家劉占德等專家團隊的引領和指導下,眉縣獼猴桃產業很快走上跨越式發展道路。如今,全縣獼猴桃面積達到30萬畝,產值達到29億元。眉縣被國家標準委確定為全國農業標準化優秀示範區,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誌示範樣板”。眉縣獼猴桃多次榮獲“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2016年眉縣獼猴桃品牌價值已達98億元,全省第一。劉占德等專家多年探索形成的“獼猴桃標準綜合體”,已經上升為全省的技術標準。經過10個年頭的較量和賽跑,眉縣獼猴桃在精耕細作等方面已經成功逆襲曾經引領世界獼猴桃產業發展的紐西蘭。一個典型的事例是,眉縣曾經追著要與紐西蘭佳沛公司合作,如今是紐西蘭佳沛公司追著趕著要與眉縣合作。

實踐證明,西農大的農業科技試驗站建在哪裡,哪裡就是寶雞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引擎,就是西農大農業科研與推廣相結合的代表作,就是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樣板田,就是中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新高地。據粗略統計,2012年至今,“兩地三方”在寶雞合作共建蘋果、獼猴桃、花椒、高山蔬菜、奶山羊、薯類等種植、養殖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寶雞)綜合試驗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寶雞試驗示範站(基地)13個,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12個,先後有100多名西農大專家和300多名基層農技骨幹參與示範推廣,示範良種技術面積200萬畝,累計新增社會經濟效益8億多元。

對西農大和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而言,同樣受益。

“兩地三方”農業科技戰略合作10個年頭,也是西農大探索農業科研與推廣相結合新路徑的10年、是完成國家使命的10年。10年來,西農大不辱使命,通過“兩地三方”戰略合作,依託幾十個寶雞專家大院和西農大農業科技試驗站(基地),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科研與推廣相結合的新路子。同時,專家“把實驗室搬進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新模式,也錘煉了專家,使他們在農業科研和推廣領域頗有建樹,成為國際國內很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僅李丙智和劉占德兩名專家,在寶雞試驗站工作的這幾年,均出版了三部重要的學術著作、獲得了多個陝西省科技進步獎及多項政治榮譽。“如果比學術論文,西農大在全國高校裡排名並無明顯優勢,若論農技推廣絕對是第一名!這是西農的特色,也是西農的優勢!”西農大農業科技推廣處副處長張正新說。另外,“兩地三方”戰略合作的成功,也讓西農大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學生就業率也大幅提升,僅千陽縣就吸引了100名研究生就業。“全產業鏈,政府、學校、專家、農民都受益,這就是‘兩地三方’越走越緊密、越走越有感覺、越走越有感情的奧秘。”張正新說。

機制創新 是關係密切的黏合劑

在現有體制不變的情況下,三方都致力於機制的創新和完善,讓三方關係由書面上的文字約束變為現實中的“親如一家人”。

三方分別確定一名主要領導負責協調推進“兩地三方”農業科技合作的任務落實,每年年初召開科技合作座談會,研究對接科技合作事項,確定合作項目,制定工作措施;7至8月間對合作共建任務開展情況進行中期評估;11月召開農業科技合作年會,總結工作成效,研究下一階段的合作重點。

一位成功的專家教授,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專家團隊。在各農業試驗示範站,並不是專家一個人在戰鬥,也不是政府一個部門在服務。

西農大從全產業鏈的科研和推廣入手,不但從人力、財力上對各試驗站給予大力支持和保證,還組織幾千人的攻關團隊共同攻克各試驗站不能解決的難題。同時,增加駐站專家津貼,加強作息考核,從制度和資金上確保專家能夠沉下去、事業大家幹。

“學校內部的激勵機制,讓專家願意走出去;校地之間的協同配合,讓專家幹得更有勁,這兩個機制缺一不可。通過10個年頭的合作,西農大在寶雞有三多:建的試驗站最多、投入的專家最多、取得的成果最多!”張正新總結道。

西農大教授李丙智,在千陽蘋果試驗站工作的 6年是他收穫最大、成績最多、人生最有成就和倍感溫暖的6年。他的心中記著這樣一筆賬:西農大每年給千陽蘋果試驗站30萬元經費,包括建站經費,至今已經250萬元,學校給駐站專家每人每年增發津貼3至4萬元;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每年都給試驗站列項目,5年給了150萬元專案資金;寶雞這一塊,包括千陽縣,先是蓋了65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現在又加蓋了350平方米,還配備了一輛專車,每年還有20萬元的運轉經費。“三方都給錢,彙集在一起數目就很可觀了。經費充足了,我們來的專家就多了。現在西農大在千陽蘋果試驗站常駐4名專家,每人每年駐站工作200天以上,不常住的有3人,每人每年在站工作50天,吃得好,住得好,工作和生活環境都很不錯!”李丙智說。

除了政策和資金支援,還有人文上的關懷、感情上的聯絡。從專家大院開始,李丙智已在寶雞工作了19年。從專家大院到試驗站、從“兩地兩方”到“兩地三方”,寶雞市的每一屆班子、每一任領導都視西農大專家為寶貝、為朋友。無論是市委書記還是市長、分管副市長,上任伊始必會登門拜訪。李丙智、劉占德等專家的意見建議可以直接與市委書記和市長交談,不受時間地點制約。每逢春節、中秋等重大節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都要親自慰問市聘專家。李丙智還被吸收為寶雞市政協委員,被評為“最美寶雞人”、“感動千陽人物”,另外一名駐站專家兼任千陽縣南寨鎮副鎮長。李丙智早在2016年5月就到了退休年齡,寶雞市希望他延遲退休。為此,市委、市政府專門給西農大打報告。到今年5月,眼看延遲一年退休的時間又到了,千陽縣縣委書記和縣長又專程去西農大做工作。縣委書記何玲告訴李丙智,如果西農大實在無法再次破例,千陽縣將聘任李丙智為終生首席專家,待遇與現在一樣,縣財政予以兜底。“事事處處都有一種親如一家人的感覺!”李丙智感慨地說。

眉縣獼猴桃試驗站首席專家劉占德,車牌號已被村民熟知,每次進村群眾都爭著要給他管飯。這種暖暖的感覺,在大學校園裡是感受不到的。

被尊重、被認可,以及親眼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用到了現實生產中、真真切切地幫農民致富了,這種成就感、價值感、獲得感成為所有駐站專家最大的快樂和收穫,也成為他們紮根農村、獻身農業科技事業最大的精神動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