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制衣工業給環境造成的污染,超乎你的想像

人類制衣工業給環境所造成的污染

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而快時尚使這個問題更為嚴重

在伊甸園裡, 人們從來不用憂心考慮到底該穿什麼, 因為用樹葉遮羞, 經濟又環保。 可是現在, 要想找出一件不對地球產生負面影響的衣服, 可謂比登天還難。

▲ 對於快時尚, 你的態度是什麼?

紡織品生產商使用種種複雜難辨的化學物質和紛繁瑣碎的工業製造方式, 為人類帶來了眼花繚亂的制衣材料——從普通的棉花到合成人造纖維。 由於在這一階段中, 人們對工業制衣給環境造成的後果不夠瞭解, 因此服裝消費量在瘋狂增長。 僅美國, 2016 年人們在衣帽鞋襪上的支出比 2011 年增長了 14%(總計約 3500 億美元)。 而根據歐睿國際市場調研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資料顯示, 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要麼與之大同小異, 要麼增長速度更為驚人。

很明顯, 減少消費是解決問題最直接的途徑。 可是當你的確需要買新衣服時,

通常有四種纖維材質可以選擇:油基合成織物、棉纖維、合成纖維和毛織品。 這些纖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過於複雜, 因此要排列選擇也無從談起。

但是對這些紡織物瞭解越多, 越能幫助我們在做出購物決策時更加明智, 以下是我們已知的關於紡織物對環境影響的資訊:

▲ 合成纖維。

合成纖維會在不經意間加劇全球環境的緊張局勢。 據估計, 合成纖維(包括滌綸、尼龍和其他纖維等)佔據了全球紡織纖維市場超六成的份額。 絕大多數合成纖維都是從石油中提取的, 而石油本身又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 滌綸作為最常見的纖維之一, 其本質是從原油中提煉合成的塑膠製品。 長纖維可以組成滌綸線, 人們又把這些長纖維編織在一起, 生產出編織品。 可是, 提取石油加上融化塑膠, 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也許, 相比於生產製造, 合成纖維在流入消費者群體後產生的影響更加值得人們關注。

在日常穿戴、拉扯以及洗滌的過程中, 合成纖維會分叉出塑膠細絲。

如果這一過程恰好發生在洗滌過程中, 塑膠細絲就有可能進入排水系統, 最終流進水路影響水質資源。 就算是這些塑膠微粒被淨水裝置裡的過濾物質所阻擋, 沒能進入水路系統, 它們也會慢慢聚集, 混雜在淨水裝置產生的沉澱物裡, 最後被送到農場裡當作肥料。 而一旦到達農場, 這些纖維顆粒又能重新進入其他排水系統, 或者進入以這些肥料植物為食的動物的消化道中。

在 2016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中, 調查人員在北美五大湖區 29 條支流的水質樣本中都發現了塑膠纖維, 這一數字占所發現的所有塑膠樣本的 70% 左右。 據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高級助理研究員 Mark Browne 稱, 雖然迄今為止, 科學家還沒能將問題的嚴重程度量化,

但是早期研究表明, 塑膠纖維已經成為全球數量最高的環境危害碎片之一。

▲ 棉花。

棉花是天然的, 但棉花的生產過程卻並非如此。 棉花在衣物、家居用品和其他紡織品製造過程中的使用量約占 1/4。 人們通常把合成纖維或者人造絲與棉線摻混在一起使用, 特別是當棉花短缺(比如 2011 年發生的棉花短缺事件)或者棉價飛漲的情況發生的時候,這種摻混使用尤其常見。

根據聯合國發佈的資料顯示,雖然棉花占紡織市場的份額正在縮減,但是棉花生產行業仍然佔用了全球超過 2% 的耕地面積以及約 3% 的淡水使用量。生產棉花還需要使用農藥。農業部發佈的資訊顯示,培育棉花需要消耗全美 7% 的農藥用量。不少化學藥劑都滲進了地表,或者是沖入了地表水中。

消費者也可以選擇有機棉。雖然培育有機棉不需要農藥,但與培育普通棉相比,卻要佔用更多的土地資源、消耗更大量的水資源。而且,有機棉價格也更高,在市場上也不常見。

▲ 人造絲。

人造絲是從植物中提取的,但是也需要有化學物品的輔助。19 世紀誕生的人造絲是第一批人工合成纖維之一,從植物纖維中提取纖維替代絲綢。現如今,大多數人造絲都是粘膠人造絲,在生產過程中普遍使用了二硫化碳等化學物品進行處理。

三藩市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教授 Paul Blanc 博士表示,人造絲生產人員長期接觸二硫化碳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比如帕金森氏症、早發心臟病以及中風等。這些化學物品還有可能擴散到環境中,但目前人們對這一問題所產生的後果尚不明確。Blanc 博士還說明,待人造絲織物最終運到商店的時候,化學物品早已揮散得差不多了,因此不會對消費者造成危害。

▲ 孟加拉的制衣工人,該國的制衣工業造成河道和空氣品質日益變得骯髒,童工、剝削勞工和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也常見諸國際媒體。

通常,粘膠人造絲都是從竹子中提取的。康奈爾時裝與纖維創新研究所副主管 Frances Kozen 表示,在印尼以及其他一些地區,人造絲生產者會砍伐掉那些古老的森林,就是為了種植竹子以供人造絲生產所需。Kozen 女士還警告說,由於粘膠人造絲是從竹子中提取的,因此在市場銷售中人們總將其看作一種環保材料,這種認知其實是錯誤的。聯邦貿易委員會已責令所有零售商都要提供準確真實的產品標籤。

有些粘膠人造絲不經化學處理,而是通過機械處理從竹子中提取,即為“竹亞麻”。這種人造絲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其生產成本也更高。Blanc博士還提到,有一種人造絲纖維,名叫“萊賽爾纖維”或者“天絲”,也是由竹子製成,只不過經過的化學處理步驟不同,理論上毒性更低,但是相關研究還不充分。

▲ 毛織品。

毛織品可能不實用,但是卻有可能更環保。羊毛生產要依靠綿羊,綿羊和牛等反芻動物一樣,都會在打嗝的時候產生甲烷,而甲烷是一種負面影響較大的溫室氣體。有研究認為,羊毛生產行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中有一半就是由於綿羊本身打嗝產生的。但是 Kozen 女士表示,儘管不是人人都同意她的觀點,但是她認為羊毛要比棉花、人造絲和合成纖維更環保。

那麼,人們又該怎麼做?“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少買新衣服,舊衣服要儘量穿。” Kozen 女士說道。“快時尚”市場只會讓這個問題更糟糕,因為它鼓勵人們在不同季節之間快速變換服裝風格,誘導人們更頻繁地購買服飾。這些服裝根本不耐穿,所以人們很快就會把這些過了氣的衣服扔掉。而在新衣服的生產過程中,各種制衣材料會從全球各地發運而來,從農場運到工廠,工廠再把成衣運到商店,這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廢氣排放量。二手服裝的迴圈利用同樣難以進行;如果合成纖維和天然纖維混織在一起,那麼以填埋方式降解天然纖維就會變得十分困難,這一過程將會耗費大量時間。

倫敦國王學院發展地理學教授 Andrew Brooks 表示,就算是人們把舊衣服都捐贈出去,也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危害。Brooks 教授認為,由於許多捐贈衣物最終都送到了欠發達國家,因此其“本地生產和本地製造的機會也就由此被剝奪了,最終使欠發達國家對發達國家產生了製造生產的依賴性”。

美國成衣及鞋業協會供應鏈高級副總裁 Nate Herman 表示,有一些可持續性措施能同時節約種植者和生產者的成本。他說:“這才是對可持續性最有利的推動因素,因為節約了成本就降低了盈虧底線。”對於消費者來說,最為有效的解決方法可能就是接著穿那些家人嗤之以鼻的舊 T 恤,買點二手服裝,或者是少買服裝類商品。Kozen 女士認為,如果人們不能拋棄那種衣服可以穿完就扔的思維定勢的話,毫無疑問,紡織業造成的環境問題將雪上加霜。

撰文:Tatiana Schlossberg

編輯:張權

特別是當棉花短缺(比如 2011 年發生的棉花短缺事件)或者棉價飛漲的情況發生的時候,這種摻混使用尤其常見。

根據聯合國發佈的資料顯示,雖然棉花占紡織市場的份額正在縮減,但是棉花生產行業仍然佔用了全球超過 2% 的耕地面積以及約 3% 的淡水使用量。生產棉花還需要使用農藥。農業部發佈的資訊顯示,培育棉花需要消耗全美 7% 的農藥用量。不少化學藥劑都滲進了地表,或者是沖入了地表水中。

消費者也可以選擇有機棉。雖然培育有機棉不需要農藥,但與培育普通棉相比,卻要佔用更多的土地資源、消耗更大量的水資源。而且,有機棉價格也更高,在市場上也不常見。

▲ 人造絲。

人造絲是從植物中提取的,但是也需要有化學物品的輔助。19 世紀誕生的人造絲是第一批人工合成纖維之一,從植物纖維中提取纖維替代絲綢。現如今,大多數人造絲都是粘膠人造絲,在生產過程中普遍使用了二硫化碳等化學物品進行處理。

三藩市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教授 Paul Blanc 博士表示,人造絲生產人員長期接觸二硫化碳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比如帕金森氏症、早發心臟病以及中風等。這些化學物品還有可能擴散到環境中,但目前人們對這一問題所產生的後果尚不明確。Blanc 博士還說明,待人造絲織物最終運到商店的時候,化學物品早已揮散得差不多了,因此不會對消費者造成危害。

▲ 孟加拉的制衣工人,該國的制衣工業造成河道和空氣品質日益變得骯髒,童工、剝削勞工和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也常見諸國際媒體。

通常,粘膠人造絲都是從竹子中提取的。康奈爾時裝與纖維創新研究所副主管 Frances Kozen 表示,在印尼以及其他一些地區,人造絲生產者會砍伐掉那些古老的森林,就是為了種植竹子以供人造絲生產所需。Kozen 女士還警告說,由於粘膠人造絲是從竹子中提取的,因此在市場銷售中人們總將其看作一種環保材料,這種認知其實是錯誤的。聯邦貿易委員會已責令所有零售商都要提供準確真實的產品標籤。

有些粘膠人造絲不經化學處理,而是通過機械處理從竹子中提取,即為“竹亞麻”。這種人造絲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其生產成本也更高。Blanc博士還提到,有一種人造絲纖維,名叫“萊賽爾纖維”或者“天絲”,也是由竹子製成,只不過經過的化學處理步驟不同,理論上毒性更低,但是相關研究還不充分。

▲ 毛織品。

毛織品可能不實用,但是卻有可能更環保。羊毛生產要依靠綿羊,綿羊和牛等反芻動物一樣,都會在打嗝的時候產生甲烷,而甲烷是一種負面影響較大的溫室氣體。有研究認為,羊毛生產行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中有一半就是由於綿羊本身打嗝產生的。但是 Kozen 女士表示,儘管不是人人都同意她的觀點,但是她認為羊毛要比棉花、人造絲和合成纖維更環保。

那麼,人們又該怎麼做?“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少買新衣服,舊衣服要儘量穿。” Kozen 女士說道。“快時尚”市場只會讓這個問題更糟糕,因為它鼓勵人們在不同季節之間快速變換服裝風格,誘導人們更頻繁地購買服飾。這些服裝根本不耐穿,所以人們很快就會把這些過了氣的衣服扔掉。而在新衣服的生產過程中,各種制衣材料會從全球各地發運而來,從農場運到工廠,工廠再把成衣運到商店,這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廢氣排放量。二手服裝的迴圈利用同樣難以進行;如果合成纖維和天然纖維混織在一起,那麼以填埋方式降解天然纖維就會變得十分困難,這一過程將會耗費大量時間。

倫敦國王學院發展地理學教授 Andrew Brooks 表示,就算是人們把舊衣服都捐贈出去,也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危害。Brooks 教授認為,由於許多捐贈衣物最終都送到了欠發達國家,因此其“本地生產和本地製造的機會也就由此被剝奪了,最終使欠發達國家對發達國家產生了製造生產的依賴性”。

美國成衣及鞋業協會供應鏈高級副總裁 Nate Herman 表示,有一些可持續性措施能同時節約種植者和生產者的成本。他說:“這才是對可持續性最有利的推動因素,因為節約了成本就降低了盈虧底線。”對於消費者來說,最為有效的解決方法可能就是接著穿那些家人嗤之以鼻的舊 T 恤,買點二手服裝,或者是少買服裝類商品。Kozen 女士認為,如果人們不能拋棄那種衣服可以穿完就扔的思維定勢的話,毫無疑問,紡織業造成的環境問題將雪上加霜。

撰文:Tatiana Schlossberg

編輯:張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