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點贊!鹽山這個事兒被《河北日報》深度報導!

閱讀提示

通過一部手機, 村幹部隨時隨地可以接受村民的辦事申請, 點點螢幕就能採集和上傳相關資料;通過一部可擕式平板電腦, 負責審批的鄉鎮和縣級幹部, 無論是在去開會的路上, 還是在田間地頭, 可以第一時間完成移動簽批……

鹽山縣開創的移動審批服務模式, 用小手機做出了“大文章”, 探索出“互聯網+政務服務”的一條新路。

移動審批新模式, 變“群眾跑腿”為“資料跑路”,

實現了“辦事不出門、有事隨時辦”, 以“政府多費心”換得“群眾少操心”, 打通了政務服務的“最後一米”。

1.變“群眾跑腿”為“數據跑路”

7月5日, 鹽山縣韓集鎮薛堂村的張萬秀老人來到村民服務中心。 天氣溽熱, 村黨支部委員薛國明迎了出來:“您老來啦, 有啥事兒?有事叫我去家裡就行!”

再過一天, 張萬秀就滿80周歲了, 按照相關政策, 他可以享受由政府提供的高齡補貼。

不過按照正常程式, 申領這個補貼, 需要老人帶著戶口本、身份證、村委會證明等材料到鎮上去辦, 還得現場採集老人的照片。

去一趟2.5公里外的鎮上, 對已經80歲的張萬秀老人來說,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兩天他聽村裡人說, 以後辦高齡補貼申請這樣的事, 不用去鎮上了, 在家裡等著就能辦。

張萬秀不太相信, 專門來村委會問問:“政府給發錢這麼大的事, 在自個家裡咋辦呢?”

薛國明接過老人準備的申請資料, 先按照程式, 對張萬秀的戶口本、身份證、銀行卡等進行初審。 然後掏出一部手機, 點開了一個手機用戶端。

“這是我們鹽山5月底剛剛上線的移動審批服務平臺, 像高齡補貼申請這樣的事項, 一部手機就能搞定。 ”薛國明一邊說, 一邊向記者演示操作。

點開“高齡補貼事項申報”一項, 一個程式表單彈出來, 按照步驟, 薛國明將剛剛審核過的身份證、戶口本、銀行卡等一一拍照、上傳。

“來, 您老坐直了, 我給您拍個照。 ”薛國明舉起手機, 仍有些不明就裡的張萬秀抻了抻衣領, 挺直了腰板坐好。 “行了, 這就辦完了, 您老回家等著吧, 過兩天錢就打到您的卡上了。 ”

“拿這個手機照兩下, 就能拿到錢了?”身子還沒完全放鬆下來的張萬秀, 對此將信將疑。

薛國明不知道該怎麼向老人詳細解釋, 笑笑說:“反正就是不讓您老跑腿, 讓手機幫咱們跑腿!”

與此同時, 2.5公里外的韓集鎮上,

民政所工作人員李中慶收到一條手機短信, 提示他由薛國明報上來的薛堂村張萬秀高齡補貼申請, 需要他及時審核辦理。

在韓集鎮便民服務中心, 李中慶登錄電腦上的審批平臺, 對張萬秀的申請按規定進行審核。 10分鐘後, 審核完成, 李中慶在電子表單上加蓋電子簽章, 點擊提交。 張萬秀的申請, 隨即被送到該縣民政局負責審批的工作人員那裡。

和張萬秀老人一樣, 從5月26日起, 在鹽山全縣450個村子裡, 村民們辦理高齡補貼、大病救助、最低保障、殘疾人補貼、特困大學生補助等事項時, 可以一部手機全搞定, 實現“辦事不出門”。

這要歸功於當地探索出的移動審批服務工作新模式。

鹽山縣行政審批局局長魏國斌介紹說,在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上,滄州市積極推進市、縣、鄉、村四級網上審批與便民服務工作,而這其中的關鍵點在於政務服務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

“當前,國家和省都在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鼓勵充分利用手機移動端,於是我們就想出了一個新創意——創建移動審批服務模式。”魏國斌說,這不僅能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異地辦理和行動不便者的需求,還能以較快的速度和較低的成本實現所有村莊全覆蓋。

簡單來說,鹽山“四級服務”移動審批模式,就是借助已經建成的“鹽山縣網上審批服務平臺”,利用手機和可擕式平板電腦,實現主動上門辦理和快速移動審批。

2.“資料加速跑”顯著提高辦事效率

在薛堂村,移動審批服務辦理專員薛國明,從接到張萬秀的申請材料到提交上一級審核,只用了不到10分鐘。

在韓集鎮,民政所工作人員李中慶完成鄉鎮一級的審核也用了不到10分鐘。

薛國明在村裡工作多年,他告訴記者:“移動審批不僅僅把‘辦事不出村’升級到了‘辦事不出門’,更為重要的是,顯著提高了辦事效率。”

以前,像張萬秀老人一樣辦理高齡補貼事項,最快也要5個工作日才能辦完。要是趕上哪個環節的辦事員或領導有個大事小情耽擱一下,十天半個月也正常。

“有的地方,甚至發生過申請手續還沒辦下來,老人就去世了的情況。好好的一個政策,因為效率低沒能讓老人享受到,這是老百姓的遺憾,更是我們的責任。”薛國明說。

如今,“四級服務”移動審批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了辦事效率。

在村級,村幹部通過為手機安裝用戶端和安全軟體來實現村民的辦事需求。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據村民的申報事項,打開手機中的電子表單填寫申請人的各項資訊,並用手機採集辦事人的頭像照片,對身份證、戶口本等相關資料進行拍照,然後通過手機將相關資訊圖片上傳到鄉鎮審批平臺。

該模式不必再像固定審批服務模式那樣,必須由當事人在固定時間,到固定地點,利用固定的電子設備才能實現網上辦事。

對於行動不便者,可以由村幹部上門拍照、填表;對於在外地打工者,可以由其自行拍照發送給村幹部辦理。

在鄉鎮,便民中心工作人員採取固定辦公模式。鄉鎮主要領導則通過可擕式平板電腦,對村級和便民中心轉來的辦事申請進行移動簽批。

在縣級,縣職能部門審批科室和縣政務中心辦事視窗工作人員為固定辦公模式。縣政府領導和縣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也通過可擕式平板電腦,對鄉鎮、部門和政務中心視窗轉來的辦事申請進行移動簽批。

如此一來,辦事群眾節省了時間,又讓幹部徹底擺脫了固定審批模式的“坐班式”辦公,實現了審批服務“隨身帶”,流轉審批時間大大縮短。

重要的是,鹽山縣在厘清全縣行政審批事項清單,進一步精簡辦事環節,優化審批流程的基礎上,對入網審批事項固化辦事流程,明確責任節點,避免線下審批多頭跑路、互相推諉的現象。

鹽山縣行政審批局資訊技術科科長王雲豪介紹,他們還建立起了網上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入網審批事項一旦出現超期未辦現象,電子監察平臺將即時發出紅燈警告和短信提醒。與此同時,縣裡還要對各鄉鎮辦件情況一週一統計,每月一通報。

3.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米”

“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網路,提高政府服務的精度和速度。”魏國斌同時也是鹽山縣“四級服務”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我們這個移動審批服務模式,可以說解決的是互聯網政務‘最後一米’的問題。”

在魏國斌看來,鹽山縣的移動審批服務模式,構建了一個“標準統一、資源分享、業務協同、互聯互通”的便民服務移動平臺,具備主動上門服務、異地遠端辦理、快捷移動審批、投資成本低廉、易於普及推廣等突出特點。

例如在建設成本上,王雲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在村裡建便民代辦服務點,需要設一個專職代辦員,還要配備一台電腦、一個高精度掃描器和一台彩色印表機。

而移動審批服務模式,只需要一部手機、一個APP和一套安全軟體,在設備投資和代辦員辦公經費上,全縣一次性就可以節省投資800余萬元。從長期維護看,每年還可以節省400余萬元。

不過魏國斌也坦言,現階段,由於鹽山移動審批服務剛剛破題,系統和協調工作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要實現全縣所有審批服務事項的網上移動審批,還需要協調一些職能部門打破資訊壁壘,實現資訊共用。此外,要實現與省、市審批服務系統的聯網對接,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專家認為,“互聯網+政務服務”向下的“最後一米”打通了,就需要回頭向上看,如何打破資料梗阻,實現資訊共用,這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這個關鍵點,已經被我省有關部門關注到。今年3月份,我省出臺的《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方案》提出,2017年11月底前,基本建成全省上下聯動、互聯互通的政務服務網路體系。在此基礎上,利用統一的政務服務資源,推進平臺服務向移動端、自助終端等延伸,統一身份認證,按需共用資料,實現各類平臺間互聯互通,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多樣便捷的辦事管道。

最近,王雲豪正在和技術團隊一起,研究移動審批系統與其他業務部門審批系統的介面設置問題。

“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米’的意義,不僅在於真正便民惠民、提高效率,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採集到了最基礎的資料。”魏國斌說,“這些基礎資料在一個系統的‘小池子’裡轉悠,是無法發揮其最大價值的。將基礎資料納入到縣、市、省,甚至國家級政務大資料庫中,讓所有政務系統連成一張網,真正實現共用共用,才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最終目的。”

這要歸功於當地探索出的移動審批服務工作新模式。

鹽山縣行政審批局局長魏國斌介紹說,在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上,滄州市積極推進市、縣、鄉、村四級網上審批與便民服務工作,而這其中的關鍵點在於政務服務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

“當前,國家和省都在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鼓勵充分利用手機移動端,於是我們就想出了一個新創意——創建移動審批服務模式。”魏國斌說,這不僅能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異地辦理和行動不便者的需求,還能以較快的速度和較低的成本實現所有村莊全覆蓋。

簡單來說,鹽山“四級服務”移動審批模式,就是借助已經建成的“鹽山縣網上審批服務平臺”,利用手機和可擕式平板電腦,實現主動上門辦理和快速移動審批。

2.“資料加速跑”顯著提高辦事效率

在薛堂村,移動審批服務辦理專員薛國明,從接到張萬秀的申請材料到提交上一級審核,只用了不到10分鐘。

在韓集鎮,民政所工作人員李中慶完成鄉鎮一級的審核也用了不到10分鐘。

薛國明在村裡工作多年,他告訴記者:“移動審批不僅僅把‘辦事不出村’升級到了‘辦事不出門’,更為重要的是,顯著提高了辦事效率。”

以前,像張萬秀老人一樣辦理高齡補貼事項,最快也要5個工作日才能辦完。要是趕上哪個環節的辦事員或領導有個大事小情耽擱一下,十天半個月也正常。

“有的地方,甚至發生過申請手續還沒辦下來,老人就去世了的情況。好好的一個政策,因為效率低沒能讓老人享受到,這是老百姓的遺憾,更是我們的責任。”薛國明說。

如今,“四級服務”移動審批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了辦事效率。

在村級,村幹部通過為手機安裝用戶端和安全軟體來實現村民的辦事需求。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據村民的申報事項,打開手機中的電子表單填寫申請人的各項資訊,並用手機採集辦事人的頭像照片,對身份證、戶口本等相關資料進行拍照,然後通過手機將相關資訊圖片上傳到鄉鎮審批平臺。

該模式不必再像固定審批服務模式那樣,必須由當事人在固定時間,到固定地點,利用固定的電子設備才能實現網上辦事。

對於行動不便者,可以由村幹部上門拍照、填表;對於在外地打工者,可以由其自行拍照發送給村幹部辦理。

在鄉鎮,便民中心工作人員採取固定辦公模式。鄉鎮主要領導則通過可擕式平板電腦,對村級和便民中心轉來的辦事申請進行移動簽批。

在縣級,縣職能部門審批科室和縣政務中心辦事視窗工作人員為固定辦公模式。縣政府領導和縣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也通過可擕式平板電腦,對鄉鎮、部門和政務中心視窗轉來的辦事申請進行移動簽批。

如此一來,辦事群眾節省了時間,又讓幹部徹底擺脫了固定審批模式的“坐班式”辦公,實現了審批服務“隨身帶”,流轉審批時間大大縮短。

重要的是,鹽山縣在厘清全縣行政審批事項清單,進一步精簡辦事環節,優化審批流程的基礎上,對入網審批事項固化辦事流程,明確責任節點,避免線下審批多頭跑路、互相推諉的現象。

鹽山縣行政審批局資訊技術科科長王雲豪介紹,他們還建立起了網上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入網審批事項一旦出現超期未辦現象,電子監察平臺將即時發出紅燈警告和短信提醒。與此同時,縣裡還要對各鄉鎮辦件情況一週一統計,每月一通報。

3.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米”

“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網路,提高政府服務的精度和速度。”魏國斌同時也是鹽山縣“四級服務”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我們這個移動審批服務模式,可以說解決的是互聯網政務‘最後一米’的問題。”

在魏國斌看來,鹽山縣的移動審批服務模式,構建了一個“標準統一、資源分享、業務協同、互聯互通”的便民服務移動平臺,具備主動上門服務、異地遠端辦理、快捷移動審批、投資成本低廉、易於普及推廣等突出特點。

例如在建設成本上,王雲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在村裡建便民代辦服務點,需要設一個專職代辦員,還要配備一台電腦、一個高精度掃描器和一台彩色印表機。

而移動審批服務模式,只需要一部手機、一個APP和一套安全軟體,在設備投資和代辦員辦公經費上,全縣一次性就可以節省投資800余萬元。從長期維護看,每年還可以節省400余萬元。

不過魏國斌也坦言,現階段,由於鹽山移動審批服務剛剛破題,系統和協調工作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要實現全縣所有審批服務事項的網上移動審批,還需要協調一些職能部門打破資訊壁壘,實現資訊共用。此外,要實現與省、市審批服務系統的聯網對接,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專家認為,“互聯網+政務服務”向下的“最後一米”打通了,就需要回頭向上看,如何打破資料梗阻,實現資訊共用,這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這個關鍵點,已經被我省有關部門關注到。今年3月份,我省出臺的《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方案》提出,2017年11月底前,基本建成全省上下聯動、互聯互通的政務服務網路體系。在此基礎上,利用統一的政務服務資源,推進平臺服務向移動端、自助終端等延伸,統一身份認證,按需共用資料,實現各類平臺間互聯互通,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多樣便捷的辦事管道。

最近,王雲豪正在和技術團隊一起,研究移動審批系統與其他業務部門審批系統的介面設置問題。

“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米’的意義,不僅在於真正便民惠民、提高效率,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採集到了最基礎的資料。”魏國斌說,“這些基礎資料在一個系統的‘小池子’裡轉悠,是無法發揮其最大價值的。將基礎資料納入到縣、市、省,甚至國家級政務大資料庫中,讓所有政務系統連成一張網,真正實現共用共用,才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最終目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