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丁磊走了,樂視汽車生態的故事還要怎樣講下去?

財經決策第一號:ENNweekly停工傳聞之後, 此次高管變動難免會給人一種“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既視感。

賈躍亭(左), 丁磊(右)

作為樂視集團創始人、董事長、CEO賈躍亭傾心描繪和打造的樂視生態的重要一環,

樂視汽車生態的“故事”還能不能繼續講下去?

筆者最近一次見到丁磊, 是在2016年6月8日的一次發佈會上, 並與丁磊有過一段簡短的交流。 他將樂視涉水汽車電商形容成汽車銷售管道從無到有的“四兩撥千斤”, 還說“樂視汽車還沒量產, 但管道已經在鋪了”, 對樂視汽車生態的信心自然流露。

樂視汽車生態是樂視獨特的商業模式中的一環, 是其終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期的樂視是一家較為成功的互聯網視頻公司, 在賈躍亭“破界化反, 開放閉環”思維的引領下, 一步步致力於打造基於視頻產業、內容產業和智慧終端機的“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完整生態系統。

在終端方面, 樂視早期嘗試過機上盒但無疾而終, 2013年開始佈局超級電視, 隨後兩年的出貨量分別達到150萬、300萬。 2014年, 嘗到甜頭的樂視先後把觸手伸向智慧手機和汽車領域。

2016年1月, 樂視汽車宣佈與美國矽谷的法拉第未來達成戰略合作關係, 在汽車、互聯網和雲技術上展開合作。 2016年4月, 在北京國際車展上, 樂視汽車的首款概念車——LeSEE高調亮相。

LeSEE概念車

樂視等互聯網企業的造車計畫, 一度被業界戲稱為“PPT造車”, 因為一直是存在於概念中。 LeSEE概念車亮相後, 樂視開始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並非只會“講故事”。 但是, 麻煩也隨之而來。

2016年8月, 樂視汽車宣佈將在浙江德清莫干山投資200億元建立樂視超級汽車生態工廠。 次月, 樂視汽車首次出現資金問題, 所幸賈躍亭火速融資10.8億美元(約合70億元人民幣), 幫其度過了這次難關。

到了2016年11月初, 一場關於樂視集團資金鏈斷裂的傳聞在網路間迅速傳播、發酵。 僅11月2日一天, 樂視公司的總市值就已大幅蒸發近66億元。 11月6日, 賈躍亭發佈一封全員內部信, 反思因節奏過快導致公司資金不足, 宣佈要停止燒錢擴張。

與此同時, 法拉第未來在美國內華達10億美元建廠的行動, 也因為資金問題多次被外媒曝光稱陷入停工, 更有美國官員稱樂視的運營模式為“龐式騙局”。

頃刻間, 樂視由一個光環籠罩下的商業帝國形象,

變成了一家缺錢傳聞纏身的問題企業。

今年1月中旬, 融創中國宣佈戰略入股樂視, 共計支出150.41億元。 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孫宏斌在當時舉辦的發佈會上表示, 這筆投資用於解決樂視的非汽車板塊業務, 如果算上汽車業務, “那肯定不夠”。 這也說明了超級汽車專案給樂視帶來的資金壓力。

早在2016年年底, 就有消息稱丁磊已經離職, 但丁磊和樂視汽車官方都發佈聲明予以否認。 如今此事已成定局, 丁磊離去後, 同為傳統汽車人出身的張海亮、牛勝福能夠帶領樂視汽車闖出一片新天地, 尤未可知。

當互聯網造車以洶湧之勢席捲而來時, 人們經常聊到的一個詞是“顛覆”。 互聯網企業用新思維、新模式、新技術撬動汽車行業的變革, 傳統汽車企業則時刻在思考,自己如何才能不被顛覆。

如今有一種說法,就汽車製造領域而言,與其說互聯網企業顛覆傳統企業,不如說是互聯網企業“被顛覆”。因為互聯網企業原本是輕資產運作,而涉足造車之後,運作模式也越來越重,對於汽車行業的一些“老規矩”也不得不遵從。

以樂視汽車為例,投資200億元建廠不是第一步,也不是最後一步。汽車製造所涉及到的研發試驗、供應鏈管理、銷售管道、售後維修以及配件供應等,是任何品牌企業都繞不過的必修課,不是一句商業模式創新就能解決的事情。

事實上,BAT三大互聯網企業都已經開始涉足造車,但在參與程度、投入方向、運作模式等方面都不盡相同。騰訊投資的和諧富騰名噪一時,卻因富士康的退出變得前途未蔔。百度號稱要在推進無人駕駛商業化方面做表率,看中的卻不是重度模式的造車,而是與自身關聯度甚高的智慧技術,可以說“醉臥之意不在酒”。阿裡選擇與上汽合作,所打造的首款互聯網汽車已經開始走向市場。

樂視是較早涉足造車領域的互聯網企業,也是較早領受到造車的不易。造車,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真刀真槍的打拼,不是畫好幾個PPT、講好幾個故事就能成事的。

任何事宜請後臺留言

或發郵件至mickeywang555@163.com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分享

長按指紋自動識別二維碼即刻關注

傳統汽車企業則時刻在思考,自己如何才能不被顛覆。

如今有一種說法,就汽車製造領域而言,與其說互聯網企業顛覆傳統企業,不如說是互聯網企業“被顛覆”。因為互聯網企業原本是輕資產運作,而涉足造車之後,運作模式也越來越重,對於汽車行業的一些“老規矩”也不得不遵從。

以樂視汽車為例,投資200億元建廠不是第一步,也不是最後一步。汽車製造所涉及到的研發試驗、供應鏈管理、銷售管道、售後維修以及配件供應等,是任何品牌企業都繞不過的必修課,不是一句商業模式創新就能解決的事情。

事實上,BAT三大互聯網企業都已經開始涉足造車,但在參與程度、投入方向、運作模式等方面都不盡相同。騰訊投資的和諧富騰名噪一時,卻因富士康的退出變得前途未蔔。百度號稱要在推進無人駕駛商業化方面做表率,看中的卻不是重度模式的造車,而是與自身關聯度甚高的智慧技術,可以說“醉臥之意不在酒”。阿裡選擇與上汽合作,所打造的首款互聯網汽車已經開始走向市場。

樂視是較早涉足造車領域的互聯網企業,也是較早領受到造車的不易。造車,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真刀真槍的打拼,不是畫好幾個PPT、講好幾個故事就能成事的。

任何事宜請後臺留言

或發郵件至mickeywang555@163.com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分享

長按指紋自動識別二維碼即刻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