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不要命地在科研一線拼搏,在他生前公眾幾乎不知道他的存在,而今天我們才知道他是錢學森般的民族英雄!

作者 吳苡婷

對於黃大年教授, 在今年五月之前, 作為一個科技記者, 我幾乎是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科學家的存在。 知道黃大年教授, 是通過今年的中央媒體的各類宣傳報導。

7月7日, 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蹟報告團走進復旦大學, 我和上海的眾多媒體記者一起在傾聽了這場報告會, 我是一邊流眼淚一邊聽完了整場報告, 幾乎是從頭哭到了最後。

我真的沒有想到今天的中國還有黃大年這樣為祖國科研發展拼勁生命全力的科學家。 他的人格魅力和科研水準不亞于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等老一輩科學家。 他的工作精神影響了身邊一批科研工作者, 在今天這樣一個人人幾乎都有點功利心的時代, 他的存在如春風雨露般慰藉和滋潤著我們心靈, 讓我們看到了久違的純淨和美好。

讓我感到震撼的是發生在黃大年教授的幾件事。

第一是他居然可以拋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

而且是回到東北, 開始科研工作。

在英國, 他在世界名校劍橋大學擔任高級研究員, 是享譽世界的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學家, 他的團隊裡彙集了世界名校的精英, 甚至還有諾貝爾獎的提名者。 有外國媒體報導說:“他的回國, 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 ”

2009年, 在他回國前, 他已成為少數躋身英國精英階層的華人之一, 義無反顧, 他拋棄了英國的豪宅豪車, 妻子賣掉了兩個診所, 放棄了今天在世人眼中無比豔羨的高端精英階層生活, 回到國內開展科研工作。

他是如此低調啊, 作為科技媒體人, 我們過去只是扳著手指頭數著幾個全職回到國內的大牌科學家, 奉獻上我們無比崇敬的心情。

卻不知七年前, 這樣一個大牌教授放棄了一切, 回到了國內, 沒有選擇容易出名的北京、上海一線城市的名校, 而是選擇了位於東北的母校, 也從來沒有在媒體人面前流露出一絲一毫的誇耀自己的聲音。 讓人感慨不已, 也讓人心痛不已。 有時候誇誇其談的人不見得就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往往是默默奉獻, 無所欲求的。

2017年1月8日, 他猝然離世, 可是在吉林大學的網站上, 2016年12月29日發佈了一條毫不不起眼的消息, 《黃大年教授團隊受邀參加2016年廣州海交會千人成果展》。 在去世前10天, 他還在全力以赴地工作。

第二、回國後他所呈現出來的對科研工作的執著之情, 和對名利的淡漠之心不由得讓人潸然淚下。

身為中科院院士評審專家的黃大年自己並不是院士。 同事和領導們說, 以他的能力和貢獻早就可以申報院士了, 勸他抓緊申報。 他卻說:時間有限, 先把事情做好。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黃忠民說, 參加學術會議或講座, 他能一口氣準備十幾頁的材料, 但要讓他填報個評獎材料, 半頁紙都寫不滿。

比起一次評不上院士就罵娘的某些科學家, 黃大年的人生境界無疑是高一個臺階的。 他是抓緊每一分鐘在為祖國的科研發展努力, 希望有一天我們在深部探測科研關鍵領域坐上世界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這是他人生的最大夙願。 至於老百姓會不會知道他, 他應該拿到什麼樣的頭銜, 並不是他內心什麼重要的大事。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說起黃大年也是感慨萬千:“當時我們有一項地球勘探項目, 缺一個領軍人物。 我去長春找了他, 第二次見才敢開口求他。 因為這個上億元的項目他分不到一分錢……”

“沒問題。 ”黃大年不假思索地回答他。 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回國7年,黃大年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出差。“白天開會、洽談、輔導學生,到了晚上別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因此人送綽號‘拼命黃郎’。計程車司機劉國秋對黃大年印象很深,因為黃大年經常坐的航班是CZ6180,這是晚上11點從北京起飛的航班,淩晨1點左右抵達長春。這是從北京到長春的最晚的一趟飛機。

第三、作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他的身上沒有一點架子,愛祖國、愛人民,培養科研後備人才,他捧出的是一顆樸素無華的心。

他可以放下身段擔任本科班的班主任,還可以自討腰包給全班學生買電腦、給學生交學費。

在他這裡沒有出身背景好壞之分。學生馬國慶和李麗麗家在農村,黃大年看好他們的專業潛質,創造各種機會送他們學習英語、參加國際交流。兩人談了戀愛,他幫他們爭取留校。畢業結婚,又幫他們張羅租房。

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他還記掛自己團隊裡的姚永明參評副教授,硬是用顫抖的手,寫下一段歪歪扭扭的推薦語。

在他這裡沒有關係鐵還是不鐵之分,只有國家利益。”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深探專案,黃大年回國不久便出任該專案第九分項的首席專家。第九專案斥資逾3億元。自認為和他關係不錯的專家找來,想替某研究機構“拉點兒經費”,他一句“我沒有對手、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直接把對方“噎個半死”。

他還從國外引入一套線上管理系統,把技術任務分解到每月、每週甚至每天。每晚11點他必登錄檢查,誰偷懶、誰落後,軟體一開,一清二楚。一遇到科研團隊裡有人不努力,他就開罵,甚至砸手機,“我們拿了這麼多納稅人的錢,怎麼如此草草了事呢?!”

他離去後,同事和學生一直沉浸在無限的傷痛中。

題後:

雖然心懷敬佩之情,但是我情願他放緩點前進的腳步,停下來歇一歇,不要英年離世,可以再為祖國幾十年,為祖國再培養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他分明就是勞累而亡。但是我後來想想,如果能夠說服他放緩步伐,不要那麼急迫,那麼拼命,那麼這樣的科學家,或許就不是黃大年了。因為他的內心唯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快速提升祖國科研的單純想法和目標。他是用生命在撰寫自己的心願。

廣袤的星空中滑落了一顆璀璨的科研之星,唯有記住他的精神,努力工作,也許才不愧於我們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

黃大年科研工作簡介:

隨著人類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一些處在地表淺層的礦藏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問題,但是埋藏在地層的深部資源卻大有潛力可挖。從理論上講,地球內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佈在從地表到地下1萬米,目前世界先進水準勘探開採深度已達2500米至4000米,而我國大多小於500米,向地球深部進軍成為我國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

而挖掘我國的礦產資源潛力,提高深地探測能力,向深地要資源,都迫切需要高精度的探測儀器裝備。我國以前地球物理的儀器基本都是從國外進口的,但是國外高精度的儀器對我國是封鎖的。

在這些探測儀器當中,最關鍵的是航空重力梯度儀,它歷來是探測裝備領域的制高點之一。它可以反映地下密度突變引起的重力異常中的變化,是傳統重力儀的升級版。它的探測精度非常高,可以探測出海面下幾百米深度內,一輛卡車大小的目標,並且效率也很高,不受地形限制,一天就可以完成傳統方法幾個月的工作量,這種裝備對資源探測和國土安全意義重大。

航空重力梯度儀的研製非常複雜,牽扯到材料、機械、電子、軟體、大資料等眾多交叉學科,僅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對這種裝備的研製就投入了十多億美元。以前我國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論上,沒有研發整套裝備的能力。

2009年,黃大年回國後,這一切才有了轉機。7年後,我國已經自主研製出了航空重力梯度儀,這個儀器背後的人就是黃大年。

黃大年其他工作成績單:

地面電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製取得顯著成果,為產業化和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基礎;

固定翼無人機航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製成功,填補了國內無人機大面積探測的技術空白;

國內首台萬米大陸科學鑽探鑽機“地殼一號”在大慶油田投入工作,我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後第三個擁有這項裝備和技術的國家;

建成首個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野外實驗與示範基地”,為規範管理儀器裝備研發和引進程式提供了驗證基地……

這些成果為實施國家地球探測計畫積累了人才和技術經驗,全面提高了我國在地球深部探測重型裝備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加速了我國地球深部探測進程。

回國7年,黃大年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出差。“白天開會、洽談、輔導學生,到了晚上別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因此人送綽號‘拼命黃郎’。計程車司機劉國秋對黃大年印象很深,因為黃大年經常坐的航班是CZ6180,這是晚上11點從北京起飛的航班,淩晨1點左右抵達長春。這是從北京到長春的最晚的一趟飛機。

第三、作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他的身上沒有一點架子,愛祖國、愛人民,培養科研後備人才,他捧出的是一顆樸素無華的心。

他可以放下身段擔任本科班的班主任,還可以自討腰包給全班學生買電腦、給學生交學費。

在他這裡沒有出身背景好壞之分。學生馬國慶和李麗麗家在農村,黃大年看好他們的專業潛質,創造各種機會送他們學習英語、參加國際交流。兩人談了戀愛,他幫他們爭取留校。畢業結婚,又幫他們張羅租房。

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他還記掛自己團隊裡的姚永明參評副教授,硬是用顫抖的手,寫下一段歪歪扭扭的推薦語。

在他這裡沒有關係鐵還是不鐵之分,只有國家利益。”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深探專案,黃大年回國不久便出任該專案第九分項的首席專家。第九專案斥資逾3億元。自認為和他關係不錯的專家找來,想替某研究機構“拉點兒經費”,他一句“我沒有對手、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直接把對方“噎個半死”。

他還從國外引入一套線上管理系統,把技術任務分解到每月、每週甚至每天。每晚11點他必登錄檢查,誰偷懶、誰落後,軟體一開,一清二楚。一遇到科研團隊裡有人不努力,他就開罵,甚至砸手機,“我們拿了這麼多納稅人的錢,怎麼如此草草了事呢?!”

他離去後,同事和學生一直沉浸在無限的傷痛中。

題後:

雖然心懷敬佩之情,但是我情願他放緩點前進的腳步,停下來歇一歇,不要英年離世,可以再為祖國幾十年,為祖國再培養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他分明就是勞累而亡。但是我後來想想,如果能夠說服他放緩步伐,不要那麼急迫,那麼拼命,那麼這樣的科學家,或許就不是黃大年了。因為他的內心唯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快速提升祖國科研的單純想法和目標。他是用生命在撰寫自己的心願。

廣袤的星空中滑落了一顆璀璨的科研之星,唯有記住他的精神,努力工作,也許才不愧於我們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

黃大年科研工作簡介:

隨著人類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一些處在地表淺層的礦藏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問題,但是埋藏在地層的深部資源卻大有潛力可挖。從理論上講,地球內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佈在從地表到地下1萬米,目前世界先進水準勘探開採深度已達2500米至4000米,而我國大多小於500米,向地球深部進軍成為我國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

而挖掘我國的礦產資源潛力,提高深地探測能力,向深地要資源,都迫切需要高精度的探測儀器裝備。我國以前地球物理的儀器基本都是從國外進口的,但是國外高精度的儀器對我國是封鎖的。

在這些探測儀器當中,最關鍵的是航空重力梯度儀,它歷來是探測裝備領域的制高點之一。它可以反映地下密度突變引起的重力異常中的變化,是傳統重力儀的升級版。它的探測精度非常高,可以探測出海面下幾百米深度內,一輛卡車大小的目標,並且效率也很高,不受地形限制,一天就可以完成傳統方法幾個月的工作量,這種裝備對資源探測和國土安全意義重大。

航空重力梯度儀的研製非常複雜,牽扯到材料、機械、電子、軟體、大資料等眾多交叉學科,僅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對這種裝備的研製就投入了十多億美元。以前我國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論上,沒有研發整套裝備的能力。

2009年,黃大年回國後,這一切才有了轉機。7年後,我國已經自主研製出了航空重力梯度儀,這個儀器背後的人就是黃大年。

黃大年其他工作成績單:

地面電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製取得顯著成果,為產業化和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基礎;

固定翼無人機航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製成功,填補了國內無人機大面積探測的技術空白;

國內首台萬米大陸科學鑽探鑽機“地殼一號”在大慶油田投入工作,我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後第三個擁有這項裝備和技術的國家;

建成首個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野外實驗與示範基地”,為規範管理儀器裝備研發和引進程式提供了驗證基地……

這些成果為實施國家地球探測計畫積累了人才和技術經驗,全面提高了我國在地球深部探測重型裝備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加速了我國地球深部探測進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