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這款全球最邪惡、最醜陋直升機,造了2000架,正在升級延壽

米-24是前蘇聯米里直升機設計局研製的蘇聯第一代武裝直升機, 北約給予的綽號是“母鹿”。 該機1973年開始裝備部隊, 中歐有5個國家裝備了米-24,

分別是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波蘭和斯洛維尼亞, 如今這5國已經棄蘇(俄)從美, 成了北約成員國。

米-24一共發展了A、B、C、D、E、F六種型號, 生產了大約2000架。 如今捷克、匈牙利、波蘭和斯洛維尼亞四國, 正計畫對這款世界上最醜陋、最邪惡的直升機進行升級。

北約四國的“母鹿”升級計畫

在冷戰時期, 北約國家的陸軍和空軍都曾花費數千小時用於掌握如何應對米-24這種令人生畏的武裝直升機, 並全方位地研究這種直升機的性能和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 米-24天生就是一種“炮艇”, 但往往由於被不正確地使用而限制了其威力的發揮。

目前, 5個新北約國家都擁有米-24, 他們分別是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波蘭和斯洛維尼亞。 其中後四國正計畫對款“邪惡”的直升機進行升級, 以增強它的火力及任務靈活性。

時至今日, 在全球範圍內仍有數百架米-24“母鹿”在多國軍中服役, 因此進行升級工作的市場潛力很大、效益可觀。 正因為如此, 很多俄羅斯以外的公司也都瞄準了這一商機, 計畫參與到直升機的升級工作中來。

當然, 絕大多數是對包括航電系統及武器系統在內的機內設備進行升級, 而對其機身結構並未進行重大改變。 俄羅斯方面對外國公司在未經原生產商授權的情況下改進米-24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 並聲稱這一舉動有損俄羅斯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名聲, 同時也嚴重侵害了俄羅斯的智慧財產權。

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維尼亞四國軍隊中, 共有141架米-24尚在服役, 其中的大約115架將按照與北約完全相容的標準進行升級。 在進行性能升級工作的同時, 還有壽命延長計畫, 經改進的米-24“母鹿”預計在2025年間內都將在軍中服役。 歐洲四國有可能將這種改進方案提供給克羅埃西亞及擁有大量“母鹿”直升機的烏克蘭。

由於保加利亞在最近也加入了歐盟, 所以該國也極有可能會被邀請加入“母鹿”升級計畫中來。

用北約標準升級蘇式武器

“母鹿”升級計畫最終確定由波蘭國防部總負責。 波蘭國防部將會與米-24的俄羅斯原研製單位展開密切合作, 其中就包括負責管理“母鹿”技術檔的米里直升機設計局,

以及目前的主生產商——羅斯托夫直升機工廠。 包括英國BAE系統公司及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等在內的另外5家公司也參與到了“母鹿”升級計畫中。

據估計, 首架原型機的改進需耗資1000~1500萬美元, 而在進入批量改進階段之後, 單架成本會降至500萬美元左右。 雖然經改進之後, 各國“母鹿”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差別, 但由於選用了高度模組化設計的升級結構方案, 各機型之間的通用性大概保證在70%左右。

升級計畫首先選擇了一架波蘭的米-24V作為樣機, 試飛工作會在一年後進行。 用於升級的各元件一旦通過測試定型, 可能在各國境內都將建立改裝生產線。 經過全方位比較, 英國BAE系統公司的航電系統與以色列拉斐爾公司設計的Spike-LR導彈的完美結合, 被認為是最強有力的組合。發動機和旋翼槳葉會採用俄羅斯羅斯托夫工廠研發的產品。

根據以往的慣例,北約方面反對其成員國使用由俄羅斯研製的武器系統。但由於新成員國軍中裝備了大量俄制裝備,北約已經認識到這種反對已經無濟於事,因此切實地向這些成員國強調武器裝備必須保持與北約標準相容。捷克在1999年加入歐盟後,還于2001年向俄羅斯定購了6架新式的米-24,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被認為是開創了“新北約”採購俄羅斯裝備的先例。

兩場戰爭後,俄改進“母鹿”

通過阿富汗戰爭(1979-1989年)和車臣戰爭(1994-2000年),俄羅斯認識到米-24直升機自身存在著很多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問題表現在夜間作戰能力不足。為彌補這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米里設計局和羅斯托夫工廠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改進方案,並由米里設計局最先設計出了經改進的米-24M(其出口型稱為米-35M)。

有趣的是,米-24作為第一種擁有可收放式起落架的武裝直升機,其改進型米-24M卻取消了這種裝置,取而代之的是帶有液壓緩衝支柱的固定式起落架。由於取消了複雜的收放系統,使得機身重量減輕,這也就是該項改進的最大意義。

另外,短翼的翼展也縮短了,這也使得機身重量得以部分減輕。米-24短翼不僅可被作為掛載武器之用,而且在前飛狀態下它還能產生一定的升力,起到了為旋翼助力的作用。由於改進型米-24M安裝了為米-28設計的複合材料旋翼槳葉,這就部分彌補了因短翼翼展減少而帶來的空氣動力損失,使機身整體的空氣動力特性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另外,機上還加裝了夜視和目標追蹤吊艙,並採用了更為合理的座艙佈局設計。除此之外,米-24M上還安裝了23毫米口徑的新型航炮及經改進的旋轉式炮塔。

不幸的是,這個改進方案不僅終因造價過高而未被俄羅斯軍方採用,而且在國際出口市場上也未能打開銷路。其最後結果是就採用一系列折中的方案,分階段地對米-24進行升級。那些早期改進的米-24上裝有“颮”式光電瞄準具,同時還掛載有AT-16“旋風”半主動鐳射制導反坦克導彈。“颮”式瞄準具包括一個高解析度電視攝像頭,它可將圖像放大23倍,並鎖定12公里以外的目標,而“旋風”反坦克導彈的射程大概在10公里左右。

俄廠家推出專用的升級套件

羅斯托夫工廠作為米-24系列直升機的主要生產商,目前不僅為滿足國際市場需求而生產米-35系列直升機,同時還正在不斷地為國內外客戶將現有米-24(米-35)直升機升級為米-24M(米-35M)型。

米-35M最早在西方公開亮相是在2001年的巴黎航展上,當時安裝在機上的還只是最大功率為1640千瓦的TV3-117發動機,而並沒安裝由羅斯托夫工廠生產的VK-2500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在2001年1月才獲得生產許可,其最大功率達1790千瓦。

米-24直升機上的所有光電式系統被統稱為KNEI-24,其俄文意思是“米-24系列直升機綜合導航和電子指示系統”。在座艙內,該系統包括3個分別為飛行員和武器系統操作員提供情報及狀態顯示的20×15英寸的多功能顯示器(其中飛行員兩個,武器系統操作員一個),即使是在強光下它們仍能保證清晰顯示。在顯示器上不僅可以將導航及武器系統資訊層疊顯示在電視或紅外圖像上,而且還可以根據任務的需要顯示單色圖像。

在經升級的米-24直升機上可選裝由法國生產的30毫米航炮,這種航炮的作戰效能與俄制23毫米口徑大致相當,但其重量只及後者的一半。此外,頭盔瞄準系統及夜視鏡也是升級計畫中的重要內容。作為米-35M升級計畫的最主要內容便是使其實現與北約武器的相容,能夠掛載俄羅斯、法國、義大利等國的武器系統。

就在進行米-35M改進的同時,米里設計局同時還在不斷地進行著一系列相對來說更為隱蔽、規模也更小的升級計畫,這些升級後的直升機均有各自新的編號。一些以前修理蘇-17、蘇-25等固定翼飛機的專家,現在也開始學習米-24的升級。

俄羅斯改造版

以色列、南非也加入改裝行列

與此同時,一些西方的專業人士逐漸發現了米-24升級的市場潛力。烏茲別克斯坦空軍12架米-24的升級就與法國的反坦克導彈有關,這些升級專案還包括一個帶夜視功能的座艙和為飛行員及射手提供的多功能彩色顯示幕。

以色列的公司近年來也一直致力於研究源產於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飛機和直升機。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塔曼分部研製的“任務24”的升級元件,已經成功地升級了印度空軍的25架米-35D攻擊直升機。其中的航電是在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塔曼分部直升機多工靜載荷光電系統的基礎上開發的,並集成了機載任務電腦、紅外前視儀的顯示幕、和一個目標自動跟蹤器,這些系統都可以與原有的AT-6反坦克導彈配合使用,同時也可選裝以色列的“陣風”導彈。

日前,米-24家族的升級改造不僅僅在俄羅斯和歐洲的一些公司進行,位於南非米德蘭迪的先進技術工程公司,也在進行著一項對“母鹿”有顯著改進的升級計畫。南非公司目前為米-24制定了兩個主要的升級標準——“超級母鹿II”和“超級母鹿III”。這兩種機型的升級重點是綜合數位式航電單元和武器系統,通過改進後的“超級母鹿III”作戰效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

據推測,目前阿爾及利亞與南非公司簽訂了總共40架“母鹿”直升機的升級合同。除阿爾及利亞外,南非公司還為其他客戶提供過“超級母鹿III” 的小批量升級。經過改進的的“超級母鹿III” 將在外形上與改型前有較大區別,其中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採用了加長機頭的設計,裡面裝有炮塔,雙重裝彈的20毫米口徑F-2航炮,同時配有一個用夾板固定的裝彈量為840發炮彈的彈藥箱。

經過世界各國不懈努力的升級改造,“母鹿”這架“空中坦克”將繼續在世界軍事舞臺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俄羅斯改造版

被認為是最強有力的組合。發動機和旋翼槳葉會採用俄羅斯羅斯托夫工廠研發的產品。

根據以往的慣例,北約方面反對其成員國使用由俄羅斯研製的武器系統。但由於新成員國軍中裝備了大量俄制裝備,北約已經認識到這種反對已經無濟於事,因此切實地向這些成員國強調武器裝備必須保持與北約標準相容。捷克在1999年加入歐盟後,還于2001年向俄羅斯定購了6架新式的米-24,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被認為是開創了“新北約”採購俄羅斯裝備的先例。

兩場戰爭後,俄改進“母鹿”

通過阿富汗戰爭(1979-1989年)和車臣戰爭(1994-2000年),俄羅斯認識到米-24直升機自身存在著很多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問題表現在夜間作戰能力不足。為彌補這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米里設計局和羅斯托夫工廠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改進方案,並由米里設計局最先設計出了經改進的米-24M(其出口型稱為米-35M)。

有趣的是,米-24作為第一種擁有可收放式起落架的武裝直升機,其改進型米-24M卻取消了這種裝置,取而代之的是帶有液壓緩衝支柱的固定式起落架。由於取消了複雜的收放系統,使得機身重量減輕,這也就是該項改進的最大意義。

另外,短翼的翼展也縮短了,這也使得機身重量得以部分減輕。米-24短翼不僅可被作為掛載武器之用,而且在前飛狀態下它還能產生一定的升力,起到了為旋翼助力的作用。由於改進型米-24M安裝了為米-28設計的複合材料旋翼槳葉,這就部分彌補了因短翼翼展減少而帶來的空氣動力損失,使機身整體的空氣動力特性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另外,機上還加裝了夜視和目標追蹤吊艙,並採用了更為合理的座艙佈局設計。除此之外,米-24M上還安裝了23毫米口徑的新型航炮及經改進的旋轉式炮塔。

不幸的是,這個改進方案不僅終因造價過高而未被俄羅斯軍方採用,而且在國際出口市場上也未能打開銷路。其最後結果是就採用一系列折中的方案,分階段地對米-24進行升級。那些早期改進的米-24上裝有“颮”式光電瞄準具,同時還掛載有AT-16“旋風”半主動鐳射制導反坦克導彈。“颮”式瞄準具包括一個高解析度電視攝像頭,它可將圖像放大23倍,並鎖定12公里以外的目標,而“旋風”反坦克導彈的射程大概在10公里左右。

俄廠家推出專用的升級套件

羅斯托夫工廠作為米-24系列直升機的主要生產商,目前不僅為滿足國際市場需求而生產米-35系列直升機,同時還正在不斷地為國內外客戶將現有米-24(米-35)直升機升級為米-24M(米-35M)型。

米-35M最早在西方公開亮相是在2001年的巴黎航展上,當時安裝在機上的還只是最大功率為1640千瓦的TV3-117發動機,而並沒安裝由羅斯托夫工廠生產的VK-2500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在2001年1月才獲得生產許可,其最大功率達1790千瓦。

米-24直升機上的所有光電式系統被統稱為KNEI-24,其俄文意思是“米-24系列直升機綜合導航和電子指示系統”。在座艙內,該系統包括3個分別為飛行員和武器系統操作員提供情報及狀態顯示的20×15英寸的多功能顯示器(其中飛行員兩個,武器系統操作員一個),即使是在強光下它們仍能保證清晰顯示。在顯示器上不僅可以將導航及武器系統資訊層疊顯示在電視或紅外圖像上,而且還可以根據任務的需要顯示單色圖像。

在經升級的米-24直升機上可選裝由法國生產的30毫米航炮,這種航炮的作戰效能與俄制23毫米口徑大致相當,但其重量只及後者的一半。此外,頭盔瞄準系統及夜視鏡也是升級計畫中的重要內容。作為米-35M升級計畫的最主要內容便是使其實現與北約武器的相容,能夠掛載俄羅斯、法國、義大利等國的武器系統。

就在進行米-35M改進的同時,米里設計局同時還在不斷地進行著一系列相對來說更為隱蔽、規模也更小的升級計畫,這些升級後的直升機均有各自新的編號。一些以前修理蘇-17、蘇-25等固定翼飛機的專家,現在也開始學習米-24的升級。

俄羅斯改造版

以色列、南非也加入改裝行列

與此同時,一些西方的專業人士逐漸發現了米-24升級的市場潛力。烏茲別克斯坦空軍12架米-24的升級就與法國的反坦克導彈有關,這些升級專案還包括一個帶夜視功能的座艙和為飛行員及射手提供的多功能彩色顯示幕。

以色列的公司近年來也一直致力於研究源產於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飛機和直升機。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塔曼分部研製的“任務24”的升級元件,已經成功地升級了印度空軍的25架米-35D攻擊直升機。其中的航電是在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塔曼分部直升機多工靜載荷光電系統的基礎上開發的,並集成了機載任務電腦、紅外前視儀的顯示幕、和一個目標自動跟蹤器,這些系統都可以與原有的AT-6反坦克導彈配合使用,同時也可選裝以色列的“陣風”導彈。

日前,米-24家族的升級改造不僅僅在俄羅斯和歐洲的一些公司進行,位於南非米德蘭迪的先進技術工程公司,也在進行著一項對“母鹿”有顯著改進的升級計畫。南非公司目前為米-24制定了兩個主要的升級標準——“超級母鹿II”和“超級母鹿III”。這兩種機型的升級重點是綜合數位式航電單元和武器系統,通過改進後的“超級母鹿III”作戰效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

據推測,目前阿爾及利亞與南非公司簽訂了總共40架“母鹿”直升機的升級合同。除阿爾及利亞外,南非公司還為其他客戶提供過“超級母鹿III” 的小批量升級。經過改進的的“超級母鹿III” 將在外形上與改型前有較大區別,其中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採用了加長機頭的設計,裡面裝有炮塔,雙重裝彈的20毫米口徑F-2航炮,同時配有一個用夾板固定的裝彈量為840發炮彈的彈藥箱。

經過世界各國不懈努力的升級改造,“母鹿”這架“空中坦克”將繼續在世界軍事舞臺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俄羅斯改造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