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費德勒奪冠,這不科學啊

羅傑·費德勒拿下了澳網。 拉斐爾·納達爾拿下了法網。 羅傑·費德勒拿下了溫網……這是2006年的故事。 他們倆統治世界。

今年是2017年。 已經11年過去了。

“費德勒剛一個單反斜線, 將時間給破發了, 於是他3比0贏下了時間。 ”

嗯, 就該這樣說。

羅傑·費德勒拿下了2017年的溫網。 東方IC 圖

今年澳網之前, 羅傑·費德勒是個活的傳奇。 每個人都讚美他, 敬仰他, 說他是完美的。 但世界提到他, 主要是談論他2003-2010年的統治。 談論他完美的技巧, 談論他雍容華美的一切。

回到2011年, 他的確已經顯得……有點老了。

2010年之後, 很明顯的一點是:他的體能, 他的力量, 他的狀態穩定性, 他遇到力量型對手時的不適, 都開始成為他的弱點。

2011年他最低潮時, 隨著體力下降, 他的回球不再銳利, 切削不再刁鑽, 單反也無法致命。 他只能靠日益爐火純青的正手平擊上旋、控制比賽的智慧和薩芬所謂“哪怕他不在狀態, 依然能想辦法獲勝”的天生比賽感覺,

來贏下勝利。

2011年底, 教練安納孔在迪拜為他整理出了新訓練法:一邊度假, 一邊每天花兩到四小時練擊球的節奏。

2012年輸掉年終總決賽後, 被問到2013年的規劃時, 他說:“我沒有固定的目標。 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休息。 ”

然後, 到2017年, 忽然之間, 他又回來了。

跟他競逐的人跑不動了, 他卻還活躍著?

羅傑·費德勒參加2017年澳網。 視覺中國 資料

前兩天在溫網上輸給費德勒後, 伯蒂奇讚美了半天。 他說費德勒一點都沒老啊, 費德勒一點都不像36歲啊。 他說羅傑根本不給對手半點節奏, 他說羅傑幾乎沒有任何失誤, 總是控制著比賽。

他偶爾還是會顯出疲倦。 比如, 決賽對西裡奇, 比賽開始他就有雙誤, 第四局就面對破發點。

但西裡奇一個回球失手後, 費德勒的發球連得17分。 然後就奪下了溫網——一盤都沒丟, 完美。 西裡奇說, “我盡力了。 ”

當然, 2017年溫網, 其他三大天王都提前退賽。 包括西裡奇在決賽, 身體狀態也不對。 但回頭想一想, 費德勒比他們還要老, 也從來沒有能發展出如納達爾般的超級賽亞人肌肉。

如果拼身體, 他該是劣勢最大的。 為什麼最後, 是他贏了呢?

未必是他擊敗了所有對手, 而是, 十幾年, 他又熬贏了所有對手。

2015年的澳網上, 費德勒慶祝職業生涯第1000次獲勝。 視覺中國 資料

費德勒在做一些前無古人的事情:從來沒有人在將要36歲時一盤不丟地拿到溫網。

從來沒有人在2003和2017年分別拿到大滿貫:這十四年間, 這項運動簡直已經變了另一個樣子, 而他適應了下來。

最奇妙的是, 他打的幾乎是一種有別於時代的網球。 在這個前所未有注重防守的時代, 他還是在打著最有攻擊性的網球:靠多樣的擊球, 靠各色挑戰技術極限的進攻。

最偉大的運動員大多如此。 天賦是消耗品, 會隨著時間流逝;他們會想盡辦法, 用熱愛做動力, 去跟時間換取一些東西——技巧、經驗、智慧——來抵抗時間的流逝。

但多少巨星老了之後, 會沉穩, 會多少屈從於時代。 而費德勒呢?天曉得。

2017年, 他真的是又重新找到了網球的樂趣。 對西裡奇決賽第二盤第五局, 西裡奇發球, 費德勒在底線中路, 用他招牌的單反,直接接回球打出一個斜線穿越。

這是全場比賽的一個縮影:這個球不科學,這個球是怎麼打出來的,沒有人會這麼氣定神閑地玩,只有他。

但他打出來,就沒人會詫異——因為他是羅傑·費德勒。

2006年,費德勒拿到了他第四個溫網,那時他和納達爾都還頭髮旺盛。視覺中國 資料

2006年7月,費德勒拿到了他第四個溫網,第八個大滿貫。11年後,他剪掉了毛茸茸的頭髮,是四個孩子的爸爸。

四個孩子看著爸爸拿到自己第19個大滿貫。“他們還不知道這裡發生了什麼。他們就覺得球場很美,場面很好。”費德勒說。

是的,應該有人跟費德勒的孩子們解釋一下:你們的爸爸有多偉大,你們知道嗎?

但很難跟孩子們解釋清楚啊。因為我們用盡了所有形容詞,還是無法形容這種感覺:

你統治了一項運動;你與你的老對手導演了有史以來技藝的最高峰;你擁有最完美的職業生涯;你打出了史上最傳奇的對決;你們對抗住了其他天才的衝擊;你們老了之後依然神奇地統治著世界……

這不科學。這反自然規律。這沒有任何先例。

怎麼會有球員的職業生涯可以做到這種地步?這種技藝、心態、身體的完美協調,這種電影都不敢編的情節。

2017年1月29日,澳大利亞,2017澳網男單決賽,頒獎典禮舉行。費德勒舉杯。視覺中國 資料

網球是一種一對一的運動。擊敗一個對手,再擊敗一個對手,贏到最後的那個人捧杯。

但時間拉長到十幾年的尺度,網球還是一種自我修煉。美國人當年吐槽羅迪克,“他就是不肯像桑普拉斯似的每天練八個小時,更樂意跟他女朋友去吃牛排”。就是如此。

對自己生涯的規劃,管理自己的身體與技藝,將自己調整成一台持續贏球的機器,這比贏一兩個大滿貫更費神。

上個月法網,我有幸訪問克雷特加時,他說,現在的網球變得如此不同,如此考驗運動能力,如此注重防守和體能,球員們務必使自己完美,務必犧牲一點獨特風格來讓自己無懈可擊。這是老一輩球員們無法想像的。

但他又說,老球員們依然有價值,所以貝克爾啦、他自己啦,出來給穆雷小德們做做指導,還是有意義的。因為他們經歷過生涯的一切起伏,所以知道一個真正的秘密:

“網球生涯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啊。”

我認為,從此之後應該創立一個新動詞。在形容一個人將一種運動打到極致,獨自在最高峰描繪這項運動的一切可能時,就不要再用“他統治了這項運動”、“他是這項運動的王者”了。

我們應該說:“他費德勒了這項運動,他把這個項目費德勒了。”

用他招牌的單反,直接接回球打出一個斜線穿越。

這是全場比賽的一個縮影:這個球不科學,這個球是怎麼打出來的,沒有人會這麼氣定神閑地玩,只有他。

但他打出來,就沒人會詫異——因為他是羅傑·費德勒。

2006年,費德勒拿到了他第四個溫網,那時他和納達爾都還頭髮旺盛。視覺中國 資料

2006年7月,費德勒拿到了他第四個溫網,第八個大滿貫。11年後,他剪掉了毛茸茸的頭髮,是四個孩子的爸爸。

四個孩子看著爸爸拿到自己第19個大滿貫。“他們還不知道這裡發生了什麼。他們就覺得球場很美,場面很好。”費德勒說。

是的,應該有人跟費德勒的孩子們解釋一下:你們的爸爸有多偉大,你們知道嗎?

但很難跟孩子們解釋清楚啊。因為我們用盡了所有形容詞,還是無法形容這種感覺:

你統治了一項運動;你與你的老對手導演了有史以來技藝的最高峰;你擁有最完美的職業生涯;你打出了史上最傳奇的對決;你們對抗住了其他天才的衝擊;你們老了之後依然神奇地統治著世界……

這不科學。這反自然規律。這沒有任何先例。

怎麼會有球員的職業生涯可以做到這種地步?這種技藝、心態、身體的完美協調,這種電影都不敢編的情節。

2017年1月29日,澳大利亞,2017澳網男單決賽,頒獎典禮舉行。費德勒舉杯。視覺中國 資料

網球是一種一對一的運動。擊敗一個對手,再擊敗一個對手,贏到最後的那個人捧杯。

但時間拉長到十幾年的尺度,網球還是一種自我修煉。美國人當年吐槽羅迪克,“他就是不肯像桑普拉斯似的每天練八個小時,更樂意跟他女朋友去吃牛排”。就是如此。

對自己生涯的規劃,管理自己的身體與技藝,將自己調整成一台持續贏球的機器,這比贏一兩個大滿貫更費神。

上個月法網,我有幸訪問克雷特加時,他說,現在的網球變得如此不同,如此考驗運動能力,如此注重防守和體能,球員們務必使自己完美,務必犧牲一點獨特風格來讓自己無懈可擊。這是老一輩球員們無法想像的。

但他又說,老球員們依然有價值,所以貝克爾啦、他自己啦,出來給穆雷小德們做做指導,還是有意義的。因為他們經歷過生涯的一切起伏,所以知道一個真正的秘密:

“網球生涯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啊。”

我認為,從此之後應該創立一個新動詞。在形容一個人將一種運動打到極致,獨自在最高峰描繪這項運動的一切可能時,就不要再用“他統治了這項運動”、“他是這項運動的王者”了。

我們應該說:“他費德勒了這項運動,他把這個項目費德勒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