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香港回歸二十年 尋根萬里行|馴鹿人家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港澳節目中心聯合採訪團

央廣網北京7月17日消息 據《風行港澳》報導, 近日, 《香港回歸二十年尋根萬里行》港澳媒體聯合採訪團再次穿越大興安嶺, 從呼倫貝爾前往根河, 採訪當地一戶鄂溫克族獵民。

當地獵民屬於遊牧民族, 以圈養馴鹿和狩獵野獸為生, 獵民生活異常艱苦及單調, 年輕一代更在成年後不願回去守山, 不但純正的鄂溫克族人逐漸減少, 獵民」的傳統可能也在在數十年後消失, 採訪團不僅是報導他們, 同時也是在記錄他們。

採訪團驅車24公里進入大興安嶺亞熱帶針葉林區的深處, 來到在森林放牧狩獵數十年的老翟大哥及柳霞大姐家。

柳霞是土生土長及擁有純正血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族人, 敖魯古雅使鹿鄂溫克族除有鄂溫克族以外, 還包括達斡爾族和鄂倫春族, 分佈在東北亞俄羅斯、蒙古、內蒙古和黑龍江等地, 總數約3萬人。

其中在中國境內的鄂溫克族為中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 大約300年前從黑龍江北岸遷徙到內蒙古和黑龍江, 並逐漸以大興安嶺作為根據地及放養馴鹿為生。 由於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與其他民族的人通婚, 因此擁有純正血統的人數並不多, 數量僅30人左右。

大興安嶺深處馴鹿人家簡陋的環境

中央電臺、港澳媒體記錄馴鹿人柳霞的故事

柳霞介紹,即便是在夏天,大興安嶺深山地區晚上的溫度亦可能降至零下4度左右,獵民一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柳霞一家圈養了40多隻鹿,他和老翟通常以鹿茸和山下的商戶兌換食物,而老翟還會上山狩獵。

生活取暖就靠劈柴

馴鹿

由於山林不及草原的視線開闊,鹿群白天會被放出去在山間尋找鮮嫩的地衣、苔蘚等食物,獵民要在晚上將鹿群趕回鹿圈必須鳴鑼,依靠聲音的穿透力來召喚鹿群。

老翟平時也會攜工具上山開路,以便狩獵和在馴鹿走失時進山尋找;山上的生活異常艱苦和單調,深山老林的環境令獵民普遍比較壓抑,除了喝酒以外,被激發的藝術家氣質也令他們經常會畫出美麗的畫、作出優美的詩歌。

柳霞的媽媽巴拉傑依編寫了一本名為《馴鹿角上的彩帶》,當中就講述了傳統鄂溫克獵民的故事;而另一本由採訪團顧問顧磊的哥哥顧桃《憂傷的馴鹿國》以他早期探訪獵民的日記、感受出發,深度介紹了鄂溫克獵民。

港澳媒體走在大興安嶺深處,感受著原始獵民的生活,用心記錄這一刻:

澳門記者挑燈寫稿

澳門記者張金加

澳門記者鄭偉鑫

 

領隊顧磊、楊坤和柳霞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港澳中心副主任諸雄潮,望著馴鹿,望著獵民,寫下了深情的詩篇

《眼睛》

諸雄潮

有一片淺黃的葉子正在跳舞

終於凝結成永恆的雲露

霧氣蒸騰我的眼睛被迷住

再也看不清來時和遠方的路

還有人心和世人的面目

我們在根河的林中失散

四周只有不能言語的樹木

派遣的馴鹿也只帶回一雙眼睛

迷茫而無法閱讀

敖魯古雅

敖魯古雅

我只聽到你微弱的聲音和夜哭

而這聲音也將被森林淹沒

快引來聖潔的天水吧

讓我化開眼前的煙霧

我願是阿龍山裡最後一隻小鹿

我不哭

2017年7月14日

朗誦 馬睿

香港商報全篇幅報導

澳門濠江日報報導

香港大學生陳紫情的日記-2017年7月10日

車隊深入到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深處,往薩滿的家方向進發。到達目的地時已是艷陽高照。

和牧民坐在廣闊的大草原上,欣賞著美麗的風景,他們高興的時候張開雙手高歌一曲。這就是在蒙古草原上牧民的宴會,既自由開放又親近自己的宴會。

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空曠的草原上野餐,躺在地上,抬頭一看是一片很有層次感的天空,白得發亮的浮雲正順著草原的風飄浮。在這個環境中,彷彿使時間流逝變得很慢。在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很難體會到這樣的感受。

因為很少有如此多人來拜訪,牧民高興起來,放開嗓子唱起草原的民歌,雄亮透澈的歌聲穿透人心,氣氛也因此高漲起來。薩滿特地為我們演示了一次薩滿教的潔淨身心,驅邪祈福的儀式。奶奶也高興起來了,為我束起了五股辮。

牧民熱情的招待下,為我們蒸了一籠又一籠的羊肉包子,裡面滿滿的是喜悅和愛心,非常好吃。在這熱鬧高興的宴會中,時間又彷彿不夠用了。

這次的草原之旅,深刻地體會牧民純樸自然的文化。偶爾停下腳步,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感受一下自然的風光,有何不可?有花堪折直需折,莫待無花空折技,待人類把這片大陸都開發了,破壞了,就再也看不到這麼漂亮的自然美景了。

大興安嶺深處馴鹿人家簡陋的環境

中央電臺、港澳媒體記錄馴鹿人柳霞的故事

柳霞介紹,即便是在夏天,大興安嶺深山地區晚上的溫度亦可能降至零下4度左右,獵民一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柳霞一家圈養了40多隻鹿,他和老翟通常以鹿茸和山下的商戶兌換食物,而老翟還會上山狩獵。

生活取暖就靠劈柴

馴鹿

由於山林不及草原的視線開闊,鹿群白天會被放出去在山間尋找鮮嫩的地衣、苔蘚等食物,獵民要在晚上將鹿群趕回鹿圈必須鳴鑼,依靠聲音的穿透力來召喚鹿群。

老翟平時也會攜工具上山開路,以便狩獵和在馴鹿走失時進山尋找;山上的生活異常艱苦和單調,深山老林的環境令獵民普遍比較壓抑,除了喝酒以外,被激發的藝術家氣質也令他們經常會畫出美麗的畫、作出優美的詩歌。

柳霞的媽媽巴拉傑依編寫了一本名為《馴鹿角上的彩帶》,當中就講述了傳統鄂溫克獵民的故事;而另一本由採訪團顧問顧磊的哥哥顧桃《憂傷的馴鹿國》以他早期探訪獵民的日記、感受出發,深度介紹了鄂溫克獵民。

港澳媒體走在大興安嶺深處,感受著原始獵民的生活,用心記錄這一刻:

澳門記者挑燈寫稿

澳門記者張金加

澳門記者鄭偉鑫

 

領隊顧磊、楊坤和柳霞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港澳中心副主任諸雄潮,望著馴鹿,望著獵民,寫下了深情的詩篇

《眼睛》

諸雄潮

有一片淺黃的葉子正在跳舞

終於凝結成永恆的雲露

霧氣蒸騰我的眼睛被迷住

再也看不清來時和遠方的路

還有人心和世人的面目

我們在根河的林中失散

四周只有不能言語的樹木

派遣的馴鹿也只帶回一雙眼睛

迷茫而無法閱讀

敖魯古雅

敖魯古雅

我只聽到你微弱的聲音和夜哭

而這聲音也將被森林淹沒

快引來聖潔的天水吧

讓我化開眼前的煙霧

我願是阿龍山裡最後一隻小鹿

我不哭

2017年7月14日

朗誦 馬睿

香港商報全篇幅報導

澳門濠江日報報導

香港大學生陳紫情的日記-2017年7月10日

車隊深入到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深處,往薩滿的家方向進發。到達目的地時已是艷陽高照。

和牧民坐在廣闊的大草原上,欣賞著美麗的風景,他們高興的時候張開雙手高歌一曲。這就是在蒙古草原上牧民的宴會,既自由開放又親近自己的宴會。

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空曠的草原上野餐,躺在地上,抬頭一看是一片很有層次感的天空,白得發亮的浮雲正順著草原的風飄浮。在這個環境中,彷彿使時間流逝變得很慢。在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很難體會到這樣的感受。

因為很少有如此多人來拜訪,牧民高興起來,放開嗓子唱起草原的民歌,雄亮透澈的歌聲穿透人心,氣氛也因此高漲起來。薩滿特地為我們演示了一次薩滿教的潔淨身心,驅邪祈福的儀式。奶奶也高興起來了,為我束起了五股辮。

牧民熱情的招待下,為我們蒸了一籠又一籠的羊肉包子,裡面滿滿的是喜悅和愛心,非常好吃。在這熱鬧高興的宴會中,時間又彷彿不夠用了。

這次的草原之旅,深刻地體會牧民純樸自然的文化。偶爾停下腳步,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感受一下自然的風光,有何不可?有花堪折直需折,莫待無花空折技,待人類把這片大陸都開發了,破壞了,就再也看不到這麼漂亮的自然美景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