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當歸(補虛藥)

當歸

別名:幹歸、馬尾當歸、秦歸、馬尾歸、雲歸、西當歸、岷當歸。

性味:味甘、辛, 性溫。

歸經:歸肝、心、脾經。

入藥部位: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Diels的乾燥根。

形態特徵:略呈圓柱形, 下部有支根3~5條或更多, 長15~25cm。 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 具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突起。 根頭(歸頭)直徑1.5~4cm, 具環紋, 上端圓鈍, 或具數個明顯突出的根莖痕, 有紫色或黃綠色的莖和葉鞘的殘基;主根(歸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歸尾)直徑0.3~lcm, 上粗下細, 多扭曲, 有少數鬚根痕。 質柔韌, 斷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 皮部厚, 有裂隙和多數棕色點狀分泌腔, 木部色較淡, 形成層環黃棕色。

有濃郁的香氣, 味甘、辛、微苦。

當歸的用法用量

用法:6~12g。

炮製:秋末採挖, 除去鬚根和泥沙, 待水分稍蒸發後, 捆成小把, 上棚, 用煙火慢慢熏幹。

當歸的功效主治

功效:補血活血, 調經止痛, 潤腸通便。

主治:用於血虛萎黃, 眩暈心悸, 月經不調, 經閉痛經, 虛寒腹痛, 風濕痹痛, 跌撲損傷, 癰疽瘡瘍, 腸燥便秘。 酒當歸活血通經。 用於經閉痛經, 風濕痹痛, 跌撲損傷。

當歸的配伍

1、治大便不通:當歸、白芷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 米湯下。 (《聖濟總錄》)

2、調益榮衛, 滋養氣血, 治沖任虛損, 月水不調, 臍腹㽲痛, 崩中漏下, 血瘕塊硬, 發歇疼痛, 妊娠宿冷, 將理失宜, 胎動不安, 血下不止, 及產後乘虛, 風寒內搏, 惡露不下, 結生瘕聚, 少腹墜痛, 時作寒熱:當歸(去蘆, 酒浸, 炒)、川芎、白芍藥、熟幹地黃(酒灑蒸)各等分。

共為粗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 煎至八分, 去渣熱服, 空心食前。 (《局方》四物湯)

2、治室女月水不通:當歸(切, 焙)一兩, 幹漆(炒煙出)、芎䓖各半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 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溫酒下。 (《聖濟總錄》當歸丸)

3、治產後腹中㽲痛, 並腹中寒疝虛勞不足: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金匱要略》當歸生薑羊肉湯)

4、治妊娠胎動不安, 腰腹疼痛:當歸半兩(銼), 蔥白一分(細切)。 上二味, 先以水三盞, 煎至二盞, 入好酒一盞, 更煎數沸, 去渣, 分作三服。 (《聖濟總錄》安胎飲)

5、治湯潑火燒瘡, 疼痛甚者:白蠟一兩, 麻油四兩, 當歸一兩半(生銼)。 先將油煎當歸令焦黑, 濾去滓, 次入蠟, 候消, 相次急攪之,

放冷入磁盒中收, 以故帛子塗貼。 (《聖惠方》神效白膏)

當歸的相關論述

1、《本草正》:當歸, 其味甘而重, 故專能補血, 其氣輕而辛, 故又能行血, 補中有動, 行中有補, 誠血中之氣藥, 亦血中之聖藥也。 大約佐之以補則補, 故能養榮養血, 補氣生精, 安五臟, 強形體, 益神志, 凡有形虛損之病, 無所不宜。 佐之以攻則通, 故能祛痛通便, 利筋骨, 治拘攣、癱瘓、燥、澀等證。

2、《本草正義》:歸身主守, 補固有功, 歸尾主通, 逐瘀自驗, 而歸頭秉上行之性, 便血溺血, 崩中淋帶等之陰隨陽陷者, 升之固宜, 若吐血衄血之氣火升浮者, 助以溫升, 豈不為虎傅翼?是止血二字之所當因症而施, 固不可拘守其止之一字而誤謂其無所不可也。 且凡失血之症, 氣火衝激, 擾動血絡,

而循行不守故道者, 實居多數, 當歸之氣味俱厚, 行則有餘, 守則不足, 亦不可過信歸所當歸一語, 而有循名失實之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