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風景圖集:甘肅旅遊最值得去的十大景點 甘肅省十大旅遊景點盤點

1、張掖丹霞地貌

張掖丹霞地質公園, 分屬臨澤縣和肅南縣兩處管理, 兩個管理區分別售票。 臨澤管理區入口位於臨澤縣倪家營鄉,

肅南管理區入口位於肅南縣白銀鄉。 普通遊客去得比較多的是臨澤管理區。 無論哪個景區, 公共交通都不方便, 包車前往最為便捷。 張掖丹霞主要由紅色礫石、砂岩和泥岩組成, 遊客在景區內能看到數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呈現出鮮豔的丹紅色和紅褐色, 特別是在陽光的照耀下, 各處造型奇特的山地丘陵色彩斑斕、氣勢磅礴。 這裡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在景區內有不少攝影者扛著“長槍大炮”四處拍攝取景。 雨後放晴是景區最美的時候, 此時的丹霞色彩更加濃烈。 每天最佳拍攝時間是在下午, 這時的丹霞最有層次感。 景區內有很多觀景台, 而4號觀景台是拍攝日落和日出的最佳場所, 2號觀景台最適合拍攝全景。 張掖丹霞景區還是張藝謀的電影《三槍拍案驚奇》、知名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的外景地。
景區內有觀光車, 景區面積比較大, 遊客可以選擇乘車遊玩;如果選擇步行遊覽, 請在人工棧道上行走, 不要直接踩踏地面, 以免對地貌造成破壞。 在景區外有不少農家樂, 可以住宿在這裡, 第二天一早進入景區拍攝日出。

小提示:肅南管理區的門票通用附近的冰溝丹霞景區, 但冰溝的交通不方便, 只能包車去。

2、西漢酒泉勝跡

酒泉, 因傳說泉中有金, 故又名“金泉”。 史傳漢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 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 大獲全勝於此。 武帝賜禦酒以賞, 霍去病以功在全軍, 人多酒少, 遂傾酒於泉中, 與將士共飲, 故有“酒泉”之名。 今泉猶在, 園林式建築、牌樓歷經修葺, 保存完好。 園內有清代的“西漢酒泉勝跡”和“漢酒泉古郡”石碑, 及左宗棠手書“大地醍醐”匾額, 成為遊客酒泉之行的必遊之地。 酒泉鐘鼓樓聳立在酒泉市的十字街中心, 一座磚砌的高墩上。 為三層木結構的塔形樓, 雕樑畫棟, 古色古香,

雄偉壯觀。 鼓樓下有四門通向東南西北, 行人車輛可以穿行。 門上分別題有“北通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南望祁連”, “東迎華岳”, “西達伊吾”(哈密), 貼切地標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意義。 泉眼冬季不凍, 夏日清涼可口, 宜於飲用。 日出水量約3萬立方米以上, 泉水向北滲入小湖。 繞過泉邊, 沿曲徑再往裡走, 一座座假山環繞著一個明潔如鏡的湖泊。 一座高大的石拱橋, 把湖面一分為二。 湖面上有九曲橋、假山等景致。 到了冬天, 湖面結冰、這裡又成了很好的滑冰場。 公園西側的動物園, 有各種鳥類、鹿、熊、猴等, 還有產於甘肅的熊貓、金絲猴、野駱駝、耗牛等供遊人觀賞。

3、敦煌

敦煌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上有著光輝的篇章, 自漢唐以來, 一直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大咽喉和中西交通要塞, 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 敦煌歷史悠久, 文化燦爛, 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佈, 自然風光奇特迷人。 現存有石窟寺廟遺址、古墓葬群、漢長城、關隘、古城、烽遂、古驛站等文物景點241處。 舉世聞名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莫高窟, 千古絕唱的陽關、玉門關、非凡神奇的鳴沙山、月牙泉,具有傳奇色彩的渥窪池、三危山、雅丹魔鬼城,尤其是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的文化藝術和漢長城、懸泉置的歷史遺跡,無不令人心馳神往,留連往返。1986年敦煌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4、玉門關

玉門關建于東漢年間,又稱小方盤城,隨絲綢之路的興盛而繁盛起來,曾經是西域商賈和中原人士絡繹往來的必經之地。因為和田美玉自古從這裡輸入中原,所以被人稱為玉門關。曾隨絲綢之路的三通三絕而屢次興廢,最後終於淪為廢墟。真正使玉門關聲名大噪則是來源於古人的文學作品,其中以王之渙的《涼州詞》最為膾炙人口:“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句悲壯蒼涼,引發人們對古老邊塞的嚮往。 如今玉門關與漢長城、河倉城出售聯票。說是聯票,其實更像是過路費。從敦煌走西線前往雅丹魔鬼城時,車輛都會經過這段公路,過路即需要付玉門關的聯票(也是這段公路的過路費)。既然門票必須要付,走敦煌西線的遊客都會到此一遊,合影留念。來到玉門關若想見識古代城關的雄偉繁榮大多會失望,因為隨著千百年來歲月的侵蝕,玉門關早已損失了當年的樣貌。現在的玉門關看似一個夯土堆的遺跡,呈方形,高約10米,長寬20多米,由四面土牆壁組成,在土牆的西北兩面各開一門。

雖已沒有了當年的壯觀,但進入茫茫戈壁之上挺立的小城,可以在廢墟中想像當年的盛景,感歎歷史和時光的滄桑變化,懷古之情油然而生,莫不是一種特別的體驗。城牆前是一塊大石碑,上書“小方盤城遺址”;在城牆另一邊較遠處有另外一塊石碑,上寫“玉門關遺址”,可以前往拍照留念。另外,在城北邊100米處,有戈壁上奇跡般出現的一片濕地,名叫哈拉湖,生有大片蘆葦,可以觀賞。

5、鳴沙山

鳴沙山,古稱神沙山、沙角山,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整個山體由油潤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我攀山而上,只覺腳下的沙子會鳴鳴作響,雖深一腳淺一腳,前進一步後退半步,爬山異常艱難,但仍感樂趣無窮。我一鼓足作氣爬上頂峰,此時,頓覺勁風夾著細沙,朝身襲來,鳴聲不絕於耳,身後留下的腳印很快便消失了。據說,狂風起時,從山頂下滑沙礫隨人體下墜,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平日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的日落景觀更令人陶醉,不可不看,歎為觀止。月牙泉長約300余米,寬約50米,被鳴沙山四周環抱。泉邊白楊亭亭玉立,泉內遊魚悠閒戲水。泉水呈淺蘭色,清澈柔美,味美甘甜,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夢一般的迷,千百年來不為四周流沙而淹沒,不因乾旱而枯竭,堪稱天下沙漠第一泉,令人稱奇叫絕。

6、崆峒山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30公里,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涇河環繞,最高峰海拔2100米。山上林木茂盛,景色秀麗,並有日月峽、羽仙峰、氣心峰、千丈岩、繡球峰、蓬花岩、歸雲洞、黃龍泉、丹梯崖等名勝。相傳黃帝曾在此問道于廣成子。自秦漢以來,直到宋、元、明、清均曾在此修建廟宇,鑄銅鐘、銅佛30餘件,刻碑40餘處,並將山下問道宮辟為道教十方常駐。山上原有古建築8台、9宮、18院及寺院42處,道院極為興盛。清同治初,寺廟毀。今尚存唐滹寺,盤龍石柱,元重修問道宮碑記,明代寶塔及清康熙時所修太和宮等。

7、馬家窟遺址

馬家窯彩陶孕育了馬家窯文化節。就馬家窯文化這個大的涵蓋面講,除了馬家窯類型的彩陶外,還包括半山類型的彩陶和馬廠類型的彩陶。半山類型因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昔對比約4500年;馬廠類型的彩陶因最早發現于青海民和縣馬廠原而得名,距今約4350年至4050年。這3大類型的彩陶支撐起一段長達5000多年風雨歷史的早期文化,馬家窯型彩陶因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晚於廟底溝類型。馬家窯型彩陶採用泥條盤築法制作,造型有侈口長頸雙耳瓶、卷緣鼓腹盆、斂口深口甕、侈口有肩尖底瓶等。彩陶底以飛橙黃為主,常繪黑彩,也有黑白兩色和黑繪中加繪紅彩的。仿生花紋仍多鳥紋及鳥紋變形紋,波紋線很多,螺旋線最為出色,具有柔和均勻,流利生動,結構巧妙和強烈的動感。另外,有不少彩陶的通體畫滿花紋,又有內彩,內彩即在廣口的器皿裡面飾彩。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馬家窯文化的年代約為西元前3300至西元前2050年。馬家窯人在日常生活中,製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的成就尤為突出。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陪葬陶器中,彩陶達到80%。

8、黃河鐵橋

黃河鐵橋又名中山橋,位於城關區,是蘭州最重要的地標建築之一,也是遊客到蘭州遊玩一定要去的地方。鐵橋長兩百多米,寬約有七八米,保持了一百多年前修建時的黑色鐵架橋身,十分古樸。在百年來的修繕過程中,橋身上還架起了5座大鐵拱,氣勢美觀。鐵橋南側橋頭處,有金色的“中山橋”三個大字,還有一塊刻有“黃河第一橋”的古老石碑,每天都有很多遊客到此合影,作為來過蘭州的留念。這座鐵橋修建於清朝末年,是當時黃河上架起的第一座常年通行橋,也被譽為“天下第一橋”。鐵橋當年由德國人建設施工,所有的材料也都由德國運來。有趣的是,在1989年鐵橋保修期80年到期時,當年負責建設的德國公司還給蘭州市政府發函,說明了鐵橋情況並終止合同,這一故事也成為了蘭州人民所熟知的一段美談。走上鐵橋,下面便是安靜流淌的黃河,而兩岸的風景也很不錯。鐵橋南側是蘭州環境最好的街區濱河路;而北邊則是著名的白塔山,山上有很多建築和古跡,登山俯瞰拍攝鐵橋和蘭州全景更是非常漂亮。晚上時的鐵橋則是另外一番美景,此時遍佈橋身的彩燈都會亮起,整個鐵橋的輪廓明亮清晰。橋的一側是黃河外灘繁華街區的華燈,另一側白塔山上綠色、黃色的觀賞彩燈也全都亮起,非常漂亮,是拍攝蘭州夜景最好的地方。附近河面上的大船裡還開有開放式的休閒吧,夏夜裡在河上喝茶聊天,黃河上的涼爽微風拂來,實在是難得的愜意。

9、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早為隴右名山,歷代著名學者詩人多有賦詩題銘者。石窟實為雕塑藝術博物館,為研究中國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1953年成立文物保管所,1955年修成天水市-麥積山直達公路。1973年以後加固整修,成為全國旅遊勝地。此外,還有可供遊覽的綜合性大型樹木園。中國大型石窟群之一,"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藝術古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甘肅天水縣麥積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北支小隴山前山區的孤峰,相對高度142米。峰頂呈圓錐狀,紅色砂礫岩層略近水準,因岩體形如農村麥垛而得名,為隴原上麥垛式丹霞地貌。石窟創建于十六國姚秦時期(約384),大興於北魏太和元年(477)以後,西魏再修崖閣寺宇,北周造七佛閣,隋初建舍利塔,又于七佛閣下雕出高達15米的摩崖大石佛三身,為麥積山最大雕像。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天水一帶發生大地震,崖面中部塌毀,分窟群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即五代時所謂東閣和西閣,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曾增建重修。東崖以涅窟、千佛廊、散花樓、上七佛閣、中七佛閣和牛兒堂等最為重要,規模宏大;西崖共140窟,最重要的三大窟中以萬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127號窟最小,皆開鑿於6世紀。石窟高峻驚險,淩空鑿於20~80米的懸崖峭壁上,星羅棋佈,層層相疊。有崖閣、摩崖窟、摩崖龕、山樓、走廊及不同類型的窟形與窟龕等,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及建築結構演變發展的重要依據。石窟以精美泥塑藝術著稱於世,還有少量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國歷代雕塑藝術特點。現存窟龕194個,塑像7800身;壁畫1100平方米,僅占原有壁畫3/10。

10、首陽山

首陽山位於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鄉享堂溝,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首陽山因商未周初孤竹國(今河北廬龍縣)國王之二子伯夷、叔齊相讓嗣君,相偕至周,後聞武王伐紂,叩馬諫陰。因武王不聽,遂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陽山,采薇而食,後餓死于首陽山而成為隴右名山。秦漢在此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了。渭源首陽山最早見於莊子所言:“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之士,遭治世還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苟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遜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於首陽之山,遂饑餓而死。”又東漢史學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賦》說:夷齊餓于首陽山在隴西首陽。渭源在秦末漢初建縣,就名首陽縣,歸隴西郡管轄,縣以山得名。直到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西元551)始改名渭源縣。

千古絕唱的陽關、玉門關、非凡神奇的鳴沙山、月牙泉,具有傳奇色彩的渥窪池、三危山、雅丹魔鬼城,尤其是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的文化藝術和漢長城、懸泉置的歷史遺跡,無不令人心馳神往,留連往返。1986年敦煌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4、玉門關

玉門關建于東漢年間,又稱小方盤城,隨絲綢之路的興盛而繁盛起來,曾經是西域商賈和中原人士絡繹往來的必經之地。因為和田美玉自古從這裡輸入中原,所以被人稱為玉門關。曾隨絲綢之路的三通三絕而屢次興廢,最後終於淪為廢墟。真正使玉門關聲名大噪則是來源於古人的文學作品,其中以王之渙的《涼州詞》最為膾炙人口:“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句悲壯蒼涼,引發人們對古老邊塞的嚮往。 如今玉門關與漢長城、河倉城出售聯票。說是聯票,其實更像是過路費。從敦煌走西線前往雅丹魔鬼城時,車輛都會經過這段公路,過路即需要付玉門關的聯票(也是這段公路的過路費)。既然門票必須要付,走敦煌西線的遊客都會到此一遊,合影留念。來到玉門關若想見識古代城關的雄偉繁榮大多會失望,因為隨著千百年來歲月的侵蝕,玉門關早已損失了當年的樣貌。現在的玉門關看似一個夯土堆的遺跡,呈方形,高約10米,長寬20多米,由四面土牆壁組成,在土牆的西北兩面各開一門。

雖已沒有了當年的壯觀,但進入茫茫戈壁之上挺立的小城,可以在廢墟中想像當年的盛景,感歎歷史和時光的滄桑變化,懷古之情油然而生,莫不是一種特別的體驗。城牆前是一塊大石碑,上書“小方盤城遺址”;在城牆另一邊較遠處有另外一塊石碑,上寫“玉門關遺址”,可以前往拍照留念。另外,在城北邊100米處,有戈壁上奇跡般出現的一片濕地,名叫哈拉湖,生有大片蘆葦,可以觀賞。

5、鳴沙山

鳴沙山,古稱神沙山、沙角山,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整個山體由油潤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我攀山而上,只覺腳下的沙子會鳴鳴作響,雖深一腳淺一腳,前進一步後退半步,爬山異常艱難,但仍感樂趣無窮。我一鼓足作氣爬上頂峰,此時,頓覺勁風夾著細沙,朝身襲來,鳴聲不絕於耳,身後留下的腳印很快便消失了。據說,狂風起時,從山頂下滑沙礫隨人體下墜,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平日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的日落景觀更令人陶醉,不可不看,歎為觀止。月牙泉長約300余米,寬約50米,被鳴沙山四周環抱。泉邊白楊亭亭玉立,泉內遊魚悠閒戲水。泉水呈淺蘭色,清澈柔美,味美甘甜,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夢一般的迷,千百年來不為四周流沙而淹沒,不因乾旱而枯竭,堪稱天下沙漠第一泉,令人稱奇叫絕。

6、崆峒山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30公里,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涇河環繞,最高峰海拔2100米。山上林木茂盛,景色秀麗,並有日月峽、羽仙峰、氣心峰、千丈岩、繡球峰、蓬花岩、歸雲洞、黃龍泉、丹梯崖等名勝。相傳黃帝曾在此問道于廣成子。自秦漢以來,直到宋、元、明、清均曾在此修建廟宇,鑄銅鐘、銅佛30餘件,刻碑40餘處,並將山下問道宮辟為道教十方常駐。山上原有古建築8台、9宮、18院及寺院42處,道院極為興盛。清同治初,寺廟毀。今尚存唐滹寺,盤龍石柱,元重修問道宮碑記,明代寶塔及清康熙時所修太和宮等。

7、馬家窟遺址

馬家窯彩陶孕育了馬家窯文化節。就馬家窯文化這個大的涵蓋面講,除了馬家窯類型的彩陶外,還包括半山類型的彩陶和馬廠類型的彩陶。半山類型因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昔對比約4500年;馬廠類型的彩陶因最早發現于青海民和縣馬廠原而得名,距今約4350年至4050年。這3大類型的彩陶支撐起一段長達5000多年風雨歷史的早期文化,馬家窯型彩陶因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晚於廟底溝類型。馬家窯型彩陶採用泥條盤築法制作,造型有侈口長頸雙耳瓶、卷緣鼓腹盆、斂口深口甕、侈口有肩尖底瓶等。彩陶底以飛橙黃為主,常繪黑彩,也有黑白兩色和黑繪中加繪紅彩的。仿生花紋仍多鳥紋及鳥紋變形紋,波紋線很多,螺旋線最為出色,具有柔和均勻,流利生動,結構巧妙和強烈的動感。另外,有不少彩陶的通體畫滿花紋,又有內彩,內彩即在廣口的器皿裡面飾彩。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馬家窯文化的年代約為西元前3300至西元前2050年。馬家窯人在日常生活中,製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的成就尤為突出。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陪葬陶器中,彩陶達到80%。

8、黃河鐵橋

黃河鐵橋又名中山橋,位於城關區,是蘭州最重要的地標建築之一,也是遊客到蘭州遊玩一定要去的地方。鐵橋長兩百多米,寬約有七八米,保持了一百多年前修建時的黑色鐵架橋身,十分古樸。在百年來的修繕過程中,橋身上還架起了5座大鐵拱,氣勢美觀。鐵橋南側橋頭處,有金色的“中山橋”三個大字,還有一塊刻有“黃河第一橋”的古老石碑,每天都有很多遊客到此合影,作為來過蘭州的留念。這座鐵橋修建於清朝末年,是當時黃河上架起的第一座常年通行橋,也被譽為“天下第一橋”。鐵橋當年由德國人建設施工,所有的材料也都由德國運來。有趣的是,在1989年鐵橋保修期80年到期時,當年負責建設的德國公司還給蘭州市政府發函,說明了鐵橋情況並終止合同,這一故事也成為了蘭州人民所熟知的一段美談。走上鐵橋,下面便是安靜流淌的黃河,而兩岸的風景也很不錯。鐵橋南側是蘭州環境最好的街區濱河路;而北邊則是著名的白塔山,山上有很多建築和古跡,登山俯瞰拍攝鐵橋和蘭州全景更是非常漂亮。晚上時的鐵橋則是另外一番美景,此時遍佈橋身的彩燈都會亮起,整個鐵橋的輪廓明亮清晰。橋的一側是黃河外灘繁華街區的華燈,另一側白塔山上綠色、黃色的觀賞彩燈也全都亮起,非常漂亮,是拍攝蘭州夜景最好的地方。附近河面上的大船裡還開有開放式的休閒吧,夏夜裡在河上喝茶聊天,黃河上的涼爽微風拂來,實在是難得的愜意。

9、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早為隴右名山,歷代著名學者詩人多有賦詩題銘者。石窟實為雕塑藝術博物館,為研究中國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1953年成立文物保管所,1955年修成天水市-麥積山直達公路。1973年以後加固整修,成為全國旅遊勝地。此外,還有可供遊覽的綜合性大型樹木園。中國大型石窟群之一,"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藝術古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甘肅天水縣麥積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北支小隴山前山區的孤峰,相對高度142米。峰頂呈圓錐狀,紅色砂礫岩層略近水準,因岩體形如農村麥垛而得名,為隴原上麥垛式丹霞地貌。石窟創建于十六國姚秦時期(約384),大興於北魏太和元年(477)以後,西魏再修崖閣寺宇,北周造七佛閣,隋初建舍利塔,又于七佛閣下雕出高達15米的摩崖大石佛三身,為麥積山最大雕像。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天水一帶發生大地震,崖面中部塌毀,分窟群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即五代時所謂東閣和西閣,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曾增建重修。東崖以涅窟、千佛廊、散花樓、上七佛閣、中七佛閣和牛兒堂等最為重要,規模宏大;西崖共140窟,最重要的三大窟中以萬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127號窟最小,皆開鑿於6世紀。石窟高峻驚險,淩空鑿於20~80米的懸崖峭壁上,星羅棋佈,層層相疊。有崖閣、摩崖窟、摩崖龕、山樓、走廊及不同類型的窟形與窟龕等,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及建築結構演變發展的重要依據。石窟以精美泥塑藝術著稱於世,還有少量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國歷代雕塑藝術特點。現存窟龕194個,塑像7800身;壁畫1100平方米,僅占原有壁畫3/10。

10、首陽山

首陽山位於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鄉享堂溝,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首陽山因商未周初孤竹國(今河北廬龍縣)國王之二子伯夷、叔齊相讓嗣君,相偕至周,後聞武王伐紂,叩馬諫陰。因武王不聽,遂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陽山,采薇而食,後餓死于首陽山而成為隴右名山。秦漢在此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了。渭源首陽山最早見於莊子所言:“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之士,遭治世還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苟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遜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於首陽之山,遂饑餓而死。”又東漢史學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賦》說:夷齊餓于首陽山在隴西首陽。渭源在秦末漢初建縣,就名首陽縣,歸隴西郡管轄,縣以山得名。直到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西元551)始改名渭源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