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正文

中國哪來的嘻哈,只有哈哈哈哈哈

哼哼哈嘿的背後,

是桀驁不屈的人生態度,

是永不服輸的叛逆精神。

《中國有嘻哈》已經播出了一陣子了, 節目憑藉自身的話題性和娛樂性,

成功的讓“嘻哈”這個詞, 掀起了不輸這個季節氣溫的熱浪。

我對選秀節目一向沒什麼興趣, 所以我問了兩個看過這個節目的朋友, 一男一女。

女孩的觀點比較溫和:這個節目挺有意思的, 如果選手唱得好, 就聽歌, 如果唱得不好, 就全當看傻X解悶了。

男生的觀點就比較激進了:看了兩集, 沒意思, 和喊麥一樣的嘛!

前者是看個熱鬧, 後者純粹就是胡鬧。

所以, 這就是為什麼, 中國很難有嘻哈。

嘻哈的起源

要想瞭解嘻哈的文化, 首先還是要從它的起源說起。

嘻哈的誕生地, 是在美國。

從美國建國初到19世紀60年代的這段時間裡, 居住在美國的, 大部分都是英裔的新教徒。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美國, 就是英國海外的一塊殖民地。

19世紀80年代的時候, 東歐和南歐的移民不斷湧入, 結合當時還被看作為“有嘴巴的工具”的黑奴, 美國的社會, 儼然一個彙聚了五湖四海文化的大熔爐。

在這個時候的美國, 你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家庭:父親是英國人, 母親是荷蘭人, 生下了四個兒子, 分別和四個不同國籍的女人結婚生子。

這就是美國的雛形, 一個拋棄了一切陳舊偏見和習慣的國家。

“美國人”這個概念, 是一個新的人種。 而美國文化, 則是移民本身面對著文化, 進行第二次融合與選擇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的美國樂壇, 彙聚了各個國家的音樂風格, 為嘻哈的成長, 提供了土壤。

但是真正喚醒嘻哈種子的, 是非裔美國人的精神覺醒。

南北戰爭之後, 雖然黑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但是奴隸制度的陰霾散去之後, 種族歧視的高壓, 卻一直存在。

黑人只不過是從“會說話的工具”變成了最底層的人民。 他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 沒有選舉的權利, 甚至在公共汽車上, 坐一坐的權利都沒有。

歷來所有的運動的颶風, 都是從文藝界一隻蝴蝶的翅膀下開始的。

黑人運動自然也不例外。

當時的黑人, 深陷于種族歧視的泥淖之中。 毒品, 貧困, 暴力, 三條毒蛇死死地纏繞著他們, 讓他們幾乎透不過氣。

但是這畢竟是黑人, 他們是血液裡流淌著音符和節拍的種族, 生活的苦難, 完全無法抹去他們對快樂的追求和嚮往。

在每一個夜晚街頭, 都能看到黑人青年們的誇張但充滿活力的舞姿和簡陋但不失節奏的音樂。

他們的舞姿裡, 洋溢著對世俗的否定和叛逆, 他們的音樂裡, 填充著各樣的俚語和粗話。

他們用這種獨特的音樂形式, 將美國的文化和現狀串聯起來。

說唱, 塗鴉, 霹靂舞, 就這樣, 成了帶起嘻哈文化的三駕馬車。

嘻哈文化借著這樣一股東風, 進入了酒吧, 但是並不是作為獨立的演出形式, 而是作為酒吧駐唱歌手下場休息時候的暖場銜接節目。 從這個時候起, 嘻哈作為一種表達態度和思想的音樂, 開始風靡。

著名的嘻哈組合,黑眼豆豆有過一首經典的歌曲叫做《The Apl Song》。

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had to catch your meal?

當你為吃飽飯而不得不終日奔走你將有什麼感覺?

Build a hut to live and to eat and chill in.

建個茅舍在裡過著寒酸的生活。

Having to pump the water outta the ground.

弄塊堤地予以澆灌。

The way we put it down utilizing what is around.

能為自己闊步的道路實際就在身旁。

Like land for farming river for fishing.

就像為了耕作的土地,為了漁獵的河流。

Everyone helpin' each other whenever they can.

只要有能力,人們都會互相説明。

We makin' it happen from nothin' to somethin’

我們使它變為現實——從無到有。

That's how we be survivin' back in my homeland.

這就是我回到家得到的救贖。

這樣一首歌裡,講述的是一個黑人背井離鄉的四年,以及在生活中舉步維艱的困苦。可是你聽他唱歌的節拍,卻完全感覺不到悲傷,而是充滿了樂觀和希望。

因為這樣的原因,嘻哈在20世紀,受到了世界各地青年人的喜愛,白種人和黃種人都試圖將嘻哈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環境裡,進行本土化,但是成功者寥寥無幾。

即便是現在如日中天的白人說唱歌手埃米納姆,也是因為從小在貧民窟和黑人一起長大才得以融入這個圈子裡。

瞭解了嘻哈文化的基礎和發展,你是不是已經明白了為什麼中國很難接受嘻哈了。

中國人的文化將含蓄和寫意作為表達美的方式。

這與嘻哈音樂針鋒相對的情緒宣洩是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是的,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喜歡嘻哈,熱衷於嘻哈,但這並不代表他們認同嘻哈的文化形式。

他們更多的,只是在自己的青春叛逆期,偶遇了一個宣洩情緒的出口而已,青春的風一旦刮過了,他們還是會融入整個社會的體制中去,像一枚螺絲釘,一個齒輪一樣,去按部就班地生活和工作。

娛樂圈是嘻哈的毒藥

嘻哈不可能在中國健康成長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現在中國病態的娛樂圈。

中國的娛樂圈,是一個走流量,炒熱點,比誰粉絲多嗓門大的地方。

因為話語權、粉絲數、流量這三者,在娛樂圈,就是和黃金白銀等價的存在。

中國的娛樂圈摸爬滾打的,有演員,有歌手。

但是歌手不用出作品也能紅,只要你長得漂亮又有緋聞,就足夠讓你紅了。

演員不用拍戲也能掙錢,只要你粉絲夠多,會炒作,PS都能讓你成大腕。

還有一些事情,我都不能細說,說出來了都得打馬賽克。

這樣的環境,本來就是嘻哈文化所唾棄的拜金世界,你又怎麼能希望在這樣的土壤裡有嘻哈文化的產生?

嘻哈是一種會戳到文化痛處的音樂,某種角度上說,是一種批評的藝術,但是現在的中國音樂製作人,又有誰敢用自己的詞曲,去直戳娛樂圈龐大利益鏈背後的骯髒與腐爛?

沒有。

沒有嘻哈,意味著什麼?

沒有嘻哈,也並不代表著我們的文藝生活就比美國落後多少。

因為,類似嘻哈的,建立在諷刺之上的音樂藝術,我們其實也有。

它也是一種通過朗朗上口的節奏和詼諧風趣的語言,以街頭表演的形式流行起來的民間藝術。

它一度很難被上流社會接受,但是當它風靡開來的時候,雅俗共賞,膾炙人口。

它的名字叫做——快板。

別笑,也別小看這兩個竹板之間的幽默風趣。在老北京的茶館裡,一段好的快板書,絕對是茶館裡面的亮點節目,當年老舍先生的話劇作品《茶館》裡,就採用了天津著名快板藝術家“大傻楊”的快板書。

藝術家“王鳳山”表演快板書

天橋的藝人們,借由兩塊竹板,一段詼諧上口的串詞,把社會的不公和生活的艱辛,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傾訴出來,讓人聽完之後為之一笑的同時,還能為之一快。

文武官,有一寶,見著洋人趕快跑。

外國貨,堆成山,外帶販賣鴉片煙。

最苦是,鄉村裡,沒吃沒穿逼得賣兒女。

官兒闊,百姓窮,朝中出了一個譚嗣同,

講維新,主意高,還有那康有為和梁啟超。

這件事,鬧得凶,氣得太后咬牙切齒直哼哼。

她要殺,她要砍,講維新的都是要造反。

這些事,別多說,說著說著就許掉腦殼。

這樣的藝術內容,比起嘻哈,真的不遑多讓。

快板作為一種曾經流行在天橋和茶館的藝術形式,現如今已經成了每年春晚必不可少的調味菜。

只是現在已經很少有年輕人去關注,在年輕人的眼裡,相對於演唱會上花枝招展的明星,茶館裡的快板書,顯得有些老舊和乏味。

但是後者的思想藝術和文化積澱,卻是前者無論如何也望塵莫及的。

對於舶來的藝術,我們不應該一味地崇拜和屈服,更多的是要將這種優秀的藝術形式吸收容納入我們自己的文化中。

要知道,這快板書,當年也是有洋人不遠萬里跑來拜師求藝的。

如果我們當年能夠抓住那個機會。

說不定,現在美國中央電視臺,播的最火的節目,就是《美國有快板》了。

- END -

著名的嘻哈組合,黑眼豆豆有過一首經典的歌曲叫做《The Apl Song》。

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had to catch your meal?

當你為吃飽飯而不得不終日奔走你將有什麼感覺?

Build a hut to live and to eat and chill in.

建個茅舍在裡過著寒酸的生活。

Having to pump the water outta the ground.

弄塊堤地予以澆灌。

The way we put it down utilizing what is around.

能為自己闊步的道路實際就在身旁。

Like land for farming river for fishing.

就像為了耕作的土地,為了漁獵的河流。

Everyone helpin' each other whenever they can.

只要有能力,人們都會互相説明。

We makin' it happen from nothin' to somethin’

我們使它變為現實——從無到有。

That's how we be survivin' back in my homeland.

這就是我回到家得到的救贖。

這樣一首歌裡,講述的是一個黑人背井離鄉的四年,以及在生活中舉步維艱的困苦。可是你聽他唱歌的節拍,卻完全感覺不到悲傷,而是充滿了樂觀和希望。

因為這樣的原因,嘻哈在20世紀,受到了世界各地青年人的喜愛,白種人和黃種人都試圖將嘻哈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環境裡,進行本土化,但是成功者寥寥無幾。

即便是現在如日中天的白人說唱歌手埃米納姆,也是因為從小在貧民窟和黑人一起長大才得以融入這個圈子裡。

瞭解了嘻哈文化的基礎和發展,你是不是已經明白了為什麼中國很難接受嘻哈了。

中國人的文化將含蓄和寫意作為表達美的方式。

這與嘻哈音樂針鋒相對的情緒宣洩是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是的,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喜歡嘻哈,熱衷於嘻哈,但這並不代表他們認同嘻哈的文化形式。

他們更多的,只是在自己的青春叛逆期,偶遇了一個宣洩情緒的出口而已,青春的風一旦刮過了,他們還是會融入整個社會的體制中去,像一枚螺絲釘,一個齒輪一樣,去按部就班地生活和工作。

娛樂圈是嘻哈的毒藥

嘻哈不可能在中國健康成長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現在中國病態的娛樂圈。

中國的娛樂圈,是一個走流量,炒熱點,比誰粉絲多嗓門大的地方。

因為話語權、粉絲數、流量這三者,在娛樂圈,就是和黃金白銀等價的存在。

中國的娛樂圈摸爬滾打的,有演員,有歌手。

但是歌手不用出作品也能紅,只要你長得漂亮又有緋聞,就足夠讓你紅了。

演員不用拍戲也能掙錢,只要你粉絲夠多,會炒作,PS都能讓你成大腕。

還有一些事情,我都不能細說,說出來了都得打馬賽克。

這樣的環境,本來就是嘻哈文化所唾棄的拜金世界,你又怎麼能希望在這樣的土壤裡有嘻哈文化的產生?

嘻哈是一種會戳到文化痛處的音樂,某種角度上說,是一種批評的藝術,但是現在的中國音樂製作人,又有誰敢用自己的詞曲,去直戳娛樂圈龐大利益鏈背後的骯髒與腐爛?

沒有。

沒有嘻哈,意味著什麼?

沒有嘻哈,也並不代表著我們的文藝生活就比美國落後多少。

因為,類似嘻哈的,建立在諷刺之上的音樂藝術,我們其實也有。

它也是一種通過朗朗上口的節奏和詼諧風趣的語言,以街頭表演的形式流行起來的民間藝術。

它一度很難被上流社會接受,但是當它風靡開來的時候,雅俗共賞,膾炙人口。

它的名字叫做——快板。

別笑,也別小看這兩個竹板之間的幽默風趣。在老北京的茶館裡,一段好的快板書,絕對是茶館裡面的亮點節目,當年老舍先生的話劇作品《茶館》裡,就採用了天津著名快板藝術家“大傻楊”的快板書。

藝術家“王鳳山”表演快板書

天橋的藝人們,借由兩塊竹板,一段詼諧上口的串詞,把社會的不公和生活的艱辛,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傾訴出來,讓人聽完之後為之一笑的同時,還能為之一快。

文武官,有一寶,見著洋人趕快跑。

外國貨,堆成山,外帶販賣鴉片煙。

最苦是,鄉村裡,沒吃沒穿逼得賣兒女。

官兒闊,百姓窮,朝中出了一個譚嗣同,

講維新,主意高,還有那康有為和梁啟超。

這件事,鬧得凶,氣得太后咬牙切齒直哼哼。

她要殺,她要砍,講維新的都是要造反。

這些事,別多說,說著說著就許掉腦殼。

這樣的藝術內容,比起嘻哈,真的不遑多讓。

快板作為一種曾經流行在天橋和茶館的藝術形式,現如今已經成了每年春晚必不可少的調味菜。

只是現在已經很少有年輕人去關注,在年輕人的眼裡,相對於演唱會上花枝招展的明星,茶館裡的快板書,顯得有些老舊和乏味。

但是後者的思想藝術和文化積澱,卻是前者無論如何也望塵莫及的。

對於舶來的藝術,我們不應該一味地崇拜和屈服,更多的是要將這種優秀的藝術形式吸收容納入我們自己的文化中。

要知道,這快板書,當年也是有洋人不遠萬里跑來拜師求藝的。

如果我們當年能夠抓住那個機會。

說不定,現在美國中央電視臺,播的最火的節目,就是《美國有快板》了。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