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洱海邊的客棧都關了,其實大理還有十個小地方值得去遊玩

南雄闊地, 點蒼冠群山。 大理之魅, 恰在其有形有跡:層層高山鐫出玉洱銀蒼, 山地湖壩涵育世居民族;巫神如林宗教如醴, 風俗尚古文采風流。

祥雲 彩雲南現

雲南驛古鎮位於今祥雲縣城南約21公里, 保存著一段長1.1公里的昔年驛道, 就連驛道兩旁幾度繁華煙盛的馬店、客棧、鋪房, 亦稱完整。

雲南的藍天, 常有雲圖舒卷, 惟此一地, 因雲際會、因雲而名——早在2100多年前, 它曾應證著遙遠長安城裡的漢武帝彩雲南現的夢兆, 成為日後“雲南”得名的源起;而在更早的年代裡, 它已是貫通印緬、蜀身毒道上的咽喉要地,

有如織的商賈行旅;從西漢至明初, 足足1500年中, 它都是由封疆大吏親駐的通關要隘, 任干戈玉帛、暗裡驚心……不知不覺, 你已漫然踏入史事悠漫、人事浩帙。

然而, 尚未步入那段原貌存留的古驛道, 在一片荒草菁菁的場壩上, 赫然映入眼簾是一群四下散落的巨石重碾——歷史尚不曾走遠, 就在抗戰年間, 這裡先有滇緬公路艱難地貫通, 繼而又修築了駝峰航線上最重要的轉運航站。 舉目眺望的大片村田, 曾是依靠人力與石碾修拓而出的飛機場(最重的石碾要百余人方能拉動);遠近有樹叢環抱的小土坡, 是昔年為防日軍偷襲而堆挖出的飛機掩體。

步入古驛道, 一座蒼蒼木枋被正午的陽光晾照得微微發白, 枋下的驛道由青石鋪就,

路面的石塊早踏磨得光滑平整。 路中央築有分外明晰規整的引馬石——以長約一米、寬約三十釐米的石條首尾相連。 鋪面房沿驛道舒展, 大馬店一進數院。 一應用度、陳設, 樸素而雍闊, 透出歷久的平實。 鎮中如今已常日寧寂, 青壯年們不是外出打工、便忙於下田勞作……一份歷久無言的承當, 亦就此淡入閑常村居。

彌渡 白國因由

彌渡是大理白族神秘的前身——昆彌白子國之昔年故地, 迄今仍有崖川鐵柱, 俗謂天尊柱, 載證著民族淵遠與歷史嬗遞。

鐵柱廟所在, 距今日的彌渡縣城約5公里, 也鄰近紅岩鎮上的白子國故都遺址。 廟門口的牌坊, 坊額由費孝通老先生題寫。 廟中有古老精緻的硯池拱橋, 有康熙古榕綠映庭院。

祭柱, 是遠古滇民的遺風, 也是古代部族會盟之所在。 彌渡境內最早的鐵柱, 據說是諸葛亮平南所鑄, 白子國的先祖也在那時入蜀朝見, 被賜“張”姓。 依照《南詔圖傳》繪載:唐貞觀二十年(西元646年), 傳至二十二世的白子國末代國王張樂進求, 在一次祭柱大典中, 將王位禪讓給了南詔始祖細奴邏。

彼時, 柱頭飛下了光華熠熠的金鏤鳥, 張樂進求也把自己的女兒許給細奴邏為妻……到了西元872年, 恰南詔國國力昭彰, 一尊重2噸、高3.3米的“南詔鐵柱”由國王蒙世隆下令重鑄。 時隔千餘年, 步入廟中, 一尊雄古鐵柱, 聳矗無言。

不知從何時起, 彌渡人本能地供奉著鐵柱老祖, 一如供奉土地山神, 年年都在此祈請豐收平安。 北殿供奉的送子張仙, 是少見的送子男神;南殿供奉的“三郎及瘋哥耍姐”, 土風濃郁, 莫知其妙。 側殿供奉的“愛苤老爹老奶”, 是彝人的一對歌王夫婦, 化身歌神, 每年正月十五遠近山鄉的彝人俱要盛裝華服來此祭拜、領歌;又一間側殿供奉著五花八門的本地本主, 惟本主的坐騎均是老虎,

當地人昵稱“貓貓殿”。 廟中諸神如此濟濟, 彌渡人的性情爛漫、不拘一格, 由是可見。

巍山 瞻天窺道

巍山因巍寶山得名, 是南詔國的發祥地, 距今天的大理下關約50公里。

早在西漢末年, 已有人上山修道。 相傳, 蒙舍詔的第一代彝人頭領細奴羅, 翻越哀牢山避禍而來, 也在巍寶山上田獵放牧。西元737年,蒙舍詔第四代領主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先後兼併另外五詔以及遠近部族,建立了南詔國。南詔經十四主,傳位十三世,與唐王朝正相始終。直至宋時,方為新興的大理國所承繼。

巍寶山上的“南詔彝王大殿”,每年農曆二月初八都舉行隆盛的彝族祭祖大典,各地彝胞亦不辭遠勞,來此尋根祭祖。

今天的巍山古城,距昔年南詔王族的舊城遺址不遠。始建自元代,明洪武年間擴建。城方如印,中心立有星拱樓,如印信之樞紐,以四面圈拱貫通四方。星拱樓頂層供有魁星,以作魁閣,因此也叫文筆樓。

古城的樣貌,疏疏朗朗,從容靜定。城中街巷均沿襲古老的棋盤式佈局,規整條達,井然明暢。即便是初來乍訪,也可閒庭信步般安心遊走。古城人的生活節奏同樣悠悠緩緩、自成一體。沿街所開的鋪面,人情濃厚,有敦古之風;街頭的小吃,名目繁多,不厭精細。

與星拱樓在同一軸線上,還遙遙聳峙著昔年的北城門“拱辰樓”。門樓巍峨雄渾,兩面有高懸的匾額:“魁雄六詔”與“萬里瞻天”。邁過一幀由地磚新砌的巨幅太極圖,赫然又已踏入今日道教靈山巍寶山的山門。

如同一種隱喻:在古往今來、神靈稠密的巍寶山,在風雲際會、文化多元的巍山城,仍貫通著滔滔不盡的道家洪脈,它吐納自如、歷久彌新;相生相化、應運不息……

喜洲 商幫夢縈

早在南詔大理國時,喜洲就陸續充當過重要的陪都與貨貿中心。

明清以來,這裡更有規模空前的喜洲商幫,俗語亦有“窮大理,富喜洲”之說。到了民國初年,正如廣為人知的徽商晉商,喜洲商幫已形成了以“四大家”(“嚴、董、尹、楊”)、“八中家”、“十二小家”為代表,共三四百商戶組成的商業集團,其商埠、商號遍及海內外。

至今,喜洲古鎮仍保留著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的上萬間民居,其中百年以上的古宅有百餘所,被譽為是白族民居博物館。這些巨大精美的營建,足以代表白族建築所曾達至的高度,這高度包含著歷年累代的文化涵養,也與巨大的財富緊密相聯。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喜洲商幫迎來全面興盛,作為商人們一心反哺與榮歸的故土,喜洲盡情吐納著從四面八方挾裹而來的新鮮氣象,愈漸被營造為西南邊陲最時新的所在:鎮中自辦了醫院、學校、公園、圖書館,還積極嘗試風力發電、火力發電,並在四十年代,率先點起電燈。鎮中的嚴家、董家等商賈大戶更與時俱進,在家中蓋起西洋式樣的別墅洋樓,一應用料俱自歐美遠道運來。難怪,當抗戰如火如荼,所有迢迢而來的遠客均情難自禁,嘖嘖感歎這裡是僻地的小上海。“華中大學”應邀來此,駐校8年。小鎮上因此雲集了無數博聞多識的學者教授,徐悲鴻先生也曾在大慈寺如香煙鋪子大小的教室裡講授美術。

喜洲世味稠厚,至今仍是蒼洱間一個分外鮮活的市鎮。

洱源 高原水鄉

洱源的西湖臥藏在鄧川壩子的西北部。湖中有六村七島的佈局,構成了頗為獨特的湖上村居。村與島,均像是飄遊在水面上一塊塊綠色的浮地,終年在水波中微微漾動。

西湖的湖水如此明淨,鞠捧可飲;湖面亦澄靜少波,風姿秀婉。

湖中近千戶白族人家,世世代代便於此田牧——田在湖中,每每都要劃著小舟前往耕作,天然的肥料來自堆漚之後的湖中水草;村民多圈養奶牛,並以牛乳製作出聞名遐邇的鄧川乳扇。

一葉葉木頭鑿制的輕舟,穿梭湖中。即使村中的孩童也能撐一干長篙,在湖面上滑走得輕快如飛。為保持水質,湖中少有人工放養的湖魚。世界瀕危的野生水鳥——紫水雞,就常年在此棲息繁衍。

洱源縣治所在的茈碧湖鎮,更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茈碧湖三面皆山,峻秀的山勢直臨湖面,湖光山色互為掩映。湖面浩浩朗朗,向鎮中舒展,湖水澄澈而深致。

茈碧湖畔又有梨園村,極盡幽獨。明嘉靖年間,此地遷入鄧川世襲土府“阿氏”的後人,自此,墾荒放牧,遍植梨樹,自給自足,遺世而居,有世外梨園之稱。時至今日,村中梨樹仍枝遒葉茂、交織如林,春天梨花雪落,夏秋掛果累累。

茈碧湖鄰近鎮子的一面,有蜿蜒成片的湖畔濕地。濕地隔開了蒼蒼冷湖與愈顯奇妙的湖畔溫泉——那是自古聞名的“九氣台溫泉”。昔時,每逢立夏與立冬,滇西各地的百姓俱要遠道來此,沐浴歡慶。

沙溪 茶馬古集

千百年來,當迢迢遠道、摸黑趕路的馬幫,遠遠望見沙溪興教寺前那高高挑起、從不熄滅的指路“天燈”,心頭總頓生溫暖與篤定。

作為茶馬古道上惟一倖存的古集市,早在2001年,沙溪就和長城一道被列入了世界瀕危建築遺產的保護名錄。十多年過去了,一項機緣巧合卻也理念超前的“沙溪復興工程”,由中瑞政府聯手,終究廓出了沙溪——古老而自有其存續的獨特面目。

沙溪的歷史,可溯至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那時,它東面的華叢山出產銅礦,沙溪河谷也冶煉青銅。到了漢唐,沙溪已成為茶馬古道上的要衝。

明代以來,沙溪的中心是寺登街,寺是興教寺。 馬幫在日,寺登街上每隔三天就有一次街市。興教寺建於明永樂十三年,氣勢宏麗,是國內僅存的白族阿吒力寺院。寺院對面,在清代始建了三層高的魁閣,頂樓供魁星,中間作戲臺,底層是商鋪。

興教寺前,一頭面目殘破、孤然獨踞的石獅子,是昔時固定天燈杆的基座,脊背上仍見有抱杆的石孔。為了點亮那盞日日不輟的天燈,街圍的商鋪曾常年輪流值守。

沙溪壩子水土豐美,沙溪人的生活,自古也算富足安逸。馬幫每每在此駐足、貿貨,仿佛亦不自覺地感染著一份久違的清平逸樂。清代人張弘在《滇南新語》中記道:日落黃昏,百貨乃集。村人蟻赴……負女攜男,趨市買賣。多席地群飲,和歌跳舞。甚屆二鼓,始扶醉漸散者半。

千獅山 石雕天下

不上千獅山,不知劍川傳統文化的菁華,竟有如此鮮活高蹈的衍續。

劍川木雕傳名四方,而一脈深厚的人文積澱與手工傳承也同樣締造出源遠流長的劍川石雕。千獅山上的石獅子,大多出自本地梅園石匠之手。

千獅山,古稱蟒歇嶺,徐霞客到訪時,就曾愛其幽險。到了明末清初,城中輩出的文人墨客求其雅馴,改稱滿賢林,寓意賢人滿林,賢士滿箐。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位本地白族老畫家提議:合一縣之力,重修滿賢林,為之新添千獅雅集。如此倡議,一呼百應。

不可計數的石雕藝匠走入山中,浩大的石雕工程持續10年。其中,單是鎮山之作——高達25米的“獅王”,便花費百餘人足足三年的時間。如今,劍川的滿賢林已是名至實歸的千獅山,漫山遍野散綴有逾三千隻形態迥異的石獅子。

到千獅山的外地遊客,多不知千獅漫灑的真正玄妙,許多人走過幾面陡坡,便已心生退意。

千獅山山勢幽奇,乍看時不見其為山,但見其為林。惟深入山中,沿磴道蜿蜒循進,方漸入佳境——有古木陰翳、溢翠飛花、湍泉鳥語,更有石雕藝人的歷歷巧思……

藝人們,要麼,將石獅子隨形取勢,以整塊的山石就地雕鑿;要麼,將姿態奇卓、見所未見的石獅造型,置入渾然一體的自然境氛。於是,在每一次峰迴路轉,不經意處,忽然便能邂逅一頭頭靈氣十足、勃勃生動的石獅。

但你真能尋見所有那三千隻石獅嗎?尋與不尋之間,已自得趣。

諾鄧 古村千年

跨過雨季紅浪滔滔的沘江,兜轉入一片濃綠的山谷,眼前高坡上忽已排滿鱗次櫛比的紅牆瓦屋,這便是位於今大理雲龍縣境內的諾鄧古村。

臨近穀底的村口,蓋有一間飛簷翹角的高大井房——漢代,這裡已是南滇最重要的鹽井。漢武帝在此專設“比蘇縣”。唐人樊綽在《蠻書》中記道“劍川有細諾鄧井”——諾鄧的村名,自那時起,千年無改。

和其他村莊的寂落自守不同,無數外來姓氏,因鹽井的緣故,次第遷入,其中:有歷朝累代派至鹽井的中原命官,任滿後於此落籍;有元明以來,遷自江南的大族富戶;更有元末大理王族的後裔。

時至今日,漫步村中,村落的佈局有其經久的縝致:五條主道以及與之縱橫貫通的小巷衝口,俱由清一色的大石塊壘砌,村宅均依主幹道傍山構建,一眾房舍隨高就低、成台成岸、錯落有致。

千百年來,鹽業是諾鄧的經濟主脈。村中除了煮井熬鹽,更重教興儒。明清兩代,村中逐步設立鄉學廟學,建起孔廟與文昌宮。自此,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成為村中最隆盛的慶典。文昌宮前亦曾常年擺放石雕字紙爐,供村人將一應寫過字的紙張,集中於此焚化……正所謂字字敬惜。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鹽井已停止了大規模的產采。村人並無更多可耕作的土地,惟清貧自守。每有餘暇,則循古法熬鹽,以井鹽與傳統手藝做出各式風味土產:火腿、豆餅、醬油醬菜……

不意,一夜之間,諾鄧火腿盛名遠揚,有老饕尋味而來。由於供不應求,更有一眾網店喧喧嚷嚷炒出高價。但在諾鄧村中,村人的心態卻還是如此平和:有客遠來,照例切出厚片款待。

作者在>中以八個小鎮來讚美大理,但我本人做為雲南的資深玩家和攝影人認為八個不足以來概括大理,我把雞足山和雙廊再加入其中,也許才能體現大理的人文美景。

雞足山 佛教聖地

雞足山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東部賓川縣境內,地處金沙江幹熱河谷流域,氣候炎熱乾燥,少雨乾旱,具有典型的亞熱帶風光。溫度季節為“冬短夏長,春秋相當”,四季均可旅遊。

雞足山頂海拔3320米,賓川壩子海拔1440米,相對高差約1900米,氣候立體多樣,植被多為亞熱帶、溫帶常綠針、闊葉林和灌叢林。春夏季登山旅遊,植物生長茂盛,繁花似錦。每當一場山雨過後,空氣格外清新。

山中雲霧繚繞,氣象萬千,不是仙境勝似仙境。秋冬旅遊紅葉滿山,蒼松挺拔,另有一番景致。

雞足山氣勢磅礴,方圓百里,最高峰為天柱峰,海拔3240米,登臨其山,可東觀日出,南瞰浮雲,西望蒼山、洱海,北眺玉龍雪山,人稱“絕頂四觀”。山上松林茂密,修竹叢生,蜀漢時始建小庵,唐代擴建,興盛於明清。有大小寺宇百餘座,著名的是明代增建的悉檀寺、石鐘寺、昆明金殿搬遷到此改稱金頂寺。後來多數寺宇被毀,現僅存清代的祝聖寺、金頂寺大門和楞嚴塔。

雞足山是除了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和九華山之外最著名的中國佛教名山,一般人對雞足山瞭解的不太多,雞足山風景非常好,山間雲霧縹緲,溪水琮琮。古木參天,清澈的山泉時緩時急,鳥鳴陣陣,一邊爬山,一邊賞景,心情也會舒暢。如果想爬到金頂看日出,建議在山頂住一夜。

雙廊 天上人間

雙廊鎮位於洱海東北岸,大理市東北部,東與佛教名山—雞足山相連,西臨洱海,南與市內挖色鎮相接,北與本市上關鎮和鶴慶縣黃坪鎮接壤。雙廊北有蘿蒔曲,南有蓮花曲,前有金梭、玉幾二島環抱于雙曲間,因此而得名——雙廊。

境內水天一色、群山疊翠與湖光水色交相輝映,金梭織錦、“雙島雙曲”與古色淡雅、風情濃郁的白族集鎮相環抱,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天然圖畫,是最適宜人居的小鎮。因門迎碧波洱海,遠眺蒼山十九峰,集蒼洱風光之精華,鎮域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西眺蒼山十九峰,東靠雞足山麓,集蒼山洱海之精華,自然風光旖旎,民族風情濃郁,素有“大理風光在蒼洱,蒼洱風光在雙廊”的美譽。

金梭織錦,玉璣紅蓮、彌勒笑天、石女牧鵝、虎口觀潮、青雞欲跳、正覺鐘聲、紅山聖跡、羅蒔戲水、島依古榕、蓮花紅遍、巨蟒奔海、龜蛇相峙等十八勝景與古鎮蜿蜒、漁家燈火濃縮於蒼山洱海畫卷之中,古人詩曰“目極湖山千裡外,人在水天一色中”,不知這裡是仙境,還是天上人間。

雙廊鎮這個“蒼海風光第一鎮”的小漁村,景色不多,周圍有玉幾島、金梭島和小普陀等島嶼,玉幾島上還有舞蹈家楊麗萍的私人別墅和畫家趙青的青廬。靜謐是雙廊的一大特點,小小的漁村裡,不用刻意去尋找什麼景色,只要你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那便處處是景,處處是驚喜。

也在巍寶山上田獵放牧。西元737年,蒙舍詔第四代領主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先後兼併另外五詔以及遠近部族,建立了南詔國。南詔經十四主,傳位十三世,與唐王朝正相始終。直至宋時,方為新興的大理國所承繼。

巍寶山上的“南詔彝王大殿”,每年農曆二月初八都舉行隆盛的彝族祭祖大典,各地彝胞亦不辭遠勞,來此尋根祭祖。

今天的巍山古城,距昔年南詔王族的舊城遺址不遠。始建自元代,明洪武年間擴建。城方如印,中心立有星拱樓,如印信之樞紐,以四面圈拱貫通四方。星拱樓頂層供有魁星,以作魁閣,因此也叫文筆樓。

古城的樣貌,疏疏朗朗,從容靜定。城中街巷均沿襲古老的棋盤式佈局,規整條達,井然明暢。即便是初來乍訪,也可閒庭信步般安心遊走。古城人的生活節奏同樣悠悠緩緩、自成一體。沿街所開的鋪面,人情濃厚,有敦古之風;街頭的小吃,名目繁多,不厭精細。

與星拱樓在同一軸線上,還遙遙聳峙著昔年的北城門“拱辰樓”。門樓巍峨雄渾,兩面有高懸的匾額:“魁雄六詔”與“萬里瞻天”。邁過一幀由地磚新砌的巨幅太極圖,赫然又已踏入今日道教靈山巍寶山的山門。

如同一種隱喻:在古往今來、神靈稠密的巍寶山,在風雲際會、文化多元的巍山城,仍貫通著滔滔不盡的道家洪脈,它吐納自如、歷久彌新;相生相化、應運不息……

喜洲 商幫夢縈

早在南詔大理國時,喜洲就陸續充當過重要的陪都與貨貿中心。

明清以來,這裡更有規模空前的喜洲商幫,俗語亦有“窮大理,富喜洲”之說。到了民國初年,正如廣為人知的徽商晉商,喜洲商幫已形成了以“四大家”(“嚴、董、尹、楊”)、“八中家”、“十二小家”為代表,共三四百商戶組成的商業集團,其商埠、商號遍及海內外。

至今,喜洲古鎮仍保留著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的上萬間民居,其中百年以上的古宅有百餘所,被譽為是白族民居博物館。這些巨大精美的營建,足以代表白族建築所曾達至的高度,這高度包含著歷年累代的文化涵養,也與巨大的財富緊密相聯。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喜洲商幫迎來全面興盛,作為商人們一心反哺與榮歸的故土,喜洲盡情吐納著從四面八方挾裹而來的新鮮氣象,愈漸被營造為西南邊陲最時新的所在:鎮中自辦了醫院、學校、公園、圖書館,還積極嘗試風力發電、火力發電,並在四十年代,率先點起電燈。鎮中的嚴家、董家等商賈大戶更與時俱進,在家中蓋起西洋式樣的別墅洋樓,一應用料俱自歐美遠道運來。難怪,當抗戰如火如荼,所有迢迢而來的遠客均情難自禁,嘖嘖感歎這裡是僻地的小上海。“華中大學”應邀來此,駐校8年。小鎮上因此雲集了無數博聞多識的學者教授,徐悲鴻先生也曾在大慈寺如香煙鋪子大小的教室裡講授美術。

喜洲世味稠厚,至今仍是蒼洱間一個分外鮮活的市鎮。

洱源 高原水鄉

洱源的西湖臥藏在鄧川壩子的西北部。湖中有六村七島的佈局,構成了頗為獨特的湖上村居。村與島,均像是飄遊在水面上一塊塊綠色的浮地,終年在水波中微微漾動。

西湖的湖水如此明淨,鞠捧可飲;湖面亦澄靜少波,風姿秀婉。

湖中近千戶白族人家,世世代代便於此田牧——田在湖中,每每都要劃著小舟前往耕作,天然的肥料來自堆漚之後的湖中水草;村民多圈養奶牛,並以牛乳製作出聞名遐邇的鄧川乳扇。

一葉葉木頭鑿制的輕舟,穿梭湖中。即使村中的孩童也能撐一干長篙,在湖面上滑走得輕快如飛。為保持水質,湖中少有人工放養的湖魚。世界瀕危的野生水鳥——紫水雞,就常年在此棲息繁衍。

洱源縣治所在的茈碧湖鎮,更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茈碧湖三面皆山,峻秀的山勢直臨湖面,湖光山色互為掩映。湖面浩浩朗朗,向鎮中舒展,湖水澄澈而深致。

茈碧湖畔又有梨園村,極盡幽獨。明嘉靖年間,此地遷入鄧川世襲土府“阿氏”的後人,自此,墾荒放牧,遍植梨樹,自給自足,遺世而居,有世外梨園之稱。時至今日,村中梨樹仍枝遒葉茂、交織如林,春天梨花雪落,夏秋掛果累累。

茈碧湖鄰近鎮子的一面,有蜿蜒成片的湖畔濕地。濕地隔開了蒼蒼冷湖與愈顯奇妙的湖畔溫泉——那是自古聞名的“九氣台溫泉”。昔時,每逢立夏與立冬,滇西各地的百姓俱要遠道來此,沐浴歡慶。

沙溪 茶馬古集

千百年來,當迢迢遠道、摸黑趕路的馬幫,遠遠望見沙溪興教寺前那高高挑起、從不熄滅的指路“天燈”,心頭總頓生溫暖與篤定。

作為茶馬古道上惟一倖存的古集市,早在2001年,沙溪就和長城一道被列入了世界瀕危建築遺產的保護名錄。十多年過去了,一項機緣巧合卻也理念超前的“沙溪復興工程”,由中瑞政府聯手,終究廓出了沙溪——古老而自有其存續的獨特面目。

沙溪的歷史,可溯至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那時,它東面的華叢山出產銅礦,沙溪河谷也冶煉青銅。到了漢唐,沙溪已成為茶馬古道上的要衝。

明代以來,沙溪的中心是寺登街,寺是興教寺。 馬幫在日,寺登街上每隔三天就有一次街市。興教寺建於明永樂十三年,氣勢宏麗,是國內僅存的白族阿吒力寺院。寺院對面,在清代始建了三層高的魁閣,頂樓供魁星,中間作戲臺,底層是商鋪。

興教寺前,一頭面目殘破、孤然獨踞的石獅子,是昔時固定天燈杆的基座,脊背上仍見有抱杆的石孔。為了點亮那盞日日不輟的天燈,街圍的商鋪曾常年輪流值守。

沙溪壩子水土豐美,沙溪人的生活,自古也算富足安逸。馬幫每每在此駐足、貿貨,仿佛亦不自覺地感染著一份久違的清平逸樂。清代人張弘在《滇南新語》中記道:日落黃昏,百貨乃集。村人蟻赴……負女攜男,趨市買賣。多席地群飲,和歌跳舞。甚屆二鼓,始扶醉漸散者半。

千獅山 石雕天下

不上千獅山,不知劍川傳統文化的菁華,竟有如此鮮活高蹈的衍續。

劍川木雕傳名四方,而一脈深厚的人文積澱與手工傳承也同樣締造出源遠流長的劍川石雕。千獅山上的石獅子,大多出自本地梅園石匠之手。

千獅山,古稱蟒歇嶺,徐霞客到訪時,就曾愛其幽險。到了明末清初,城中輩出的文人墨客求其雅馴,改稱滿賢林,寓意賢人滿林,賢士滿箐。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位本地白族老畫家提議:合一縣之力,重修滿賢林,為之新添千獅雅集。如此倡議,一呼百應。

不可計數的石雕藝匠走入山中,浩大的石雕工程持續10年。其中,單是鎮山之作——高達25米的“獅王”,便花費百餘人足足三年的時間。如今,劍川的滿賢林已是名至實歸的千獅山,漫山遍野散綴有逾三千隻形態迥異的石獅子。

到千獅山的外地遊客,多不知千獅漫灑的真正玄妙,許多人走過幾面陡坡,便已心生退意。

千獅山山勢幽奇,乍看時不見其為山,但見其為林。惟深入山中,沿磴道蜿蜒循進,方漸入佳境——有古木陰翳、溢翠飛花、湍泉鳥語,更有石雕藝人的歷歷巧思……

藝人們,要麼,將石獅子隨形取勢,以整塊的山石就地雕鑿;要麼,將姿態奇卓、見所未見的石獅造型,置入渾然一體的自然境氛。於是,在每一次峰迴路轉,不經意處,忽然便能邂逅一頭頭靈氣十足、勃勃生動的石獅。

但你真能尋見所有那三千隻石獅嗎?尋與不尋之間,已自得趣。

諾鄧 古村千年

跨過雨季紅浪滔滔的沘江,兜轉入一片濃綠的山谷,眼前高坡上忽已排滿鱗次櫛比的紅牆瓦屋,這便是位於今大理雲龍縣境內的諾鄧古村。

臨近穀底的村口,蓋有一間飛簷翹角的高大井房——漢代,這裡已是南滇最重要的鹽井。漢武帝在此專設“比蘇縣”。唐人樊綽在《蠻書》中記道“劍川有細諾鄧井”——諾鄧的村名,自那時起,千年無改。

和其他村莊的寂落自守不同,無數外來姓氏,因鹽井的緣故,次第遷入,其中:有歷朝累代派至鹽井的中原命官,任滿後於此落籍;有元明以來,遷自江南的大族富戶;更有元末大理王族的後裔。

時至今日,漫步村中,村落的佈局有其經久的縝致:五條主道以及與之縱橫貫通的小巷衝口,俱由清一色的大石塊壘砌,村宅均依主幹道傍山構建,一眾房舍隨高就低、成台成岸、錯落有致。

千百年來,鹽業是諾鄧的經濟主脈。村中除了煮井熬鹽,更重教興儒。明清兩代,村中逐步設立鄉學廟學,建起孔廟與文昌宮。自此,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成為村中最隆盛的慶典。文昌宮前亦曾常年擺放石雕字紙爐,供村人將一應寫過字的紙張,集中於此焚化……正所謂字字敬惜。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鹽井已停止了大規模的產采。村人並無更多可耕作的土地,惟清貧自守。每有餘暇,則循古法熬鹽,以井鹽與傳統手藝做出各式風味土產:火腿、豆餅、醬油醬菜……

不意,一夜之間,諾鄧火腿盛名遠揚,有老饕尋味而來。由於供不應求,更有一眾網店喧喧嚷嚷炒出高價。但在諾鄧村中,村人的心態卻還是如此平和:有客遠來,照例切出厚片款待。

作者在>中以八個小鎮來讚美大理,但我本人做為雲南的資深玩家和攝影人認為八個不足以來概括大理,我把雞足山和雙廊再加入其中,也許才能體現大理的人文美景。

雞足山 佛教聖地

雞足山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東部賓川縣境內,地處金沙江幹熱河谷流域,氣候炎熱乾燥,少雨乾旱,具有典型的亞熱帶風光。溫度季節為“冬短夏長,春秋相當”,四季均可旅遊。

雞足山頂海拔3320米,賓川壩子海拔1440米,相對高差約1900米,氣候立體多樣,植被多為亞熱帶、溫帶常綠針、闊葉林和灌叢林。春夏季登山旅遊,植物生長茂盛,繁花似錦。每當一場山雨過後,空氣格外清新。

山中雲霧繚繞,氣象萬千,不是仙境勝似仙境。秋冬旅遊紅葉滿山,蒼松挺拔,另有一番景致。

雞足山氣勢磅礴,方圓百里,最高峰為天柱峰,海拔3240米,登臨其山,可東觀日出,南瞰浮雲,西望蒼山、洱海,北眺玉龍雪山,人稱“絕頂四觀”。山上松林茂密,修竹叢生,蜀漢時始建小庵,唐代擴建,興盛於明清。有大小寺宇百餘座,著名的是明代增建的悉檀寺、石鐘寺、昆明金殿搬遷到此改稱金頂寺。後來多數寺宇被毀,現僅存清代的祝聖寺、金頂寺大門和楞嚴塔。

雞足山是除了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和九華山之外最著名的中國佛教名山,一般人對雞足山瞭解的不太多,雞足山風景非常好,山間雲霧縹緲,溪水琮琮。古木參天,清澈的山泉時緩時急,鳥鳴陣陣,一邊爬山,一邊賞景,心情也會舒暢。如果想爬到金頂看日出,建議在山頂住一夜。

雙廊 天上人間

雙廊鎮位於洱海東北岸,大理市東北部,東與佛教名山—雞足山相連,西臨洱海,南與市內挖色鎮相接,北與本市上關鎮和鶴慶縣黃坪鎮接壤。雙廊北有蘿蒔曲,南有蓮花曲,前有金梭、玉幾二島環抱于雙曲間,因此而得名——雙廊。

境內水天一色、群山疊翠與湖光水色交相輝映,金梭織錦、“雙島雙曲”與古色淡雅、風情濃郁的白族集鎮相環抱,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天然圖畫,是最適宜人居的小鎮。因門迎碧波洱海,遠眺蒼山十九峰,集蒼洱風光之精華,鎮域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西眺蒼山十九峰,東靠雞足山麓,集蒼山洱海之精華,自然風光旖旎,民族風情濃郁,素有“大理風光在蒼洱,蒼洱風光在雙廊”的美譽。

金梭織錦,玉璣紅蓮、彌勒笑天、石女牧鵝、虎口觀潮、青雞欲跳、正覺鐘聲、紅山聖跡、羅蒔戲水、島依古榕、蓮花紅遍、巨蟒奔海、龜蛇相峙等十八勝景與古鎮蜿蜒、漁家燈火濃縮於蒼山洱海畫卷之中,古人詩曰“目極湖山千裡外,人在水天一色中”,不知這裡是仙境,還是天上人間。

雙廊鎮這個“蒼海風光第一鎮”的小漁村,景色不多,周圍有玉幾島、金梭島和小普陀等島嶼,玉幾島上還有舞蹈家楊麗萍的私人別墅和畫家趙青的青廬。靜謐是雙廊的一大特點,小小的漁村裡,不用刻意去尋找什麼景色,只要你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那便處處是景,處處是驚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