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暢遊絲綢古道·作客隴上人家,甘肅美不美

甘肅歷史跨越八千餘年, 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也是中醫藥學的發祥地之一, 被譽為“河岳根源、羲軒桑梓”。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誕生在甘肅。 西王母降凡於涇川縣回中山。 周人崛起于慶陽, 秦人肇基於天水、隴南。 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

甘肅省, 簡稱甘或隴, 中國省級行政單位之一, 位於黃河上游, 省會為蘭州市。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 元代設甘肅省, 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 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 故又簡稱為隴。 圖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圖為遊客攀爬酒泉鳴沙山。

圖為張掖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由紅色碎屑岩( 主要是礫岩和砂岩)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蝕、風力侵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貌特徵。

丹霞地貌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部及西南部, 美國西部, 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 其中中國分佈最廣。

甘肅民樂油菜花田。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被譽為“東方雕塑館”。 石窟始建于後秦(384年―417年), 大興於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 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後又有所發展。 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後, 在這裡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

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年―572年), 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佛閣。 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 後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 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窟龕鑿于高20-80米、寬200米的垂直崖面上。 存有窟龕194個,其中東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餘尊,最大的造像東崖大佛高15.8米,壁畫1000餘平方米。

圖為列車駛過嘉峪關山口,背景是積雪的祁連山。在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

圖為紮尕那山。紮尕那(紮崗囊)藏語意為“石匣子”,紮尕那山位於迭部縣西北34公里處的益哇鄉境內,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閻王殿”之稱。地形既像一座規模宏大的巨型宮殿,又似天然岩壁構築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偉壯觀、璀璨生輝的光蓋山石峰,古稱“石鏡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東邊聳峙壁立的俊俏岩壁,淩空入雲,雲霧繚繞;南邊兩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並立成石門;再南至東哇、納加一帶,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飛輪,流轉不息。

圖為甘肅定西東山。定西古城,座落在隴中祖厲河上游,關川河支流的東、西兩河交匯之濱。子城始築于北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年),是熙河路經制李憲為防禦戎夏而築起來的,迄今已近九百年的歷史。

圖為甘肅省夏河縣拉蔔楞寺。拉蔔楞寺,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紮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紮西奇寺,一般稱為拉蔔楞寺。拉蔔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俗稱敦煌雅丹魔鬼城

張掖市的丹霞地貌與星空。

甘肅省高臺縣的鹽田。

2008年8月1日,嘉峪關長城上拍攝的日食。

甘肅省岷縣黨參田。黨參被認為可以降低血壓,促進免疫系統,提高食欲。

劉家峽水庫。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西南5公里處,在城南7公里鳴沙山北麓。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澈”。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月牙泉泉形逼肖月牙,泉內生長有眼子草和輪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蘆葦,四周被流沙環抱,雖遇強風而泉不為沙所掩蓋。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

鳴沙山上的遊客。

甘肅省敦煌市太陽能發電廠。

張掖丹霞地貌。

嘉峪關。

嘉峪關。

張掖丹霞地貌。

2013年3月5日,張掖的一場沙塵暴。

甘肅省景泰縣放羊的牧民。

定西縣的梯田。

在拉蔔楞寺的藏民。

拉蔔楞寺。

張掖丹霞地貌。

存有窟龕194個,其中東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餘尊,最大的造像東崖大佛高15.8米,壁畫1000餘平方米。

圖為列車駛過嘉峪關山口,背景是積雪的祁連山。在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

圖為紮尕那山。紮尕那(紮崗囊)藏語意為“石匣子”,紮尕那山位於迭部縣西北34公里處的益哇鄉境內,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閻王殿”之稱。地形既像一座規模宏大的巨型宮殿,又似天然岩壁構築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偉壯觀、璀璨生輝的光蓋山石峰,古稱“石鏡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東邊聳峙壁立的俊俏岩壁,淩空入雲,雲霧繚繞;南邊兩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並立成石門;再南至東哇、納加一帶,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飛輪,流轉不息。

圖為甘肅定西東山。定西古城,座落在隴中祖厲河上游,關川河支流的東、西兩河交匯之濱。子城始築于北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年),是熙河路經制李憲為防禦戎夏而築起來的,迄今已近九百年的歷史。

圖為甘肅省夏河縣拉蔔楞寺。拉蔔楞寺,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紮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紮西奇寺,一般稱為拉蔔楞寺。拉蔔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俗稱敦煌雅丹魔鬼城

張掖市的丹霞地貌與星空。

甘肅省高臺縣的鹽田。

2008年8月1日,嘉峪關長城上拍攝的日食。

甘肅省岷縣黨參田。黨參被認為可以降低血壓,促進免疫系統,提高食欲。

劉家峽水庫。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西南5公里處,在城南7公里鳴沙山北麓。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澈”。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月牙泉泉形逼肖月牙,泉內生長有眼子草和輪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蘆葦,四周被流沙環抱,雖遇強風而泉不為沙所掩蓋。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

鳴沙山上的遊客。

甘肅省敦煌市太陽能發電廠。

張掖丹霞地貌。

嘉峪關。

嘉峪關。

張掖丹霞地貌。

2013年3月5日,張掖的一場沙塵暴。

甘肅省景泰縣放羊的牧民。

定西縣的梯田。

在拉蔔楞寺的藏民。

拉蔔楞寺。

張掖丹霞地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