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學歷美國媽媽告訴你:“家庭主婦”不是可恥的工種!

根據Vanderbilt University法律和經濟學教授Joni Hersch的研究:

哈佛、普林斯頓等一流大學教育的已婚母親, 有70%參加了工作, 有45%從事的是全職工作。 相比之下, 那些接受了末流大學教育的已婚母親, 有80%參加了工作。

也就是說, 在美國, 受的教育越好的母親, 越傾向于當家庭主婦。

這樣的觀念, 有著深刻的社會和家庭根源。

美國社會:注重家庭、尊重女性, 對家庭主婦並不看低

美國人對家庭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在大多數美國人心中, 家庭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

美國人無論是出去吃飯, 運動, 娛樂, 都喜歡以家庭為單位。

既然以家為重, 那麼家庭打理則是非常重要的。 而承擔打理家庭的家庭主婦們所扮演的角色就十分受人尊重了。

在美國, 人們並不認為女性生來就是操持內務的角色。 男人尊重妻子所有的付出, 不管是經營家庭的家庭主婦, 還是職場上的女強人。 這就使得女人們並不覺得成為家庭婦女是一件男女不平等的事。

在美國很多家庭中, 女人們即便是家庭主婦, 出門一樣由老公開車門, 讓座, 拎包。 同時家裡的大事小事並不是由一個人說了算, 而是相互商量共同抉擇。

相比中國對家庭婦女“沒文化沒見識”的偏見, 美國人認為如果一個女人可以將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又溫馨舒適, 是一件偉大且值得自豪的事。

美國家庭:強調家庭教育, 願意為孩子暫時放棄工作

對於孩子的教育, 美國人普遍認為家庭教育是根本: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帶, 這樣孩子的成長才更放心。

能上一流大學的女性, 往往得益于其成功的家庭教育, 而當這些女性學業有成時, 自然會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她們越是注重教育的價值, 就越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乃至不放心把教育自己孩子的責任外包給學校。

而且在孩子們逐漸成長, 人格發展穩定後, 這些家庭婦女有不少還是能重拾自己的事業, 甚至在事業發展的一帆風順。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她在結婚後的頭6年生了5個孩子, 且一直在做家庭主婦, 直到最小的孩子上了中學後, 才重歸自己的工作, 成為了美國首位女議長。

美國教育:just enjoy yourself

在美國家庭主婦的臉上, 你很難看到瑣事給她們帶來的滄桑, 更多的是精神飽滿的活力。

她們經常會帶著孩子去社區的圖書館看書, 擔當義工, 舉辦教會或是社區活動, 甚至在各種活動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 比如烹飪和縫紉。

她們把這些當做生活裡的享受, 不計結果去付出和經營。

這是美國教育的一個結果。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的理論, 人最好的精神狀態就是忘我。

美式教育裡, 獨立思考最重要。 大部分人都不在乎別人的評價, 而是為自己選擇的生活努力經營著。

所以, 不管是人生巔峰還是生活低谷, 每個人都懷有一種enjoy的心態。 這樣也會有不一定的收穫。

在中國, 我們對教育有本質的偏見。

至少2000年前讀大學的人,對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找一份好工作。說白了,就是謀生。從這點出發,你接受了好的教育,有賺錢的能力卻不去賺錢,必定得心有千萬結了。

生於80年代的人,價值觀還是外界灌輸的,不具備脫離集體意識而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的自信心建立在外界的正向認可的回饋上,不是由內而外的。

所以,脫離了社會主流認可,就會陷入恐慌。

這些是整個中國社會對“教育”的根本誤解。

此外,中國人對家庭價值的認可度不高。我們羞于把幸福以及舒適稱為美德。在過去一百年多裡,國家人民多災多難,似乎只有艱苦奮鬥,甚至犧牲才是美德。

多少務工人員,常年隻身在外,只要掙到錢回家蓋新房子,就是公認的美德,完全無視期間的壓抑委屈。多少家庭,為了掙到更多的淺,可以長期忍受家庭兩地甚至三地分居。

在這種氛圍下,中國女性在擺脫了傳統的“相夫教子”、“三從四德”後,一心想成為所謂對社會有價值被社會認可的人。

所以,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工作,不管這份工作多麼無聊,會是大部分高學歷女生的選擇。而回歸家庭做“家庭主婦”,則是她們眼裡廉價的付出。

許多家庭主婦並不認同自己的價值。她們慢慢“主動”失去生活樂趣:每天除了柴米油鹽,就是雞毛蒜皮。她們不願意去接受新事物也不會去開拓新視野,一味強調“瑣碎家務”給她們帶來的阻礙。

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家庭主婦”更成為一種低賤乏味的角色。

家庭主婦是一個經久不衰的命題。就算不是“全職”,至少也是“兼職”狀態。我們不能去否認她的價值,更不能去貶低她。作為家庭主婦,應該嘗試主動去自我探索,強大自己的內心。

或許,社會也可以給出支持。比如社保,以家庭為單位,夫妻共用。這樣就是社會對於家庭主婦的一種價值或者身份的認可。

當然,路途還很遙遠。作為當代女性,我們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時候,應該去習得一份平衡心態。在家庭和職場間,進可攻退可守。

至少2000年前讀大學的人,對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找一份好工作。說白了,就是謀生。從這點出發,你接受了好的教育,有賺錢的能力卻不去賺錢,必定得心有千萬結了。

生於80年代的人,價值觀還是外界灌輸的,不具備脫離集體意識而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的自信心建立在外界的正向認可的回饋上,不是由內而外的。

所以,脫離了社會主流認可,就會陷入恐慌。

這些是整個中國社會對“教育”的根本誤解。

此外,中國人對家庭價值的認可度不高。我們羞于把幸福以及舒適稱為美德。在過去一百年多裡,國家人民多災多難,似乎只有艱苦奮鬥,甚至犧牲才是美德。

多少務工人員,常年隻身在外,只要掙到錢回家蓋新房子,就是公認的美德,完全無視期間的壓抑委屈。多少家庭,為了掙到更多的淺,可以長期忍受家庭兩地甚至三地分居。

在這種氛圍下,中國女性在擺脫了傳統的“相夫教子”、“三從四德”後,一心想成為所謂對社會有價值被社會認可的人。

所以,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工作,不管這份工作多麼無聊,會是大部分高學歷女生的選擇。而回歸家庭做“家庭主婦”,則是她們眼裡廉價的付出。

許多家庭主婦並不認同自己的價值。她們慢慢“主動”失去生活樂趣:每天除了柴米油鹽,就是雞毛蒜皮。她們不願意去接受新事物也不會去開拓新視野,一味強調“瑣碎家務”給她們帶來的阻礙。

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家庭主婦”更成為一種低賤乏味的角色。

家庭主婦是一個經久不衰的命題。就算不是“全職”,至少也是“兼職”狀態。我們不能去否認她的價值,更不能去貶低她。作為家庭主婦,應該嘗試主動去自我探索,強大自己的內心。

或許,社會也可以給出支持。比如社保,以家庭為單位,夫妻共用。這樣就是社會對於家庭主婦的一種價值或者身份的認可。

當然,路途還很遙遠。作為當代女性,我們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時候,應該去習得一份平衡心態。在家庭和職場間,進可攻退可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