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吆喝,“老聲音”還原老昆明生活

“小白(bé)……芨(jī), 小白……芨。 ”炎炎夏日, 在私人書舍接受採訪的雲南文史學家詹霖, 聊到興起時, 為我們即興“插播”了一段“昆明老聲音”。 “小白”短促, “芨”音長, 頗有韻味的方言叫賣聲一時間激起了我們的興趣。

舊時, 頭頂陰丹藍方帕, 身著及膝藍色粗布衫, 下穿闊腿黑布褲, 腰系青色繡花圍腰的昆明城外山區婦女們, 時常身背竹籮、手抬筲箕, 步行數十裡來到城中, 走街串巷兜售各種草藥。 其中, 白芨因治療幼兒咳嗽頗有療效而深受城內居民青睞。 而像“小白……芨”這樣的各種叫賣聲, 每日在坊間此起彼伏, 共同構成了別具特色的“昆明城市交響曲”。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市民生活方式的改變, 數十年前還在大街小巷回蕩的“老聲音”, 如今已漸成“絕唱”。 然而, 這些深深印刻在老昆明人腦海中的鄉音, 並未隨時光的流逝而被徹底遺忘。

一天從吆喝聲開始

詹霖童年時生活的昆明城是相對寂靜的。

靜到在自家天井裡, 可以聽到馬匹踩在青石板路上發出的“踢躂、踢躂”聲由遠及近, 再慢慢消失;可以聽到挑夫從門前經過, 扁擔兩邊的穀籮(gú·lé)一巔一巔發出的“咯吱、咯吱”聲。

“那時昆明城裡沒有汽車喇叭和高音廣播聲, 街頭巷尾除了雞鳴狗吠之外, 便是人們的歡聲笑語和小販的叫賣聲。 ”詹霖回憶說, 每日天剛亮, 衣著乾淨的四川女人們便手持木盤, 在城中邊走邊用嬌嫩的嗓音喊出“白糖……涼糕……太……平糕”;緊接著, 賣豆腐、粑粑等的小販也相繼登場, 高聲喊道:“賣水豆腐, 賣豆腐腦(nān)啦”、“米麵粑粑呢賣”……不同的語音腔調在清晨的上空相互交織, 喚醒了熟睡中的人們。

此時, 與吆喝“吃喝”的小販同時開工的, 還有從鄉間趕來收糞草(垃圾)的農民。

他們趕著馬車, 手搖鈴鐺穿街而過。 當聽到“丁零噹啷”的銅鈴聲和木架馬車搖曳的“咯嘰、咯嘰”聲, 家家戶戶就爭先恐後地把頭一天的垃圾和痰盂馬桶中的穢物傾倒在“糞草車”上, 轉身又去拍醒被窩裡賴床的孩子們, 周而復始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上門服務”貼心省事

往昔的昆明城, 小商品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價格便宜, 小販大多以挑擔子遊街的形式流動販賣。 有吆喝聲, 大家都會豎起耳朵聆聽, 然後估量一下自己需不需要。 如有所需, 便會及時“斷(duǎn)住”(攔住)小販, 再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之後成交。 在家門口就能完成交易, 這樣的“上門服務”, 對於購買者來說, 可謂是貼心又省事。

吆喝聲聽得久了,

昆明人也發現了其中的一些奧妙。 比如, 不同的吆喝聲, 腔調高低有別, 語速緩急不同。 兒時屬於饞嘴一族的詹霖, 便對兩種零食的叫賣聲記憶猶新。

薄荷(huō)糖是白糖加薄荷汁熬制而成的一種解暑食品, 兜售此種食品的小販吆喝起“薄荷糖, 薄荷糖, 可口清涼薄荷糖”時, 聲音一般是清脆、響亮、富有節奏感的, “酷似一顆顆炒豆從嗓門中蹦出來一樣”。 而吆喝“蘭花豆, 梆梆脆, 越吃越有味”的則多為男性小販, 他們往往中氣十足, 聲如黃鐘大呂一般高亢洪亮, 很符合蘭花豆“嘎嘣脆”的特點。

“亂頭髮換針來唉”;“有……舊衣爛衫……找來賣”;“啟刀……磨剪……子。 ”……當時, 兜售各種貨物的小販, 都有著不同的吆喝方式。 即便是到了晚間三更天(大約相當於現在23點至淩晨1點),

仍然有“餃......擔擔兒”這樣賣夜宵的聲音。 可以說, 老昆明人一天的生活, 是始於吆喝, 終於吆喝的。

吆喝聲中出內涵

有趣的是, 小販之中除了有叫賣貨物的之外, 還有叫賣手藝的。 相對於“貨物叫賣”來說, “手藝叫賣”常常是用特定的工具敲擊出特定的韻律, 而非全憑嗓子招攬生意。

“當當, 當當當, 當當。 ”每當聽到7聲清脆的小銅鑼聲, 大家便知道是鏾(xiàn, 閹割)雞匠來了;“嚓嚓嚓, 嚓嚓嚓, ”一疊銅片有間隔地響6次, 大家也就心領神會, 這是補碗匠在路過。 而最能俘獲童心的聲音, 則是小錘敲擊馬蹄鐵發出的“叮叮噹, 叮叮噹, 叮叮噹當叮叮噹”, 此時, 孩子們總會纏著家長買上一塊兒“叮叮糖”(麥芽糖), 咬在嘴裡高興地喊著“叮叮糖, 叮叮糖, 越吃越想娘”的童謠高興地散去。

不論是豐富多彩的“貨物叫賣”,還是各式各樣的“手藝叫賣”,在有心人那裡,總能聽出一些“弦外之音”,甚至能夠通過吆喝聲瞬間判斷出小販的境遇和性格。

詹霖分析說,初出茅廬的新手,往往怯生生地剛一張口就收尾,讓人聽起來感覺他“很不專業”,光顧其生意的人自然就少。有的聲音屬於短促而低微的喊叫,聽起來包含了祈求的意味,暗示著生意難做,希望別人聽到後能起惻隱之心。有的一出口就成旋律,甚至有板有眼、抑揚頓挫,讓人不由得對其貨物或手藝充滿信心。還有的則是聲嘶力竭的嚎叫,充滿了急躁之情,讓人不勝其擾。

今天,往昔的吆喝聲已經與我們漸行漸遠。但通過細細聆聽老者們的“原音模擬再現”,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一句句簡單的吆喝背後,是一個個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老行當;而一聲聲呐喊之中,也往往蘊藏著舊時的市井生活百態。(完)(羅嘉)

越吃越想娘”的童謠高興地散去。

不論是豐富多彩的“貨物叫賣”,還是各式各樣的“手藝叫賣”,在有心人那裡,總能聽出一些“弦外之音”,甚至能夠通過吆喝聲瞬間判斷出小販的境遇和性格。

詹霖分析說,初出茅廬的新手,往往怯生生地剛一張口就收尾,讓人聽起來感覺他“很不專業”,光顧其生意的人自然就少。有的聲音屬於短促而低微的喊叫,聽起來包含了祈求的意味,暗示著生意難做,希望別人聽到後能起惻隱之心。有的一出口就成旋律,甚至有板有眼、抑揚頓挫,讓人不由得對其貨物或手藝充滿信心。還有的則是聲嘶力竭的嚎叫,充滿了急躁之情,讓人不勝其擾。

今天,往昔的吆喝聲已經與我們漸行漸遠。但通過細細聆聽老者們的“原音模擬再現”,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一句句簡單的吆喝背後,是一個個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老行當;而一聲聲呐喊之中,也往往蘊藏著舊時的市井生活百態。(完)(羅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