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山西8處古跡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提名,它們憑什麼這麼牛?

萬里茶道是歐亞大陸上始于17世紀初並延續約兩個半世紀的一條重要國際商道。 3月22日, 8省(區)“萬里茶道申遺工作會”在太原召開, 湖北、福建、江西、湖南、河南、山西、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 萬里茶道聯合申遺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齊聚一堂, 就萬里茶道申請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最終申遺文本進行討論, 並擬定首批遺產提名點45處, 其中山西占了8處。

山西省文物局公佈8處遺產提名點

大同市新榮區的得勝口古堡群(包含得勝堡、鎮羌堡、得勝口、四城堡)

朔州市右玉縣的殺虎口(包含殺虎堡、通順橋、廣義橋、西口古道)

忻州市代縣的雁門關(包含關堡、長城)

太原市迎澤區的大關帝廟;晉城市澤州縣的碗子城、“羊腸阪道”題刻

晉中市榆次區的常家大院(聚興順茶莊)

太谷縣的曹家大院

祁縣的祁縣古城(包含長裕川茶莊舊址、永聚祥茶莊舊址、大德誠茶莊舊址、大盛川茶票莊舊址、合盛元茶票莊舊址、三晉源茶票號舊址、渠家大院、何家大院)。

提名點背後故事多

1、得勝口古堡群

得勝口古堡群位於大同市新榮區堡子灣鄉得勝堡村, 是得勝口、得勝口甕城、月城(也叫望城堡)、城台、馬市樓、街市、廟宇、紫塞閣、南北致遠店等構成的建築群, 絕大部分是建于明隆慶五年(1571)後的。 現地面還保存著得勝口、得勝口甕城、月城、城台、馬市樓、紫塞閣、南北致遠店等遺跡。

茶商運茶, 除通過 “西口”(殺虎口)和“東口”(張家口)外, 也常通過大同, 而大同最重要的貿易口岸就是得勝口, 當年的得勝口馬市十分繁榮, 交易額可與“西口”“東口”相媲美, 因此也被稱為“中口”。 得勝口是明代“九邊”重鎮大同鎮重要的北部門戶,

同時也是明代漢蒙通商的重要關口, 至清代時期仍是萬里茶道北出山西的交通要道和商貿集散之地。

2、殺虎口

殺虎口位於右玉縣北, 包含殺虎堡、西口古道、永濟橋、通順橋, 共4處遺存。 殺虎口四處遺存保存至今, 除因年久風化侵蝕等自然因素影響外,

人為破壞較小。

殺虎口是古代軍事要塞和邊貿重鎮, 是明清時期重要稅卡, 是萬里茶路山西段的西北埠和交通樞紐, 見證了晉商發展興衰史, 是中國近代金融貿易興衰的實證。 其所包含的古道和橋樑是茶商西出殺虎堡走向蒙古草原的通道, 也是晉商“走西口”歷史情境的直接見證;在殺虎堡所進行的蒙漢互市貿易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融與發展。 其中, 通順橋與永濟橋是萬里茶道上重要的橋樑構築物遺存, 是晉商“走西口”歷史情境的直接見證者, 也體現了明清時期橋樑的建築技術。

3、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山西忻州市代縣以北, 雁門關堡平面呈不規則形, 南北寬約200米, 東西長約500米。 雁門關地利門外立有一塊分道碑, 這是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代州知州為規範雁門關古道上交通秩序而制定的一部交通守則。 碑文內容如下:“正堂禁示:雁門關北路緊靠山崖, 往來車輛不能並行, 屢起爭端, 為商民之累。 本州相度形勢, 於東陲另開車道, 凡南來車輛于東路行走, 北來車輛從西路終由。不得故違於咎未便。特示。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吉日立。”由此可見當時的交通盛況。雁門關是萬里茶道上商賈往來的重要通道,體現了軍事要塞在萬里茶道上的重要作用。

4、碗子城、“羊腸阪道”題刻

碗子城遺址位於澤州縣晉廟鋪鎮碗城村孟良山頂上,現存建築清代風格。在碗子城西南50米二級峭壁上,有清同治年間題刻的“古羊腸阪”四字,每字0.5米見方,羊腸阪道穿城而過,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碗子城因其地理位置險要,戰時為兵家要衝,平時為行商孔道。在《晉商萬里茶路探尋》中描述茶道:“入太行陘之羊腸阪,蜿蜒北上三十裡至碗子城,入山凱撒州府鳳台縣境”。

碗子城古道是太行陘段保存的最好的古道,古道及周邊環境基本保持原狀,真實地反映了萬里茶道在太行山區的位置、走向和規模,以及在特殊地形地貌下的運輸方式(驢騾馱運),碗子城是萬里茶道進入山西段的重要入口。

5、大關帝廟

大關帝廟位於太原市迎澤區廟前街36號,占地面積約4062平方米,是當地關公信仰的重要史跡和珍貴文化遺產。現存廟內建築主要為明清遺構,組群建築佈局嚴謹,單體建築風格各異,是太原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關帝廟。2013年國務院公佈其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常家大院及聚興順茶莊

常家大院位於榆次東陽車輞村。清康熙、乾隆年間,七世祖常進全開始經商,至九世祖常萬達和他的父親常威,兄長常萬杞兩代,憑藉其在對俄貿易中的遠見和謀略,將茶葉生意做到俄國境內,及至歐洲其他國家,先後發展了“大德玉”“大升玉”等“十大玉”商號,成為當時富甲海內的晉商世賈。常家為在恰克圖從事對俄貿易眾多的山西商號中經營時間最長、歷史規模最大者,是山西茶商在萬里茶道上創立輝煌業績的代表,常家在太谷開設的大德川、大德玉票號是萬里茶道上重要的金融服務支撐,為茶葉貿易往來結算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促進了茶葉貿易的發展。

聚興順茶莊創辦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經營茶糖雜貨。在西湖設廠,收購、加工茶葉,在武漢、京津、張家口、包頭、綏遠、西安等地和山西的許多縣城辦理銷售業務。民國十一年(1922),取名聚興順和記。

7、曹家大院

太谷曹家是晉中為數不多的持有 “龍票”(注:清政府頒發的行業經營執照,上有龍形圖紋)的大商家之一。清雍正年間曹家在恰克圖“買賣城”開設錦泰亨、錦泉湧兩家商號,茶為其主要經營的大宗商品,因此曹家大院是萬里茶道晉中段的重要文物遺存。曹氏為晉中著名富商,清道光、咸豐時生意達到鼎盛,商號遍佈全國各地,達640餘家。

8、祁縣古城

祁縣古城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遺產點共包括國家歷史文化名街1條——晉商老街;茶莊、茶雜店、茶票號或銀莊17家;晉商大院2處(渠家大院、何家大院)。

祁縣古城是萬里茶道的必經之路。祁縣雖不產茶,但在清代,茶產業成為縣域主導產業。清咸豐年間,城內中上等的茶莊達到23家。為解決茶莊的資金融通問題,降低資金投資風險,財力雄厚的茶商陸續設立匯兌莊。到清末民國初年,祁縣兼營茶業、匯兌業的商號達到34家。

綜合整理

北來車輛從西路終由。不得故違於咎未便。特示。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吉日立。”由此可見當時的交通盛況。雁門關是萬里茶道上商賈往來的重要通道,體現了軍事要塞在萬里茶道上的重要作用。

4、碗子城、“羊腸阪道”題刻

碗子城遺址位於澤州縣晉廟鋪鎮碗城村孟良山頂上,現存建築清代風格。在碗子城西南50米二級峭壁上,有清同治年間題刻的“古羊腸阪”四字,每字0.5米見方,羊腸阪道穿城而過,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碗子城因其地理位置險要,戰時為兵家要衝,平時為行商孔道。在《晉商萬里茶路探尋》中描述茶道:“入太行陘之羊腸阪,蜿蜒北上三十裡至碗子城,入山凱撒州府鳳台縣境”。

碗子城古道是太行陘段保存的最好的古道,古道及周邊環境基本保持原狀,真實地反映了萬里茶道在太行山區的位置、走向和規模,以及在特殊地形地貌下的運輸方式(驢騾馱運),碗子城是萬里茶道進入山西段的重要入口。

5、大關帝廟

大關帝廟位於太原市迎澤區廟前街36號,占地面積約4062平方米,是當地關公信仰的重要史跡和珍貴文化遺產。現存廟內建築主要為明清遺構,組群建築佈局嚴謹,單體建築風格各異,是太原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關帝廟。2013年國務院公佈其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常家大院及聚興順茶莊

常家大院位於榆次東陽車輞村。清康熙、乾隆年間,七世祖常進全開始經商,至九世祖常萬達和他的父親常威,兄長常萬杞兩代,憑藉其在對俄貿易中的遠見和謀略,將茶葉生意做到俄國境內,及至歐洲其他國家,先後發展了“大德玉”“大升玉”等“十大玉”商號,成為當時富甲海內的晉商世賈。常家為在恰克圖從事對俄貿易眾多的山西商號中經營時間最長、歷史規模最大者,是山西茶商在萬里茶道上創立輝煌業績的代表,常家在太谷開設的大德川、大德玉票號是萬里茶道上重要的金融服務支撐,為茶葉貿易往來結算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促進了茶葉貿易的發展。

聚興順茶莊創辦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經營茶糖雜貨。在西湖設廠,收購、加工茶葉,在武漢、京津、張家口、包頭、綏遠、西安等地和山西的許多縣城辦理銷售業務。民國十一年(1922),取名聚興順和記。

7、曹家大院

太谷曹家是晉中為數不多的持有 “龍票”(注:清政府頒發的行業經營執照,上有龍形圖紋)的大商家之一。清雍正年間曹家在恰克圖“買賣城”開設錦泰亨、錦泉湧兩家商號,茶為其主要經營的大宗商品,因此曹家大院是萬里茶道晉中段的重要文物遺存。曹氏為晉中著名富商,清道光、咸豐時生意達到鼎盛,商號遍佈全國各地,達640餘家。

8、祁縣古城

祁縣古城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遺產點共包括國家歷史文化名街1條——晉商老街;茶莊、茶雜店、茶票號或銀莊17家;晉商大院2處(渠家大院、何家大院)。

祁縣古城是萬里茶道的必經之路。祁縣雖不產茶,但在清代,茶產業成為縣域主導產業。清咸豐年間,城內中上等的茶莊達到23家。為解決茶莊的資金融通問題,降低資金投資風險,財力雄厚的茶商陸續設立匯兌莊。到清末民國初年,祁縣兼營茶業、匯兌業的商號達到34家。

綜合整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