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這就是布裡克街的故事

從一個普通街區

到商鋪林立的黃金地段

又因為高昂的租金而門可羅雀

位於紐約西村布裡克街的盛衰史

要從一份美味的紙杯蛋糕談起

也許有一天, 那些高高在上的城市規劃研究員和零售業的高管們會虛心向 Robert Sietsema 討教。 他在布裡克街和佩里街的拐角處生活了 27 年, 親眼見證了這片奢侈品牌聚集的高檔購物區的沉浮俯仰。 這片商業王國於上世紀 90 年代的工房之中崛起, 幾十年間經歷了幾輪如夢似幻的盛衰, 如今夢醒後僅留下一片蒼涼的空櫥窗。

▲ 布裡克街一間已關閉的商鋪, 前租戶是 Ralph Lauren, 品牌曾在該地擁有 3 間店鋪。

Sietsema 有些挖苦地說道:“布裡克街成了服裝設計的革命據點, 許多賣實用商品的店鋪, 比如酒館、自助洗衣房和錄影帶租賃店等等, 都變成了一家家華而不實的服裝店, 一件 T 恤衫能賣到 400 美金。 ”

這些高檔商店讓布裡克街搖身一變成了一座“時尚主題公園”,

各類商鋪琳琅滿目:不過是 4 個街區的距離, 至少開了 6 家 Marc Jacobs 精品店, 包括一家女裝店, 一家男裝店, 還有一家專賣高檔童裝的門店。 也同樣是在這一片門面繁多、讓人眼花繚亂的土地上, Ralph Lauren 擁有 3 處店面, Coach 也在布裡克街 370 號和 372-374 號的位置上開起了自己的商店。 還有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品牌加入了這場狂歡盛宴:布裡克街 345 號的 Comptoir des Cotonniers, 351 號的 Brooks Brothers, 363 號的 MM6 by Maison Margiela, 368 號的 Juicy Couture, 387 號的 Mulberry, 還有 394號的 Lulu Guinness。 但現在, 這些時裝店和配飾店都倒閉了。

在過去的一年裡, 雖然 Eater NY 的資深評論家 Sietsema 對這種現象的評論看似幸災樂禍和冷眼旁觀, 其實更多表達的是一種警告和擔憂。 這個他生活的社區經歷著慘痛的衰落:從著名的零售天堂, 商鋪租金和經銷權曾經媲美加州比弗利山腳下的 Rodeo Drive 的黃金地段,

如今只剩下一片片空蕩蕩的門店, 淪落為朋友口中那衰敗不堪的“鐵銹地帶”。

從克里斯多夫街一直延伸到銀行街, 一共 5 個街區大小的區域曾經是這片購物天堂的中心地帶, 如今 10 多個零售鋪位空空如也。 往日出售織紋皮革手提包和羊絨圍巾的門店曾令過往顧客趨之若鶩, 可現在窗戶上都貼上了棕色的建築圖紙, 掛上了“吉店出租”和“請光臨別處店面”的告示。

▲ 布裡克街一家店鋪的櫥窗前掛上“待出售”的字樣。

Sietsema 說:“裡面堆滿了垃圾, 牆上抹畫得髒兮兮的。 真是糟透了。 ” Marc Jacobs 曾經在布裡克街上建立起了自己小小的商業帝國, 但現在也只有 400 號的一家 Bookmarc 書店還在苦苦掙扎, 這家書店銷售藝術類書籍的同時, 還出售其他小商品, 比如售價 80 美元的手機殼等等。 這裡過去是專售傳記類書籍的書店, 書架上堆滿了 James Boswell 和 Robert Caro 的傳記, 書迷們總是會爭先恐後地擠到這裡來搶購。

要是布裡克街上的高端門店當初沒有這麼火的話, “這片街區就能成功轉變成一個自食其力的奢侈品零售業標杆了。

” Jeremiah Moss 這樣評論道。 從 2007 年開始, Moss 就把這座城市經歷的種種變遷, 都記到了自己的博客——“Jeremiah 看正在消融的紐約”(Jeremiah’s Vanishing New York)裡。

Moss 說, “布裡克街現象”就是租金過高導致商業萎敗的有力證明, 而租金過高導致商業萎敗正是下層住宅高檔化晚期階段的一種症狀。 “這些高端商店選擇開在這裡的目的是品牌宣傳, ” Moss說道, “但是後來, 租金貴得離譜, 租戶付不起, 這些品牌也就紛紛撤離了。 可房東卻堅持不肯降低租金價格, 於是這些店面就空了下來, 一年, 兩年, 三年, 無人問津。 ”

布裡克街究竟是如何從格林威治村(美國曼哈頓藝術家聚集地)的典型慢慢轉變成高檔零售街區的?這片曾經開著 Condomania(美國避孕套品牌)和 Rebel Rebel Records(老唱片店)的街區, 經歷了什麼逐漸轉變成遊行示威的集中地(黑人族裔舉著“我是那 1%”的牌子進行示威)?又是如何從昔日的奢侈品商店天堂走向破敗的商業區?

這段發展歷史的風雨看起來就是一部經典的紐約小說。故事裡有野心勃勃的商人,有著 HBO 熱劇的跌宕劇情,有著阿富汗移民的故事,明星建築師、歐洲遊客,還有那些咄咄逼人的房東,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曼哈頓那無休無止、吸引著一切冒險者的掘金浪潮。

▲ 位於 363 號的 Maison Margiela 如今也已從這裡撤離。

一切都開始於一份美味的紙杯蛋糕。

時間倒回到 1987 年。Arleen Bowman 在得知了布裡克街有一家美甲店的主人正打算把店盤出去的消息以後,馬上就接手了這家店,以自己的名字開了一家女裝精品店。店面的位置在布裡克街 353 號,夾在西 10 大道和查理斯街中間。Bowman 的店有差不多 300 平方英尺那麼大,月租金要 1500 美元。

“那時所有人都想買到帶流蘇的衣服,” Bowman 女士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說道,“當時我就像是流蘇服裝界的女王一樣耀眼。”Bowman 的服裝店旁邊有幾家古董店:Pierre Deux、Treasure & Trifles 和 Susan Parrish;一家名叫小鳥叢林(Bird Jungle)的寵物商店;前面提到過的傳記書店;還有一家“ Nusraty 阿富汗進口商品店”,店主名叫 Abdul Nusraty,從 1979 年開始出售地毯、珠寶和古董一類的商品。“每家商店都各有千秋,” Bowman 又說道,“ Susan Parrish 店裡的老式棉被和亞麻布質地非常好,我從沒見過有那麼好的貨品。回家的路我整整走了半個小時,因為我經常跟那些店主閒聊。”

就這麼過了 5 年,Bowman 將店鋪搬到了隔壁,店面要比原來的稍微大一點,月租金 2500 美元,她一下簽了 10 年租約。整個 90 年代,街區周圍的環境都似乎沒有發生什麼大變遷。擁擠的遊客,不斷擴展的時尚產業鏈,還有迅速流行的 SoHo 區好像離西布裡克街很遠,似乎與這片盡是些小店小鋪的平凡街區毫不相關。

1996 年,布裡克街 401 號,也就是原先花鳥店所在的位置,新開了一家 Magnolia 麵包店,對於鄰居們來說,這家麵包店和土耳其人開的酒館、希臘人開的 Manatus 飯店一樣,不過是又一家做本地人生意的店鋪而已。

但是到了 2000 年 7 月 9 日,這家蛋糕店卻在《欲望都市》第三季中出了鏡,劇中Carrie Bradshaw 和 Miranda 在這家店外面吃紙杯蛋糕的鏡頭長達 30 秒。於是整個街區都開始改變了:Magnolia 蛋糕店登上了英國《Vogue》雜誌,遊客蜂擁而來,布裡克街上不得不安上護欄(Sietsema 將其戲稱為“蛋糕保鏢”),分隔那些把整條街區堵得水泄不通的遊客,讓他們排起長隊。

Magnolia 麵包店前絡繹不絕的瘋狂顧客,在一定程度上讓 Marc Jacobs 時任總裁兼副主席的 Robert Duffy 心動了,他認為公司應該在這附近開一家門店。因此,當布裡克街和第 11 大街上有店面出讓時,Duffy 先生,這位就住在附近、總是會定時去 Paris Commune 吃飯的街坊,毫不猶豫地出價戰勝了另外 5 位競爭者,拿下了這塊地盤。

▲ 2010 年,布裡克街建築外牆上張貼的《欲望都市 2》電影宣傳海報,女主角 Sarah Jessica Parker 的家就在這個街區附近。

2001 年,Duffy 先生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曾說,“如果我當時有機會能在布裡克街上買下 20 家店面的話,我也一定會立即買下來。”和很多人一樣,Bowman 相信,第一家 Marc Jacobs 入駐後,將會把各種時尚潮流的服裝、時尚設計師,還有像 Sofia Coppola 的名人資源一併引入,即將為整個街區帶來巨變。Bowman 女士說道:“Marc 的門店一開張,所有時尚寵兒都會想擠到布裡克街來。”

英國手提包設計師 Lulu Guinness 親自來到紐約拿下了這裡的一處零售鋪位,過去那裡曾經是焚香商鋪。很快,LVMH 集團旗下的化妝品品牌 Fresh 也拿下了一處原本是美容院的地塊。Ralph Lauren 於 2003 年在這裡開了一家男裝店,2004 年開了一家女裝店,2005年又建起了兩處店面。Intermix、Cynthia Rowley、James Perse、Brunello Cucinelli、Coach、 Mulberry、Tommy Hilfiger、Robert Marc、Olive and Bette’s、Jimmy Choo、Burberry、Gant 以及 Nars 等等一眾品牌也緊跟前者腳步,紛紛落戶在這片地區。這片只有 5 個街區大的彈丸之地要如何容下這麼多時尚品牌?聰明的房東把一層的公寓全部改建成了商鋪,靈活地滿足了各大品牌對零售空間的需求。

在肉類加工區(1999 年 Jeffrey New York 於此開業)發生的下層住宅高檔化趨勢也影響到了遙遠的紐約西村,搖身一變成了購物和餐飲勝地。2002 年 Richard Meier 的第一座玻璃高層住宅樓於佩里街落成,進一步加快了西村區域的升級,從過去 Joe Gould 電影裡那種破敗不堪的波西米亞式村落一躍變成了銀行家和影星等名流流連忘返的場所。

也大約就是在這個時候,長居於此的服裝設計師 Janet Russo 和她的丈夫、藝術家 Bill Jacklin 把他們在銀行街上的聯排房屋轉售給了 Duffy 先生。Russo 覺得西村已經變了,她說:“變成了一個我再也不想待下去的地方。”但她又說,自己也沒有預料到布裡克街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她過去很喜歡逛那條街,逛古董店找創作靈感,有時也會去淘些窗簾等家居用品。“我想,Marc 和 Robert 當初也不知道會有這樣瘋狂的事情發生。” Russo 女士這樣說道,她現在和丈夫一起住在康涅狄格州。“我想,沒有人能料想到會是這樣的結局。”

如果說部分居民因水土不服而離開,那麼對於房東和奢侈品品牌來說無疑是天上掉餡餅,至少短時間而言是如此。《欲望都市》影迷來此遊覽的時候,公車拉來一群又一群人,他們都是潛在的消費者。每到耶誕節,聖誕老人都會出現在 Marc Jacobs 的精品店裡,擺好姿勢,等待著跟那些精心打扮的新居民家的孩子合影。在這裡購物,碰上哪位名流都不稀奇:Sofia、Scarlett、Mary-Kate、Ashley,都有可能在這裡。甚至還有可能遇見 Carrie Bradshaw 本人,因為飾演這一角色的女星 Sarah Jessica Parker 就住在這裡。

▲ Abdul Nusraty 在這裡經營的“Nusraty 阿富汗進口商品店”,因為高昂的租金而不得不搬離。

房地產公司道格拉斯·艾麗曼零售部部長 Faith Hope Consolo 女士曾說,布裡克街“有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歐洲氣息。來這裡的人身上都有一種獨特、不同的氣質。” Consolo 女士已經談妥了好幾樁這條街的地塊生意。她又補充說:“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聚集在這裡,有些人甚至以到過布裡克街為傲。這裡已經成了一處遊覽必去的景點。”

Consolo 女士說這條街以前的租金大約是每平方英尺 75 美元。到了 2005 年至 2010 年間,租金漲到了每平方英尺 300 美元。飛漲的租金對於像 Nusraty 這樣的普通店主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因此 2008 年他被迫搬離了這條街。他說,他的租賃合同已經到頭了,月租金也從 7000 美元飛漲到了 45000 美元。Brooks Brothers 接手了他原先位於布裡克街和克里斯多夫街拐角處的店面。還有許多店鋪也不得不搬離,比如Toons 泰式餐館、Leo 設計館,還有備受好評的傳記書店,這家書店搬去了第七大道東邊的新地址,改名成了 Bookbook 書店。

到了 2012 年,這條街上剩下的老業主已經寥寥無幾了,這其中就有 Bowman。她很幸運,2002 年就續簽了 10 年的租約,正好是布裡克街騰飛前夜。但是到了她想和房東重新談合約的時候,房東開出了 35000 美元的月租金,她付不起,合同自然也沒得談。最終,Bowman 也不得不關門走人了。“Organic Pharmacy(有機藥房)買下了我以前的店面,” Bowman 說,“可他們跟藥店沒有任何關係,賣的是高端面霜和面部護理服務。”

後來呢?報應來了。以前那些稀奇古怪的小商鋪付不起“新布裡克街”的房租,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租金不斷水漲船高,顯然那些曾經讓布裡克街煥然一新的企業品牌也開始付不起這天價租金了。這裡有一個公開的秘密:這些高檔店鋪不過是些富麗堂皇的門面而已,顧客少之又少。名人們之所以來這裡購物,就是因為這裡冷清得很,沒人會打擾他們。那些曾經在 Magnolia 店前排著長隊、不停抓拍 Carrie 曾經逗留過的地方的《欲望都市》劇迷們既不願、也無力支付 2000 多美元買一雙名牌高跟鞋。“我從沒看見有人光顧 Jimmy Choo 的商店,” Bowman 說,“我不明白到底是哪些人在買他們的商品呢?”

Robert Burke 是一家同名奢侈品諮詢公司的創始人。他說道:“布裡克街就是一處浮華之地。這裡有的更多是富麗堂皇的門店和光鮮亮麗的表面,卻缺少著零售銷量和人流量這樣的硬實力。”

現在我們正處於這樣一個時代中,網購大行其道,整個時尚品牌行業都不景氣,Burke 先生說:“如今市場環境艱難,要維持這樣的奢華門面的意義不大。”而根據 Consolo 所言,在商店的運營成本不斷上漲,布裡克街上的房東近年來房租要價開到了每平方英尺 800 美元的價位的情況下,這種衰退趨勢尤其明顯。Consolo 女士提到:“去年,零售商們紛紛開始抽身撤離。商店無人光顧,業主也不再續期合同,空店面開始不斷增多。”

▲布裡克街一家經營了28年的唱片店,也由於日益增長的租金而不得不關門停業。

既然許多大型時尚品牌都已經離開了,那麼等待著布裡克街西端的又將會是什麼?有沒有可能那些像 Bowman 和 Nusraty 一樣的小商店業主們(事實上他們都在克里斯多夫街的拐角處默默準備著回歸)重新租到可以支付得起的店面呢?答案是不太可能。即便商鋪日漸衰敗,但是房東們卻不願降價。

房地產經紀人 Consolo 女士注意到,布裡克街上尚顯新潮的美妝精品店的數量還算穩定,其中包括 Sisley、Asop,還有一些這裡的長期租戶,比如 Bond No. 9 香水店,還有美妝品牌 Fresh。她認為,這條街未來可能會變成“美妝口紅一條街”。

還有一些公司順勢湧入這裡,佔用了一些空閒店面。有些開起了快閃店,簽個短期合約,經營一段時間就撤出;另有一些冒了風險,打算長期駐留。許多採取這種策略的公司都是外國品牌,打算借此提升其在美國的知名度,比如愛爾蘭品牌 Orla Kiely,還有去年秋天於此開業的日本品牌 Enfold。

高檔裝飾品牌 L’Objet 創始人兼創意總監 Elad Yifrach 堅信,雖然目前布裡克街面臨困境,但這裡也許還會創造另一個零售業的奇跡。去年秋天,L’Objet 在這裡建起了自己在紐約的第一家商店,店址就選擇在 Coach 曾經的店面裡。“布裡克街是西村的精髓,” Yifrach 先生這樣評論道,“在這個地方隨處可見美麗迷人的聯排房屋。這條街需要的是回溯過去,讓自己冷靜下來,發現自己能真正啟發大眾的地方。”

但是對於很多老居民來說,這條街所缺失的根本不是冷靜,而是缺少了滿足街區正常生活需求的多種混合商業實體店。前幾天的一個下午,在這裡住了 43 年的老居民 Marjorie Reitman 仔細地回憶了這條街的商業歷史。那天她剛好在布裡克街上陪她鄰居的寵物狗瓦爾特散步。她說:“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到這裡來的時候的情形。那個時候這裡有一對老夫妻,開了一家五金店。還有一家食品雜貨店,一家報紙鋪。”

她站在一家 ATM Anthony Thomas Melillo 商店前面,這家服裝精品店 2 月剛開業,賣那種 115 美元一件的 T 恤和其他服裝。店裡一個顧客也沒有,前門大開著,店裡的空調冷氣不斷飄到街上,這也是 Reitman 女士非常看不慣店裡年輕銷售的一點。Reitman 說:“這些年輕銷售心態就是這樣的:‘我有錢,我交得起罰款,我根本不在乎。’”

帶布裡克街走向騰飛的第一家 Marc Jacobs 門店就開在這家精品店旁邊,只不過現在門窗緊閉,毫無生氣。除了這裡,街上還有很多店面都空著,就像是一嘴昂貴的鑲牙裡已經缺失了幾顆,空洞不齊。對於這些閒置下來的空間,Reitman 也有她自己的想法。“都開成賣鍋碗瓢盆的店好了,”她說,“我很認真,沒開玩笑。我還真想不出還有什麼店能順利入駐,交得起租金。”

撰文:Steven Kurutz

編輯:張權

經歷了什麼逐漸轉變成遊行示威的集中地(黑人族裔舉著“我是那 1%”的牌子進行示威)?又是如何從昔日的奢侈品商店天堂走向破敗的商業區?

這段發展歷史的風雨看起來就是一部經典的紐約小說。故事裡有野心勃勃的商人,有著 HBO 熱劇的跌宕劇情,有著阿富汗移民的故事,明星建築師、歐洲遊客,還有那些咄咄逼人的房東,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曼哈頓那無休無止、吸引著一切冒險者的掘金浪潮。

▲ 位於 363 號的 Maison Margiela 如今也已從這裡撤離。

一切都開始於一份美味的紙杯蛋糕。

時間倒回到 1987 年。Arleen Bowman 在得知了布裡克街有一家美甲店的主人正打算把店盤出去的消息以後,馬上就接手了這家店,以自己的名字開了一家女裝精品店。店面的位置在布裡克街 353 號,夾在西 10 大道和查理斯街中間。Bowman 的店有差不多 300 平方英尺那麼大,月租金要 1500 美元。

“那時所有人都想買到帶流蘇的衣服,” Bowman 女士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說道,“當時我就像是流蘇服裝界的女王一樣耀眼。”Bowman 的服裝店旁邊有幾家古董店:Pierre Deux、Treasure & Trifles 和 Susan Parrish;一家名叫小鳥叢林(Bird Jungle)的寵物商店;前面提到過的傳記書店;還有一家“ Nusraty 阿富汗進口商品店”,店主名叫 Abdul Nusraty,從 1979 年開始出售地毯、珠寶和古董一類的商品。“每家商店都各有千秋,” Bowman 又說道,“ Susan Parrish 店裡的老式棉被和亞麻布質地非常好,我從沒見過有那麼好的貨品。回家的路我整整走了半個小時,因為我經常跟那些店主閒聊。”

就這麼過了 5 年,Bowman 將店鋪搬到了隔壁,店面要比原來的稍微大一點,月租金 2500 美元,她一下簽了 10 年租約。整個 90 年代,街區周圍的環境都似乎沒有發生什麼大變遷。擁擠的遊客,不斷擴展的時尚產業鏈,還有迅速流行的 SoHo 區好像離西布裡克街很遠,似乎與這片盡是些小店小鋪的平凡街區毫不相關。

1996 年,布裡克街 401 號,也就是原先花鳥店所在的位置,新開了一家 Magnolia 麵包店,對於鄰居們來說,這家麵包店和土耳其人開的酒館、希臘人開的 Manatus 飯店一樣,不過是又一家做本地人生意的店鋪而已。

但是到了 2000 年 7 月 9 日,這家蛋糕店卻在《欲望都市》第三季中出了鏡,劇中Carrie Bradshaw 和 Miranda 在這家店外面吃紙杯蛋糕的鏡頭長達 30 秒。於是整個街區都開始改變了:Magnolia 蛋糕店登上了英國《Vogue》雜誌,遊客蜂擁而來,布裡克街上不得不安上護欄(Sietsema 將其戲稱為“蛋糕保鏢”),分隔那些把整條街區堵得水泄不通的遊客,讓他們排起長隊。

Magnolia 麵包店前絡繹不絕的瘋狂顧客,在一定程度上讓 Marc Jacobs 時任總裁兼副主席的 Robert Duffy 心動了,他認為公司應該在這附近開一家門店。因此,當布裡克街和第 11 大街上有店面出讓時,Duffy 先生,這位就住在附近、總是會定時去 Paris Commune 吃飯的街坊,毫不猶豫地出價戰勝了另外 5 位競爭者,拿下了這塊地盤。

▲ 2010 年,布裡克街建築外牆上張貼的《欲望都市 2》電影宣傳海報,女主角 Sarah Jessica Parker 的家就在這個街區附近。

2001 年,Duffy 先生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曾說,“如果我當時有機會能在布裡克街上買下 20 家店面的話,我也一定會立即買下來。”和很多人一樣,Bowman 相信,第一家 Marc Jacobs 入駐後,將會把各種時尚潮流的服裝、時尚設計師,還有像 Sofia Coppola 的名人資源一併引入,即將為整個街區帶來巨變。Bowman 女士說道:“Marc 的門店一開張,所有時尚寵兒都會想擠到布裡克街來。”

英國手提包設計師 Lulu Guinness 親自來到紐約拿下了這裡的一處零售鋪位,過去那裡曾經是焚香商鋪。很快,LVMH 集團旗下的化妝品品牌 Fresh 也拿下了一處原本是美容院的地塊。Ralph Lauren 於 2003 年在這裡開了一家男裝店,2004 年開了一家女裝店,2005年又建起了兩處店面。Intermix、Cynthia Rowley、James Perse、Brunello Cucinelli、Coach、 Mulberry、Tommy Hilfiger、Robert Marc、Olive and Bette’s、Jimmy Choo、Burberry、Gant 以及 Nars 等等一眾品牌也緊跟前者腳步,紛紛落戶在這片地區。這片只有 5 個街區大的彈丸之地要如何容下這麼多時尚品牌?聰明的房東把一層的公寓全部改建成了商鋪,靈活地滿足了各大品牌對零售空間的需求。

在肉類加工區(1999 年 Jeffrey New York 於此開業)發生的下層住宅高檔化趨勢也影響到了遙遠的紐約西村,搖身一變成了購物和餐飲勝地。2002 年 Richard Meier 的第一座玻璃高層住宅樓於佩里街落成,進一步加快了西村區域的升級,從過去 Joe Gould 電影裡那種破敗不堪的波西米亞式村落一躍變成了銀行家和影星等名流流連忘返的場所。

也大約就是在這個時候,長居於此的服裝設計師 Janet Russo 和她的丈夫、藝術家 Bill Jacklin 把他們在銀行街上的聯排房屋轉售給了 Duffy 先生。Russo 覺得西村已經變了,她說:“變成了一個我再也不想待下去的地方。”但她又說,自己也沒有預料到布裡克街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她過去很喜歡逛那條街,逛古董店找創作靈感,有時也會去淘些窗簾等家居用品。“我想,Marc 和 Robert 當初也不知道會有這樣瘋狂的事情發生。” Russo 女士這樣說道,她現在和丈夫一起住在康涅狄格州。“我想,沒有人能料想到會是這樣的結局。”

如果說部分居民因水土不服而離開,那麼對於房東和奢侈品品牌來說無疑是天上掉餡餅,至少短時間而言是如此。《欲望都市》影迷來此遊覽的時候,公車拉來一群又一群人,他們都是潛在的消費者。每到耶誕節,聖誕老人都會出現在 Marc Jacobs 的精品店裡,擺好姿勢,等待著跟那些精心打扮的新居民家的孩子合影。在這裡購物,碰上哪位名流都不稀奇:Sofia、Scarlett、Mary-Kate、Ashley,都有可能在這裡。甚至還有可能遇見 Carrie Bradshaw 本人,因為飾演這一角色的女星 Sarah Jessica Parker 就住在這裡。

▲ Abdul Nusraty 在這裡經營的“Nusraty 阿富汗進口商品店”,因為高昂的租金而不得不搬離。

房地產公司道格拉斯·艾麗曼零售部部長 Faith Hope Consolo 女士曾說,布裡克街“有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歐洲氣息。來這裡的人身上都有一種獨特、不同的氣質。” Consolo 女士已經談妥了好幾樁這條街的地塊生意。她又補充說:“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聚集在這裡,有些人甚至以到過布裡克街為傲。這裡已經成了一處遊覽必去的景點。”

Consolo 女士說這條街以前的租金大約是每平方英尺 75 美元。到了 2005 年至 2010 年間,租金漲到了每平方英尺 300 美元。飛漲的租金對於像 Nusraty 這樣的普通店主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因此 2008 年他被迫搬離了這條街。他說,他的租賃合同已經到頭了,月租金也從 7000 美元飛漲到了 45000 美元。Brooks Brothers 接手了他原先位於布裡克街和克里斯多夫街拐角處的店面。還有許多店鋪也不得不搬離,比如Toons 泰式餐館、Leo 設計館,還有備受好評的傳記書店,這家書店搬去了第七大道東邊的新地址,改名成了 Bookbook 書店。

到了 2012 年,這條街上剩下的老業主已經寥寥無幾了,這其中就有 Bowman。她很幸運,2002 年就續簽了 10 年的租約,正好是布裡克街騰飛前夜。但是到了她想和房東重新談合約的時候,房東開出了 35000 美元的月租金,她付不起,合同自然也沒得談。最終,Bowman 也不得不關門走人了。“Organic Pharmacy(有機藥房)買下了我以前的店面,” Bowman 說,“可他們跟藥店沒有任何關係,賣的是高端面霜和面部護理服務。”

後來呢?報應來了。以前那些稀奇古怪的小商鋪付不起“新布裡克街”的房租,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租金不斷水漲船高,顯然那些曾經讓布裡克街煥然一新的企業品牌也開始付不起這天價租金了。這裡有一個公開的秘密:這些高檔店鋪不過是些富麗堂皇的門面而已,顧客少之又少。名人們之所以來這裡購物,就是因為這裡冷清得很,沒人會打擾他們。那些曾經在 Magnolia 店前排著長隊、不停抓拍 Carrie 曾經逗留過的地方的《欲望都市》劇迷們既不願、也無力支付 2000 多美元買一雙名牌高跟鞋。“我從沒看見有人光顧 Jimmy Choo 的商店,” Bowman 說,“我不明白到底是哪些人在買他們的商品呢?”

Robert Burke 是一家同名奢侈品諮詢公司的創始人。他說道:“布裡克街就是一處浮華之地。這裡有的更多是富麗堂皇的門店和光鮮亮麗的表面,卻缺少著零售銷量和人流量這樣的硬實力。”

現在我們正處於這樣一個時代中,網購大行其道,整個時尚品牌行業都不景氣,Burke 先生說:“如今市場環境艱難,要維持這樣的奢華門面的意義不大。”而根據 Consolo 所言,在商店的運營成本不斷上漲,布裡克街上的房東近年來房租要價開到了每平方英尺 800 美元的價位的情況下,這種衰退趨勢尤其明顯。Consolo 女士提到:“去年,零售商們紛紛開始抽身撤離。商店無人光顧,業主也不再續期合同,空店面開始不斷增多。”

▲布裡克街一家經營了28年的唱片店,也由於日益增長的租金而不得不關門停業。

既然許多大型時尚品牌都已經離開了,那麼等待著布裡克街西端的又將會是什麼?有沒有可能那些像 Bowman 和 Nusraty 一樣的小商店業主們(事實上他們都在克里斯多夫街的拐角處默默準備著回歸)重新租到可以支付得起的店面呢?答案是不太可能。即便商鋪日漸衰敗,但是房東們卻不願降價。

房地產經紀人 Consolo 女士注意到,布裡克街上尚顯新潮的美妝精品店的數量還算穩定,其中包括 Sisley、Asop,還有一些這裡的長期租戶,比如 Bond No. 9 香水店,還有美妝品牌 Fresh。她認為,這條街未來可能會變成“美妝口紅一條街”。

還有一些公司順勢湧入這裡,佔用了一些空閒店面。有些開起了快閃店,簽個短期合約,經營一段時間就撤出;另有一些冒了風險,打算長期駐留。許多採取這種策略的公司都是外國品牌,打算借此提升其在美國的知名度,比如愛爾蘭品牌 Orla Kiely,還有去年秋天於此開業的日本品牌 Enfold。

高檔裝飾品牌 L’Objet 創始人兼創意總監 Elad Yifrach 堅信,雖然目前布裡克街面臨困境,但這裡也許還會創造另一個零售業的奇跡。去年秋天,L’Objet 在這裡建起了自己在紐約的第一家商店,店址就選擇在 Coach 曾經的店面裡。“布裡克街是西村的精髓,” Yifrach 先生這樣評論道,“在這個地方隨處可見美麗迷人的聯排房屋。這條街需要的是回溯過去,讓自己冷靜下來,發現自己能真正啟發大眾的地方。”

但是對於很多老居民來說,這條街所缺失的根本不是冷靜,而是缺少了滿足街區正常生活需求的多種混合商業實體店。前幾天的一個下午,在這裡住了 43 年的老居民 Marjorie Reitman 仔細地回憶了這條街的商業歷史。那天她剛好在布裡克街上陪她鄰居的寵物狗瓦爾特散步。她說:“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到這裡來的時候的情形。那個時候這裡有一對老夫妻,開了一家五金店。還有一家食品雜貨店,一家報紙鋪。”

她站在一家 ATM Anthony Thomas Melillo 商店前面,這家服裝精品店 2 月剛開業,賣那種 115 美元一件的 T 恤和其他服裝。店裡一個顧客也沒有,前門大開著,店裡的空調冷氣不斷飄到街上,這也是 Reitman 女士非常看不慣店裡年輕銷售的一點。Reitman 說:“這些年輕銷售心態就是這樣的:‘我有錢,我交得起罰款,我根本不在乎。’”

帶布裡克街走向騰飛的第一家 Marc Jacobs 門店就開在這家精品店旁邊,只不過現在門窗緊閉,毫無生氣。除了這裡,街上還有很多店面都空著,就像是一嘴昂貴的鑲牙裡已經缺失了幾顆,空洞不齊。對於這些閒置下來的空間,Reitman 也有她自己的想法。“都開成賣鍋碗瓢盆的店好了,”她說,“我很認真,沒開玩笑。我還真想不出還有什麼店能順利入駐,交得起租金。”

撰文:Steven Kurutz

編輯:張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