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球500強企業的CEO有三分之一是印度人,而中國無一人

說起印度, 你可能第一想到的會是咖喱、瑜伽和寶萊塢電影。 我們對印度的整體印象還停留在髒、亂、差, 到處是虎視眈眈的強姦犯和貧窮落後分子, 會覺得那是個不堪一擊、不足掛齒的“手下敗將”。 以為他們想趕超工作, 簡直是笑話。 但是, 今天我要告訴你一個事實, 其實, 印度人做企業可是比中國人強太多了。

根據標準普爾對美國標準普爾500強企業做的權威調查發現, 這些企業中的CEO美國人最多, 其次就是印度人, 甚至連標準普爾自己都曾選了一位印度後裔當總裁。 值得一提的是, 香港和臺灣各有一人,

但是中國大陸卻無人入選。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一項研究, 從2013年起, 印度為那些總部不在其母國的全球五百強企業貢獻了三分之一的CEO。 大家所熟知的穀歌和微軟這兩個矽谷巨擘, 均由印度人執掌。 穀歌董事會的13位高層領導中, 有4位是印度裔。 像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諾基亞、摩托羅拉、百事可樂、萬事達卡、SanDisk公司、Adob公司等赫赫有名的行業巨頭CEO, 都來自印度, 說印度是“CEO盛產地”一點不為過。 在美國, 甚至有“印度人佔領美國”的說法。

穀歌首席執行官皮查伊

實際上, 在過去的十年裡, 印度人在跨國公司最高管理層的地位和數量都在不斷提升, 矽谷15%的初創公司都是印度移民創辦的, 這比巴西、中國、中國臺灣和日本等地的移民創始人數量加起來還要多。 早在2005年, 矽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 高科技公司裡7%的CEO也都來自印度。 據統計, 矽谷兩千家新創公司中, 有40%由印度人創立。

微軟CEO納德拉

印度人總能登頂科技巨頭最高管理層的趨勢也是歐美多所管理學院的研究課題之一。 除了企業高管, 越來越多的印度人也開始擔任歐美知名商學院的院長。 2010年, 著名的美國哈佛商學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羅利亞為該學院第10任院長, 羅利亞也成為這座著名學府102年歷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長;芝加哥商學院也選定印度人蘇什·庫馬爾擔任新一任院長; 在歐洲,

原籍印度的前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名譽院長迪派克·詹恩2011年出任了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一職。

為什麼印度人在商業上領先中國人這麼多呢?

首先是教育問題。 雖然印度的經濟發展程度不是很高, 教育資源也較有限, 但其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較高, 在融入國際市場的經濟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擁有悠久的歷史。 人口數量龐大的印度, 實行的是精英教育, 只有那些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考上大學, 而一流學府如印度理工學院的錄取率更是低得驚人。 中國的教育更加擅長培養一個個“精緻的個體”而非接受“異己”領導全域的戰略家。 印度高管最為重要的特質在於善於領導和管理不同政見的人。

因為印度高管從小生活在多民族國家, 從小就擅長辯論, 擅長處理與自己意見不同人的關係。 而中國人大多成長于比較單一的社會環境中, 更注重的是對上級的服從。

印度理工學院

其次是圈子問題。 印度人奉行舉賢不避親的圈子文化, 非常抱團,往往一家公司進了一個印度人,就會引來一群印度人。“印度人的自我圈子文化在美國矽谷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極其顯著和特殊的現象。在英特爾公司的餐廳內,大片的印度人甚是熱鬧。”印度人樂此不疲地把自己的親戚、朋友,之前的同事,甚至不認識的人,只要是印度人,都努力介紹到自己所在的公司裡,形成了非常強的一個“印度圈”,好的職位和資源堅決第一時間介紹給印度人。而中國人,卻習慣於算計和自利,達不聞於鄉人,富不惠及宗親。

印度人

最後是文化問題。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有自己的一套文化體系。佛教的普世性,詩歌的浪漫性,辯論的縝密性,都融為一體。印度人把心靈看著是自己的“真實存在”,政權只是一種外在幻像,他們很少去抗爭,更少去用武力抗爭。印度傳統宗教是印度教,印度教也是佛教的來源,它講的是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存在意義,人的內心世界要比外在世界豐富充實的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存在元素組合,追求自己獨特的生命昇華,這些足以讓印度教信徒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更加接近生命本身的價值與意義。

印度文化

千萬不能小看了印度,雖然從經濟發展看,印度的GDP比中國低得多,印度人比中國人窮不少。但奇怪的是,民意測驗表明,相信有來生的印度人90%以上希望來生還是印度人。印度人的幸福指數非常高。什麼會這樣?一是印度從立國時就實行全民公費醫療。這一福利甚至延伸到在印度的外國人。二是印度對教育的投入一直占GDP的4%以上。公立大學的學生幾乎不用交費,學校管食宿,一年的學費、吃住加在一塊,只合人民幣1600元左右。即使是私立大學,學費也不貴。三是國家在法律上盡可能促進社會公正。1950年印度憲法頒佈,其中一個主要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歧視,不能在種姓上有任何的區分和區別對待。因此,即使是新德里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也必須留出10%以上的名額專門招收“賤民”學生。再比如,印度法律規定:有多少殘疾人,公務員中就必須為他們保留相應比例的名額;卡納塔克邦有7%的殘疾人,因此給殘疾人保留7%的公務員名額。

非常抱團,往往一家公司進了一個印度人,就會引來一群印度人。“印度人的自我圈子文化在美國矽谷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極其顯著和特殊的現象。在英特爾公司的餐廳內,大片的印度人甚是熱鬧。”印度人樂此不疲地把自己的親戚、朋友,之前的同事,甚至不認識的人,只要是印度人,都努力介紹到自己所在的公司裡,形成了非常強的一個“印度圈”,好的職位和資源堅決第一時間介紹給印度人。而中國人,卻習慣於算計和自利,達不聞於鄉人,富不惠及宗親。

印度人

最後是文化問題。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有自己的一套文化體系。佛教的普世性,詩歌的浪漫性,辯論的縝密性,都融為一體。印度人把心靈看著是自己的“真實存在”,政權只是一種外在幻像,他們很少去抗爭,更少去用武力抗爭。印度傳統宗教是印度教,印度教也是佛教的來源,它講的是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存在意義,人的內心世界要比外在世界豐富充實的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存在元素組合,追求自己獨特的生命昇華,這些足以讓印度教信徒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更加接近生命本身的價值與意義。

印度文化

千萬不能小看了印度,雖然從經濟發展看,印度的GDP比中國低得多,印度人比中國人窮不少。但奇怪的是,民意測驗表明,相信有來生的印度人90%以上希望來生還是印度人。印度人的幸福指數非常高。什麼會這樣?一是印度從立國時就實行全民公費醫療。這一福利甚至延伸到在印度的外國人。二是印度對教育的投入一直占GDP的4%以上。公立大學的學生幾乎不用交費,學校管食宿,一年的學費、吃住加在一塊,只合人民幣1600元左右。即使是私立大學,學費也不貴。三是國家在法律上盡可能促進社會公正。1950年印度憲法頒佈,其中一個主要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歧視,不能在種姓上有任何的區分和區別對待。因此,即使是新德里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也必須留出10%以上的名額專門招收“賤民”學生。再比如,印度法律規定:有多少殘疾人,公務員中就必須為他們保留相應比例的名額;卡納塔克邦有7%的殘疾人,因此給殘疾人保留7%的公務員名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