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淮南地理:九龍崗——歌聲寂寥的報社巷

陽春三月, 杏花牆外一枝斜。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 我乘坐公交122路車, 再次隻身前往淮南城市源頭之一的民國小鎮九龍崗, 去看看那條神往已久的報社巷。

報社巷, 並不是一條規整的“一”字形小巷。 而是由穿插在一片青磚漢瓦, 釋放著民國建築風采的許多條狹窄的小胡同組成。

淮南早晨的清風是公允的, 它來回游走, 不偏不倚, 也輕輕蕩漾在落寞已久的報社巷。 晨風柔柔, 依偎在報社巷磚房旁邊的一片菜花靜靜地直立在那裡紋絲不動。

自1865年, 中國民族工業開始起步以來, 以人口密集的城市化和勞動分工的專業化為特徵的工業社會開始在中國大地上發芽。

淮南儲量豐富的煤炭資源, 促成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于1930年成立淮南煤礦局, 局址設在九龍崗。 現代意義上“淮南”一詞就是從那段時間誕生的。 那時的淮南因煤而興起, 為她後來成為一座朝氣蓬勃的工業化城市預設了雛形。

時間沒有雙腳卻走的很快。 我無法確定八十多年前, 淮南煤礦局建成時的鑼鼓是否喧天, 只知道八十多年以後的今天早晨, 天氣晴朗, 報社巷的空氣中彌漫著寂寥的花香。

1938年, 淮南淪陷。 1945年, 國民政府收復淮南。 就在解放前的那段期間內, 報社巷的前身——淮南煤礦局招待所落成。 這個招待所後來成為淮南市委市政府和礦務局賓館的共同前身。

1949年1月18日, 淮南解放。 一年後, 在淮南解放紀念日這一天, 中共淮南礦區委員會等機構一起決定創辦一張淮礦工人報,

這是《淮南日報》的昔時。 報社後來遷址到淮南煤礦局招待所的天字型大小辦公, 就是我今天涉足的地方。

1956年淮南市委由九龍崗遷往洞山, 1957年, 報社隨後也遷往了洞山, 它留給九龍崗的是一片頗具民國風範的建築群和報社巷的名稱。

報社巷裡灑滿了早晨的陽光,

光線落在漢瓦的一塊塊青苔上。 屋簷旁的石榴樹枝條一叢瑣碎, 沉住氣似的不吐露絲毫綠意。 這裡天字型大小招待所的建築風格獨特。 硬山的漢瓦屋頂上面樹起一個保護天窗的小閣。

山牆被瓦匠捋的很直, 可以看出來是源自于大工匠之手。 它走過了八十多年風雨的侵蝕, 時至今日已顯得步履蹣跚, 現在正站在我的面前歇口氣, 靜靜地沉默不語。

我看到這裡砌用山牆的青磚質地細膩, 每塊磚上都列印著“HNK”的英文字目, 我判斷是“淮南礦”的音序首字母。 這處用文字磚砌就的青磚牆。 在淮南市, 甚至可能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報社巷的天字型大小建築有些已經坍塌,一棵橡皮樹扭曲著身體,依據青磚的縫隙,從牆根開始倔強地向上生長,它的枝幹與青磚互為契合,居然長到一堵牆的高度。

那些坍塌的房頂,有的中間那根粗大的檁條還在。有的還沒有脫落的屋椽則架起一塊塊鋪設整齊的望板小磚。讓人意想不到的還有一間屋頂完全坍塌的房屋,木質的門窗居然還直立在那裡,像是一位忠於職守的看門護院的老人。

透過這扇門窗和空空的房腔,可以看到殘垣後面有一樹的杏花正在濃烈地開放。幾度的粉白謝了幾度的春紅,時光荏苒,歲月的腳步何等匆匆。無奈晚來寒雨陣陣,這份殘存的民國建築之美,正在我的目光裡梳理著淮南早晨的春風。

九龍崗報社巷青磚漢瓦的民國建築群,與那些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相比,顯得年輕了許多。與玻璃幕牆閃耀著光亮的現代建築相比,它們又閱盡磨難,滿目蒼涼。

過去,中國文明通常不重視理工類科學,只重視人文類科學,比如文學、哲學等。但是,報社巷的民國建築群卻用獨特的魅力,記錄了那個時代已經開始的工業化生產,記錄了礦工這個職業的專業化,已經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建築水準和社會發展狀況,傳遞著過去歲月留下來的資訊。

報社巷的民國建築群簡潔,既保留了東方古典建築規整與對稱的要素,又刪繁就簡,明顯揉進了那個時代的新鮮成分。不僅是一處典型的建築範本,更是研究淮南建市前那段歷史的實物例證。

報社巷的民國建築姿態鳳儀,有著獨特的風格,蘊含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設計理念。它們經歷了民國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研究民國現象的載體。它們更是詮釋淮南記憶的符號,是淮南文化發展的鏈條。它們見證了淮南工業起步後的滄桑變化。

破敗只是它們的外表,積澱的歲月才是它們真正的文化內涵。它們是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實物。它們是淮南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特質。一經消失將無法挽回。

淮南,一座新型的美麗城市。自1950年建市以來,一直以銳意進取的姿態蓬勃發展。她不斷地積累著國民財富,不斷地改善著市民生活。尤其是近些年,不僅重視工業文明的建設,更是與時俱進,注重社會生態文明的創建。

九龍崗是淮南重要的城市源頭,是淮南這座生命之城的泉源。她頗具特色的民國建築群,可以有效見證淮南的發展歷程,可以讓我們重溫礦工們的首創精神。我們應該有足夠的眼光和擔當,大氣地包羅那段民國歷史,應該拿出保護那片民國建築群的方案。

我相信,那時淮南的早晨,包容之光萬般燦爛。那時候早晨的淮南,風兒輕輕雲兒淡。那時候的報社巷,期待它的歌聲不再寂寥。

崔小紅

報社巷的天字型大小建築有些已經坍塌,一棵橡皮樹扭曲著身體,依據青磚的縫隙,從牆根開始倔強地向上生長,它的枝幹與青磚互為契合,居然長到一堵牆的高度。

那些坍塌的房頂,有的中間那根粗大的檁條還在。有的還沒有脫落的屋椽則架起一塊塊鋪設整齊的望板小磚。讓人意想不到的還有一間屋頂完全坍塌的房屋,木質的門窗居然還直立在那裡,像是一位忠於職守的看門護院的老人。

透過這扇門窗和空空的房腔,可以看到殘垣後面有一樹的杏花正在濃烈地開放。幾度的粉白謝了幾度的春紅,時光荏苒,歲月的腳步何等匆匆。無奈晚來寒雨陣陣,這份殘存的民國建築之美,正在我的目光裡梳理著淮南早晨的春風。

九龍崗報社巷青磚漢瓦的民國建築群,與那些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相比,顯得年輕了許多。與玻璃幕牆閃耀著光亮的現代建築相比,它們又閱盡磨難,滿目蒼涼。

過去,中國文明通常不重視理工類科學,只重視人文類科學,比如文學、哲學等。但是,報社巷的民國建築群卻用獨特的魅力,記錄了那個時代已經開始的工業化生產,記錄了礦工這個職業的專業化,已經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建築水準和社會發展狀況,傳遞著過去歲月留下來的資訊。

報社巷的民國建築群簡潔,既保留了東方古典建築規整與對稱的要素,又刪繁就簡,明顯揉進了那個時代的新鮮成分。不僅是一處典型的建築範本,更是研究淮南建市前那段歷史的實物例證。

報社巷的民國建築姿態鳳儀,有著獨特的風格,蘊含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設計理念。它們經歷了民國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研究民國現象的載體。它們更是詮釋淮南記憶的符號,是淮南文化發展的鏈條。它們見證了淮南工業起步後的滄桑變化。

破敗只是它們的外表,積澱的歲月才是它們真正的文化內涵。它們是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實物。它們是淮南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特質。一經消失將無法挽回。

淮南,一座新型的美麗城市。自1950年建市以來,一直以銳意進取的姿態蓬勃發展。她不斷地積累著國民財富,不斷地改善著市民生活。尤其是近些年,不僅重視工業文明的建設,更是與時俱進,注重社會生態文明的創建。

九龍崗是淮南重要的城市源頭,是淮南這座生命之城的泉源。她頗具特色的民國建築群,可以有效見證淮南的發展歷程,可以讓我們重溫礦工們的首創精神。我們應該有足夠的眼光和擔當,大氣地包羅那段民國歷史,應該拿出保護那片民國建築群的方案。

我相信,那時淮南的早晨,包容之光萬般燦爛。那時候早晨的淮南,風兒輕輕雲兒淡。那時候的報社巷,期待它的歌聲不再寂寥。

崔小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