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豐子愷《吃瓜子》:讓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的一篇散文

從前聽人說:中國人人人具有三種博士的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吃瓜子博士。

拿筷子, 吹煤頭紙, 吃瓜子, 的確是中國人獨得的技術。

其純熟深造, 想起了可以使人吃驚。 這裡精通拿筷子法的人, 有了一雙筷, 可抵刀鋸叉瓢一切器具之用, 爬羅剔抉, 無所不精。 這兩根毛竹仿佛是身體上的一部分, 手指的延長, 或者一對取食的觸手。 用時好像變戲法者的一種演技, 熟能生巧, 巧極通神。 不必說西洋了, 就是我們自己看了, 也可驚歎。 至於精通吹煤頭紙法的人, 首推幾位一天到晚捧水煙筒的老先生和老太太。 他們的“要有火”比上帝還容易, 只消向煤頭紙上輕輕一吹, 火便來了。 他們不必出數元乃至數十元的代價去買打火機, 只要有一張紙, 便可臨時在膝上卷起煤頭紙來, 向銅火爐蓋的小孔內一插, 拔出來一吹, 火便來了。 我小時候看見我們染坊店裡的管賬先生,
有種種吹煤頭紙的特技。 我把煤頭紙高舉在他的額旁邊了, 他會把下唇伸出來, 使風向上吹;我把煤頭紙放在他的胸前了, 他會把上唇伸出來, 使風向下吹;我把煤頭紙放在他的耳旁了, 他會把嘴歪轉來, 使風向左右吹;我用手按住了他的嘴, 他會用鼻孔吹, 都是吹一兩下就著火的。

中國人對於吹煤頭紙技術造詣之深, 於此可以窺見。 所可惜者, 自從捲煙和火柴輸入中國而盛行之後, 水煙這種“國煙”竟被冷落, 吹煤頭紙這種“國技”也很不發達了。 生長在都會裡的小孩子, 有的竟不會吹, 或者連煤頭紙這東西也不曾見過。 在努力保存國粹的人看來, 這也是一種可慮的現象。 近來國內有不少人努力於國粹保存。

國醫、國藥、國術、國樂, 都有人在那裡提倡。 也許水煙和煤頭紙這種國粹, 將來也有人起來提倡, 使之復興。

但我以為這三種技術中最進步最發達的, 要算吃瓜子。 近來瓜子大王的暢銷, 便是其老大的證據。 據關心此事的人說, 瓜子大王一類的裝紙袋的瓜子。 最近市上流行的有許多牌子。 最初是某大藥房“用科學方法”創制的, 後來有什麼“好吃來公司”、“頂好吃公司”……等種種出品陸續產出。 到現在差不多無論哪個窮鄉僻處的糖食攤上, 都有紙袋裝的瓜子陳列而傾銷著了。 現代中國人的精通吃瓜子術。 由此蓋可想見。 我對於此道, 一向非常短拙, 說出來有傷于中國人的體面。 但對自家人不妨談談。 我從來不曾自動地找求或買瓜子來吃。

但到人家作客, 受人勸誘時;或者在酒席上、杭州的茶樓上, 看見桌上現成放著瓜子盆時, 也便拿起來咬。 我必須注意選擇, 選那較大、較厚、而形狀平整的瓜子, 放進口裡, 用臼齒“格”地一咬;再吐出來。 用手指去剝。 幸而咬得恰好, 兩瓣瓜子殼各向兩旁擴張而破裂, 瓜仁沒有咬碎, 剝起來就較為省力。 若用力不得其法, 兩瓣瓜子殼和瓜仁疊在一起而折斷了, 吐出來的時候我就擔憂。 那瓜子已縱斷為兩半, 兩半瓣的瓜仁緊緊地裝塞在兩半瓣的瓜子殼中, 好像日本版的洋裝書, 套在很緊的厚紙函中, 不容易取它出來。 這種洋裝書的取出法, 現在都已從日本人那裡學得, 不要把指頭塞進厚紙函中去力挖, 只要使函口向下, 兩手扶著函,
上下振動數次, 洋裝書自會脫殼而出。 然而半瓣瓜子的形狀太小了, 不能應用這個方法, 我只得用指爪細細地剝取。 有時因為練習彈琴, 兩手的指爪都剪平, 和尚頭一般的手指對它簡直毫無辦法。 我只得乘人不見把它拋棄了。

在痛感困難的時候, 我本擬不再吃瓜子了。 但拋棄了之後, 覺得口中有一種非甜非鹹的香味, 會引逗我再吃。 我便不由地伸起手來, 另選一粒, 再送交臼齒去咬。 不幸而這瓜子太燥, 我的用力又太猛, “格”地一響, 玉石不分, 咬成了無數的碎塊, 事體就更糟了。 我只得把粘著唾液的碎塊盡行吐出在手心裡, 用心挑選, 剔去殼的碎塊, 然後用舌尖舐食瓜仁的碎塊。 然而這挑選頗不容易, 因為殼的碎塊的一面也是白色的, 與瓜仁無異,我誤認為全是瓜仁而舐進口中去嚼,其味雖非嚼蠟,卻等於嚼砂。殼的碎片緊緊地嵌進牙齒縫裡,找不到牙籤就無法取出。碰到這種釘子的時候,我就下個決心,從此戒絕瓜子。戒絕之法,大抵是喝一口茶來漱一漱口,點起一支香煙,或者把瓜子盆推開些,把身體換個方向坐了,以示不再對它發生關係。然而過了幾分鐘,與別人談了幾句話,不知不覺之間,會跟了別人而伸手向盆中摸瓜子來咬。等到自己覺察破戒的時候,往往是已經咬過好幾粒了。這樣,吃了非戒不可,戒了非吃不可:吃而複戒,戒而複吃,我為它受盡苦痛。這使我現在想起了瓜子覺得害怕。

但我看別人,精通此技的很多。我以為巾國人的三種博士才能中,咬瓜子的才能最可歎佩。常見閒散的少爺們,一隻手指問夾著一支香煙,一隻手握著一把瓜子,且吸且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談,且談且笑。從容自由,真是“交關寫意!”他們不須揀選瓜子,也不須用手指去剝。一粒瓜子塞進了口裡,只消“格”地一咬,“呸”地一吐,早已把所有的殼吐出。而在那裡嚼食瓜子的肉了。那嘴巴真像一具精巧靈敏的機器,不絕地塞進瓜子去,不絕地“格”,“呸”,“格”,“呸”,……全不費力,可以永無甘休。女人們、小姐們的咬瓜子,態度尤加來得美妙;她們用蘭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圓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門牙中間,而用門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兩響,兩瓣殼的尖頭便向左右綻裂。然後那手敏捷地轉個方向,同時頭也幫著了微微地一側,使瓜子水準地放在門牙口,用上下兩門牙把兩瓣殼分別撥開,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來吃。這吃法不但“的,的”的聲音清脆可聽,那手和頭的轉側的姿勢窈窕得很,有些嫵媚動人,連丟去的瓜子殼也模樣姣好,有如朵朵蘭花。由此看來,咬瓜子是中國少爺們的專長。而尤其是中國小姐、太太們的拿手戲。

在酒席上、茶樓上,我看見過無數咬瓜子的聖手。近來瓜子大王暢銷,我國的小孩子們也都學會了咬瓜子的絕技。我的技術,在國內不如小孩子們遠甚,只能在外國人面前占勝。記得從前我在赴橫濱的輪船中,與一個日本人同艙。偶檢行篋,發見親友所贈的一罐瓜子。旅途寂寥,我就打開來和日本人共吃。這是他平生沒有吃過的東西,他覺得非常珍奇。在這時候,我便老實不客氣地裝出內行的模樣,把吃法教導他,並且示範地吃給他看。托祖國的福,這示範沒有失敗。但看那日本人的練習,真是可憐得很!他如法將瓜子塞進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時不得其法,將唾液把瓜子的外殼全部浸濕,拿在手裡剝的時候,滑來滑去,無從下手。終於滑落在地上,無處尋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選一粒來咬。這回他剝時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陳列在艙中的食桌上,俯伏了頭。細細地剝.好像修理鐘錶的樣子。約莫一二分鐘之後,好容易剝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鄭重地塞進口裡去吃。我問他滋味如何,他點點頭連稱umai,umai!(好吃,好吃!)我不禁笑了出來。我看他那闊大的嘴裡放進一些瓜仁的碎屑,猶如滄海中投以一粟,虧他辨出umai的滋味來。但我的笑不僅為這點滑稽,本由於驕矜自誇的心理。我想,這畢竟是中國人獨得的技術,像我這樣對於此道最拙劣的人,也能在外國人面前占勝,何況國內無數精通此道的少爺、小姐們呢?

發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消閒”法。要“消磨歲月”,除了抽鴉片以外,沒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其所以最有效者,為了它具備三個條件:一、吃不厭;二、吃不飽;三、要剝殼。

俗語形容瓜子吃不厭,叫做“勿完勿歇”。為了它有一種非甜非鹹的香味,能引逗人不斷地要吃。想再吃一粒不吃了,但是嚼完吞下之後,口中餘香不絕,不由你不再伸手向盆中或紙包裡去摸。我們吃東西,凡一味甜的,或一味鹹的,往往易於吃厭。只有非甜非鹹的,可以久吃不厭。瓜子的百吃不厭,便是為此。有一位老于應酬的朋友告訴我一段吃瓜子的趣話:說他已養成了見瓜子就吃的習慣。有一次同了朋友到戲館裡看戲,坐定之後,看見茶壺的旁邊放著一包打開的瓜子,便隨手向包裡掏取幾粒,一面咬著,一面看戲。咬完了再取,取了再咬。如是數次,發見鄰席的不相識的觀劇者也來掏取,方才想起了這包瓜子的所有權。低聲問他的朋友:“這包瓜子是你買來的麼?”那朋友說:“不,”他才知道剛才是擅吃了人家的東西,便向鄰座的人道歉。鄰座的人很漂亮,付之一笑,索性正式地把瓜子請客了。由此可知瓜子這樣東西,對中國人有非常的吸引力,不管三七二十一,見了瓜子就吃。

俗語形容瓜子吃不飽,叫做“吃三日三夜,長個屎尖頭”。因為這東西分量微小,無論如何也吃不飽,連吃三日三夜,也不過多排泄一粒屎尖頭。為消閒計,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倘分量大了,一吃就飽,時間就無法消磨。這與賑饑的糧食目的完全相反。賑饑的糧食求其吃得飽,消閒的糧食求其吃不飽。最好只嘗滋味而不奮物質。最好越吃越餓,像羅馬亡國之前所流行的“吐劑”一樣,則開筵大嚼,醉飽之後,咬一下瓜子可以再來開筵大嚼。一直把時問消磨下去。

要剝殼也是消閒食品的一個必要條件。倘沒有殼,吃起來太便當,容易飽,時間就不能多多消磨了。一定要剝,而且剝的技術要有聲有色,使它不像一種苦工,而像一種遊戲,方才適合於有閑階級的生活,可讓他們愉快地把時間消磨下去。

具足以上三個利於消磨時間的條件的,在世間一切食物之中,想來想去,只有瓜子。所以我說發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儘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國人,在消閒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積極的實行家!試看糧食店、南貨店裡的瓜子的暢銷,試看茶樓、酒店、家庭中滿地的瓜子殼,便可想見中國人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消磨去的時間,每年統計起來為數一定可驚。將來此道發展起來,恐怕是全中國也可消滅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呢。

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裡,覺得更加害怕了。

【賞析】

豐子愷是著名的漫畫家,其筆下的散文也如同漫畫一般:有優美的情節,不乏辛辣的嘲諷。《吃瓜子》就是這樣一篇文章.通過日常事物中的“小”,把筆觸伸向人物的“大”。于輕鬆幽默之間,精准觸及人物的內心世界,傳達出一種憂患意識。

《吃瓜子》寫於30年代。以三種“國粹”為視角——拿筷子,吹煤頭紙,吃瓜子——展開論述。不以情節討巧,而以描寫生動、形象、優美取勝。

“一粒沙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作者對於瓜子國粹的精雕細琢。自然不是為了展現人們生活中的逍遙自在。對於國人鍾愛瓜子,明為讚美,實則是諷刺、挖苦:30年代的中國,可謂山河破碎,風雨飄搖,而大量“有閑階層”仍舊永日裡遊手好閒,充滿閒情逸致。文末,作者不無憂慮地指出:“將來此道發展起來,恐怕是全中國也可消滅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呢。”“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裡,覺得更加害怕了。”輕鬆的言語間,一份厚重感撲面襲來,發人深思。

與瓜仁無異,我誤認為全是瓜仁而舐進口中去嚼,其味雖非嚼蠟,卻等於嚼砂。殼的碎片緊緊地嵌進牙齒縫裡,找不到牙籤就無法取出。碰到這種釘子的時候,我就下個決心,從此戒絕瓜子。戒絕之法,大抵是喝一口茶來漱一漱口,點起一支香煙,或者把瓜子盆推開些,把身體換個方向坐了,以示不再對它發生關係。然而過了幾分鐘,與別人談了幾句話,不知不覺之間,會跟了別人而伸手向盆中摸瓜子來咬。等到自己覺察破戒的時候,往往是已經咬過好幾粒了。這樣,吃了非戒不可,戒了非吃不可:吃而複戒,戒而複吃,我為它受盡苦痛。這使我現在想起了瓜子覺得害怕。

但我看別人,精通此技的很多。我以為巾國人的三種博士才能中,咬瓜子的才能最可歎佩。常見閒散的少爺們,一隻手指問夾著一支香煙,一隻手握著一把瓜子,且吸且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談,且談且笑。從容自由,真是“交關寫意!”他們不須揀選瓜子,也不須用手指去剝。一粒瓜子塞進了口裡,只消“格”地一咬,“呸”地一吐,早已把所有的殼吐出。而在那裡嚼食瓜子的肉了。那嘴巴真像一具精巧靈敏的機器,不絕地塞進瓜子去,不絕地“格”,“呸”,“格”,“呸”,……全不費力,可以永無甘休。女人們、小姐們的咬瓜子,態度尤加來得美妙;她們用蘭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圓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門牙中間,而用門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兩響,兩瓣殼的尖頭便向左右綻裂。然後那手敏捷地轉個方向,同時頭也幫著了微微地一側,使瓜子水準地放在門牙口,用上下兩門牙把兩瓣殼分別撥開,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來吃。這吃法不但“的,的”的聲音清脆可聽,那手和頭的轉側的姿勢窈窕得很,有些嫵媚動人,連丟去的瓜子殼也模樣姣好,有如朵朵蘭花。由此看來,咬瓜子是中國少爺們的專長。而尤其是中國小姐、太太們的拿手戲。

在酒席上、茶樓上,我看見過無數咬瓜子的聖手。近來瓜子大王暢銷,我國的小孩子們也都學會了咬瓜子的絕技。我的技術,在國內不如小孩子們遠甚,只能在外國人面前占勝。記得從前我在赴橫濱的輪船中,與一個日本人同艙。偶檢行篋,發見親友所贈的一罐瓜子。旅途寂寥,我就打開來和日本人共吃。這是他平生沒有吃過的東西,他覺得非常珍奇。在這時候,我便老實不客氣地裝出內行的模樣,把吃法教導他,並且示範地吃給他看。托祖國的福,這示範沒有失敗。但看那日本人的練習,真是可憐得很!他如法將瓜子塞進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時不得其法,將唾液把瓜子的外殼全部浸濕,拿在手裡剝的時候,滑來滑去,無從下手。終於滑落在地上,無處尋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選一粒來咬。這回他剝時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陳列在艙中的食桌上,俯伏了頭。細細地剝.好像修理鐘錶的樣子。約莫一二分鐘之後,好容易剝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鄭重地塞進口裡去吃。我問他滋味如何,他點點頭連稱umai,umai!(好吃,好吃!)我不禁笑了出來。我看他那闊大的嘴裡放進一些瓜仁的碎屑,猶如滄海中投以一粟,虧他辨出umai的滋味來。但我的笑不僅為這點滑稽,本由於驕矜自誇的心理。我想,這畢竟是中國人獨得的技術,像我這樣對於此道最拙劣的人,也能在外國人面前占勝,何況國內無數精通此道的少爺、小姐們呢?

發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消閒”法。要“消磨歲月”,除了抽鴉片以外,沒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其所以最有效者,為了它具備三個條件:一、吃不厭;二、吃不飽;三、要剝殼。

俗語形容瓜子吃不厭,叫做“勿完勿歇”。為了它有一種非甜非鹹的香味,能引逗人不斷地要吃。想再吃一粒不吃了,但是嚼完吞下之後,口中餘香不絕,不由你不再伸手向盆中或紙包裡去摸。我們吃東西,凡一味甜的,或一味鹹的,往往易於吃厭。只有非甜非鹹的,可以久吃不厭。瓜子的百吃不厭,便是為此。有一位老于應酬的朋友告訴我一段吃瓜子的趣話:說他已養成了見瓜子就吃的習慣。有一次同了朋友到戲館裡看戲,坐定之後,看見茶壺的旁邊放著一包打開的瓜子,便隨手向包裡掏取幾粒,一面咬著,一面看戲。咬完了再取,取了再咬。如是數次,發見鄰席的不相識的觀劇者也來掏取,方才想起了這包瓜子的所有權。低聲問他的朋友:“這包瓜子是你買來的麼?”那朋友說:“不,”他才知道剛才是擅吃了人家的東西,便向鄰座的人道歉。鄰座的人很漂亮,付之一笑,索性正式地把瓜子請客了。由此可知瓜子這樣東西,對中國人有非常的吸引力,不管三七二十一,見了瓜子就吃。

俗語形容瓜子吃不飽,叫做“吃三日三夜,長個屎尖頭”。因為這東西分量微小,無論如何也吃不飽,連吃三日三夜,也不過多排泄一粒屎尖頭。為消閒計,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倘分量大了,一吃就飽,時間就無法消磨。這與賑饑的糧食目的完全相反。賑饑的糧食求其吃得飽,消閒的糧食求其吃不飽。最好只嘗滋味而不奮物質。最好越吃越餓,像羅馬亡國之前所流行的“吐劑”一樣,則開筵大嚼,醉飽之後,咬一下瓜子可以再來開筵大嚼。一直把時問消磨下去。

要剝殼也是消閒食品的一個必要條件。倘沒有殼,吃起來太便當,容易飽,時間就不能多多消磨了。一定要剝,而且剝的技術要有聲有色,使它不像一種苦工,而像一種遊戲,方才適合於有閑階級的生活,可讓他們愉快地把時間消磨下去。

具足以上三個利於消磨時間的條件的,在世間一切食物之中,想來想去,只有瓜子。所以我說發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儘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國人,在消閒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積極的實行家!試看糧食店、南貨店裡的瓜子的暢銷,試看茶樓、酒店、家庭中滿地的瓜子殼,便可想見中國人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消磨去的時間,每年統計起來為數一定可驚。將來此道發展起來,恐怕是全中國也可消滅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呢。

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裡,覺得更加害怕了。

【賞析】

豐子愷是著名的漫畫家,其筆下的散文也如同漫畫一般:有優美的情節,不乏辛辣的嘲諷。《吃瓜子》就是這樣一篇文章.通過日常事物中的“小”,把筆觸伸向人物的“大”。于輕鬆幽默之間,精准觸及人物的內心世界,傳達出一種憂患意識。

《吃瓜子》寫於30年代。以三種“國粹”為視角——拿筷子,吹煤頭紙,吃瓜子——展開論述。不以情節討巧,而以描寫生動、形象、優美取勝。

“一粒沙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作者對於瓜子國粹的精雕細琢。自然不是為了展現人們生活中的逍遙自在。對於國人鍾愛瓜子,明為讚美,實則是諷刺、挖苦:30年代的中國,可謂山河破碎,風雨飄搖,而大量“有閑階層”仍舊永日裡遊手好閒,充滿閒情逸致。文末,作者不無憂慮地指出:“將來此道發展起來,恐怕是全中國也可消滅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呢。”“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裡,覺得更加害怕了。”輕鬆的言語間,一份厚重感撲面襲來,發人深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