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白起借李冰水淹郾城成名 但李冰修的的都江堰你還記得嗎

《大秦帝國之崛起》中, 白起攻打郾城遇到軍械運輸困難, 從一老者運水中得到啟發,遂找李冰父子求助, 李冰父子挖渠堵水,終於水淹了郾城。 但這一舉卻間接地造成了水患, 於是李冰父子開始建造都江堰平治水患。

李冰, 戰國時期的水利家, 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 李冰到蜀郡後, 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 沿江兩岸山高穀深, 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 水勢浩大, 往往沖決堤岸, 氾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裡, 抬高河床, 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

有一座玉壘山, 阻礙江水東流, 每年夏秋洪水季節, 常造成東旱西澇。 李冰到任不久, 和他的兩個兒子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在修築分水堰的過程中十分曲折, 採用江心拋石築堰失敗後, 李冰另辟新路, 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 裝滿鵝卵石, 然後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 終於戰勝了急流的江水, 築成了分水大堤。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載:“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縣西南二十五裡, 李冰作之以防江決。 破竹為籠, 圓徑三尺, 長十丈, 以石實之。 累而壅水。 ”可見修建都江堰之困難。

因為分水大堤前端開頭像魚頭一樣, 所以取名叫“魚嘴”。 《華陽國志》記載: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魚嘴。 它將岷江分為內外江,

起航運、灌溉與分洪的作用。 西股的叫外江, 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 是灌溉渠系的總幹渠, 渠首就是寶瓶口, 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 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 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 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 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 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 也稱”金堤”。 分水堰建成以後, 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都江堰的修成, 不僅解決了岷江氾濫成災的問題, 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 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 從此, 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 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 戰國蜀太守李冰, 名氣響噹噹何人不知誰人不曉, 他是曠世聞名影響最遠最深的水利家。

與白起一戰雖然功勞不小, 但並未功成名就。 但是他與倆個兒子修築的都江堰浩大工程, 使蜀地沃野千里, 堪稱世界之最, 被尊為"川祖", 那是當之無愧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