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考後如何選擇學校和專業?

本文作者: 元淦恭

一、學校篇

關於填志願, 首先當然看考生自己的分數, 比如你是一省前十名, 你的選擇無外乎北大清華去香港,

反而是不用多想了。 但是有的分數段, 比如在一省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的區間, 其實就有很多學校可以選擇, 對於這種考生, 應該怎麼辦?

1、填提前批志願要慎之又慎

考生需要注意, 提前批被錄走了, 一本學校就沒有任何機會了, 所以提前批志願是你的“零志願”, 提前批志願需要和一本的第一志願拉開差距。 你必須要確認, 我想上這個提前批院校的意願遠遠強於上我的一本第一志願, 否則最好不要填提前批志願, 因為提前批院校大多是一些比較特殊的院校和專業, 入讀這些學校和專業所受的限制要比一般一本大得多。

2、先選學校還是先選城市

對於高分考生而言, 學校在一定程度上比城市更重要, 沒有必要有其他城市的985,

但一定要擠到北京上海。

對於一般分數本來選擇就不多的考生而言, 城市比學校更重要。

為大學生活的完整性計, 最好不要在自己家所在的城市上大學, 除非你在同等分數段沒有更好的選擇。

最好能在北京接受一段時間的教育, 如果打算研究生出境讀, 最好是在北京上本科, 研究生出境。

如果有在上海工作的意願, 最好不要選擇上海以外的學校。 PS:上海對本地高校畢業生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照顧都遠強於北京, 因此在上海上學的人留在上海比在北京上學的人留在北京容易。

如果想去珠三角工作, 沒必要一定去廣東上大學, 因為珠三角比京滬都開放, 別的省的名校的校友資源在當地也完全吃得開。

但如果打算研究生在境內讀, 可以考慮本科階段到二線城市, 研究生階段轉到北京或者上海。

在哪個二線城市上學, 也得看, 三線城市最好就不要去了。

3、瞭解學校的氣質

自己適合不適合一所學校, 主要看她的氣質。

有的人非常喜歡學術, 那就選擇學術功底比較扎實的學校, 比如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 但有的人喜歡享受更自由的大學生活, 那就可以去廈門大學。 你是更看重學校的學術水準、校友資源還是校園生活, 你是更在乎就業、起薪, 還是有一些青春的“情懷”, 想清楚這些問題, 有助於作出科學的選擇。

4、同等情況下擇校的考慮

從具體學校選擇而言, 985院校和非985院校相較, 盡可能選擇985院校, 尤其對於理科生而言,

對文科生而言, 由於985院校可選擇的相對的確比較少, 不必太教條。

第二, 在同等條件下, 能去綜合性大學, 最好不要去純人文社科或純理工科的的學校。

5、高分段考生填報香港高校要謹慎

關於北京的高校還是香港的高校更好, 現在絕大多數媒體的報導都存在預設立場, 說它好或者不好, 都是有目的性的, 好與不好, 學生冷暖自知, 並不便一概而論。 前些年, 媒體炒作遼寧文科狀元從港大退學轉投北大的事, 完全是個人選擇, 外界有的人吃飽了沒事幹, 在這裡借題發揮消費考生, 實在是沒意思。 但如果畢業後想回到內地工作, 在香港上本科可能並非最佳選擇。

二、專業篇

相對於選擇學校, 選專業要困難得多, 一個人的分數段決定了他大致只能在哪個範圍內選擇學校,

但即使是分數能進北大清華的狀元, 面對“專業隨便挑”, 也未必能作出理性的選擇。 中國的教育體制決定了, 除了極少數城市的極少數學生, 能夠在高考前接觸到足夠多的課外知識, 甚至對大學的課程和專業有初步的瞭解以外, 絕大多數的考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 也不知道招生簡章上那些專業和專業課程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展開我的闡述之前, 我們有必要看看, 高考後選專業的幾種常見路徑, 第一種, 是基於個人的興趣, 比如這個考生真的很喜歡遊戲, 就學了和遊戲有關的專業, 這種人有, 但的確不多, 很多人說選專業家長應該放手, 讓孩子遵從自己的興趣。 但說實話,真正能在高考時就明確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自己的興趣意味著什麼,有什麼未來的人,極個別。對於這部分考生,順其自然即可。

第二種,就是自己高中哪門課好,大學就接著學。這種情況既見於一些競賽保送生,也見於一些普通的高考生,比如語文好,就上中文系,英語好,就學外語等等。但這種考生的志願填報,實際上也是相當無意識的,有不少後來是要後悔的,而且,文科生高考就六門,數學和地理兩個系還不能報,理科生高考六門,中文系一般還報不了,這樣選專業,空間也很窄。

第三種,就是基於就業。絕大多數高中生其實絕大多數專業是懵懵懂懂的,為什麼有那麼多高考狀元都要去北大光華、清華經管,就是覺得金融業就業好,掙錢多,這些人到底對於金融業有多少瞭解,他們的父母對金融業有多少瞭解,其實搞不清楚。我今天這篇文章,重點就要說,基於就業的考慮,考生應該怎樣選專業。

1、正確看待選專業的意義

選專業重要不重要,往往有很多專家給出一些斬釘截鐵的話。我這裡來講一些一般性的結論。

一個人,要麼雇人,要麼受雇於人,專業技能都是讓你受雇於人的,並不能幫你當上老闆,對你當好一個老闆有多大用,也是很讓人懷疑的。所以如果你是“富二代”有家業可繼承,或者自己覺得有足夠的經濟頭腦、商業天賦,那的確選什麼專業不重要,學哲學、社會學甚至中共黨史的,後來自己創業當了老闆的所在多有。但對於受雇於人的人們來說,學的是什麼專業,還是很重要的,尤其對從事一些相對技術要求較高的工種而言,專業文憑還是敲門磚。此外,中國大學現在的轉專業機制尚不發達,不要對轉專業抱太大期待,因此在填志願的時候最好還是儘量考慮清楚。

2、父母千萬不要干涉子女選專業

在高考選學校的時候,父母其實還很難起多大決定作用,因為當父母的並不見得瞭解考生那個考分區間的那些學校,父母和考生在這個問題上掌握的資訊沒多大差別。但當父母的往往認為,自己認識的人,接觸的社會關係要比子女多得多,人生經驗比子女豐富,什麼行業的從業者沒見過,所以就在子女選專業的時候下指導棋,甚至越俎代庖。有的父母還列“正面清單”“負面清單”,這種做法非常可笑,很容易導致考生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以後被子女怪,而且他們以為的潛在的光鮮的、高薪的專業,畢業的出路也未必好。中國經濟發展極為迅速,頂尖工作機會都集中在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絕大多數家長並不瞭解這些工作,只是簡單跟風。此外,還有些家長制定“正面清單”、“負面清單”的時候,自我中心,把自己的情感、情緒、經歷全盤帶入,這樣指導孩子選專業,效果就更糟糕了。

3、選專業的本質是選擇謀生手段

高等教育,也就是看你能不能採訪到人,套出話來;又比如各種職業掮客,大家都懂的。

介於二者之間的呢(後文我會將這種稱為II類),典型的比如諮詢、會計師、律師等等,大多數收入最高的高級打工仔職位是這一類,既要跟人打交道,也要有一定的專業技術。當然,越往高處走,人脈和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就越重要。

事實上,選擇專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職業和性格的匹配,其實遠比和專業的匹配重要。一個高中畢業生,未見得瞭解具體的每個行業的情況,但應該瞭解自己是什麼性格,內向還是外向,安靜還是好動,臉皮厚還是臉皮薄,喜歡不喜歡交朋友,善於不善於和陌生人打交道。如果性格比較內向的考生,不建議報考未來可能在II類或者III類行業就業的學科。

4、三類職業的收入和前景

關於三類職業,它們的收入和前景怎麼樣呢,我大致簡單講一講。

首先,I類,I類人員中間,工科學生普遍起薪比較高,而且收入狀況比較穩定,全球皆然。BAT的碼農,收入要遠遠高於普通的金融民工。也就是說,I類低線是非常高的,適合追求穩妥的考生,如果考生性格又比較內向,更推薦和I類對口的專業。

然後,II類,II類職業的典型特徵,是分化非常明顯。I類職業通常是高固薪,II類職業中有的也是非常高的固薪(但那僅限於極少數及高端人士),大多數情況下收入往往和績效高度掛鉤,因此有的人可能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人其實到頭來收入一般。所以I類和II類有很大差別,I類適合風險厭惡的,II類就比較適合風險偏好且相對願意與人打交道的人。

至於III類,就比II類分化更明顯。III類職業主要是靠人脈,以及自己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最簡單的一個問題,比如很多銀行,同等情況下會招本地人而不是外地人,因為本地人比較好拉存貸款。和II類職業相比,III類職業的低線更低,許多銷售崗要比剛畢業的律師崗、分析員崗收入要低得多,但是也有人能掙大錢。與III類專業相對應的,比較適合幾類人,不想把過多時間用在學習上、考證上的人(I、II類對專業知識和各類從業資格、證書的要求比較高),有特別好的家庭背景和人脈關係的,非常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願意和人打交道的。

此外,還有一點要提醒考生,I類職業通常起薪比較高,但總體來說收入增長速度,不會比II類高,I類職業的從業者比較優秀的,也可以轉為企業中高管,那另說,但一般I類職業的人吃技術飯,長期收入增長的天花板要比II類職業低。但I類職業要到一個比較高的普遍的值並不比II類職業難。

5、理科生選應用型專業要注意的問題

理科生在選擇應用型學科的時候最現實的問題,是選擇工農醫,還是選擇文理兼招的經管政法等專業。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前面已經說了,選擇工科,就是選擇了I類,選擇經管政法,就是選擇了II類甚至是III類。我認為從最保險最穩妥起見,在沒有其他特殊偏好的情況下,選擇工科會好一些,因為最後的出口相對比較有保障,當然,的確在中國學工科會經管政法這些專業累一些。在選擇工科專業的時候,一定要對專業有盡可能深的瞭解,一起看似未必光鮮的專業,往往後來的收入並不差,這裡也要友情提醒下女性考生,在選擇具體工科專業的時候還是需要考慮性別因素,因為這關係到就業,即使這個現實並不合理,但你也不得不面對。

這裡特別提一下電腦專業,在工科專業中,電腦專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隨著互聯網和大資料時代的到來,電腦科學、程式設計技術將全面向各類經濟、管理、預測、分析崗滲透,且電腦系學生還有研究生階段轉金融工程等專業的基礎,因此就業面尤其廣,屬於可長期看好的專業。

如果數學足夠好,理科生學經管專業也是很不錯的,因為經濟學、金融學,在西方甚至包括政治學、社會學對數理量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前提同樣是數學要足夠好。

關於醫科,客觀來說,在當下中國屬於性價比比較低的學科。因為醫學生學習年限長,然後工作之後又要熬資歷熬年限,很多醫科生要在35歲以後才能夠達到一些工科畢業學生本科或研究生畢業時的收入水準。當然,醫療行業是越老越吃香的,這和一般的I類行業是不同的。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未來中國醫生的收入狀況可能會有明顯改善,老齡化社會下的醫療需求會進一步凸顯,這些未來因素考慮進去,或許醫科並不是太差的選擇。

6、文科生選應用型專業需要注意的問題

文科生選專業,從範圍來說,比理科生更窄。文科生無外乎幾類,文史哲、外語類、經管類、政法類。

數學不好的文科生,建議不要學經管。雖然我們都知道,人生贏家數學好的比較多,但是確實有一些人就是沒這個天賦,得認命。對於這些考生而言,最現實的還是學法律,過司考,最後找到的工作,可以進入到II類這個序列。

有很多高中學文科的學生,是因為數學很好,理綜一般,文科的考試競爭相對壓力比較小,所以就選了文科。這類考生非常適合學經管。

從純粹就業角度來看,其實外語類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不建議學英語。因為對於許多其他專業學生而言,如果最後要出國等,英語水準都必須達到相應程度,英語專業的學生比這些其他專業的學生並沒有太大的優勢。可以選擇小語種專業,但不能太小,最好還是德語、法語、日語等專業,就業前景比較穩定,有些中東歐或者非洲小國的語言,在就業的時候容易面臨很大的外部風險。同時,建議本科學外語的輔修一門其他學科,有條件的研究生最好轉到其他具體專業。當然,現在人工智慧正在興起,這也給外語類專業就業帶來一些新的風險。

這裡要特別提一些常見的具體社會科學學科。(這裡特別聲明我主要針對的是一本線上的考生,這部分考生畢業後找到工作是不難的,二本以下的文科專業比較難就業,這裡不展開)在經管類專業內部,實用性最好的是金融(含保險)和會計,這些專業比較偏實務,相較而言,經濟學類會偏理論一些,就學科本身和就業的銜接來看,金融學專業更好一些。工商管理大類,會計、財務管理等,實際上看起來好像不如金融那麼“高大上”,但是也是非常基礎的技術性學科,就業一般也很不錯,很多好的企業家、金融家、投資家都有非常好的財務功底,無論是投資還是管理,都很需要這種技術。法學總體來說也還可以(前提是畢業時必須過司考)。政治學類、社會學類就業相對困難。此外,如果從純實用主義角度,有一些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等偏實務的專業,畢業後的就業也還不錯,但總體像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一類工種,整體來說在企業中居於“後衛”位置,有點接近於I類行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比較容易遇到天花板。

7、基礎學科與可逆原則

這裡先說說“可逆原則“,其實”可逆原則“講起來很簡單。比如你既想學A專業,又想學B專業,你得考慮下,如果你先學A專業是不是在下一階段能夠轉到B專業,如果先學B專業在下一個階段能不能轉到A專業。比如數學和經濟學,本科學數學,研究生轉經濟學就順理成章,如果本科學經濟學,研究生轉到數學就非常困難了。所以說在同等情況下,應該選擇那個未來轉專業空間更大的專業。

事實上,未來轉專業空間最大的專業是什麼?就是基礎學科。無論文理,基礎學科都是相對好轉專業的,數學系、物理系自不待言,即使是歷史系,其實也有後面再轉到其他社會科學的很大空間,比如轉到政治學、國際政治,轉向一些交叉學科如歷史地理,進而涉及到區域經濟、經濟史、地方制度,或者和法學結合搞法制史。但你如果一開始學的就不是基礎學科,基本上不可能研究生階段再轉到基礎學科了。

從理科生的層面來看,如果數學和物理基礎好的學生,我認為本科最好就是學數學或者物理,比學什麼其他熱門專業都強。數學和物理基礎扎實的人,無論後來做金融工程、量化交易這些“人生贏家”職業,還是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具體領域的研究,其優勢都是其他學科畢業的人不可比的。

對文科生而言,這個問題就複雜一些。因為客觀說,文史哲就業的確也不是很好,看起來好像也只能對應公務員、文秘之類的工作,職業選擇空間有限。但其實,相對於社會科學來講,文史哲學科也有它的優勢,這些學科學得好,世界觀、邏輯、文字都會完全和更多偏向實務的社會科學的專業畢業的學生有較大的差別,這是優勢。對於一些對主要社會科學學科(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都沒有概念,沒有興趣的考生而言,選擇文史哲可能比輕易選擇一個國際政治或者社會學專業要好,未來的空間還會更大一些。

這裡順便提一個前面涉及的問題,就是理科生選擇文理兼收專業還是只招理科生的專業。一般而言,本科學理工科,研究生是可以轉到文理兼收的經管政法類專業的,但如果本科學了後一類,基本上就不可能再重走理工科的路了。因而,建議同等情況下沒有特殊偏好,本科階段以學理工科專業為宜。

8、如何看待學校的專業排名

每年高考報志願時,都會有很多人會參考各種各樣的高校學科排名。我的觀點是,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各類專業排名的意義都不大。教育部的官方排名,明顯的問題是指標設置不合理,規模指標占比太高,導致有的學校比照這個標準去搞學科建設,學科排名可能虛高;至於各種民間排名,更是參差不齊,中間有沒有利益交換都搞不清楚,公信力就更差。

具體到理工農醫類,這些排名雖然沒有大用,還是可以略做參考,因為純技術類的學科及其對應的工種,教學品質還是比較重要的。但是對於真正頂尖的理工科系來說,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學校比專業更重要,C9學校的人在包括申請出國和就業的時候就是會有更大的優勢,哪怕它的某個學科並不那麼強。當然,有的學校就有那麼一兩個非常特殊拔尖的學科,比如川大的口腔醫學,電子科大的微電子工程等等,這種學科到底是不是有那麼牛,稍微問一問打聽打聽就知道,也不能去迷信各種榜單。

至於社會科學,排名就更不要看。其實在大學裡學經管政法,一方面當然是學知識,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積累人脈,不僅是同學,還有校友。在某些行業,明顯存在有些學校有些專業的人比較強勢,師兄師姐的資源多,能給你抬轎子的人就多,你未來可以經營的社會關係就多,這實際上是上大學積累的很重要的“無形資產”,這種東西考生只能盡可能去瞭解,但很明顯的是各類學科排名肯定不能體現這個。

但說實話,真正能在高考時就明確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自己的興趣意味著什麼,有什麼未來的人,極個別。對於這部分考生,順其自然即可。

第二種,就是自己高中哪門課好,大學就接著學。這種情況既見於一些競賽保送生,也見於一些普通的高考生,比如語文好,就上中文系,英語好,就學外語等等。但這種考生的志願填報,實際上也是相當無意識的,有不少後來是要後悔的,而且,文科生高考就六門,數學和地理兩個系還不能報,理科生高考六門,中文系一般還報不了,這樣選專業,空間也很窄。

第三種,就是基於就業。絕大多數高中生其實絕大多數專業是懵懵懂懂的,為什麼有那麼多高考狀元都要去北大光華、清華經管,就是覺得金融業就業好,掙錢多,這些人到底對於金融業有多少瞭解,他們的父母對金融業有多少瞭解,其實搞不清楚。我今天這篇文章,重點就要說,基於就業的考慮,考生應該怎樣選專業。

1、正確看待選專業的意義

選專業重要不重要,往往有很多專家給出一些斬釘截鐵的話。我這裡來講一些一般性的結論。

一個人,要麼雇人,要麼受雇於人,專業技能都是讓你受雇於人的,並不能幫你當上老闆,對你當好一個老闆有多大用,也是很讓人懷疑的。所以如果你是“富二代”有家業可繼承,或者自己覺得有足夠的經濟頭腦、商業天賦,那的確選什麼專業不重要,學哲學、社會學甚至中共黨史的,後來自己創業當了老闆的所在多有。但對於受雇於人的人們來說,學的是什麼專業,還是很重要的,尤其對從事一些相對技術要求較高的工種而言,專業文憑還是敲門磚。此外,中國大學現在的轉專業機制尚不發達,不要對轉專業抱太大期待,因此在填志願的時候最好還是儘量考慮清楚。

2、父母千萬不要干涉子女選專業

在高考選學校的時候,父母其實還很難起多大決定作用,因為當父母的並不見得瞭解考生那個考分區間的那些學校,父母和考生在這個問題上掌握的資訊沒多大差別。但當父母的往往認為,自己認識的人,接觸的社會關係要比子女多得多,人生經驗比子女豐富,什麼行業的從業者沒見過,所以就在子女選專業的時候下指導棋,甚至越俎代庖。有的父母還列“正面清單”“負面清單”,這種做法非常可笑,很容易導致考生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以後被子女怪,而且他們以為的潛在的光鮮的、高薪的專業,畢業的出路也未必好。中國經濟發展極為迅速,頂尖工作機會都集中在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絕大多數家長並不瞭解這些工作,只是簡單跟風。此外,還有些家長制定“正面清單”、“負面清單”的時候,自我中心,把自己的情感、情緒、經歷全盤帶入,這樣指導孩子選專業,效果就更糟糕了。

3、選專業的本質是選擇謀生手段

高等教育,也就是看你能不能採訪到人,套出話來;又比如各種職業掮客,大家都懂的。

介於二者之間的呢(後文我會將這種稱為II類),典型的比如諮詢、會計師、律師等等,大多數收入最高的高級打工仔職位是這一類,既要跟人打交道,也要有一定的專業技術。當然,越往高處走,人脈和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就越重要。

事實上,選擇專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職業和性格的匹配,其實遠比和專業的匹配重要。一個高中畢業生,未見得瞭解具體的每個行業的情況,但應該瞭解自己是什麼性格,內向還是外向,安靜還是好動,臉皮厚還是臉皮薄,喜歡不喜歡交朋友,善於不善於和陌生人打交道。如果性格比較內向的考生,不建議報考未來可能在II類或者III類行業就業的學科。

4、三類職業的收入和前景

關於三類職業,它們的收入和前景怎麼樣呢,我大致簡單講一講。

首先,I類,I類人員中間,工科學生普遍起薪比較高,而且收入狀況比較穩定,全球皆然。BAT的碼農,收入要遠遠高於普通的金融民工。也就是說,I類低線是非常高的,適合追求穩妥的考生,如果考生性格又比較內向,更推薦和I類對口的專業。

然後,II類,II類職業的典型特徵,是分化非常明顯。I類職業通常是高固薪,II類職業中有的也是非常高的固薪(但那僅限於極少數及高端人士),大多數情況下收入往往和績效高度掛鉤,因此有的人可能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人其實到頭來收入一般。所以I類和II類有很大差別,I類適合風險厭惡的,II類就比較適合風險偏好且相對願意與人打交道的人。

至於III類,就比II類分化更明顯。III類職業主要是靠人脈,以及自己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最簡單的一個問題,比如很多銀行,同等情況下會招本地人而不是外地人,因為本地人比較好拉存貸款。和II類職業相比,III類職業的低線更低,許多銷售崗要比剛畢業的律師崗、分析員崗收入要低得多,但是也有人能掙大錢。與III類專業相對應的,比較適合幾類人,不想把過多時間用在學習上、考證上的人(I、II類對專業知識和各類從業資格、證書的要求比較高),有特別好的家庭背景和人脈關係的,非常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願意和人打交道的。

此外,還有一點要提醒考生,I類職業通常起薪比較高,但總體來說收入增長速度,不會比II類高,I類職業的從業者比較優秀的,也可以轉為企業中高管,那另說,但一般I類職業的人吃技術飯,長期收入增長的天花板要比II類職業低。但I類職業要到一個比較高的普遍的值並不比II類職業難。

5、理科生選應用型專業要注意的問題

理科生在選擇應用型學科的時候最現實的問題,是選擇工農醫,還是選擇文理兼招的經管政法等專業。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前面已經說了,選擇工科,就是選擇了I類,選擇經管政法,就是選擇了II類甚至是III類。我認為從最保險最穩妥起見,在沒有其他特殊偏好的情況下,選擇工科會好一些,因為最後的出口相對比較有保障,當然,的確在中國學工科會經管政法這些專業累一些。在選擇工科專業的時候,一定要對專業有盡可能深的瞭解,一起看似未必光鮮的專業,往往後來的收入並不差,這裡也要友情提醒下女性考生,在選擇具體工科專業的時候還是需要考慮性別因素,因為這關係到就業,即使這個現實並不合理,但你也不得不面對。

這裡特別提一下電腦專業,在工科專業中,電腦專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隨著互聯網和大資料時代的到來,電腦科學、程式設計技術將全面向各類經濟、管理、預測、分析崗滲透,且電腦系學生還有研究生階段轉金融工程等專業的基礎,因此就業面尤其廣,屬於可長期看好的專業。

如果數學足夠好,理科生學經管專業也是很不錯的,因為經濟學、金融學,在西方甚至包括政治學、社會學對數理量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前提同樣是數學要足夠好。

關於醫科,客觀來說,在當下中國屬於性價比比較低的學科。因為醫學生學習年限長,然後工作之後又要熬資歷熬年限,很多醫科生要在35歲以後才能夠達到一些工科畢業學生本科或研究生畢業時的收入水準。當然,醫療行業是越老越吃香的,這和一般的I類行業是不同的。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未來中國醫生的收入狀況可能會有明顯改善,老齡化社會下的醫療需求會進一步凸顯,這些未來因素考慮進去,或許醫科並不是太差的選擇。

6、文科生選應用型專業需要注意的問題

文科生選專業,從範圍來說,比理科生更窄。文科生無外乎幾類,文史哲、外語類、經管類、政法類。

數學不好的文科生,建議不要學經管。雖然我們都知道,人生贏家數學好的比較多,但是確實有一些人就是沒這個天賦,得認命。對於這些考生而言,最現實的還是學法律,過司考,最後找到的工作,可以進入到II類這個序列。

有很多高中學文科的學生,是因為數學很好,理綜一般,文科的考試競爭相對壓力比較小,所以就選了文科。這類考生非常適合學經管。

從純粹就業角度來看,其實外語類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不建議學英語。因為對於許多其他專業學生而言,如果最後要出國等,英語水準都必須達到相應程度,英語專業的學生比這些其他專業的學生並沒有太大的優勢。可以選擇小語種專業,但不能太小,最好還是德語、法語、日語等專業,就業前景比較穩定,有些中東歐或者非洲小國的語言,在就業的時候容易面臨很大的外部風險。同時,建議本科學外語的輔修一門其他學科,有條件的研究生最好轉到其他具體專業。當然,現在人工智慧正在興起,這也給外語類專業就業帶來一些新的風險。

這裡要特別提一些常見的具體社會科學學科。(這裡特別聲明我主要針對的是一本線上的考生,這部分考生畢業後找到工作是不難的,二本以下的文科專業比較難就業,這裡不展開)在經管類專業內部,實用性最好的是金融(含保險)和會計,這些專業比較偏實務,相較而言,經濟學類會偏理論一些,就學科本身和就業的銜接來看,金融學專業更好一些。工商管理大類,會計、財務管理等,實際上看起來好像不如金融那麼“高大上”,但是也是非常基礎的技術性學科,就業一般也很不錯,很多好的企業家、金融家、投資家都有非常好的財務功底,無論是投資還是管理,都很需要這種技術。法學總體來說也還可以(前提是畢業時必須過司考)。政治學類、社會學類就業相對困難。此外,如果從純實用主義角度,有一些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等偏實務的專業,畢業後的就業也還不錯,但總體像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一類工種,整體來說在企業中居於“後衛”位置,有點接近於I類行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比較容易遇到天花板。

7、基礎學科與可逆原則

這裡先說說“可逆原則“,其實”可逆原則“講起來很簡單。比如你既想學A專業,又想學B專業,你得考慮下,如果你先學A專業是不是在下一階段能夠轉到B專業,如果先學B專業在下一個階段能不能轉到A專業。比如數學和經濟學,本科學數學,研究生轉經濟學就順理成章,如果本科學經濟學,研究生轉到數學就非常困難了。所以說在同等情況下,應該選擇那個未來轉專業空間更大的專業。

事實上,未來轉專業空間最大的專業是什麼?就是基礎學科。無論文理,基礎學科都是相對好轉專業的,數學系、物理系自不待言,即使是歷史系,其實也有後面再轉到其他社會科學的很大空間,比如轉到政治學、國際政治,轉向一些交叉學科如歷史地理,進而涉及到區域經濟、經濟史、地方制度,或者和法學結合搞法制史。但你如果一開始學的就不是基礎學科,基本上不可能研究生階段再轉到基礎學科了。

從理科生的層面來看,如果數學和物理基礎好的學生,我認為本科最好就是學數學或者物理,比學什麼其他熱門專業都強。數學和物理基礎扎實的人,無論後來做金融工程、量化交易這些“人生贏家”職業,還是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具體領域的研究,其優勢都是其他學科畢業的人不可比的。

對文科生而言,這個問題就複雜一些。因為客觀說,文史哲就業的確也不是很好,看起來好像也只能對應公務員、文秘之類的工作,職業選擇空間有限。但其實,相對於社會科學來講,文史哲學科也有它的優勢,這些學科學得好,世界觀、邏輯、文字都會完全和更多偏向實務的社會科學的專業畢業的學生有較大的差別,這是優勢。對於一些對主要社會科學學科(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都沒有概念,沒有興趣的考生而言,選擇文史哲可能比輕易選擇一個國際政治或者社會學專業要好,未來的空間還會更大一些。

這裡順便提一個前面涉及的問題,就是理科生選擇文理兼收專業還是只招理科生的專業。一般而言,本科學理工科,研究生是可以轉到文理兼收的經管政法類專業的,但如果本科學了後一類,基本上就不可能再重走理工科的路了。因而,建議同等情況下沒有特殊偏好,本科階段以學理工科專業為宜。

8、如何看待學校的專業排名

每年高考報志願時,都會有很多人會參考各種各樣的高校學科排名。我的觀點是,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各類專業排名的意義都不大。教育部的官方排名,明顯的問題是指標設置不合理,規模指標占比太高,導致有的學校比照這個標準去搞學科建設,學科排名可能虛高;至於各種民間排名,更是參差不齊,中間有沒有利益交換都搞不清楚,公信力就更差。

具體到理工農醫類,這些排名雖然沒有大用,還是可以略做參考,因為純技術類的學科及其對應的工種,教學品質還是比較重要的。但是對於真正頂尖的理工科系來說,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學校比專業更重要,C9學校的人在包括申請出國和就業的時候就是會有更大的優勢,哪怕它的某個學科並不那麼強。當然,有的學校就有那麼一兩個非常特殊拔尖的學科,比如川大的口腔醫學,電子科大的微電子工程等等,這種學科到底是不是有那麼牛,稍微問一問打聽打聽就知道,也不能去迷信各種榜單。

至於社會科學,排名就更不要看。其實在大學裡學經管政法,一方面當然是學知識,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積累人脈,不僅是同學,還有校友。在某些行業,明顯存在有些學校有些專業的人比較強勢,師兄師姐的資源多,能給你抬轎子的人就多,你未來可以經營的社會關係就多,這實際上是上大學積累的很重要的“無形資產”,這種東西考生只能盡可能去瞭解,但很明顯的是各類學科排名肯定不能體現這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